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历程: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精神历程:36位中国当代学人自述-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一种苦,也是最大的苦,就是孤独。在国外,你英语再好,再西方化,那里毕竟不可能是你的家,周围也不是你熟悉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成长于斯的文化氛围。有些人装作很欣赏美国的文化、音乐、美术、诗歌、体育,但那只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而不是从情感和经历的角度。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很多是情感上的东西。就像当看到电视里的运动员唱起国歌时,我们也会跟着激动,也会掉泪,因为我们一下子想起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历史,包括个人的经历,有太多的情感在里面。在美国,我们可以欣赏它的文化,但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为它歌颂的东西与你的经历无关,与你关心的东西无关。有留学生讲过这样的话,当时美国正在打一场仗,美国人看新闻是抱着一种揪心的感情,但中国人不会,中国人只是把它当做新闻看。越是感到这种文化与自己无关,自己就越是无法轻松,因为人这种动物是有感情的,人需要关怀别人、关怀什么和需要被关怀。人一轻松就会感到孤独、无聊、沮丧,甚至精神上就会出毛病。作为留学生,我们在那里最大的苦就是孤独,就是周围的一切与你无关;与你有关的,你关心的东西离你十万八千里。像我在书中写的,中国人在哪里都谈中国的事,因为这些才是令我们为之揪心动情的事物。
  

楚树龙 从“保守主义者”到“自由主义者”(4)
而最大的快乐,就是在美国的学业所具有的挑战性。我们的功课很有挑战性,非常系统,要求非常高,你必须全力以赴,而且不能该读的都读,该学的都学。因为课程的关系,我必须修国际关系理论、比较政治、美国政治等,这些东西都要系统地读。对我影响比较大是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美国政治思想、政治学和关于美国文化的书。这让我感到在美国读博士真是货真价实。美国的成功就在一个“干”字,而我们的问题就在于不干,或干得不够。
  我的研究方法论应该说也是在美国受训而形成的。我特别强调依据、论据,我的书有的很厚,其实书里的观点结论并不很多。只是,为了一个观点的提出,无论是直接提出还是间接提出,我都得用大量的东西去说明,去铺垫。假如从第一页到第五百页都是观点,都是结论,那么,这个书肯定没有什么价值,无非是空发议论而已,没有说服力。
  相对于国内其他的美国问题专家,我的有些优势并不是我个人独有的,比如说学术上的系统训练。当然,国内搞美国研究和对美工作的专家,真正能在美国读书、生活、工作6年——真正地在美国读美国研究的,还是比较少。我特定的优势在于我“读美国”读得较多。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讲到过国内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我从来不认为我对美国最了解、水平最高,但我敢说我“读美国”最多。当然,来到清华以后,这方面的书我读得少了,那是因为,我从事研究的面比以前更广了。
  从1978年开始学英语,特别是从1985年研究生毕业到今天,我每天都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若是哪天太忙顾不上看,我之后也一定会补上的。19年来,坚持天天读,一天也没间断。我不敢说中国没有第二人能做到这一点,但我敢说中国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像我这样。还有《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远东经济评论》等周刊,我也一期不少。还有学术刊物,如《外交》(Foreign Affairs)、《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大致有20种,我也是每期都看,找有兴趣的看。再加上美国大使馆基本上每天都给我寄二三十页官方的英文资料,加上《###》,加上国外朋友寄给我的各种研究报告,加上一些书,另外我每年去美国四五次,出国出境十余次,无论感性的、理性的,还是直接的、间接的,我读的都比较多。这不是说我的水平特别高,而只是说我比较勤奋阅读,勤于扩大我的阅历。我的自我界定是中国的美国问题专家,我希望自己能够名副其实,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尽量成为真正了解美国国情的中国学者,并为中国服务。这是社会给我们的责任,对我们的需求,也是我们的使命。
  国内有人把我称作“知美派”,我愿意接受这样的评价。与此同时,美国等国际政界、学界、媒体的一些人把我定位为“对美强硬派”;而国内有些人却更愿意把我这类研究美国的人定位为“亲美派”。“知美派”是对我的肯定,认为我对美国的看法等都是有依据的,还是了解美国的。“对美强硬派”,主要是美国外交界、使馆、军方,以及亚洲的外交界、欧洲驻华使馆界,包括一些媒体对我前几年的一些评价,也符合当时的事实。整个90年代的多数时期,中美关系一直吃紧,中美关系一直是斗争为主。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服务于中国政府的一个研究者,我的立场、责任是非常明确的,我要维护中国的利益。我的情感也是我的立场的反映,我那时候讲出一些情感上稍嫌极端的话是很正常的。我性格比较直,很多时候说话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想法。所以给人这样的印象。
