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传医话系列(一):中医观念治大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师传医话系列(一):中医观念治大病-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弟子:中医认为应该怎样判断和治疗疾病?

  先生:中医永远在“知一”的情况下,采用两分法来区别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情形和结果,因此中医在疾病的分类方面异常简单,不会创造很多的疾病名称,也不会产生太多复杂的治疗程序,但要真正把握病机非得全面掌握中医理论才行,这就显示出医者的真正功夫了,往往是,一般人治不了的复杂病,到了真正中医人手里,很快能够断出生死时速,子丑寅卯。

  弟子:真的那么神吗?什么叫“知一”?

  先生:所谓“神”的概念在后面有专讲,“神”在中医的概念里很重要,好像外延很广,在哪里都有用,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变化不测谓之神”,别人掌握并能够获得预料结果的能力,在你不能理解的情况下,你会瞠目结舌,就像刘谦的魔术,不知谜底的情况下大家都称刘谦很“神”,但对于懂得的人来说,很容易看破,所以做魔术的人很怕人揭破谜底,就一层窗户纸而已。

  不丢弃整体就是“知一”,任何时候中医都不会放弃整体观念,而整体概念在中医里绝不是机械死板,是个十分活跃、外延很大的思维工具,它的外延会根据观察病情的需求向宏观和微观发展,如果很难找到病根,中医会一直找下去,一直到找到为止,当然对于中医理论掌握的越完整全面,治疗效果越迅捷、治疗结果也越神奇。

  一个简单比喻就是:你的手里拿个坏苹果让中医诊断,中医除了会追究生长苹果的枝条和树冠(宏思维)还会认真剖析苹果形、神以及内部的详细病变情况(微思维),而那些情况正好是和中医理论相匹配的东西,并能够把预后的情况也准备好。

  现代的许多中医医生,因为学习中医的方法较古时候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已经很难迅速完整地掌握中医理论了,一些中医古籍对于他们来说成了可以随意丢弃的东西,这犹如数典忘祖,一门可以随意抛弃根本的学问,仍然希望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吗?他们治病的方法看起来更像西医,因为对于中医理论不太清楚,或者模棱两可,导致中医衰退和信心不足是预料当中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这也怨不得他们;

  当今之计,仍然想致力于中医的人士应该引起惊醒,未来的中医将会担当医疗的主流,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前提是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正确,并且具有科学普及性,“时刻准备着”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弟子:怎样认识中医的“两分法”?

  先生:事实上中医从来没有分出过“两分法”这个概念,只是为了向你表述清楚中医治病的核心才拿出来用一下的新名词,但却是根据深入思考后拿出来绝不能歪曲中医理论的东西。

  所谓“两分法”,首先“知一”,就是把握整体;其次是知阴和知阳、明析利弊;其次知五行往复,脏腑、经络、形体,母子传移等秩序变化关系;再次知三阴三阳、表里、开合、传变的转移,对这些内容都能够了然于胸的人,你能说他不是好中医?

  弟子:中医治病的道理我略微懂了,三阴三阳我弄不明白?

  先生:这些仅是中医理论当中的专有名词,刚开始听会很不习惯,三阴总结起来就是阴,是阴分化成太阴、少阴和厥阴的结果;三阳总结起来就是阳,是阳分化成太阳、少阳和阳明的结果,五行本身也是阴和阳分配的结果,在气化、无形的状态,叫“运”,即在天空、在气的状态,中医叫“五运”;在物质、有形的状态,叫“行”,即在地球上、在身体里面叫“五行”这些在后面有专讲,都是强调生命机体的动态功能,都是活的东西,是十分严谨和科学的中医理论,有兴趣接着看。

  弟子:所以讲到根本上,您说疾病只有两个阶段?

  先生:对,就是治未病和治已病两个阶段!具体到人体,追踪阴阳二字就能把握治疗的真谛:不是虚就是实、不是寒就是热,不是里就是表,总有偏重面和诊断的依据;医圣张仲景就把人的疾病分成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实际就是阴病和阳病两部分,其它的就归属到杂病里进行讨论;

  讲深点,阴病多发生在形体脏腑机械运转功能性方面,阳病多发生在形体气化功能和精神情绪层次方面,所以在中医那里常会听到:劝人不要生气、气机不化、阴盛阳虚等,或者反过来说的一些中医名词。

  弟子:能不能举个例子让我明白中医的实用性和简洁性?

