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胎育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帝内经胎育智慧-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脏是否病变。同时,养护好后背也有利于五脏的功能运行。
  具体到婴幼儿的养护,我们可以给小孩儿穿个小背心,这样既不至太热,又暖背,还守了三分寒的原则。
  2、肚暖
  为什么要保持肚暖呢?因为肚子是脾胃之所,而小孩子的脾胃先天就比较弱,只有胃暖才能够消化积食。如果不小心腹部受寒,孩子会肚子痛,严重的还可能会拉肚子。而脾胃功能一受到损伤,就不能有效地把营养物质输布全身,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
  肚暖是婴幼儿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给孩子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因肚子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3、足暖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寒从足下生,温足保太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人脚面的经脉从里向外分别为:脾经、肝经、肾经、胃经、胆经和膀胱经,达六条之多,而这六条经脉上的穴位又相当多,像脚心的涌泉穴就是肾经的主穴。可以说,人的脚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属于神经末梢,对外界的寒邪最为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与足部反射区相对应的内脏就会感到不适。只有脚部暖和了,全身才能抵御寒冷。
  婴幼儿体质弱,抵抗力差,小脚丫尤其要保持温暖。家长一定要给小孩儿穿上小布袜和小鞋子,以护佑经脉和内脏。小孩一般好动,脚易出汗,所以鞋内还应放上吸湿性较好的鞋垫。如果晚上能坚持给孩子用热水洗脚,就更好了。泡脚是一种最基本的养生方法,成人也应该坚持。足部保健好处多多,如果我们一个礼拜能做一次足疗,对身体善莫大焉。
  很多小孩儿喜欢光脚在家里的地上走或跑。一次,我去深圳看望朋友,她女儿一天到晚光着小脚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还大呼舒服。我就挺生气,极力阻止。为什么呢?别看她现在小,火力壮,将来大了后来月经了,一定受影响,很容易得各种妇科病,因为寒从足下生啊,人体最怕寒邪的侵袭。男孩儿也一样,别养成在家光脚的习惯。
  

头凉、心胸凉、下体凉
1、头凉
  前几天,一位妈妈找我诉苦,说她总跟婆婆为孩子戴不戴帽子闹矛盾,经常是她刚给宝宝戴上,转眼婆婆趁她不注意就悄悄取下了,而当她一察觉到这个状况,又赌气地给孩子重新戴上。就这样你来我往,打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说起婴幼儿该不该戴帽子,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古人有句话:“头凉不生病。”意思是头部要凉,不能过热,否则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认为,人头顶的百会穴(将我们的两耳挝过来,顺着两只耳尖向上走,在头顶的交汇处为百会穴)是人体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人体的阳气全都汇聚在这里。因为是人体阳气最足的部位,即诸阳之汇,所以头部喜凉恶热。
  一般情况下,小孩子如果总是戴很厚的帽子,不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可能产生很多疾病。
  中医最讲究辨证,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适度掌握分寸。头凉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戴帽子。像婴幼儿,因为囟门未合,头顶就不能着风,过去的家长会将小手绢的四个角分别系成结,然后给小孩戴上,这样既不会过热也保护了囟门。如果是在严寒的冬季,小宝宝出门时就一定要戴帽子御寒,不过帽子的厚薄由家长灵活把握,有两个参考指标:一是气温,二是孩子的体质。有的孩子耐寒,对保暖的要求可能就低些,而且现在物品非常丰富,各种不同材质和厚度的帽子市面上都有销售,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适时调整添减宝宝的衣物鞋帽。
  2、心胸凉
  说到婴幼儿心胸要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一·儿科》里有这样一段话:“心属丙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跳。”意思是心本来就属火,如果穿着过厚,捂得太多,内外俱热,易导致小孩儿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哭不止,惊跳连连。