  “亲美派”的称呼则是出自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因为我总在讲事实,而不是跟着大众的情感潮流走,不高喊口号,在社会中处于非主流状态。其实,“亲”什么国是社会上很多人对不少国际问题专家的误解。具体到我,在爱国方面我敢说我做的不次于任何人。我碰到的情况、抉择,任何一个人碰到,我不相信会做得比我更爱国。在大家都不回国的时候,我回国了。爱国不是高调,而是需要来点实际的、具体的行动。我跟美国联邦调查局作斗争保护国家,有多少人能做到?所以,不要比谁更爱国,这个没有必要。
   。。

楚树龙 从“保守主义者”到“自由主义者”(5)
要说亲不亲美,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我肯定亲自己的国家。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之间,一定要我选,我可能会亲美国一点,因为我在美国生活过,对那里的了解多一些;现在每年往那跑的次数最多;那边的朋友多,文化熟悉,而且有些东西让我欣赏。所以,我不掩饰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中我最喜欢美国。
  回归中国传统
  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来清华以后,在清华执教的课程主要是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这一时期,我的研究方向、兴趣都有了一些转变。其中,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美国政治与外交、中美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问题等。
  直到三四年前,我发表的文章、我的内部报告、我写的书的主题都是中美关系。我最初的关注点是美国。硕士时虽然研究苏联,但我的基础,我的语言能力,我的兴趣,我了解得多的还是美国。长期以来,也是因为需求导向,就我们国家的国际问题研究来说,我们更需要了解美国,更需要和美国打交道,美国是最重要的。我自己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分工也是这个。但是,现在已经有所改变。我鼓吹一个观点(现在还没有被多少人接受):美国现在变得对中国越来越不重要。我认为这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增长,是靠国内市场。再有,中国重要的国际日程基本都完成了。以前美国重要,是因为我们要加入国际组织(联合国、世贸组织),要办奥运会,美国是必须过的一关,但现在它已经无奈于我们。另外,我们在缩小与它的实力差距,我们可以自主发展,依靠自己的力量。当然,有它的那些市场、技术更好,但没有也不是绝对不行的。
  人的本性总是求新求变,但不是见异思迁。做事也要求新,在不变中有变。不变的是我仍然搞国际关系,但是各个时期的重点不一样。中美关系重要,但假如我自始至终就只搞中美关系,我可能也会觉得无聊,这中间创新的东西也不会太多。所以我要在大的领域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开辟新的、小的领域。我会不断去找新的兴奋点。因为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需求在变化。我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国学者研究国际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这不是事先的设计,而是原先就存在的一个逻辑,这也是从美国学者身上看到、学到的。像斯卡拉皮诺、哈利·哈丁(Harry Harding)等,他们研究亚洲,研究中国,但最后都是落脚在美国,为美国服务。我们也应该这样。而且,从情感上讲,这也是必然和自然的归宿。我们研究国外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为了自己的国家。所以,虽然美国仍然是我研究中最基本的,或说是主线的部分,但是,中国问题的分量一直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外交文化、对外关系等,关于中国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在,我和我的一个博士生在写一本关于美国政府和政治的书。为了这本书,我准备了十几年,这是对我研究美国十几年的一个总结。这本书写完后,我虽然还会继续关注美国政府政治,但以后不会写太多这方面的文字了。我会更多地写有关中国的东西。我现在越来越重视价值观,重视文化,重视政治哲学和人本哲学。
  虽然我留学美国,又主要做美国研究,但是,从思维、价值观、文化上来讲,我受东方哲学,受中国人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是比较深。
