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化境-sunline》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化境-sunline-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际价值高于公认价值的思想,即“优良思想”。

  “劣等思想驱逐优良思想”

  8.2.1先看两个思想的公认价值“一增或减同时另一不变”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特别简单,真正简单吗?不在本条加以论述。

  只要再下一个定义,“将公认价值等于实际价值的思想,叫做“平等思想”。”就完成了原法则的修正。

  在“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中,如果存在“平等思想”的话,那么将发生“劣等思想”驱逐“平等思想”,而“平等思想” 驱逐“优良思想”。

  8.2.2再看一下,如果发生看两个思想的公认价值“同增同减”的情况。

  首先,两个不同的思想仅仅以公认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这个量,是无法直接加以比较的!因为这两个思想实际价值的量可能不同!先前我只是假设两个思想的初始实际价值为1,这是个理想模型中一个理想的假设。因为思想本身的实际价值可能会发展,即可能其实际价值不等于1,并且任两个思想在同一时刻的实际价值不一定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各思想之间仅仅用公认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这个量是无法相互比较的。

  其次,两个不同的思想仅仅以公认价值的量也是无法直接加以比较的!其实读者从“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中“优良思想”和“劣等思想”的初稿中的定义就可以发现了,决定思想归属的其实是实际价值和公认价值之间的一个相对的量(当然不一定要用量,要用比例也可以,这里只是为了描述清晰,避免重复可能造成的误解而已)。

  这样,定义一个公认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再与实际价值的比值的量就可以进行相互比较了吧?

  我在思考人类是怎么进行这种判断的?

  于是,我再下定义进行修正。

  公认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再与实际价值的比值如果是正的,那么说明是高估了该思想的实际价值,即该思想相对劣等。相反,这个比值如果是负的,那么说明是低估了该思想的实际价值,即该思想相对优良。这个比值的正负,是一个方向上的量,可以说是个矢量的方向,而那个比值的绝对值是个长度上(类似的太多了,可以随便取)的量,可以说是个矢量的模。用这个比值可以对比两个思想的相对优劣性,就可以决定该思想的相对优劣性这里把它取名为“相对思想优劣量”。

  8.2.1.1用例子来说明这个“相对思想优劣量”起的作用,最后再推导出最终的修正案。

  还是同样的例子。

  一定“样本人群”认为“混乱” 的公认价值大于实际价值1,例如是:。

  如果同时认为“秩序”的公认价值小于实际价值1,例如是:。

  那么,“混乱”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1)/1=/1=。

  “秩序”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1)/1=。

  那么很明显,“混乱”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它是正的,说明公认价值大于实际价值,那么它是“劣等思想”。而“秩序” 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它是负的,说明公认价值小于实际价值,那么它是“优良思想”。

  再比较“混乱”的“相对思想优劣量”大于“秩序”的“相对思想优劣量”,即>;,该“样本人群”选择“混乱”为主流思想。

  一定“样本人群”认为“混乱” 的公认价值小于1,例如是:。

  如果同时认为“秩序”的公认价值大于实际价值1,例如是:。

  那么,“混乱”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1)/1=。

  “秩序”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1)/1=/1=。

  那么很明显,“混乱”的“相对思想优劣量” 为,它是负的,说明公认价值小于实际价值,那么它是“优良思想”。而“秩序” 的“相对思想优劣量”为,它是正的,说明公认价值大于实际价值,那么它是“劣等思想”。

  再比较“混乱”的“相对思想优劣量”小于“秩序”的“相对思想优劣量”,即<;,该“样本人群”选择“秩序”为主流思想。

  上面两个例子其实就是原来的例子,只是换一个一个角度去看,结果发现,该“样本人群”选择“相对思想优劣量”大的那个思想,即高估了的那个思想、公认价值大于实际价值的那个思想,也是相对低劣的那个思想,来作为主流思想。

  至于同增同减一增或减同时另一不变的情况的例子,留给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做,我就不骗字数了。

  9.从修正案1中可以发现,例子出现的零点的分界是由于我先前做的固定,即“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的定义后产生的,所以,并不能以此来证明真实中的零存在或者不存在。

