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自成攻下北京,对他来说已经登上了个人事业的最高峰,但是,这里面仍然有一些不太和谐的因素,是隐藏在瑰丽的云彩之下的。而这些,他和他的大多数谋臣都没有看到的。
  首先是他和张献忠之间的矛盾,至此依然不能缓解。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本来应该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从荥阳大会分手后却成了比对明廷还要顽固的死敌。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李自成去投奔张献忠,张却准备了一把屠刀等着他。同样当张献忠走投无路来投奔自己时,他也恨不得马上杀了他!李自成对张献忠如此厌恶,甚至超过了对明朝皇帝崇祯的厌恶指数,以至于张献忠几次想来依附,他都严辞拒绝,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不放过这个粗鄙残暴总是出尔反尔的小人,这可能是性格使然。但是,现在这个最讨厌的人跑到了四川,也称了王,曾经的战友此时是危险的敌人,他一天不死,对未来的王国就有无尽的忧患。
  其次另外的义军武装。对待其他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同样残忍无情,比如一直与他并肩作战的罗汝才,为了防止罗势力做大,李自成在最需要帮手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杀掉了他,还连带着杀了和他一同起事的战友“革里眼”贺一龙。这件事激怒了很多的同道,激化了军中矛盾,削弱了军队实力。这些同道中人有的投了张献忠,有的干脆自己占了山头,不再听李自成的招呼,其中包括当年十三家首领的中老回回马守应等强人。如何对待他们,也是个问题。
  再有就是满清的关外势力此时正有抬头之势。义军能够顺利起事,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满清的不断侵扰造成了明廷的首尾难顾,人员分散,否则让他们集中精力,以洪承畴孙传庭之能,义军岂能得手?等收拾明廷,夺取江山后,又如何来对付满清这个更强大的对手?
  这些问题,李自成已经无瑕考虑,胜利离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他的目光已经死死盯住了崇祯坐过的那顶九五至尊的位子,整个义军处在一种激动亢奋的情绪中。只有一个人在喧嚣之中心怀隐忧,这个人就是李自成的“文胆”李岩。不久后的事实证明,这种隐忧不但存在而且极为可怕。而对于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光芒与真正贵族情怀的李岩公子来说,他人生最悲剧的一幕却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徐徐拉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北京众生相(1)
李自成是在凌晨进的北京城。虽然此时已是天色尚早,但是北京城里十分热闹,李自成的军队军纪很好,秋毫无犯,史上记载:“贼驰而进,皆白衣青帽,张劲弓,挟修矢,每人拴短棍数条,衔枚疾走。”(《明史·李自成》)老百姓们不明就里,见这队人过来了,打开门来看,也说明百姓对这队被政府定性为“匪”的军队并不是很害怕,这当然是宣传工作做得比较到位。早在李自成攻打山西时,京城里已经有不少商贩,义务宣传李自成政策:“不杀人,不爱财,不奸淫,不抢掠,平买平卖,蠲多钱粮,且将富家银钱分赈穷民。”(《明季北略》)当然这些商贩都是义军的细作,这些话是李岩教他们的说的,绝对有效果,百姓们并没有多少惧意。有人在路上撞见了他们,急忙躲向路边,义军也并不诘问。
  李自成中午出现在北京城中。这位传说中的英雄一身简朴的装束,戴着毡帽,穿着缥衣,骑一匹黑马,进入了德胜门。老百姓们发现这个名声卓著的盗匪头子一脸和气,与邻家大哥没什么两样,惊惧之心渐去,人们围上来时,军队没有加以阻拦。此时的李自成军队,严格遵守李岩确定的行军方针,李自成早在进京之前,就曾约法:“军人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进城的当天再次重申了这一法令,故而军纪相当严整。
  李自成由西长安门进入,看见了长安街的牌坊。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到达北京,看见雄伟的长安街牌坊,李自成起了豪情,于是拉开弓,说:“我要是能射中中间的字,天下太平。”一箭过去,没射到字,射到了牌坊的瓦棱上。