  先生:病人的病灶在身体的上部,或者表面,就采用超越的方法,让病变发散出去;病人的病灶在身体的下部,就采用宣泄的方法,让病变排泄出去;病人的病灶在身体的中部,就想办法让身体吸收掉,如果仍有遗留,继续采用上法直到好为止。

  弟子:中医的治法真是巧妙、直接啊!疾病是活的、会变化,治疗的方法跟着改变,不知道的人还都以为曲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八章 调神就是抓根本
第三十八章 调神就是抓根本

  弟子:前些天去一名老中医那里实习,碰到一个有趣的病例,我摘录了对话内容请您评价一下(医生和老太太是熟人):

  老太太:大夫,我头晕、胸闷,血压又高了。

  医生:不是没事了吗,怎么又高了?

  老太太:不就是为了孙子嘛,我让他多吃,他妈妈不愿意,吵了两句。

  医生(半开玩笑说):送你一个字:“贱”。

  老太太:吵就吵了,临后还不让我带孩子,这不,血压就上来了。

  医生(半开玩笑说):再加上两个字,送你三个字:“贱骨头”。

  老太太:哎哟,您提醒我啦,真是“贱骨头”,我干嘛呐,生气真不值!

  医生:这是您的药,总共十块半,拿好。

  老太太:太便宜了,您一定要加上就诊费,否则中医可怎么活?

  先生:做中医的都有一个本事:很会“劝病”、或者“拉家常”,并不着急给病人开药,“劝病”体现在治疗方面的功能,就是中医很重视调节病人的观点和情绪,实际就是调“神”。

  弟子:得病了,中医强调调“神”,“神”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怎么调?

  先生:“神”怎么看不到?“神”无处不在,只是无法量化(其实是很精准的量化),在中医里,神和心是相通的,在这里专指的是思维和情绪,调神必须通过调心才能得到好效果!如果每一个人的“神”都一样,还怎么能叫成人的世界,这个世界每一个像树叶这样的东西都无法雷同,何况是人的形象、思维和情绪?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情绪可以带动70%的疾病,中医一上来就抓住人“神”的一面,马上可以控制住70%的疾病,效率之高其它医学无法比拟。

  弟子:思维和情绪不是大脑的功能吗?心脏只是一个输血的脏器而已,哪里有大脑那样的功能?难怪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先生:中医生命理论超越了一般人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包括现代医学的许多认识,是生命根本医学,是结论性过程医学,如果动不动就呈现出僵硬死板的静止生机,那还能叫做揭示人体生命本质的中医学吗?中医理论规定:生命现象必须有阳性(心脏跳动)主持;不能产生片刻的疏忽和死机,光有静止不动的大脑只能带动死尸,西医解剖那么多尸体就是证明; 

  心脏是人体动力的总枢纽,一刻也不可以停歇,在功能上呈现阳性的特征:主动;大脑是髓之海,呈现阴性特征:主静;静而无为,是大脑的特性,人的一切“神”的表现皆有大脑指挥和安排,但大脑却是静的、却是无为的,解剖大脑对于认识全身机能的活动,无法达到中医揭示生命本质的要求,只能看到很多髓状的静止的“曲折沟回”,这正符合传统文化对于医道“无为”观念的认识;最“无为”的东西,才是价值体现的核心,“心藏神”是中医里著名的一句结论性语言,是“阳有阴生”在中医理论里面的正常体现,由此可以看到要把这三个字搞清楚跨度有多大,中医的内含有多丰富。

  中医规定:大脑叫做泥丸宫,她是静中有动,是身体一切表现的集大成者,她的所有价值,都体现在管控心脏的能力上,而心脏是执行泥丸宫命令的一国君主,所以“太一”是临驾于君主之上“心”的幕后决策者,而她在人体中几乎是“不动”的;这就是大家只知道有君,而不知君上还有“太一”——“太上老君”的道理和原因。中医把大脑叫做泥丸很有意思,实际上更有深意,这和自然之初:“混沌”的概念遥相呼应,大脑每发出一次思维和指令,不亚于发生一次宇宙“大爆炸”,身体和机能都得跟随,中医不会乱起名字,这正是中医理论十分严谨的标志之一,也是师从自然又一铁的事实。

  弟子:什么是“太一”,就连我在中医里都没有听说过?