  10.如果有两个“样本人群”认为同一思想的“公认价值”不同,那么可能会发生分裂、产生冲突等现象,这是十分自然的。

  11.上面的例子很简单,因为对象只有两各,即仅列举了两个思想,那么在多个思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呢?我想只要初中毕业的人都可以从上述公式推导、发展其他情况下的公式,不需要我来耗费多余的劳动力去写在这里,让有兴趣的读者去思考不是更好吗?我仅仅提供一些可能。

  12.上面各条中都不谈或者略微涉及发展,例如:实际价值的发展、公认价值的发展。

  送给有兴趣的读者一个可能比较有趣的模型去玩玩。

  试着把“思想”变成数个国家的名称或者是哲学流派,当然只是象征意义的,推导一下它们的发展过程和相互之前的联系,可能十分有趣,但这方面我所知甚少,只能提供一个空旷的模型,模型中具体部件,我就不能全部提供了,至于让这个模型发展起来,像机器一样开动,还是具有了生命力,活了过来,就不是我能做到的了。

  13.“公认价值”是自然形成地结果,不是外界强制力迫使样本对象接受的,否则以这个被强制力迫使接受的“公认价值”作为“公认价值”,那么由“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得出的结果将是不定的。

  即“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中“公认价值”是排除外界强制力作用的。

  14.被驱逐的“优良思想”,请不要使自己变得比“劣等思想”更加“劣等”,要知道在真实下,你的本质并不会由于“公认价值”而发生改变,那么在实际中你也可以保证自己的本质,成为更加“优良”的“优良思想”。真实是不会被改变的!

  人类不像真金实银那样具有客观性,它们具有相当的主观性,他们在实际中,出于爱,又被自己的爱所伤害,又由于受限于人类的不完全性,完全具有作出与他们的实质相反的思想和行为的可能,一旦他们使自己的“优良思想”变得比“劣等思想”还要“劣等”,而且比“公认价值”还要低的时候,就会被动承受严重的“道德风险”,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被动承受更加严重的“法律风险”。其实,由于受限于人类的不完全性,他们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能完全是出于爱以及自己对真实的误解。

  这个道理,我今天才发现。

  这里将纪伯伦的《沙与泡沫》的起首诗歌致那些“优良思想”的现在的或者是曾经的持有者们。

  我将永远走在这些海岸上,

  在沙与泡沫之间。

  涨潮会抹去我的足迹,

  海风也会吹走泡沫。

  但是海与海岸却会留存,

  直至永远。

  
  15.本条将先给出一个模糊的定义,读者可以在头脑中产生一副大体的图象,然后再去逐渐地将其量化。否则先在这里放一个全部是精确数值的函数关系的定义,读者可能从中倒是很难发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个群体在某一时刻占据主流的思想和不占据主流的思想的情况和帕莱托定律有些相似。

  帕莱托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莱托(V·F·D·Pareto,1848~1923年)在研究了英国、普鲁士和意大利等国的财富和收入分布的资料后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少数的富人掌握了国家大部分财富,而众多的人只占有少量的收入。后人称这种收入分布规律为帕莱托定律。(摘自自学考高等数学(二)概率统计教材)

  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界中,这类现象普遍存在,那么在思想领域,该定律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呢?

  我先不给出事实证明,只给出一个假设,以后会逐渐将证明放入的。否则引经据典,附以大量的数值和函数关系,那么思考的火花有可能就被大量的这类事实所湮灭了。

  假设:一个群体在某一时刻占据主流的思想的数量仅占所有思想不大的比例,倒是那些在同一时刻存在但是不占主流的思想的数量倒是占所有思想更大的比例。

  但是持有思想的人数与之恰恰相反,给定群体中人的数量并不在所有思想中平均分布或者是随机分布。

  占所有思想比例不大的的占据主流的思想被持有的人数是占该群体所有人数的绝大的比例。

  而那些占所有思想比例更大的不占主流的思想被持有的人数倒是占该群体所有人数的不大的比例。

  这个假设,即“是否占据主流的思想占所有思想的比例与持有是否占据主流的思想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比例,呈现反比例关系”为“沈雷第二法则” (Sunline’s 2nd Law)这是“帕莱托定律”(Pareto 's Law)在思想领域的射影。