  宋献策在一旁说:“射在沟中,这就意味着是淮河为界。”李自成一直自恃百发百中,不太甘心,又到承天门,见到“承天之门”的牌坊,于是又说:“我现在为天下主,看我如何一箭射在四个字的中心。”一箭过去,却射在了天字的下面,李自成有点不高兴。牛金星急忙安慰他说:“射在天下面,意思是中分天下。”(《明季北略》)
  李自成两箭射空,除了他的箭法可能并不像传说中的高明以外,可能还有个原因,就是他此时已经瞎了一目。这是他在攻打河南开封时被射伤的。这个伤害可能影响了他的准确度,但这段充满情绪化的描述中,我们可捕捉到一个信息:李自成进京后虽然外表谦和,但内心是很骄傲的,而他两箭不中,按封建社会的迷信说法,似乎就有了不祥之征。
  不管怎么样,李自成以草莽英雄的姿态亮相,对北京的老百姓们来说,有几分新奇感,也很亲切。与百姓们的安然相比,明朝大小官员则有如惊弓之鸟。这些官员一天前还在崇祯面前都信誓旦旦,一旦国破,必以身殉之,不过,真正殉之的连百分之一也没有,除了倪元璐、马世奇等名臣真的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外,多数大臣想的是如何投降保命。达官贵人们如丧家之狗,穿着破烂的衣服混在人群中,连头都不敢抬,这个时候,破旧的青衣反而成了抢手货,为了保命,贵族子弟们以重金哄抢旧衣服,成为当时一大奇谈。
  德胜门外,太监曹化淳迎接李自成进宫,这位曹公公是崇祯手下最宠信的太监,擅长弄权,当年整死内阁首辅周延儒时,他是主谋之一,假以时日,此人才能应该不在魏忠贤之下。不过,北京城破,他摇身一变,出了大力,此次开门纳义军,也是他亲自出面。
  李自成虽然占了北京,还有担心的事,那就是崇祯皇子依然下落不明。不过这个担心很快就没有了,崇祯临死前命太监带出的一名太子和两个小王爷,原打算暂时送到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中的,没想到这位外公听说三名皇子子在门外,竟然将大门紧闭,不让其入。太监见势不好,谁也不愿意要这烫手山芋,干脆直接绑了送到李自成那里。
  李自成对仇敌的这几个孩子,倒是一点也没有责难,他问:“你们家何以丢了天下,你父亲何以失败,你们知道吗?”太子朱慈琅答:“我不知,你问百官。都是用了那坏臣子周延儒的缘故。”太子态度倨傲,对李自成有顶撞之意,不过李自成倒不当回事,说道:“原来你们也明白。”然后又说:“你父亲若是活着,我会好好养着他。”太子不理,只说:“快杀了我,不用多话。”李自成说:“你本无罪,我因何杀你。”太子说:“你若不杀我,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墓,二速以礼葬我父母,三不可杀我百姓。”李自成大笑,说:“都可依你,我就是百姓,又岂可杀之?”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北京众生相(2)
李自成非但没有为难这几位仅存的皇子,还确实依了这三件事,找到崇祯的尸体,以帝后之礼好好安葬了。
  由这件事可以看到,李自成是一个很宽厚的人,此人有英雄之德,但却肯定不是一个大政治家。金庸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做政治家要有三“忍”:一要坚忍,二要有容忍,三要对敌残忍,至少在第三点上,李自成做的并不到位。此事要换成朱元璋,几位皇子肯定人头不保,留着他们其实后患无穷。
  李自成将崇祯的尸体以帝后安葬,并为其主办丧事,与他相比,崇祯手下的旧臣们反而对此极不热心,有很多人从灵观前面走过,连斜视一眼的举动都没有。崇祯下葬当天,除了太子与二位王爷外,百官竟无一人陪同,这固然是世态炎凉,但也侧面反映出崇祯待人薄情如斯,臣子内心对他亦无感情,致使有明一朝,人的道德底线几近于零。
  李自成对朱家后人宽厚,但对明朝百官,却内心充满了鄙视,他曾对太子说:“失了天下,不是你父亲的错,是文武大臣的错。”这个思维逻辑,更表明了李自成其实是一个观念比较陈旧的人,他没有更高远的眼光与分析能力,充其量也不过只是个好的流民领袖,但离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与综合才智,其实相去甚远。
  在李自成极度鄙视的心态下,明朝大臣上演了一出人走茶凉、贪生怕死的丑剧。二十日,距崇祯死不过一天,陈演、魏藻德这两位崇祯倚重的文臣首领就拜见了李自成,表示出改换门庭之意。魏藻德,这位一直崇尚明哲保身的原内阁首辅开始数落起崇祯的不是:“这昏君不听臣言,才有今日。”李自成烦透了这帮两面三刀的家伙,怒喝一声:“你身为重臣,当死社稷,为何偷生!”魏藻德急忙叩头,表示:“只要陛下赦免了我,一定赤心以报。”李自成喝令手下人将他绑了出去,押到刘宗敏那里,与之命运相同的还有京城禁卫军头领李国祯,锦衣卫原指挥使骆养性等,这些臣子去讨好不成,反而身陷大狱。
  李自成出身农民,对做官者有种天生的厌烦,故而他不恨昏君,只怪群臣,这种情绪从入城起,就一直伴随着他。他手下将领,受这种情绪影响,也个个将这些前朝旧臣视为草芥。新政权建立,人手奇缺,牛金星提出要从旧朝中选拔部分官员任用,此令一出,明朝旧官们纷纷改换成义军的装束,着青衣小帽,匆匆赶往传统极门,等待面试。由早晨到日落西山,因为来的人太多,竟然不能结束。这些来面试的人饥渴疲惫,更要忍受种种人格上的侮辱,士兵对他们大声斥骂,甚至饱以拳脚,昔日的达官贵人,今日待遇如同囚徒。