  要做到心胸凉,孩子的衣着就不要过于厚重,而且不要太紧。晚上睡觉时,被子也不要盖得过厚,以免压迫孩子的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3、*凉
  现代社会,关于婴幼儿大小便的护理,相当多的父母选择纸尿裤。他们认为尿布很麻烦,总要频繁清洗,还会把室内空气熏得臭烘烘的,而纸尿裤方便卫生,脏了就扔,还不必半夜起来换尿片,小孩儿睡得好,大人也省心。
  中医则持相反观点,认为长期使用纸尿裤对孩子有害无益。尤其是*不能太热,因为孩子在十六岁以前气血旺,阴却有所不足,而*主阴,要养好阴,*需保持寒凉,如果过于温暖会暗耗阴气。尤其是小男孩,不能热着小*。因为*属阳,睾丸属阴,男孩儿*如果太暖,阴气就会慢慢消退,影响将来的生殖能力。
  民间习俗里,通常给小男孩穿开裆裤,即使在大冬天,棉裤也开着裆,顶多加一个小屁帘,以防止小孩坐地上时着凉拉稀。
  现在普遍使用的纸*,虽都极力做到干爽透气,实际仍很湿热难受。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父母如果确实没时间,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白天用尿布,晚上戴纸尿裤,总之就是能不用就不用,将损害降到最低。用纸尿裤还要注意一点,先把小屁屁洗净、擦干以后再戴。早上起床后,立刻取下纸尿裤,而后再清洗一遍小屁屁,这样不仅小孩子感觉舒服,还可以预防尿布疹。
  

管好嘴和腿,告别小儿肥胖症
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小胖墩越来越多了。前不久,扬州市相关机构在每年的例行体检中,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肥胖儿童的比例竟然超过了6%,短短八年就翻了两倍。近年来,儿童肥胖已成为普遍现象。
  大部分家长对儿童过度肥胖缺乏警惕,他们往往认为孩子还是胖点儿好,还说“总比什么都不吃,变成‘豆芽菜’要好吧!”有的父母还常常以孩子“壮实”为自豪,并且以此为资本向亲朋好友夸耀。
  其实在小儿肥胖的表象下,潜伏着巨大的隐忧。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原本是成人高发的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越来越多,西医认为其直接原因就是肥胖。其实,所有疾患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的元气变虚弱了,元气虚弱导致了脾肾肺等功能下降,从而出现肥胖、少儿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
  单纯的小儿肥胖,一般都与营养不均衡和缺乏锻炼这两个因素有关。针对这两个要点,找到对应的方法,我们就能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体型和体质。
  1、均衡营养
  传统文化不提倡小孩儿吃肉,古人认为吃肉容易过早激起*,而且小孩儿脾胃虚弱,肉类食物不易消化吸收。
  家长普遍认为肉类营养价值高,在婴幼儿时期就培养、纵容孩子吃肉,导致近些年中国家庭的餐桌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大部分小孩儿无肉不欢,蔬菜压根儿就不碰。
  家长可逐渐通过恰当的方式,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达到均衡营养。平时,可以将蔬菜和肉一起烹煮,以肉的香味作引子,提升孩子对蔬菜的兴趣,或者尽量把蔬菜做得美味可口,再或者干脆控制孩子的食肉量。
  2、零食别太多
  孩子们大都偏爱油炸膨化类食品,像薯片、虾条、方便面等,这类食品脂肪和热量都很高,易导致小儿肥胖。
  零食过多的小孩通常不吃或少吃正餐,一是正餐不如零食有诱惑力,二是小孩儿吃零食都已经吃饱了。没有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小孩儿吸收不到水谷精微,长此以往,生长发育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有些天然绿色零食,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像蔬果类、坚果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吃此类食品,作为对正餐营养的有力补充。对坚果类零食,家长要小心看护,不要让孩子边玩耍边吃,否则容易梗塞食道,产生危险。
  3、冷饮要控制
  冷饮也是肥胖的诱因。一是冷饮大半是甜品,糖分高,易致肥胖;二是很多冷饮属奶制品,或含巧克力,高脂肪、高热量,易致肥胖;三是冷饮性寒,寒气入脾胃,导致脾胃湿寒,中医认为,这些寒湿淤滞在体内,易造成肥胖。
  孩子脾胃虚,嘴巴馋,天性喜欢尝百味,但他们还小不懂事,做家长的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冷饮把孩子身体给毁了。家长千万不要纵容孩子吃冷饮,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少吃甚至不吃冷饮的习惯,帮孩子积精累气,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光明的未来。
  4、让运动伴随孩子的成长