  “沈雷第二法则” (Sunline’s 2nd Law)中思想分类成 “占所有思想比例不大的的占据主流的思想”和“占所有思想比例更大的不占主流的思想的思想”两部分,作的对比也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没有说过哪个部分中的一个思想和另一部分中的一个思想对比。

  因为“占所有思想比例更大的不占主流的思想的思想”数量比“占所有思想比例不大的的占据主流的思想”大,但是持有“占所有思想比例更大的不占主流的思想的思想”其中的一个的人数,与“占所有思想比例不大的的占据主流的思想”其中的一个的人数对比,结果可能是不定的。

  这很好理解吧?即使不用事实证明,其实也可以推导得出。

  占主流的思想,根据“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可以被认作为是“劣等思想”。

  那些不占主流的思想如果根据“沈雷第一法则” (Sunline’s 1st Law)应当被认作为是“优良思想”吗?

  不,那些不占主流的思想被区分为“优良思想”和比当前占主流的“劣等思想”还要“劣等”的思想。

  为什么存在这么一个例外?读者在继续阅读完本条后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例外。

  这样,

  1)比当前占主流的“劣等思想”还要“劣等”的思想;

  2)占主流的“劣等思想”;

  3)“优良思想”,

  三部分根据各自的优劣的相对程度为X轴,持有人数为Y轴,可以想象出一条钟型曲线。

  X轴正方向趋向于相对的“优良”;X轴负方向趋向于相对的“低劣”。

  这条钟型曲线中间部分是当前占主流的“劣等思想”。

  这条钟型曲线右边那部分是“优良思想”。

  这条钟型曲线左边那部分是比当前占主流的“劣等思想”还要“劣等”的思想。

  因为X轴定义是优劣程度,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定义,但是如此与更加精确的定义相比,反而具有更多的发展的可能。

  如果思想的“实际价值”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的“公认价值”以某种关系跟随思想的“实际价值”的发展。这里说的“公认价值”是指一个群体的“公认价值”,不是指群体中某个个体的“公认价值”。即“公认价值”是群体中所有个体“公认价值”某种平均的结果。

  相信不少思想敏锐的读者看到这里已经发现了,我之前作的铺垫,和“群体”和“个体”之间可能构成的关系。

  接上面的,群体的“公认价值”随相应思想的“实际价值”的发展而发展了,如果群体中某些个体的“公认价值”没有发展,或者发展的速度低于群体某种平均发展速度的话,会发生什么?

  可以根据“优良思想”和“低劣思想”的定义,(注:这里因为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体在同一时刻同一思想实际价值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直接根据“优良思想”和“低劣思想”的定义进行比较)

  个体的“公认价值”-实际价值>“公认价值”-实际价值

  也可以根据“相对思想优劣量” 的定义,

  (个体的“公认价值”-实际价值)/实际价值>(“公认价值”-实际价值)/实际价值

  得知此时这个群体中的个体的“公认思想”比群体的“公认思想”更加劣等。

  这表明什么呢?

  即这个群体中的个体的“公认思想”向代表群体的钟型曲线X轴负方向移动了,即变得更加劣等了!

  注意,这种负方向移动不是由于个体的“公认价值”降低了,个体的“公认价值”不变,甚至提高了,但是只要个体的“公认价值”发展的速度低于群体某种平均发展速度的话,由于个体不是孤立的,他存在的基础不是隔离开来,他处于一个群体中,所以在群体发展的趋势下,在钟型曲线上,他表现为自动地向X轴负方向移动了!即被发展的趋势所逐渐淘汰了!

  为什么说“淘汰”呢?

  前面写过,钟型曲线左边那部分是比当前占主流的“劣等思想”还要“劣等”的思想。

  这些被“淘汰”的群体中的个体将逐渐自动地归入此类。

  为什么说归入此类的那部分个体是逐渐被“淘汰”了呢?

  归入此类的那部分个体将因为他们的“公认价值”与群体的“公认价值”不同,所以就要冒着占主流部分思想持有个体不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