  先生:太极之下就是太一,她是生命一号,是太极之子,就像毛泽东常被叫成一号首长,过去的皇帝被叫做天子一样,处处彰显着太一的重要性;“太一”是“天系’的集大成者;对应人体就是大脑的功能性名称,强为她起一个名字叫“本神”,人体的整体相关性功能都是在本神的协调下完成的,在平常时候本神就住在她的泥丸宫里,因为脏腑是国君心下之臣,所以她的一举一动瞬间就能让脏腑撕心裂肺、肝肠寸断;这样的内容被遗失太久了,只是为了确定大脑的地位才把她请出来,目的是快速还原黄帝岐伯的完整中医理论,被人那么长时间误解,中医实在是没有面子。

  弟子:中医怎样证明大脑在工作?

  先生:因为大脑工作的内容十分微妙,都是精微物质在传递,很难观察并掌握到大脑的具体动态和结果,所以中医巧妙地利用藏象的功能来解释大脑的活动功能,并把大脑工作的状态高度凝练总结为一个字:脑“渗”。

  弟子:内经里讲的“五并”和“五藏”也是大脑在工作?

  先生:对!“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和“精气并与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黄帝内经&;#8226;灵枢》,都说明五脏六腑和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此看来,世界上的哪门医学,能够像中医一样可以把形体和思维意识完美地结合,并付之于实践,这门医学恐怕还没有降生吧。

  弟子:有没有更具体的内容,直接说大脑的?

  先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黄帝内经&;#8226;灵枢&;#8226;解精微论篇》,大脑受到刺激,就分泌出鼻涕和眼泪。

  弟子:这句话呀,很多人就是用这句话攻击中医不科学的:说脑都渗出涕了,还不把人吓死,西医更是不能接受,嘲笑中医“不认识大脑”!

  先生:那些攻击中医或者学术不清的人一定误认为中医的始祖像他们一样愚蠢:大脑会直接流出鼻涕和眼泪吗?,“渗”就是“控制”之意,其中的隐秘传递之意已经十分明显,是大脑受到刺激,自然反应(分泌)的结果,大脑通过她的传达系统可以做到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情,“渗”出鼻涕和眼泪只是小菜一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九章 中医化疾
第三十九章 中医化疾

  弟子:中医化疾的本领可以达到“覆杯则卧,汗出则已”?

  先生:你都知道“覆杯则卧”了,能解释意思吗?

  弟子:《黄帝内经&;#8226;邪客》“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矣。”,是强调用药对症,中医治病的效率和速度。

  先生:中医治病是可以速效的,但需要医术高明的人才能做到。

  弟子:所以,人们才相信老中医?

  先生:这也是人们误解中医的一个原因。医无老幼,只要能够运用好中医理论,治得好病就是好医生,但在老中医里好医生比较多倒是事实,这也说明有太多的中医学子,他们的成长之路走的相对艰难缓慢,成了老牛拉破车。

  弟子:怎样才能成长的较快,让大家信服?

  先生:中医有太多结论性的经典语言,拿起来就能用,所以无论什么层次的人都知道一点,阴阳五行在民间更是解释的神乎其神,抹杀了理论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中医的门易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要学出来很难,非得穷其毕生不可,关键就在于中医理论过于混乱,词义内涵丰富,不好掌握,实际上学习中医是有捷径可以走的,更何况有现代西医可以参照,亦可以促成学得更快;

  弟子:我想快速掌握,我迫不及待!

  先生:需要从根本上系统地掌握正确的中医理论,而不要疑惑的问题太多,你是可以学成的,往后看吧,我们还是讲怎样“化疾”。

  弟子:有一些病例很简单,但现在治疗的很复杂。

  先生:有没有具体例子?

  弟子:有许多疾病连西医都搞不明白原因,比如高血压、癌症、莫名其妙地肌肉痛、情绪忧郁症,但是他们敢治,一治还有效果?

  先生:这说明治疗疾病的途径有很多,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胡万林用芒硝治病也有效果!

  弟子:胡万林是人人皆知的骗子,怎么拿他相比?

  先生:他胆子大,胡作非为,敢于把毒药强加到所有人身上,这也是许多极端为谋私利的药商和医生的想法;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控制,控制到把生命毒死,“疾病”哪有不好之理? 

  化解小疾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重视,不懂医也没关系,找个中医做朋友就能解决问题,但一定记着付清咨询费,而中药因为价廉实惠,令中医无法生存,所以要解决生存问题,中医务必要收取咨询费,相比较起来,获得正确健康观念的代价要比寻求其他医疗帮助经济划算的很多。

  弟子:怎样治感冒?

  先生:感冒的发生有其规律性,生命力旺盛的人不吃药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