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的脉诊和舌诊
    一、西医的脉诊
    西医的脉诊属于西医触诊范围。西医触诊脉搏时通常选择两侧桡动脉,有时也检查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或足背动脉。常见的异常脉搏有:水冲脉:又称陷落脉,检查时紧握病人的手腕掌面并将其手臂逐渐伸直抬高过头。感到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犹如潮水涨落,此是脉压差增大所致。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交替脉:指脉搏节律正常而现强弱交替变化的现象。是心肌损害的表现,由于左心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左心衰竭、心肌严重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奇脉:又称吸停脉,是指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常见于是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肌炎。
    无脉:即脉搏消失,见于严重休克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脉短绌:指脉率少于心律者为脉短绌,常见于心脏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二、西医的舌诊
    西医的舌诊属于西医视诊范围。西医舌诊主要通过观察病人舌的表现来诊断一些疾病。正常人的舌质呈粉红色。大小厚薄适中,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面湿润并覆盖着一层薄白苔。若病人伸出舌头时,不自主地偏斜,常见于舌下神经麻痹;若舌体震颤,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若舌面干燥严重者见于严重脱水。舌体增大,见于舌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若长期增大,应考虑黏液性水肿、先天愚型和舌肿瘤。舌质淡红;应考虑贫血或营养不良。舌质深红;应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舌质紫红,应考虑心、肺功能不全。
    常见舌体异常有:
    草莓舌:舌**肿胀。舌尖出现一些红点红点,向舌两边扩散,鲜红如同草莓。主要见于猩红热、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败血症,长期发热引起。也由维生素或锌的缺乏易所致。
    牛肉舌:表现为舌头肿胀、疼痛、舌面绛红如生牛肉,对热、咸、酸的食物特别敏感,经常出现舌部溃疡、牙周炎、唇炎,这是烟酸缺乏的典型症状,也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镜面舌:又称光滑舌,舌体小,舌**萎缩,舌面光滑无苔。呈粉红色或红色。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等。
    地图舌:又称为游走性舌炎、剥脱性舌炎,为丝状**剥脱形成的不规则的红色光滑稍凹陷区。周边为增厚的白色或黄色边缘,形似地图。少数患者有轻度烧灼及痒感。常见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维生素b族缺乏、贫血、胃肠功能紊乱;也与精神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病灶感染有关。
    黑毛舌:又称黑舌,指舌质发黑,而且上面覆有黑色或黑褐色的毛。是由丝状**缠绕了霉菌丝,上皮细胞角化伸长所致。见于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也常见于吸烟、酗酒、不注意口腔卫生者。
    裂纹舌:又名沟纹舌,舌面出现纵向裂纹,。常见于维生素b族缺乏的病人,也与消化系统不良有关。舌苔也有一定诊断意义:
    厚白苔:常见于感冒、急性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
    舌苔黄色:常见于严重感染(如流脑、乙脑、伤寒、白喉、肺炎、腹膜炎等、高热、脱水、黄疸、大量吸烟等。
    舌苔发黑:常见于高热、严重脱水的病人。
    西医综合折叠
    西医综合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西医)的一门必考科目,难度系数是所有考研科目中最小的,在2007年以前,满分是150分,而中国的平均分是71。3分,2007年以后,满分改为300分,2007年的中国西医综合平均分是123。6分,难度系数是所有学科门类的研究生考试中最小的一科。(未完待续)
416 西医学 2
    追溯起源折叠
    西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由于制作木乃伊,处理尸体的同时产生了解剖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特别说明。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知识,原则上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古埃及的解剖学,对于临床医学没有什么作用,但对艺术却起了巨大作用,西方的雕塑、绘画,自古埃及时就非常形似,就是因为重视解剖而导致,中国画、雕塑里动物和人远不如西方绘画、雕塑准确。古埃及的医生和巫师是不分的,留下一些片断的记载,有个人说:“巫师们哪,你们接触到死人的手指的时候,要知道那也是心脏的一部分。”类似的记录还有一些,说明他们已经知识心脏与手指的血脉是相通的。而中国起码到西周,医生就是职业,“医师”这个词,是官名,西周时医师负责考核医生,统计医生治愈治死人的记录。
    到了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希腊时期,西方医巫分家,医生和木匠一样成为职业。相当于扁鹊的同时代人,出现一个有名的医生,叫希波克拉底。本文主要介绍西方医学的进展,人名书名尽量不讲,讲了大家也记不住那些洋人名字,但希波克拉底不能不提,他的名字有如中国的华佗一样重要。他出名的是写了一个《誓言》,主要是干这一行的传授行规,对师傅要感激,师傅的后代要学医的话要免费教,还有一部分师傅要感激,师傅的后代要学医的话要免费教,还有一部分是行业道德方面的,做医生对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论是贵族富人穷人都同样看待。要保守病人的**,其它还有不给病人毒药和教给毒药的使用方法、不堕胎等等。他的《誓言》对几千年西方医学影响甚大,时至今日堕胎在西方人观念中仍然是难以接受的。与相悖的。在基础医学上,他提出“体液说”。现在心理学等仍然沿用这种学说。
