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白话楚国史--血泣楚天-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足珍贵的。何必临阵鏖兵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执辱宋襄(1…7…1)
七、执辱宋襄(1…7…1)

  楚成王二十九年(…64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一代雄主齐桓公小白终于在凄风冷雨中死去,齐国一下子就乱了起来,五公子与太子争立。齐桓公多内宠,三夫人都没有嫡子,六姬妾,长卫姬生无亏(字武孟),少卫姬生惠公(名)元,郑姬生孝公(昭),密(国名,商时姞姓之国)姬生懿公,宋华子生子雍,葛嬴生昭公(名潘)。早先,齐桓公把孝公嘱托给管仲、宋襄公,立为太子,后来又答应雍巫的请求,同意立卫共姬的儿子无亏。这样在齐桓公病重时,五公子与太子就争夺起来,在齐桓公被困死后,易牙、寺人貂就拥立了公子无亏。当时,宋襄公(名兹甫)已即位八年,很是自信,以明君、能人自居,看到齐国内乱,太子不得立,考虑到齐桓公的嘱托,就带兵伐齐,在宋兵压境下,齐兵心无斗志,齐人就杀了公子元亏,就顺从了宋襄公的意见,立公子昭为齐君,是为齐孝公。

  齐孝公即位,宋襄公很是得意,有了齐国的强援,虽然宋国国力较弱,但还是让宋襄公有了称霸诸夏的信心。此后不久,便有了盟会诸侯的想法和计划。二年后(…641)就实现了,那一年春,先是执获了滕宣公(名婴齐),展示了威风,后在夏六月,宋襄公与曹人与邾人,盟于曹南(曹之南鄙),可是,这次盟会,实际上是宋襄公一厢情愿,一是没有大国参与,连所立的齐孝公也不来捧场,二是,就连曹国都不服,不肯致饩,不尽地主之谊。为此,宋襄公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于是就在当年秋举兵伐曹。但结果,并没有让诸侯信服,就连自家的大臣子鱼就以周文王之讨崇不降而退修其德来劝说他。在诸侯方面,这年冬,陈穆公(名款)思齐桓之德,就邀集齐、鲁、蔡、楚、郑等诸侯盟于齐。显然,对宋襄公是不大理睬的,当然这次盟会并没有明确的主君,只是重结齐桓之好而已,相当于一次多边首脑会议。

  前面说到,郑文公在听了周襄王的王命后,没有给齐桓公面子,从首丘逃回,从而引发了,齐伐郑与楚救郑伐许的诸侯纷争,差点引发了齐楚大战。而此时,郑文公一听到齐桓公死了后,就胆大起来了,公开地援引楚国为盟友。在楚成王三十年(…642),就首次朝楚。随后郑便在楚与晋两大国中,徘徊苛存。

  而此时,随依仗汉东诸侯,自不量力地背叛楚国,楚成王连合随侯袭弑堵敖以来的友好关系,产生了波折。三十二年(…641)冬,为了教训随侯的不忠,楚成王派斗榖於菟帅师伐随,迫使随侯重新依附楚国。

  宋襄公求盟的欲望越来越大,但毕竟,宋国小力弱,难以号召诸侯,而此时楚国声名鹊起,齐桓公时代过去后,楚成王更是异军突起,在齐盟之后,在诸侯中的号召力越来越大,于是宋襄公就想请楚国代为号召诸侯会盟。于是就在三十三年(…639)春安排了与楚的鹿上(今山东巨野县西南曹县东北)之盟,宋襄公拉上才即位不久的齐孝公来与楚成王相会,楚成王假意答应了宋襄公的请求,实际上是打算在宋襄公与诸侯盟会时袭辱之。结果,宋襄公并不知道楚成王的意图,公子目夷(即子鱼,宋襄公庶兄,时为宋相、左师)谏,以为小国争盟,是取祸之由,说不定会亡宋国,宋襄公不听。于是就与诸侯约好同年冬在盂(宋地,今河南雎县盂亭)相会,为了表示诚意与友好,宋襄公倡导的是乘车之会,不用带兵。公子目夷听说这事后,就事先预料到,这次盟会,宋襄公定会遭受不测,又劝宋襄公带兵与会,宋襄公还是不听,并说,自个倡导的乘车之会,怎么能自个背弃呢。果不其然,楚成王却带兵与会,在会盟时,就用伏兵把宋襄公给捉起来了。还好,宋襄公被捉后,后悔不已,就立即告诉公子目夷,就叫他赶快回去即位守国。公子目夷回宋国后,并没有立即即位,而是作好了守国的一切准备,等待楚成王的到来。这边,楚成王带着宋襄公伐宋,见到宋婴城自守,就威胁宋人,如果不投降就杀掉宋襄公,宋人并不示弱,回复楚成王,说宋国已有国君了,楚成王考虑到,即便杀了宋襄公,在这种情势下,也不能轻易臣服宋国,于是,在薄会诸侯,释放了宋襄公。这样,宋襄公回到了宋国,楚成王也暂时退军了,可是,公子目夷还是以为,这场因会盟之欲膨胀而引来的祸端,依然没有结束,楚成王的如此侮辱还不足以惩诫宋襄公。

