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帮"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人帮"兴亡-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回,我在某档案室查到一箱重要档案,花了一个星期,天天前去摘抄,虽然抄得非常吃力,但收获颇大,使我非常高兴。   

  图书馆是我创作的另一〃方面军〃。   

  张春桥、姚文元、姚蓬子是作家,我必须查阅他们的全部作品。   

  江青三十年代在上海时,也写了不少文章,大报、小报关于她的报道多达二百二十一篇,也必须逐一查阅、复印。   

  去图书馆查阅〃文化大革命〃资料,手续也够麻烦的。幸亏我已经有了与档案部门打交道的经验,何况图书馆终究是文化部门,比之组织部门更能与我接近,终于逐一打开大门,让我查阅、复印。   

  当年的各种〃文化大革命〃小报、传单,虽然有的不甚准确,有的甚至掺假,但只要加以鉴别,仍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例如,那各种不同版本的《林彪选集》、《江青文选》、《中央首长讲话集》,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武汉三司革联司令部秘书组编〃的《庐山会议文件集》,内中收入关于庐山会议的文件、讲话,很有参考价值。那本在〃文化大革命〃中用红塑料封皮精装的《两报一刊社论选》,是研究〃文化大革命〃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我节省了查阅社论的时间。   

  说来也有趣,当年几乎能一口背诵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我要用时却查不到。为什么呢?自从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必须从每一本《毛主席语录》中撕去《再版前言》。我翻了一本又一本〃红宝书〃,都不见《再版前言》。幸亏找到一本〃漏网的〃,上面居然还保存着《再版前言》!   

  当年的《工人造反报》、《井冈山报》、《新北大》、《红卫战报》、《文艺战报》等等,我都逐一查阅。我偶然发觉,当年上海的《支部生活》杂志,刊载一系列〃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央文件,当即复印。   

  我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获得当年上海向中央专案组有关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上报资料……   

  后来,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问题研究所,查阅了《新编红卫兵资料》(A NEW COLLECTION OF RED GUARD PUBLICATIONS),共二十大本,内中收入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各地红卫兵及其他群众组织出版的小报(又称〃文革小报〃)。有《井冈山》、《农奴戟》、《六月天兵》、《北京公社》、《赤卫军》、《民院东方红》、《长缨》、《长江风云》、《常州工人》、《八、八战报》、《安徽八·二七》等等。还有香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下卷大画册、《中共〃文革〃运动中的组织与人事问题》等等。他们也收藏上海〃文革〃史料整理小组编辑的《上海〃文化大革命〃史话》一至三卷以及北京国防大学内部出版的三大卷《〃文化大革命〃研究》。   

  我对他们收藏的台湾《中共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中共年报》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套书,一年一厚册。我多次到那里,逐年细细查阅。虽然是台湾出版物,带有明显的国民党的政治倾向,但是其中一些文章和资料,还是颇有参考价值。比如,在1969年出版的《中共年报》中,对中共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作了详细介绍。内中关于江青的介绍,大约有五千字,详细记述江青的身世、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影剧活动、进入延安的情况、〃文革〃中的崛起等。内中写及与江青十分熟悉的姚克(电影《清宫秘史》编剧)对江青的评价:〃不结人缘,落落寡言〃,〃为人器量狭小,心狠手辣;得意时高视阔步,睥睨一切〃,〃野心甚大,睚眦必报〃。《中共年报》中关于张春桥的介绍更为详尽,长达万字。文中说:〃张春桥和江青、姚文元等都是靠〃文化大革命〃起家的,我们可以称他为〃文革派〃。〃台湾在1969年对于正红得发紫的〃文革派〃人物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评述,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就在我大量查阅〃文革〃档案、资料之际,曾经深受张春桥迫害的葛正慧老先生的一席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葛老先生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多年,首先查明〃狄克〃是张春桥的就是他,为此他被张春桥投入秘密监狱。葛老先生向我指出:《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有很大缺陷,即作者重〃文〃不重〃献〃。〃文〃,即档案,文字材料,是〃死材料〃;〃献〃,指〃活口〃,即当事人,熟悉情况的人。只有〃文〃、〃献〃并重,才能写好纪实长卷。         

虹←桥书←吧←。←  

第5节:序(5)         