    到了古罗马,大约东汉、三国的华佗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叫盖伦的医生,这个人的名字也不能不提,他写了一本书,作为信条垄断了西方医学1500年之久。他提出临床要以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为基础,这个典定了西方医学的发展途径,同时还给出了人体构造。1500年里几乎没有人怀疑他讲的构造对不对。与中国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发达的,西方的封建社会是窒息的,被神学垄断的,因此叫“黑暗时代”,西方医学也一无发展。中国医学重视临床,“神农尝百草”,从植物、矿物中寻找治病的药物,因此药学发达,疗效明显。西方医学重视解剖、生理。轻视临床,由于化学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药物限于常见食品。酒是重要的药物。现在西方民间仍然将食品、酒视为容易获得的药物。中国远古时期也是如此,“医”字的繁体字从“酉”,就是以酒做药导致。古代西方药物缺乏的结果,就是手术发达,没有麻药的时代,就依据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做手术。到了相当于中国明朝的文艺复兴时期,神学统治才被打破,也带来了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实际解剖尸体,而不是根据动物去想象人体。打破了盖伦的信条,解剖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慢慢接近中国的解剖学水平。同时摆脱了笼统的“体液学说”,接受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哲学基石,单独分块地研究疾病原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认识越来越精,进展很快。中国的解剖学水平保持领先到清朝初年,后来被西方医学超越。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近代医学里手术学奠基完成,各种器械发明完成,变化不大。工业革命以后,化学工业有了发展,为西医提供了化学药物。解剖学、生理学、化学药物、手术,这一切,典定了西医的大局,直到如今没有大的改变。以后的发展,就是化学药物越来越多,解剖越来越细。在大部分疾病的临床治疗上,西医达到或超过中医的效果,“西医治急病,中医治大病”的观念就是这种进步的反映。
    近代发展折叠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维萨里发表,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17世纪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其中之一,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18世纪莫干尼把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学,为研究疾病的生物学原因开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种的发明,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的一些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virchow)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的原因解释为细胞形式和构造的改变。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阶段。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kochr。)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发现。巴斯德还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i。)系统阐述了吞筮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
    在临床医学上,19世纪诊断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雷奈克(r。)发明听诊器;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19世纪中叶以后,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药物学方面,19世纪初期,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到19世纪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未完待续)
418 中药学 1
    基本简介折叠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当归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因古代劳动人民所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为多,故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几乎都称“本草”。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365种加进去,编撰成《本草经集注》。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唐代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明代李时珍又著成《本草纲目》,该书52卷,共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国的药物学,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断丰富补充前人著作的结果。
    中药起源折叠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发展过程折叠
    秦汉时期折叠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唐、宋时期,朝廷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