  事实上,宋襄公也没有吸取教训,第二年夏(…638)就迫不急待地联合卫侯、许男和滕子伐郑。要知道,四年前,郑文公就朝楚与楚为盟了,而此时,宋国还不识相,还想当中原老大,去*楚的同盟国,当然令楚成王很愤怒。于是,楚成王借此,大举兴兵伐宋以救郑。宋襄公想到盂执之辱,想到楚成王的背义弃义,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怨气,这次楚兴兵来犯,定要与楚战一场,以雪前耻。。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执辱宋襄(1…7…2)
在将要与楚成王接战时,公子目夷以为,上天舍弃商很久了,与楚作战,会失败的,因而不能与楚作战。可是宋襄公依然固执己见,就像后来的刘备为关羽复仇听不进诸葛亮的意见一样。冬十一月,宋军与楚军隔泓水(今河南省枳城县北三十里)接战,宋在北,楚在南,两军形势是,宋在北,楚在南,楚军众,宋军寡,在楚军半渡时,公子目夷就劝宋襄公,趁机袭击楚军,宋襄公以为如此袭击,违背道义;在楚军渡完后,还没有列成阵势时,公子目夷又劝说宋襄公借机袭击楚军,宋襄公还是不听。最后,楚军终于摆好阵势,与宋交战,结果,宋军自然大败。连宋襄公本人也在作战中伤了大腿。宋军败回后,宋人都有些怨恨宋襄公的仁慈,可是,宋襄公居然还振振有辞,居然还说,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困人於阨,不鼓不成列。”意思是说,君子作战,不趁人之危,不袭人之困,作战,*敌人,要大大方方,旗鼓并行,不必偷偷摸摸。这下,可把公子目夷气坏了,反驳说,战争是以胜利为功,没必要讲道义,要是讲道义的话,就干脆投降算了。

  后来,晋文公重耳在流亡中经过宋国,宋襄公为了晋国的外援,就厚待重耳,送给重耳八十匹马。在重耳即位后,也得到了晋国的厚报,这是后话,不表。不过,宋襄公却因这次腿伤,第二年(…637);离泓之战才七个月就伤重去逝了。其子王臣即位;是为成公,被迫与楚盟,并入楚朝见楚成王以表示诚意。

  对于宋襄公,鲁大夫臧文仲早在其欲为盟会时就指出,“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杨伯竣解释到:“以欲从人者,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也。以人从欲者,强迫他人以从一己之欲也。”用现的话说,就是,在实现自个利益与愿望时,要与他人做到双赢,则更可能成功,反之,如果,一味只追求自个的单赢,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与愿望,则很难成功。不过,对于宋襄公的历史评价,众说纷纭,《榖梁传》以为,足以当文王之师,而苏东坡则以为,“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如王莽之流。”不过,宋襄公,行仁义,不顾生死,胜人多矣,苏子颠沛南北,自持名节,犹在暮年感谢朝廷之赦,终没有料到,老死归途。不怕死的人很多,但在明知有危险,明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能坚持心中的理念的人并不是很多的。在此,还是要赞赏宋襄公一番。

  楚成王这边呢?在救郑以后,就有些自恃了,在郑国享楚的宴会上,趁机勒索郑文公,硬是索要了郑文公的二个妃子。鲁叔瞻在听到这事后,也对楚成王有一些看法,认为成王无礼,竟然与郑文公争女人,这样下去,霸业必不成功。相比齐桓公来说,楚成王的气局就显得有些狭小了。这说明,成功人士,如果能持续保有成功,不仅是要有成功的能力,成功的外在有利机遇,更重要的还要有成功的气局。一时的成功不算成功,一生的成功,才算成功。后面,我们将会看到,楚成王因此而导致的失败。霸业不遂,有其由矣! 。 想看书来

八、厚礼重耳(1…8…1)
八、厚礼重耳(1…8…1)

  重耳就是晋文公,是晋献公与大戎狐姬生的儿子,在晋献公二十一年(…657)丽姬之难时,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守蒲,夷吾守屈,第二年(…656)晋献公发兵攻蒲,重耳奔狄,开始了其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当时重耳才十七岁。狐偃(即孤突之子,即咎犯,重耳之舅)、赵衰(赵夙子,或云赵夙孙,或云赵夙弟)、颠颉、魏武子(即魏犨,毕万之孙)、司空季子随同流亡,当然还有介子推,大概介子推在当时不甚著名,只是一般的随从,故后来赏功时,被晋文公忽略了。与重耳友善的贤士还有贾佗、先轸、狐毛,但没有随同流亡。不过据《竹书纪年》,先轸、狐毛在秦穆公送重耳回国时还带兵御秦,貌似与重耳并不友善。