  确实,那些〃死材料〃几十年后以至几百、几千年后,后人仍可查到。他们甚至可以比我更方便地查阅这些〃死材料〃,诚如姚雪垠写《李自成》可以查阅各种明史档案,大可不必持党组织介绍信!可是,后人无法得到〃活材料〃……当事人的口碑。挖掘〃活材料〃以至抢救〃活材料〃,是一项极为重要、刻不容缓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的许多当事人尚在,必须赶紧做好采访工作。   

  〃死材料〃往往是平面的,只记载某年某月什么事,什么人讲什么话。〃活材料〃却常常是立体的,可以采访到各种细节,使作品变得非常丰满。不过,人的记忆力毕竟有时不甚准确,〃活材料〃又必须用〃死材料〃加以核实、校正。   

  于是,我着手拟订了一份长长的名单,逐一采访。我以为,进行〃文化大革命〃史的采访,既要广泛访问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冤受屈者,同时也应访问那些〃文化大革命大员〃。1986年10月9日《社会科学报》发表报道《叶永烈谈要研究〃文化大革命〃》一文,我对该报记者说过:〃现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十年,可是〃文化大革命〃材料分散各处,很多饱经风霜的老同志要请他们留下口碑,那些〃文化大革命〃〃风云人物〃,也应让他们留下史料,这些都有待人们赶着去做。〃   

  在采访时,我一般尽量争取被采访者的同意,进行录音。这些录音磁带,我作为史料永久保存,并拟在若干年后捐赠给历史学家或者我在1986年曾建议成立的〃文化大革命〃研究所(当时许多报刊刊登了我的关于成立〃文化大革命〃研究所的建议)。因为录音远比笔记准确、详细,而且所作速记往往只有我自己看得懂,后人难以看懂。   

  这些年来,我走南闯北,走访了众多的〃文化大革命〃受害者,记下中国历史上那苦难的一页。   

  北京大学原校长兼党委书记陆平,是〃文革〃的〃重灾户〃。〃文革〃第一炮,打的就是他。他很详细地向我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的苦难经历。   

  在北京陆定一家中,我与严慰冰胞妹严昭多次长谈。〃严慰冰案件〃(简称〃严案〃)是〃文化大革命〃大案之一,严昭痛诉林彪、叶群对严慰冰的令人发指的残酷迫害。她还由〃文化大革命〃回溯到延安时代,谈到那时的严慰冰与叶群的冲突,谈到那时陆定一与严慰冰的恋爱、结婚,谈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的戎马生涯等等。   

  贺绿汀是张春桥、姚文元的〃死对头〃。在〃文化大革命〃中,贺绿汀坚强不屈,人称〃硬骨头〃。我多次访问贺绿汀,请他详细地叙述他与姚文元关于德彪西的论战,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张、姚的斗争。   

  东海舰队司令陶勇之死,是〃文化大革命〃大案之一。为了探明陶勇之死,我一次次访问东海舰队司令部,走访他的几位老秘书、他的家属以及有关当事人,甚至访问了当年解剖陶勇尸体的医生。   

  秦桂贞是江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时借住的那家的女佣,深知江青底细,为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江青骗往北京,投入秦城监狱。寻访秦桂贞颇费周折,因为她早已退休,很难寻找。经过友人帮助,这才在一鲜为人知的地方找到了她。然而,她却又不愿接受采访,因为有关部门已对她作了一些规定,务必办妥必要的手续,才予接待。于是,我只得再奔走,办妥手续,秦桂贞给予接待。她一打开话匣子,我才发现,她是一位非常热忱的老人。虽然文化粗浅,但记忆力甚好,叙事也有条有理。说到江青恩将仇报,她咬牙切齿,潸然泪下。她的四小时谈话,为我写江青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活材料〃。此后,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常去看望她。她甚至带我到江青当年在上海的住处。直到她离开人世,我还参加了她的追悼会。   

  在最高法庭审讯江青时,与秦桂贞同去北京、出庭作证的是郑君里夫人黄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她叫江青〃阿蓝〃,江青叫她〃阿黄〃。买了一块料子,她俩往往同做一色上衣。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对知情甚深的郑君里、黄晨进行残酷迫害。黄晨的回忆,清楚地刻画出当年江青的形象。我庆幸及时采访了黄晨。不久之后,她便病逝了。         

※虹※桥※书※吧※BOOK。  

第6节:序(6)         

