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2}《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至天启四年止。
  {13}{14}《三朝野记》,卷一,泰昌朝纪事。
  {15}《光宗实录》,卷四。
  {16}{17}{18}《光宗实录》,卷六。
  {19}《光宗实录》,卷七。
  {20}《三朝野记》,卷一,泰昌朝纪事。
  {21}{22}《光宗实录》,卷七。
  {23}{24}{25}《光宗实录》,卷八。
  {26}《左传》,哀公十五年。
  {27}刘若愚:《酌中志》,卷三。
  {28}《明清史讲义》,上。
  {2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30}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31}《熹宗实录》,卷一。
  {32}《明通鉴》,卷七十八。
  {33}《熹宗实录》,卷一。
  {34}《三朝野记》,卷二(上),天启朝纪事(上)。
  {35}《熹宗实录》,卷一。
  {36}八大山人朱耷也是从皇族里出来的天才,不过他的一生主要在清代度过。
  {37}{38}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禁御秘闻,天子巧艺。
  {39}{40}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txt小说上传分享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65)
{41}{42}《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禁御秘闻,天子巧艺。
  {43}《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44}她的比较有名的前辈,数东汉时安帝乳母王圣。王圣被封为“野王君”(野王,地名),“煽动内外,竞为侈虐”,颇为了得。不过“野王君”只是弄权而已,故事的丰富性较诸客氏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就为祸之烈、个性张扬之充分而言,客氏皆属登峰造极,“独一无二”。
  {45}《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46}朱长祚:《玉镜新谭》,卷九,爰书。
  {47}印鸾章:《明鉴》,卷十四,熹宗。
  {48}沈起凤:《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49}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同治癸亥二月初六日,茨邮咏史新乐府。
  {50}史玄:《旧京遗事》。
  {51}《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52}{53}“宦者赵进教、徐应元、魏忠贤三人,相为嫖友。”(《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宦者奸淫。)
  {54}{55}《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56}《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禁御秘闻,客媪始末。
  {57}{58}{59}参见任道斌:《出版说明》,《甲申朝事小纪》,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60}《熹宗实录》,卷十四。
  {61}《熹宗实录》,卷十五。
  {62}《熹宗实录》,卷十一。
  {63}《熹宗实录》,卷十五。
  {64}《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65}《越缦堂读书记》,集部、别集类,同治癸亥二月初六日,茨邮咏史新乐府。
  {66}{67}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内府衙门识掌。
  {68}《明史》,列传第二。
  {69}《甲申朝事小纪》初编,卷十,禁御秘闻,客祸绝嗣。
  {70}《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至天启四年止。
  {71}{72}《酌中志》,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73}《明清史讲义》。
  {74}《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75}《玉镜新谭》,卷一,原始。
  {76}《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77}《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78}《玉镜新谭》,卷一,原始。
  {79}《万历野获编》,卷六,内监,丐阉。
  {80}《玉镜新谭》,卷一,原始。
  {81}《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82}《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83}相关引述,出处均同上,不赘一一。
  {84}《稗说》,卷二,魏忠贤盗柄。
  {85}{86}《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87}《明清史讲义》。
  {88}《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89}《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90}《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6页,人民出版社,1972。
  {91}“党争”详情,后面还将单独叙述。
  {92}《三垣笔记》,下,弘光。
  {93}《明清史讲义》。
  {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95}{96}《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97}《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至天启四年止。
  {98}《玉镜新谭》,卷七,建祠。
  {99}《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100}《明史》,志第四十九,职官二。
  {101}《三垣笔记》,附识上,崇祯。
  {102}《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103}《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104}《玉镜新谭》,卷七,败局。
  {105}《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十一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66)
{106}《崇祯长编》,卷三。
  {107}《明清史讲义》。
  {108}吴应箕:《东林本末》。
  {109}{110}刘承干:《三垣笔记跋》。
  {111}{112}《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113}《熹宗天启实录》(梁本),卷四十一。
  {114}{115}《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16}《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117}《国榷》,卷八十六,熹宗天启四年。
  {118}《熹宗天启实录》(梁本),卷四十三。
  {11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20}{121}《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22}《国榷》,卷八十六,熹宗天启四年。
  {123}《三朝野记》,卷二下,天启朝纪事,三年癸亥。
  {124}《启祯野乘一集》,卷一,叶文忠公传。
  {125}{126}{127}{128}{129}《熹宗天启实录》(梁本),卷四十七。
  {130}《酌中志》,卷十四,客魏始末纪略。
  {131}他就是前面叙严嵩事时,路过严嵩老家意外发现严嵩乡声极好的那个大学士。
  {132}《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33}《酌中志》,卷十一,外廷线索纪略。《东林点将录》的详细名单,见《先拨志始》,卷上,万历起天启四年止。
  {134}《三垣笔记》,上,崇祯。
  {135}《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36}《熹宗实录》,卷六十七。
  {137}{138}《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13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40}《三朝野记》,卷三上,乙丑正月起。
  {141}《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42}《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3}《酌中志》,卷十五,逆贤羽翼纪略。