  等待面试的人中,大都表现的极没骨气,甚至委琐卑劣,比如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牛金星时,牛说:“你这么老,胡须都白了。”刘说:“我还没老,大师如果用我,胡须就会变黑的。”魏藻德被关在刘宗敏处,每日哭嚎,还对看守说:“如愿用我,随便什么官都行,何必拘着我。”
  与这些人相比,更有表现得无耻的,就是那些争着劝李自成“登基”的人,我们姑且把这些称为“劝进”党。从二十三日开始,“劝进”党们就开始活动,向李自成劝进,要他早日当皇帝,这些人中主要以前内阁大学士陈演,原复社名士周钟、龚鼎孳为首。
  这些劝进党中不乏在当时名人。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顾横波的老公、当年复社四公子之一的龚鼎孳。他以才学及人品冠绝当世,但这时也急忙着去新政权里讨官做,并打出了顾横波的牌:“我本来想死,是小妾不让啊!”其实顾横波有骨气的很,这纯属托辞。
  此外还有当年被魏忠贤害死的东林六君子魏大中的儿子魏学濂,李自成一进京时做出逃往南方的姿态,后来又“夜观天象”,得出“一统定矣”的结论,于是顺理成章的留下来,要为大顺王朝出力。魏学濂本是忠臣之后,但此时的作为,却与势利小人无异;另一个比较过分的人是文名极盛的复社另一位名士周钟,当时住在一位士绅家中,本来约好一起为国殉死,但是经不住魏学濂等人的劝解,也要入朝,这位要一同殉死的朋友拉住他不走,他将袖子割断走了,后来也是这位周钟,在崇祯的葬礼前经过时,连瞅都没瞅一眼,崇祯对他,其实不薄。此人翻脸之快,让人寒心。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北京众生相(3)
最可笑的是,劝进党中竟然还有成国公朱纯臣,周皇后之父周奎,这些人都是皇亲国戚,如今国破,不思如何进取复国,竟然劝仇人当皇帝,其人品卑劣,已到极至。
  李自成对这些人从心眼里蔑视,这固然是他草根本性使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自成也是信奉正统的人。对崇祯,他多少还心存畏惧,对自己“弑君”的行为在内心中也有些惴惴不安。这也怪不得他,他最初没有当皇帝的野心,等到碰上了李岩、牛金星、宋献策这些人,才开始树立起“登基”的远大理想,却没想到这么快就成功了。他的心理上还没有适应,也正因此,他把颇有些惴惴的情绪转化成了对明朝群臣的憎恶,以至于前明大臣经过面试后,二千多人只有九十二人入选,其他人全被关在了刘宗敏那里。
  李自成入京之后,在经过一番考核选拔后,气象有所更新。在明朝原有六部分权的基础上,实行了大顺的官制,也开了科举考试,招读书人入朝为官,对前明官员中政绩突出为官清白者,重新任用,比如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父亲原兵部尚书侯洵,就被从监狱中请了出来,接着当尚书了。李自成分封诸将,论功劳权将军刘宗敏最大,于是文武百官统一由他节制。这个决定非常不妥,在以后有所反映。不过当时,这些措施还是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的。
  但在这表面焕然一新的局面里,崇祯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依然深化着。李自成在喜悦的情绪稍加降温后,就发现了一件事:崇祯曾经背负的那些债务,不知不觉间又转到了他的头上。远的是关外满清势力问题,近的则是崇祯一生也没有解决了的财政问题。李自成是过来人,但是这些年来,他想的只是如何扩张势力,其实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就如同有了万历和天启,崇祯不能对明朝的灭亡负全部责任一样,我们同样也不能要求李自成能够看清这些崇祯一生都看不懂的问题。因为李自成不是张居正,更不是朱元璋,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强人,但不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不懂民事生产。其实在李自成作战的期间,有过很多非常好的机会,比如他占据襄阳,陕西,河南之时,这些根据地来之不易,如果换了朱元璋和曹操这样的君主,一定是先恢复生产,屯田耕种,恢复经济,养精蓄锐,以充实立国之根本。这个道理英明的君主全都明白。可是李自成却对此一无所知,他除了忙于建立政府,忙于扩充军队外,基本上在这方面毫无建树,他的军队挺进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