  毛泽东的儿媳刘松林、刘少奇夫人王光美、陈云夫人于若木,在〃文革〃中深受江青迫害。我采访了她们。   

  王观澜夫人徐明清,是江青当年在沪时的团支部书记,江青进入延安又是她介绍的,是极为重要的知情人。我在北京对她进行了多次采访。   

  在北京,我还采访了原〃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刘志坚将军,江青前夫黄敬(即俞启威)之胞妹俞瑾;采访了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江青秘传》作者,曾经为毛泽东、江青看病),曾经为毛泽东侍读的芦荻教授,她向我讲述了〃批《水浒》运动〃的来历……   

  在四川,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将军,接受了我的采访,第一次详细透露了亲手拘捕江青的全过程。   

  在美国,我采访了红卫兵领袖、当年清华附中学生骆小海。他是红卫兵的倡议者之一,也是所谓红卫兵〃三论〃,即《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和《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起草者。   

  在上海,《解放日报》原总编王维,《解放日报》原副总编夏其言;《文汇报》原总编陈虞孙,《文汇报》原办公室主任全一毛;原上海出版局局长、著名杂文作家罗竹凤;原上海图书馆参考书目部主任葛正慧;原中共上海市委教卫部部长常溪萍的夫人陈波浪……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揭发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的劣迹。   

  为了弄清姚文元解放前入党的经过,当年他的入党介绍人、支部书记、支委给我诸多帮助。他们和我一起聚会,共同回忆。这样相互启发,你一言,我一语,使回忆变得更为准确、丰富。   

  老作家楼适夷则向我长谈了他所知道的姚蓬子。他还介绍我去采访了姚蓬子的胞妹,使我对姚家的身世有了第一手的了解。我前往姚文元故乡……浙江诸暨采访,姚公埠的老邻居以及诸暨县档案馆给予热情接待;关于姚蓬子在南京狱中的情况,我访问了当年国民党中将汤静逸先生。很可惜的是,我曾向丁玲谈了我写姚蓬子,当时她太忙,说过些日子约我细谈,不料她竟与世长辞……   

  当年在〃反右派〃时挨过张、姚之棍的老作家施蛰存,熟知张、姚的底细。十八岁的张春桥刚从山东来到上海滩,便在施蛰存手下干活。张春桥不懂装懂,乱标古书,正是被施蛰存发觉,停了他的工作。当时的《小晨报》,曾详细对十八岁张春桥的劣行作了报道。施蛰存也与姚蓬子相熟。丁玲第一次结识姚蓬子,便是在施蛰存的婚礼上……   

  这些年,我奔走于〃文化大革命〃受害者的家庭,访问了众多的〃重灾户〃。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控诉,激励着我前进……尽管这是一项工程量大、头绪繁多的工作,我仍坚持去做。他们赋予我一种历史的使命感。这样,我的调查,我的研究,我的写作,不再是我个人的事情,而是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我深感遗憾的是,电影《东进序曲》中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黄秉光的原型、上海市委前统战部部长陈同生之死,是上海〃文化大革命〃大案之一。我曾访问过陈同生夫人,只粗粗谈一下,原拟过些日子再访,她却突然病逝,我迟了一步……   

  我还采访了当年的〃文革〃大员们:   

  我多次采访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他回忆了《五·一六通知》、《十六条》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起草经过,回忆了他奉命前往《人民日报》社〃夺权〃的经过,〃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经过,他与〃第一副组长〃江青的矛盾,他如何倒向林彪以及在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上遭到毛泽东痛斥的经过……   

  我多次采访〃中央文革〃小组组员王力,他的回忆提供了〃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重要第一手资料。他还把诸多手稿交给了我。   

  我还多次采访了〃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关锋和戚本禹。   

  我访问了当年《红旗》杂志编辑、〃揪军内一小撮〃社论的起草者林杰。   

  我实地走访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当年在上海的住处,走访了江青进入延安时所去的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江青生活或者学习过的延安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以及中共中央党校旧址、鲁迅艺术学院旧址,走访了北京中南海毛泽东、江青住处。         

虹桥书吧。  

第7节:序(7)         

  虽然我终于完成了长卷《〃四人帮〃兴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写作已经画上了句号。我仍将继续采访、补充、修改,以求写出更加丰富、充实的《〃四人帮〃兴亡》。   

  叶永烈   

  2002年4月22日初稿   

  2004年9月10日二稿   

  2005年6月6日三稿   

  2008年7月5日改定   

  于上海〃沉思斋〃         

。←虹←桥书←吧←  

第8节:毛泽东一度选定王洪文接班(1)         

  第二十章 毛泽东一度选定王洪文接班   

  北京盛传〃江青要当副主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