  {144}《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5}{146}《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47}《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148}《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49}《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0}《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1}《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2}《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3}《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4}《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5}《熹宗实录》,卷六十。
  {156}《熹宗实录》,卷六十一。
  {157}《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58}《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59}《玉镜新谭》,卷二,罗织。
  {160}汪楫:《崇祯长编》,卷九。
  {161}{162}汪楫:《崇祯长编》,卷十四。
  {163}《周忠介公烬余集》(周顺昌),卷四,附录,周茂兰鸣冤疏。
  {164}以上叙述,并见《酌中志》,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卷八,两朝椒难纪略。
  {165}同上,卷四,恭纪今上瑞征第四。
  {166}{167}《崇祯长编》,卷一。
  {168}文秉:《烈皇小识》,序。
  {169}{170}《烈皇小识》,卷一。
  {171}{172}《国榷》,卷八十八,天启七年十一月。
  {173}《烈皇小识》,卷一。
  {174}《崇祯长编》,卷十二。
  {175}《崇祯长编》,卷四十五。
  {176}《明清史讲义》。
  {177}《烈皇小识》,卷一。
  {178}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之十二,崇祯九年丙子,陈启新疏三大病根。
  {179}以上袁崇焕事及引文,均见《烈皇小识》,卷一。
  {180}《三垣笔记》,中,崇祯。
  {181}《烈皇小识》,序。
  {182}《烈皇小识》,卷八。
   。 想看书来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67)
{183}《烈皇小识》,卷三。
  {184}《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
  {185}《烈皇小识》,卷二。
  {186}{187}{188}《烈皇小识》,卷四。
  {189}《明季北略》,论明季致乱之由。
  {190}史惇:《恸余杂记》,东林经济。
  {191}《明季北略》,流寇大略。
  {192}《明史》记为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之间事。此处因叙事材料引自《明季北略》,故从之。但《明史》说似更合理,盖因十一年自成大败于洪承畴,仅以十八骑逃至商洛山中,里面没有李岩。
  {193}以上叙述,据《明季北略》,李岩归自成。
  {1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195}《明季北略》,陕贼剿降略尽。
  {196}以上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197}{198}《清史稿》,列传二十四。
  {199}《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
  {20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风变地震。
  {20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元旦文武乱朝班。
  {202}《明季北略》,卷之十五,崇祯十二年乙卯,王承恩哭梦。
  {203}《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
  {204}《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初十徵戚珰助饷。
  {205}《甲申纪事》。
  {206}《三垣笔记》,中,崇祯。
  {207}《明史》,列传第二。
  {208}《三垣笔记》,中,崇祯。
  {20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明睿议南迁。
  {210}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四章,《北京的陷落,南迁之议》。
  {21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附记南迁得失。
  {212}南迁之议,见诸多书,如《明季遗闻》《明季北略》《国榷》《烈皇小识》《绥寇纪略》《甲申传信录》《三垣笔记》《牧斋有学集》等等,但各家所记,在时间与细节上颇为不一,致有人对此事的经过,整体加以怀疑,谈迁《国榷》即引杨士聪之说:“邦华等未尝具疏,亦未尝奉明旨,他人何由而沮之。坊刻数本皆称光时亨沮之,厥后爰书以此而成。”我的看法,彼时危在旦夕,一切混乱,秩序荡然,这种情况下,造成史实细节的不确定(档案失佚无所本,而多由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追述,比如杨士聪指出的,谁都不曾见过李邦华的那份奏疏)是很正常的。类似的例子,曹化淳究竟开的哪座城门,各家记述也不一。对于这种非常时刻之下的历史记述,态度上有一定保留,可以,但像杨士聪那样一笔抹杀却又不必。
  {213}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中,虞渊沉下。
  {214}《甲申纪事》。
  {21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六报贼焚十二陵。
  {216}《甲申纪事》。
  {217}《烈皇小识》,卷八。
  {218}{21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七贼围京。
  {220}《甲申纪事》。
  {22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日申刻外城陷。
  {222}《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三月甲辰。
  {223}《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夜周皇后缢坤宁宫。
  {224}《甲申纪事》。
  {225}各家文字不一,撮其要者如是。
  {226}《北归记》。
  {227}《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28}{229}《烈皇小识》,卷八。
  {23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自成入北京城。
  {231}《国榷》,卷一百,思宗崇祯十七年。
  {232}{233}《甲申纪事》。
  {234}{23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奸淫。
  {236}《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难兄难弟:由校和由检(68)
{237}《甲申纪事》。
  {238}《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四月三十日自成西奔。
  {23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吴三桂请兵始末。
  

后记
写明朝,在我首先是“有趣”。这是我个人对历史的介入点。人们对一段历史的重视程度,一般与其盛弱兴衰的面目成正比。这再正常不过,反映了历史的功利的一面。历史本来就是功利的,“以史为鉴”这句话所以成立,即因它后面的功利逻辑被普遍认可。一般中国人,对了解汉唐以及康雍乾时期的清朝,肯定更为热心,因为它们强盛,最能满足我们光荣与自豪的感情。不过,历史比较好玩、有嚼头、耐人琢磨、发人深思的段落,通常不在强盛期。例如:魏晋和两宋相较先前的汉唐,都有些虚弱、绵软;然而,魏晋的情形比两汉有趣得多,两宋的内容其实也比唐代丰富,似乎都更能产出异样的思想与人物。以明朝的国势,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收缩期。单就版图看,跟之前的元朝、之后的清朝比,实在小得可怜。二百七十八年中,处境一直窝囊,休说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军动辄随意进出,摇撼京城,就是数千人、几百人的倭寇,也能够纵横东南为所欲为。明朝对于我们也许不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时代,然而它的意义,却只有两三个朝代堪比。它是中国帝制的晚期,文化上有一种集大成和尘埃落定的味道;同时,中国向近代的转型,不始自清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