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齐鲁文化-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始创于秦汉年间,西汉史料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5年)曾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宋朝年间修建了主殿——天贶殿;后来又经过元、明、清等朝的扩建,逐渐形成南北长约4057米、东西宽约2367米的长方形建筑群,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共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86间。
  岱庙建筑以南北为纵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线上有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线上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线上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岱庙的后半部。整体布局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进行设计,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具有庄严古朴之感。
  岱庙城墙高筑,周长约1500米,共有8个门。其中5扇南开,中间为正阳门,左侧相继为东掖门、仰高门;右侧相继为西掖门、见大门。另外3扇门中东向为青阳门,又叫东华门;西向为素景门,又叫西华门;北向为鲁瞻门,又叫厚载门。所有的城门上均建有城楼。此外,岱庙的四隅还建有角楼,整体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恰似一座帝王的宫殿。
  “正阳门”高大宽阔,是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色的大门紧闭,古时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如今的正阳门是1985年重新修建的,保持了宋代的建筑风格,门高86米,城楼高11米,共有5间,由24根明柱支撑,均为九脊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
  走进“正阳门”便来到了“配天门”,此门取自孔子的“德配天地”,始建于宋真宗年间(公元1009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大殿内原本祭祀着青龙、*、朱雀、玄武等星宿。大殿两侧有配殿,东边是“三灵候殿”,祭祀着周朝的唐宸、葛雍和周武。西边为“太尉殿”,祭祀着唐朝的分国公杜宗。

第九章 巍巍泰山(19)
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是岱庙的第三道门,名叫“仁安门”,取自孔子的“天下归仁”,建于元代的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建筑结构与“配天门”相似,是专门用来祭祀天聋、地哑之神的。配天门的西侧原有20块碑碣,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宣和碑》与《祥符碑》。这两块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堪称岱庙现存的最大碑碣。
  “配天门”的西南方原本有唐槐院、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和雨花道院等建筑,但均毁于战火。如今,在藏经堂的旧址上修建了仿古建筑——文物库房,共有48间,收藏着泰山历代的珍贵文物、古籍约7000件。
  继续往里走,便来到了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此殿又叫峻极殿,金碧辉煌,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天贶殿长约43米,宽约17米,高约22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为重檐庑殿式建筑,上覆黄琉璃瓦,门口的正中上方悬挂着“宋天贶殿”的巨大牌匾。殿内正中是“泰山之神”的彩色塑像,坐像高约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
  在道教中,“泰山神”是百鬼之神,主宰生死。据民间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将屡立战功的黄飞虎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负责管理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殿中的神像乃是黄飞虎。大约在元朝年间,神像被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添加封号是“渎礼不经”,于是去繁从简,改称为“东岳泰山之神”。神像的两边是一幅楹联,为清人吴云所写的“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配天作镇”的巨匾,为清朝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所书。
  大殿的东、西、北三面是宋代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全长约62米,高约33米,描绘的是泰山神出巡时的宏伟场面。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边为“启跸图”,主要描绘泰山神的出巡场面;西边为“回銮图”,主要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幅画面共有697个人物,其装束和仪态无一雷同。此外还有山川河流、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祥兽坐骑等图案,展现出了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出游场面。
  天贶殿前的大露台非常宽阔,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里面是乾隆皇帝拜谒岱庙时留下的诗碑;露台的正中为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香烟缭绕;露台的下方是古柏相夹的甬道,其尽头是方形石栏小池,称作“阁老池”,皇帝来此参拜泰山神时,大臣们就在此恭候。
  天贶殿的后面是寝宫,中间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据说宋真宗于公元1012年封泰山神后,认为缺少皇后,便于当年加封了一个“淑明后”,同时修建了后宫和“嫔妃”居住的配寝宫。
  天贶殿的两侧是碑廊,历代碑刻几乎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集中国书法之大成,有晋代“二王”的墨宝;宋朝“四大家”的真草隶篆;汉代《衡方碑》、《张迁碑》;晋代《孙夫人碑》;佛教的《大唐齐州神宝寺碑》;书法相异的《双束碑》等。此外,还有48块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造型生动,均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离开碑廊,经过炳灵门便来到“汉柏院”,院中有五棵枝桠交错、枝繁叶茂的古柏。据传说:这些古柏是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到泰山封禅时种植的,“汉柏院”由此得名。“汉柏院”的北面是“汉碑亭”,其建于1959年,立在高大的台基上,台基壁上有许多名人的诗刻。站在亭子上,可以纵览岱庙全景。此外,“汉柏院”内林立着90余块碑碣,其中有后人隶书的《四愁诗》(张衡)、《飞友篇》(曹植);后人篆书的《泰山吟》(陆机)、《泰山吟》(谢灵运)和宋朝米芾的《第一山》、明朝陈昌言、左佩铉的篆书《汉柏图赞》、乾隆皇帝的《汉柏图》等。置身于碑林之中,就好比阅读中国的历史。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巍巍泰山(20)
由汉柏院向北有一个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的四合院,由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等建筑组成,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坐落于东华门内而得名“东御座”。据史书记载:此建筑建造于元朝的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代时称为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为驻跸亭。正殿五间,殿内正中是乾隆皇帝的腊人座像,还有龙墩、龙椅、方桌、立柜、挂屏以及文房四宝等。有泰山“镇山三宝”之称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也摆放其中。殿堂的台基下有一块用玻璃罩着的石碑,即有“名山刻石之祖”之称的“秦刻石”。此石镌刻着秦始皇的功德铭和秦二世的诏书,均出自秦丞相李斯之手,为简练秀雅的小篆,字迹刚劲挺拔,堪称稀世之宝。
