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师曾:我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师曾:我说-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型痉嚼璋湍垩┥剑档氖切禄绫绰程胤稚缫焕闲郑裨谷毡境得痪ⅰU馐且涣竞苄碌谋咎镅鸥螅℉onda Accord),不应该没劲啊!我不开别人的车,也没在意。同车的马为公突然发现了原因,挺好一新车,我这位同事开了近万公里,手刹从来没松开过。
  刚才说到弗里德曼发现这个国家提醒驾驶者“前面海风大,注意驾驶”,认为这是一个重视人与人的关系,重视人的生命,重视人的价值的国家。地中海边上的利比亚不这样,卡扎菲把所有的交通标志都用白油漆涂抹掉,因为担心美帝、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空降破坏。把所有标志物都毁了,要让外人晕头转向,弄不清东南西北。
  卡扎菲自己从英国的学校毕业,曾经是最坚决的反美斗士,要建设绿色社会主义。他和英美斗争了好多年,花钱费力,结果把美帝、以色列都招来了,第六舰队轰炸阿齐齐亚兵营,把自己的女儿都炸死了。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支持阿拉伯联盟和世界革命,最终对阿拉伯和世界革命双重失望。
  卡扎菲的儿子也是英国留学毕业,现在在弄一个卡扎菲基金会,也不搞核武器了。英美把卡扎菲当成浪子回头的典型,属于坏孩子学好的范例,还让他劝劝朝鲜,不要与世界为敌。
  卡扎菲怒发冲冠,最后自己独自写小说去了。政治家能写小说的没几个,写小说得有想象力。卡扎菲、萨达姆最终都投身文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了。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有三力。一是对过去的记忆力。不能忘了自己家住哪儿。二是对未来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能构建一个事物。没有想象力的会议瞎耽误工夫,什么也开不出来,越开越抽烟。一定要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只有充满想象力的发言才能打破僵局,把事物往前推进。三是对现在的把握力。不能说自己过去挺好,未来也挺好,就是对现时无法控制,大小便失禁,找不着家了。
  卡扎菲写过好几本小说,都是批判科技主义的。他说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把一块什么都生长的土地,变成什么都不长的钢筋混凝土。阿拉伯人的姓名体现了他的家族、村庄、部落、信仰……现代文明则把人变成一堆号码:××号身份证 、××号电话、××号楼××单元××号房间、××号车牌……城市里的人除了一堆号码什么也不是。
  卡扎菲还写了《宇航员之死》,说一个宇航员,周游宇宙,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回来了。他碰到一个种地的老农,很好奇。问:您在做什么呢?老农说我在种地。种地是什么东西啊?种地就是收粮食。收粮食干什么啊?收粮食做面包。做面包干什么?提供每天的饭食。老农反过来问:你是干什么的?宇航员骄傲地回答:我是宇航员。宇航员是干什么的?宇航员就是探索外层空间,征服宇宙……老农听完,想了想,还是应该好好种地。宇航员沉吟片刻,觉得老农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觉得自己浪费纳税人钱财,浪费地球资源,瞎折腾什么呀!惭愧之极,拔出手枪自杀了。
  富有想象力的卡扎菲,比萨达姆更深刻地注意到,英国革命开辟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已经大大颠覆了中东阿拉伯各国的传统生活,这是文明的冲突。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可根本上是不同文化造成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
  世界资源捉襟见肘,通信、交通空前发展,看似促进人类交流,实际上却增加了无数间接环节;人类情感交流看似密切,事实上正舍近求远。在这种潮流下,冗长唆废话连篇仅仅是表面现象。
   。 想看书来

以后会出现一种东西叫伊拉克模式(1)
新浪网聊伊拉克局势实录
  2003年3月26日21:37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赴伊拉克采访,他是最后撤离伊拉克的中国记者,也是第一个在以色列公开采访的中国记者。2003年3月26日晚19点,唐师曾作客新浪网与网友就伊拉克局势进行了交流。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光临我们新浪网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新华社的著名记者唐师曾老师。 
  唐师曾:各位网友,耽误大家的时间,我本来应该在巴格达,可是领导说我身体不好,让我在家养病,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应该痛责自己。
  主持人:唐老师很幽默。
  唐师曾:不是幽默啊,我真的很不愿意在这儿说。
  主持人:今天邀请您过来,大家都很激动,提出了很多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分享您的观点。战争已经进行到第7天了,唐老师以前也去过伊拉克,对战争有很深入的了解,您此刻的感受怎么样?
