《盛世重生之苓娘传-谢九生活手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世重生之苓娘传-谢九生活手记-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万人马渐渐被卫羿磨砺出了锋刃,迅速前进,到四月十七日,终于兵临熊津城下。朱氏海军的先头部队两千人,其中便有朱兆新所率领的一支千人兵马,也只比卫羿等晚了半日到达,很兴奋地与卫羿等汇合了。
    熊津是新罗都城,地势平坦,也是新罗最为繁华热闹的城市,城中有五万户子民。新罗王的皇宫便在熊津城中,新罗王族子弟也多半都居住在这座繁华的城市。
    新罗的城防水平与大丹兵马一路过来所遇的其他城市,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这座都城的城墙是坚固的砖石结构,高有三丈,当中还设有瓮城、敌楼、战屋、藏兵洞。城外环绕一道挖出的护城河,只要城门一关便固若金汤。
    熊津城门,如今自然早已紧紧关闭,拒敌于外。
    大丹兵马在熊津城外五里扎营,分三个方向,将整个熊津城围了起来。
    朱兆新跟在卫羿身边,两人领着一批将领,骑马靠近熊津城的大门视察。
    转了一圈,朱兆新啧啧赞叹道:“娘的,看这城墙厚得!这些个新罗狗贼,怕不是从四五十年前就处心积虑地开始修这个城墙罢!这些个新罗王族明显是只管自己死活啊,这处城门一关,他们就都像王八一样缩进壳子里,安全得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他们能守上至少半年!熊津外的诸多州城,是都卖与我等了!”
    卫羿坐在马背上,忽然取弓搭箭。弦成满月,而后一声嗡响,他手上的一支利箭朝熊津城墙上飞射。
    “啊——!”
    利箭隔着近四百丈距离,呼啸着从那顶多只有人头大小的小窗里穿过,从瞭望小窗里侦查外界的一名新罗军士被利箭穿入了头颅正中,当即身死。
    “将军好箭法!”
    “好箭法!”
    卫羿麾下的将领们一阵狂热的鼓噪,纷纷弯弓搭箭,朝城墙上不小心露了头的新罗狗贼攻击。这批将领都是水平极高的,虽然隔着实在是远,但依然有三成箭支命中了目标。
    一时间城墙上的新罗瞭望兵闻风丧胆,竟是不敢再露出头来。
    ——
    熊津城墙坚固,卫羿也不急着攻城。
    一连三日,他只是带着一批箭术最好的人游走在熊津城外,一看见城墙上有人冒头,立即便是一箭射去,少有不中的。
    熊津城中的子民对城外来的这些大丹凶人已经怕得不行了,一个个提心吊胆,生怕大丹人下一秒就攻进了城里,大开杀戒。
    第四日清晨,卫羿第一次尝试攻城。身穿铠甲的大丹军士扛着巨大的圆木柱子撞向城门,直撞得那厚实的铁浇铸的城门巨响不停,整个熊津城都好似震动个不住。
    又有一批攀爬技术极佳、身体素质极好的军士从城墙根下往上攀爬,他们手上、脚尖都装有尖爪,能在城墙上扣得稳稳的,动作迅速,很快便接近了城墙上端。
    新罗毕竟地域小,不可能像大丹这般,能从大量的子民之中筛选出身体素质最好的一批训练成军,所以军士素质比起大丹的,还是差了些。
    新罗军士往下泼烧滚的水,大丹这些军士却人人都备有一块皮质披风,往头上一挡,滚水便流走了,毫发无伤。攀过城墙,如狼似虎的大丹军士将城墙上防守的新罗人杀了近二百,顶着攻击退走了,竟未曾留下任何一人的尸体。
    经此一战,熊津城内的新罗人越发胆丧,甚至有些贪生怕死的贵族子弟,已经开始说着,不若开城门投降罢!大丹人并不屠城,说不定只要他们愿意献上大量的财富,还能保住如今的地位。
    ——
    第五日清晨,卫羿命人将大量的纸信绑在箭上,射入熊津城中。
    那纸上都是抄录了同一份征讨文书,征讨的便是去岁指使新罗兵马入侵大丹的朴南明、朴解摩,洋洋洒洒罗列了十大条罪状,勒令城中人立即交出此二人,或能稍稍平息大丹人的怒火。最后还说到,只要新罗人配合些,交出此二名战犯,熊津城放弃不打,他们退走也是可行的。
    ——
    “什么?大丹人要朴南明和朴解摩?”新罗王是个又矮又胖的人,长得倒是白白净净,嘴上有两撇狡猾的胡须。
    他接过侍卫呈上来的箭书,亲自细细看了,心下掂量了一下,当即道:“南明是我亲侄儿,身份贵重,又于我国有大大的功,如何能就此交出去?——倒是另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半个残废罢了,去,去将朴解摩绑了,以长绳吊下城墙去,就当我将这东西送给他们大丹便是。时间拖得越长越好!我们的城很坚固,只要我们闭门不出,他肯定攻不破的。去,去去,赶紧去。”
    新罗王的心腹寺人金胜俊赶紧去了。
    ——
    粗黑的药罐架在简陋的泥灶上,干柴加进灶下,火焰熊熊地燃烧了起来。
    常年烟熏火燎,这个只有三面矮墙和一个茅草屋顶的厨房角落里,早已经是四处乌黑,分外脏乱了。
    朴解摩与母亲一道居住在皇宫最外围的一圈小房子里。这里是皇宫地位最低贱的奴仆居住的区域。
    金胜俊带着十数名侍卫冲进门的时候,朴解摩正艰难地用着仅剩的手给母亲熬药。
    “王让你来绑了我?因为大丹人要拿我算账?是卫家子出的招罢……”听了那寺人的话,朴解摩俊雅的面容上浮出了一丝浅淡的笑意。饱经风霜沉浮,在他身上已经不再有一种被精心保护的精致俊美了,但又另有一种奇异的气质慢慢萦绕开来。
    金胜俊尖声说道:“朴解摩,你如今是戴罪之身!你在去年冬天犯的错,还不曾赎罪完毕,如今王给你一个将功补过、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机会,便是让我去送死?”朴解摩轻轻地笑了一下。他低头用烧火棍捅了捅灶火眼儿,让灶火燃得平均些。
    明明是面对着如此一条死路,此人竟还如此淡定。金胜俊倒是不淡定了,也不打算再与朴解摩磨蹭,尖声叫左右道:“上去将他拿下!”