  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里有东西两座花园,花园内种植着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院内的西南方有一个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的铁塔,造型质朴。其东南方是被称作“金阙”的铜亭,为全铜铸造,高约44米,阔约34米,原本铸造于岱顶碧霞祠(明万历四十三年),是用来供奉碧霞元君的。它于明末清初时移到了山下的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我国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重建于1984年。其后是“望岳阁”,共三间,红柱隔扇,黄瓦明廊。出了厚载门北行,就可以到达登泰山的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
  2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岱顶,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由山门、香亭、正殿、配殿、三座神门、钟楼、鼓楼、万岁楼、千斤鼎、照壁、火池、歌舞楼、御碑亭等建筑组成。整组建筑布局紧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南北长约764米,东西宽约39米,总面积约为29796平方米。
  碧霞祠是道教圣地,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当时,北宋真宗登泰山,在疏通山顶泉池时发现了一尊遭到毁坏的石雕少女神像,于是命人将其更换成玉石像,赐名“天仙*碧霞元君”,号“圣地之女”,并修建了“昭真祠”,用于祭祀神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昭真祠”进行重修扩建,并改名为碧霞祠。
  碧霞祠的大门叫山门,有五间,面阔约198米,进深约112米,通高约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九脊歇山顶,铜瓦盖顶。门厅内是道教中镇守四方的四尊猛将:青龙、*、朱雀和玄武,均为生铁铸造,威风凛凛地立在那里。
  走过山门,便来到了香亭。其为方形,亭身四通柱,柱上施斗拱,九脊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亭中摆放有神龛,供奉着碧霞元君的铜像。香亭的两侧各有一座铜碑,左边为明代万历年间的“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据说明神宗皇帝的母亲慈生太后曾患眼病,因医治无效来到泰山祈求碧霞元君,眼疾很快就痊愈了,皇帝特地将碧霞元君像更换为镀金铜像,并铸造了铜钟铜亭。香亭的右边是“泰山灵佑宫铜碑”,也立于明代。这两座碑均为红铜铸成,高约372米,宽约1米,形式和纹饰等也基本相同。
  香亭的后面是元君殿,共有五间,面阔约247米,进深约15米,高约13米,为四柱七架梁,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屋面的筒瓦、垂脊、垂兽等均为铜铸,戗脊有6个铜兽和1个铜仙人;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有人物图案,每面9个。门楣上悬挂着乾隆御赐的匾额——“赞化东皇”。正殿内摆放有木构雕花神龛,供奉着碧霞元君的溜金铜像,神态慈祥、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正殿上方悬挂着康熙皇帝的巨幅牌匾,牌匾上写着“福绥海宇”。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

第九章 巍巍泰山(21)
在南神门外是金藏库,又称火池,是专门供香客们焚烧纸香的地方。火池有照壁,照壁的下部为石砌,上部砌成五脊墙顶,北面镶嵌着4块石板,上面写着“万代瞻仰”四个大字。门上是歌舞楼,共三间,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门内还有东神门、西神门,其间有盘道相连。院中的东面是钟楼,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室内悬挂着兽钮莲口铜钟。
  如今碧霞祠共有道士、道姑30余人,由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张常明主持,是泰山顶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道观。
  3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为六朝古刹,取“佛光普照”之意。清人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写道:“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公元1165),普照寺进行了重修,并悬挂上了“普照禅林”的牌匾。后来因战火不断多次被毁,只剩下了基址。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满空禅师来到泰山,用将近20年的时间重建了竹林寺、普照寺。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开始建坛传戒。道光年间扩建了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公元1880)重修了正殿与东西配殿,建国后也曾多次修缮。
  如今的普照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和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为殿庑、寮房和花园等,总面积约为6150平方米,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建筑群。清人曾用“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来赞咏普照寺。
  普照寺
  普照寺的寺门又称山门,门前有两个高大的石狮,门上悬挂着巨大的牌匾,牌匾上写着“普照寺”三个大字。山门的一侧为钟鼓楼,摆放着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铸成的莲瓣口形铁钟。正中间是明正德年间的《重开山记碑》,详细介绍了满空禅师来到泰山后重建竹林寺与普照寺的情况。此外还有清光绪年间的《重修普照寺碑记》,写着清初名僧元玉等人在此住持的事情。
  继续往里走就是主院,也叫三院,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中间是大雄宝殿,三间,五脊硬山顶,前后均有回廊,殿内供着释迦牟尼的鎏金铜像。东西配殿各有三间,殿内陈列着明清年间的铜佛像和宋代的瓷器等文物。大殿前面是清道光年间的双檐盖罩铁香炉,终日香烟缭绕。
  大殿的后院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繁叶茂,宛如巨大的华盖,松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一旁是“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石桌的四角和中间会发出清脆的五种音响,因此被人们称为“五音石”。
  中轴线以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以西是菊竹花圃,植有众多*,竖有周恩来于1941年撰书的《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碑。花圃内有菊林院,院门上悬挂着“菊林旧隐”的横匾,门两旁的对联上写着:“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菊林院原为住持元玉(号“石堂老人”, 着有《石堂文集》)的居所。后来,冯玉祥来泰山便居住于此,1984年此处成为“冯玉祥先生在泰山”的展室。
  4壶天阁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的四槐树北,在回马岭下,明代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对升仙阁进行了修缮拓建,由于此处东面有十峰岭,西面有九峰山,北面有回马岭,山势为壶状,便更名为“壶天阁”(也有取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门洞上的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的题字。两侧为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的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巍巍泰山(22)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于高台之上,为城门楼式。门洞前有双柏从墙中横向生出、盘旋上长,宛如守护山门的两位将军。壶天阁的底层是由12层条石堆砌而成的,东西宽约145米,高约47米;跨道的拱形门洞高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