  唐师曾:我心情特复杂,我在美国有亲戚,还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在伊拉克也有朋友。我这边的亲戚用先进的科技打我另外一边的朋友,尤其是强势的英美一方做的很多事情让我很难过。在要驱逐外交官的那天,我就和伊拉克驻中国的大使阿尔…阿尼(Alany)在一起(我去采访过他)。我特想知道,在主流媒体都是英文媒体的时候,在没有一个中国记者在巴格达的时候,作为弱势一方的伊拉克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天以后,可能是我的原因,伊拉克大使每天向中国的媒体发一个战况报道,而且那天阿尔…阿尼跟我说,他看了很多中国媒体的报道,觉得很荒唐,连伊拉克的地图都不清楚,具体的地名也说得不准确,南北的地理位置也弄颠倒了,他讲了很多他的道理。那天的主持人也是我们系毕业的,想不到最近这几天,有那么多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学生,都介入到这件事里面来,这在过去也是没有的。
  主持人:您看这场战争已经进入第7天了,但是反战的呼声很高,各个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反战的形式。
  唐师曾:但是战争不可能停下来。因为世界上的规则,我上次讲过,是说英语的人制定的,说英语的人习惯并且擅长制定各种规则。所以,他们实际上控制着世界,这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简单到踢足球的规则,复杂到战争的规则,如一些公约。他们现在还控制着一些最重要的技术,比如世界上最复杂的、跟普通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民航客机。给这些民航客机造机器的只有美国的通用电气和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他们把不重要的制造业都转给其他的国家了,包括罗尔斯·罗伊斯,把汽车的制造都给了宝马。他们让其他的民族从事别的工作,而他们一直在制定着世界的规则。
  主持人:可是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对吗?
  唐师曾: 错误就由此开始。他们以为他们制定了规则,就成了世界的中心。他们总爱说:神说什么什么,以为是神委派他们制定的这些规则。很遗憾,战争相对的一方是伊拉克,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诞生地,这种古老文明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全人类都在享受着它的成果,比如我刚才说的时间、60进位制、轮子,等等。世界的文明不是像一根线似的发展的,今天的成果必须有当年的缘起,必须有当年的种子。但是,说英语的人比较重物质,比较喜欢硬邦邦的东西。他们守规矩、重准则,但是世界上还有一些事不是规矩和准则就能决定的,这也就是战争开始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所以说现在很多网友都在关注,到底联合国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唐师曾: 联合国也是说英语的人创建的。任何东西持续的时间长了,活力就会变小。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产生的“国联”,它并不能控制“九一八”事变,因为对“九一八”事变无能为力,就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产生了联合国,联合国是德高望重了,但是联合国里的角力,是对付不了英美硬邦邦的实力的,就像“九一八”事变中李顿的调查团。
   。。

以后会出现一种东西叫伊拉克模式(2)
  宗教—一种超自然的神力的崇拜
  主持人:唐老师在伊拉克也待了很长时间,您对伊拉克的人民都有很深刻的了解,对这个民族也有很深刻的了解,您能谈谈宗教和文化在这场战争中起什么独特的作用吗?