    侍卫们正要动手,朴解摩慢声道:“对我新罗,我不论如何都是有贡献的,你若是对我不敬,传了出去,恐怕也不好说话。”拿话约住了金胜俊,他才又道:“恳请金掌事稍等。我愿随你们去,但王必须给我一个承诺,在我离开之后,要派人好好照顾我的母亲。”
    金胜俊面露不耐,谁不知这朴解摩的母亲,不过是皇宫里最低贱的一个灶下婢?他们新罗以母为尊,高贵的母亲生的孩子才是高贵的血脉,奴婢生的孩子,即使是王的孩子,也只能在泥地里翻滚。
    王对朴解摩是根本不曾放在眼里,王还有五个出身高贵的儿子,三位出身高贵的妻子,怎会在乎朴解摩这个病怏怏的母亲的死活。
    但金胜俊此刻也不想节外生枝,遂只是敷衍道:“念在你护驾救国有功,王定然是要好好照顾你母亲。”
    “那我就放心了。”朴解摩又是笑了笑。正好药熬好了,他慢慢地将药倒进药碗里,端了起来,含笑道:“已经是最后一回了,让我服侍我母亲饮完这碗药罢。”
    他往金胜俊一瞧,那张几近完美的面容微微含笑。也不知是怎的,金胜俊也就默许了。
    ——
    “娘,该饮药了。”
    朴解摩朝床榻上的妇人柔声说道。
    他将药放在床边的矮凳上。这屋子里昏暗得很,一扇牖窗开在角落里,微微透进些光亮来,叫人勉强看得清黄泥夯的墙,粗糙不平的地面,茅草覆盖的屋顶。屋内的家具就只有妇人躺着的床榻,和两张矮凳而已。
    床上那妇人慢慢睁开了眼睛,她挣扎着坐了起来,给了儿子一个淡淡的几近于无的笑容。她约有四十岁了,面色十分苍白,身材娇小,容颜依稀还看得出年轻时的几分美丽。
    妇人看着儿子捏碎了一丸小小的药丸,尽数投进了药碗里。
    “好……该饮药了……”她带着笑意说,深深地点了点头。
    朴解摩用崩了个缺口的汤匙将乌黑的药汤轻轻搅拌了一阵,待它凉得差不多了,便单手端起来,递到母亲嘴边。
    妇人慢慢将一碗药饮了下去,眼泪潸潸而落。
    儿子帮着她重新又躺到了床上,帮她盖好土黄色的粗布被单。
    妇人看着她的儿子,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娘好好睡。儿会好好照料自己。”朴解摩柔声道。他倾身在床边看了片刻,而后移开了墙角落的一块砖,从里面取出一个小小的包袱,牢牢挂在脖颈上。
    而后他从角落的牖窗翻了出去,离开了。
    ——
    屋里头毫无声息,在外头等得不耐烦,金胜俊大声喝骂着,带着人冲进了这低矮的屋子。床上悄悄地躺着一个妇人,那原定要绑起来送到大丹人手上的朴解摩却已经不见了人影。

  ☆、第173章 孤军奋战

173
    道庆五年五月中旬,长江一带刚进了梅雨季节。华苓将赵戈留在了江州,家里是六七八三姐妹照料着,她则是与二郎一道回到江陵族中,将他们大房这一脉在世辈份最高的三十二叔公,还有三房辈份最高的三十七叔公请了出来,坐船下金陵。
    虽然是清晨,但是船舱外天色阴暗得好似将要入夜。
    雨下得时大时小,淅淅沥沥。大量的雨滴打在开阔的江面上,风紧浪急,完全掩盖了十来支大船桨齐齐划动的声响。
    华苓走到船舱的窗边,将木窗轻轻推开一条缝隙。
    有凉风带着水珠吹进来,打在手上和衣裙上,凉沁沁的,让她精神一振。这一趟下金陵,要绷紧了神经,要做很多的事。
    华苓是带着金瓶、碧浦、碧微几人,和哥哥二郎分了楼船的第一层。上面还有一层舱室,两位叔公现下便各自带着几名仆属安顿在上面。
    再下面,空间更大的船舱里是放下了八十来名族兵。
    这一行百来个人,就是华苓他们这一次返回金陵的全部阵仗了。
    回金陵去,第一是为了去将大哥华邵接回家。当然在这之外还有别的,比如向丞公谢华德传达,族里对他在这段时期里的表现并不满意这一点,勒令他立刻改正过来。又比如,要寻找机会弄清楚,如今的太皇太后阴氏到底是何许人也,真正的太皇太后又在哪里。