  重耳流亡的第一站是狄,奔狄是狐偃的主意,当时,重耳是想通过占卜来决定是奔楚还是奔齐,狐偃讲了一连串的理由,最终决定奔狄。《史记》载,重耳奔翟,或许是史记疏忽。在狄,重耳就娶了狄女季隗,而随行的赵衰就娶了季隗的姐姐叔隗。重耳在狄呆了整整十二年。还不是不想老死异乡,就打算到齐国去。

  在鲁僖公十六年(…644),在去齐国的途中,经过卫,当时,卫国国君卫文公因有抵御狄邢的忧患,对重耳没有尽到应有的礼节,可能是没有会见,也没有馈食,也没有赠马。虽然宁庄子(卫正卿,穆仲静之子宁速)劝了,可是卫文公没听。对此,重耳很是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后来,在晋与楚城濮大战前,以不奉命救宋和这次无礼为由,趁机报复了一下。《国语》、《左传》、《史记》在这里的记载不大相同。在此从《史记。卫世家》。详辩见《白话三晋史》。

  同年,重耳就到了齐国,那时,齐国管仲与隰朋都在前一年死了,齐桓公周围,卫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小人又开始用事了。不过,齐桓公对重耳还是非常友善的。嫁了一个宗室女给重耳,是为齐姜。还赐给了豪宅和八十匹马。在齐国大约待到鲁僖公十十二年底(…638)或二十三年初(…637)。这时重耳年三左右,又新得娇妻,不那么想再流亡了,有了在齐安度的意愿,成天不提回国事了,还说“民生安乐,谁知其它?”。咎狐他们等追随者就有些不安了,于是就与齐姜密谋,迫使重耳离开齐国。要知道,这些追随者远离晋国,图啥?还不是寄望重耳能有一天回国继承君位,因而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啥苦就能吃,啥罪也能受,这除了对重耳的忠诚辅佐之心外,还有自个的功名心、事业心。所以,当重耳累而不想再进取时,他们当然不同意。

  离开齐国后,就过曹,曹共公(曹昭公子,名襄)对重耳也很无礼,听说重耳有些胁骨长在一块,就想看,于是就趁重耳洗澡时悄悄在外偷窥。曹大夫僖负羁妻子很有见识,看到重耳与从者都是不俗之人,就劝僖负羁礼待重耳,僖负羁也劝曹共公厚待重耳,曹共公不听。后来也受到了晋国的报复。

  重耳流亡的第五站是过宋,时间应是鲁僖二十三年初或上半年,也可能是二十二年底,宋襄公心怀仁义,就听从了大司马公孙固(宋庄公之孙)的建议,厚礼重耳,也赠了八十匹马。后来楚成王围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立马相救,回报了宋襄公的礼遇。

  离开宋后,又经过郑国,郑文公(名捷)对重耳也是无礼,叔瞻劝了也不听。后来在晋楚城濮之战后,晋与秦一同围郑,报了这次不礼之过。

  同一年,楚成王三十五年(…637),重耳就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也相当有见识,同宋襄公一样,厚礼重耳,而且是以国君之礼享之。《国语。晋语四》载,是“九献,庭实旅百”。同前一年郑文公享楚成王的礼仪一样,或许还有“加笾豆六品”。何谓“九献”呢?主人酌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这样一个来回称为一献,反复九次,就是九献。杜预据此认为是上公之礼,因为,《周礼。秋官。大行人》载,“上公之礼,执恒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再祼而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这是仅次于王礼的礼仪,高于诸侯之礼。但《周礼》并没有载“庭实百旅”,“庭实百旅”就是在庭中陈上百种礼品。“笾豆”,就是用笾(竹制礼器)和豆(竹制礼器),盛的一些祭品,“加笾豆六品”,另外加了一些礼品。古时国君、诸侯之间的相见礼仪不纯粹是宾主之间,其中还有祭祀的内容。总之,这次楚成王的礼节,是规格是相当高的,归超过重耳的身份的。即便是大国诸侯也不过如此。当然,从这一点表明了,当时楚国在与诸夏的融合中,已能奉行《周礼》了。不过,在当时,服饰与身饰还与中原不同,应当还是左衽,披发,纹身错臂等。

八、厚礼重耳(1…8…2)
八、厚礼重耳(1…8…2)

  对这种超规格的礼遇,楚成王当然有其目的,最主要的是拉拢重耳,好以后让晋国回报楚国,以让在以后中原争霸中获利,其次,当然,也是向姬姓的重耳显现,楚并非完全是蛮夷之乡,也懂周礼,也有文化教养,更有纳人仁怀。

  对此,重耳开始觉得不敢当,咎犯以天命劝他,他才接受了。享礼完毕后,楚成王就有些按耐不住了,就试探重耳,如果回去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如何回报他。重耳虽然受了成王的重礼,但还是不卑不亢,尽显人君气度,有礼有节,并不像如小人般曲意奉承,这与他的兄弟夷吾在接受秦穆公的好处时是完全相反的,夷吾是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而重耳是言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