  像《论语》、《孟子》、《老子》、《中国通史》等,这些我都已经读过了,“四书五经”,我现在也在读。因为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我都是近两三年才开始重读。以前研究动向多,研究美国现实时间长后,慢慢就发现,美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根子还是哲学,还是文化,还是价值观的问题。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之间不一定冲突。但文明、价值观、文化确实是根本问题。人的区别,民族的区别,国家的区别,不是种族,不是物质,根本的不同还是价值观。这几年,我在这一点上的感触越来越深,所以,我在政治哲学、人本主义、人文哲学方面的涉足越来越多。
  中国文化确实是和合文化。无论人和人之间,国家和个人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本国和各国之间,我们确实都是强调一个“和”字。“中庸之道”、“和谐”、“仁”等等,我们的文化哲学中突出强调的就是“和”。当然了,我们还是“和而不同”。不是说大家都完全一样,而是说不同的东西大家要和谐、合作。我觉得这是我们同基督教文化最大的差别。基督教文化是说非我族类的就是恶。布什、里根都用“邪恶”来说苏联、伊拉克等国。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基督教文化就是善、恶对立,是非对立的,没有什么中间地带。然而,世界上的事务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不会一个人坏,就百分之百一切都坏;也不会一个人好,就高大全什么都好,没这种人,没有神,只有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我认为就是孔孟之道、儒家确立的,强调和谐、中庸。由此而向外扩展到人际关系、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和世界的大同。
   txt小说上传分享

楚树龙 从“保守主义者”到“自由主义者”(6)
我这个人最大的偏好是喜欢自然,崇尚自然。自然是最美丽、最有力的,不可抗拒的。我相信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初中时读《中国哲学史》,有很多地方没有读懂,但是这个我读懂了。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我原先就受到影响,现在是更加相信,世界就应该“和”,人和自然界就应该“和”。我非常赞赏环境保护主义,我常想我退休了就做“自然之友”。这一点对我的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形势比人强”,尊重世界潮流,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顺应自然的力量。
  很多学者好像都有回归中国文化传统的趋势,只是有的人明显,有的不明显。这就回到了“一切科学到最后都是哲学”,这句话绝对正确。看东西方哲学,看各个时期的哲学,看东西方发展大势,我感觉中国的哲学最接近于自然。最有利于人类,最代表世界长期发展的趋势。它承认不同,强调不同东西的和谐共处。既然永远不可能消灭不同,那么就应该共处,所谓“和而不同”。“全球化”、“相互依赖”其实就是中国从先秦哲学中就讲的“世界大同”,包括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的思想。世界全球化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走,共产主义也是这个方向。
  从“保守主义者”到“自由主义者”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是不可缺少的,都有理论流派上的归感。不久之前我一直是现实主义者。现在也不能说不相信现实主义了,但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也包括我,越来越重视国际体制、国际规则、多边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包括全球化的影响力,其中一些人称之为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关系是不能完全按照一个理论来解释的,完全按照现实主义也不行,国际关系中确实也有不属于力量的,但完全靠国际制度、国际组织也不能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问题。建构主义重视国际行为中文化的作用,也都是符合实际的。
  1988年在美国时,我读了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当时还是接受的,因为它的新现实主义归根结底还是现实主义,只是在继续坚持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结构的理论。新现实主义认为结构是力量的分布决定的,和现实主义没什么差别,承认有国际体系、国际结构;而经典现实主义甚至这点也不接受,只是强调国家利益。
  归纳到我身上,可能过去有80%到90%是相信现实主义这套认识和解释国际关系的理论;现在,现实主义的这套理论的对我的影响就大大地减少了,恐怕只有50%了。现实主义的有些方面我还是接受,我还是用它来在观察、理解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但是,多边主义、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社会文化这些在我的身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体现。尽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