    华苓费了无数的口水,才将如今金陵、江陵两地,族里族外这些事给三十二叔公分说了个清楚明白,才取得了他的支持。华苓请叔公下金陵,是为了给谢华德压力。至于三十七叔公,他是谢华德的直系长辈,是三十二叔公硬从宅邸之中叫出来的,这回一道下金陵,当然也是为了教训华德。
    三十二叔公出身江陵谢氏大房嫡系,传承了族里医术一脉。这位长辈脾气臭,对谁都没有好脸色,但是医术水准极高,在大丹的名声只比药叟那样的高人略低,比宫廷中最好的御医还要好些。他的手上训练出了好几代的良医,又总领谢氏开设在大丹各地的药材庄园和医药铺子,在族中地位自然极高。
    便是长老团的诸位长老,对三十二叔公也是恭恭敬敬的,毕竟人越老,病痛就越是多,要仰仗于医者的情况多了去了。
    ——谢华德此人,在他们爹还在的时候,除了做事有些冲动之外,华苓并不觉得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华德用事实告诉了她,人在得到权力之前和之后,心态和做法到底能有多大的差别。谢华德将大郎软禁在金陵近一个月,明摆着是不会听从大郎口中说出的任何建议了,并且也不顾忌族里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反应。
    这段时间里,华苓已经将这些问题反复想了几次——维护可能已经被调包的阴太皇太后,华德这是与大丹的敌人有所勾结罢。这样的作为让谢族的境地变得很危险!只要这件事被暴露在朝野之间,谢族即使根深叶茂,也只有被灭族一个结果。
    所以三十二叔公和三十七叔公禁止华苓将这些事再传到族中其他人的耳朵里,更不能往族外去说,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两位叔公一起下金陵,是准备私底下教训华德一顿,叫他擦干净屁股,赶紧离开这个泥潭。
    至于大哥华邵被华德软禁一个月的事——华苓咬了咬牙,看三十二叔公的意思,只要华邵安然无恙,这笔帐他是不打算与华德算了。华德毕竟是谢氏如今的族长,族长地位身份贵重,并没有轻易换人的道理。
    受制于人的感觉,很不好,很不好。
    碧浦提着一个食盒转进舱里来,后面跟着碧微,捧着一叠子书册。碧浦动作轻巧地将食盒里的菜一碟一碟取出来,放在桌上,笑着与华苓说道:“照娘子的吩咐,金瓶姐姐在厨下为两位长老和二郎君准备的朝食,已经送过去了。今日为娘子预备的是红梗米粥,焖鲥鱼,还有几道轻轻腌了几日,酸香可口的小菜。这几日里舟车劳顿的,娘子的胃口却没有往日里好了,可要多吃几口,叫元气充足起来才是。”
    碧浦这几个侍婢都和华苓是同龄的,个个容貌姣好,笑颜如春华,十分欢快。华苓也被感染得有些开心了起来,接过书册,点点头柔声道:“好,我这就用饭。你们都辛苦了,且歇歇罢。”
    侍婢们都跟了华苓许久,也不再问什么,笑着出去了,将内室留给了华苓。
    ……
    华苓其实并没有什么耐心用餐。飞快地吃了个半饱,她开始翻看碧微找出来的书册。这些书册记载了金陵城的详细信息。城里外的地形、河道、建筑物的详细数据,当然也有关于城外钟山的。
    这是一份从金陵建城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更新、保存下来的资料,非常重要。几大世家手中都保存有这样的东西,华苓手里的这一份,是当年丞公爹还在世的时候,他命人复制了下来,给大郎保存的。
    丞公爹不在了,但华苓总是会在某些时候忽然发觉,爹爹总是高瞻远瞩得很呢。
    华苓迅速翻到有关钟山的部分。里面提到,钟山方圆二十里,东西走向。山北驻扎禁军一万五千,山南有皇家的寺庙群。这个寺庙群距离金陵的北城墙,大致有十里的距离。
    这个皇庙,就是太皇太后阴氏前几年清修所在地。
    来回看了几次,华苓终于在角落里看见了这样的一条记载:
    天禧六年,天家庙宇初建。大匠鲁咎主持,征召工匠四百人。至完工,历时二十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