  近年来,我国的小胖墩,即“沙发小土豆”日渐增多。一旦发现孩子沉迷于电视电脑,家长要及时阻止,重要的一点是以身作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自身做到少看电视,不打网络游戏,不在网上闲逛,即使因工作之需而使用电脑,也可以跟孩子讲明白,这样,孩子的习性受到良性熏陶和引导,就会逐渐远离一些无聊的消遣。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锻炼的习惯。晚饭后,带孩子出门转转,比如慢走,即使运动量不大,能够活动活动筋骨,也很好。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可安排时间陪孩子打打球、游游泳。小孩儿生机旺盛,在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减肥并不难。
   。。

孩子优秀,父母成就
小孩子在0~12岁这个周期是游戏周期,即十一二岁之前,小孩子都是处在玩闹的阶段。古代人强调孩子很小的时候,一定要少教知识,避免损耗孩子的精神。中医讲,思伤脾。小孩子的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脏腑功能都偏弱,过早地强制孩子学习,会加重孩子的思虑,导致伤害到脾,从而伤害到身体。
  现在的家长都很功利,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刚牙牙学语,就被家长压着竞相比赛背古诗,一背就是上百首,但由于孩子都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有消化理解,长大后就全还给古人了,用的时候一句也想不起来。
  我主张,就算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普遍提前,但至少在孩子十岁之前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玩的时间。在整个游戏周期,学习成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父母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教孩子学对错、识好坏。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难免有一个困惑,把孩子教得太善良了,恐怕将来会被人欺负;可要教恶了又觉得不符合圣人的古训。其实,孩子并非像大人想象得那么幼稚,我们只要把好坏、对错教给孩子,然后培养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到时候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判断取舍了。
  至于学习,在游戏周期阶段,家长大可不必每天就盯着考试成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教育的重点。学习习惯、学习意识都养成了,到了第二个生命周期,不用大人逼迫,孩子自觉自动地就开始用功了。到那时,他的格局、他的视野、他的习性都会帮助他飞速提高。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小孩子的根性,就是看小孩子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要善于观察小孩子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如果成绩很好,适合读书,就鼓励继续求学;如果不适合继续读书,就让他学一门技艺,一样可以学有所用,为社会作出贡献。
  其实,即便孩子喜欢读书,家长也不宜过分逼迫孩子,给孩子定很高的学习目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固然是个美好的愿望,但如果孩子不是龙、不是凤,再逼也没有用,等逼出病来后悔不迭。无论孩子是成“龙”还是成“虫”,最大原则还是:大人快乐地工作,孩子快乐地学习,一家人都快乐自在地生活。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学手艺的原则是随质授业,根据孩子的特质教授不同的技艺。有的孩子不爱说话,但动手能力很强,可以学做木匠或厨师之类,这样的职业与人打交道少,靠手艺安身立命;有的孩子口才好,可以往政治家、销售方向培养;即便是个性质朴憨厚,其实也没有问题,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或者学画画、书法,或者学音乐、体育,只要找到了孩子的优势项目,一样可以独占鳌头。
  现在的情况是全国人民走一条路——应试教育。这非常可怕,无论孩子是否是学习的材料,一律逼上梁山——考大学。这样的教育,只会有一个结果——孩子形成厌学的习惯性心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小孩儿,领取完毕业证后往家里一扔,说:“我给你学完了,交给你吧!”像这样全然不知学习是为什么的孩子,我想不明白这么辛苦究竟有何意义,这样的教育能给个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什么收益。
  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最好的状态就是共同成长,当孩子成长的时候,父母一共成熟成长,相互成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