  唐师曾:这是一般中国人没有办法理解的,因为中国的宗教势力不是很强,但是在中国以外的很多地区,宗教势力十分强大。其实,在此之前我自己也不知道。
  1991年2月,我第一次到耶路撒冷的圣母教堂,一位神职人员递给我一个十字架,我当时不是很懂,他就问我,你是穆斯林吗?我说不是。你是基督徒吗?我说不是。你是天主教徒吗?我说也不是。他说那你信什么呢?你是从中国来的吧?因为对他们来说,人都是信一个神的—这个神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比如犹太教的耶和华、基督教的基督、穆斯林的安拉—这几乎渗入到了每一个家庭。基督徒吃饭之前有祷告,穆斯林有五功,包括每天五次的礼拜,以前我也不知道。
  我有一位外交官朋友是穆斯林,一次,我们俩在北京的郊区度周末,住在同一个房间里。第二天凌晨的时候,我一看他不见了,原来正跪在地上做祷告。对一种超自然的神力的崇拜,会使人获得超出一般想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前一段是不被人注意的。
  比如最近美军在巴格达附近行进迟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接近了那些有人居住的小城镇。在伊拉克,所有的城镇、所有有人的地方都有清真寺。最近鏖战的那一带,巴格达的西南,有一个地方叫卡尔巴拉,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圣地。
  在这里我讲一个故事,不一定很准。如果不是很准,我先向所有了解和信奉###教的人道歉。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嫁给了他的堂弟,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哈桑,一个叫侯赛因。哈桑被杀了,侯赛因为他报仇,到了卡尔巴拉这个地方,又被杀死了。侯赛因是很受敬仰的人,人们就在这里给他修了一座清真寺,就叫侯赛因清真寺。这座名叫侯赛因的清真寺,是全世界所有侯赛因清真寺里最重要的一座。还有一个传说,说他的头自动跳回了埃及,回到了他妈妈在的地方。还有一座跟这座清真寺有密切关系的清真寺,是开罗的阿里清真寺,被印在埃及1镑钱的货币上。伊朗国王巴列维被霍梅尼驱逐后,流亡埃及,葬在开罗阿里清真寺。每年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卡尔巴拉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叫阿舒拉节,跟这座清真寺也有关系,好像就是纪念侯赛因。我不是很懂,我讲这个是好意,但是可能不准,请原谅。
    那个照相机被血滋润过
  主持人:网友们都读过您的书,比如说《我从战场归来》、《我在美国当农民》,请界定一下您心目中的记者是怎样的角色,战地记者又是怎样的角色?
  唐师曾: 首先心要自由,身体才能自由,而实现自由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一个是真实,一个是勇敢。
  主持人:您一定做到了。
  唐师曾:我没有做到。我追求这个目标,但是没有达到。
  主持人:您对中国的战地记者怎么看?具体到这次战争中他们的表现也好,以前战争中他们的表现也好。
  唐师曾:“战地记者”是中国词儿,外国似乎不这么说,英文表述为War Photographer,原意是战场摄影。现在它是中国一个很时髦的名词。2001年出的一本书叫《世界的眼睛》,是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我推荐并作了序。这本书原名叫《麦格南五十年》,翻译成中文时,我建议叫《世界的眼睛》。是讲麦格南图片社摄影记者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是罗伯特·卡帕,他是我所知的一名最合格的“战地记者”,也是最杰出的“战地记者”,所以我邮箱的名字就叫capa,很感谢新浪网送给我这个邮箱。
  卡帕生在匈牙利,在德国受教育,在法国谋生,在西班牙内战成名,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派驻日本,死在越南,埋在纽约。其实,他也有混不下去的时候。一次,在美国遭到驱逐,有一位模特儿说,你跟我结婚,就能成为美国人,就能留下来。他说那就结婚。于是,卡帕晚上去找这个美人,美人说给你一个身份就得了,你还真来啊。他也有过很好的女朋友,比如说英格丽·褒曼。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最后他死在越南,地雷响的时候,他还摁了一下快门。我写过一篇文章,怀念徕卡照相机,是因为那个照相机被罗伯特·卡帕这样的人使用过,被血滋润过,有19世纪才有的浪漫的夕阳武士情调,所以我喜欢徕卡相机。中国摄影出版社的社长要求我为这本书写序。因为在此之前,介绍过罗伯特·卡帕的人不多,而我的每本书里都写到过这个伟大人物的名字。我就义务为这本书写序,而且写得很长。发表后不久,《环球银幕》杂志的总编又让我写一篇介绍卡帕的文章,因为那个冷冰冰的演007的布鲁斯南,要演一个简单的人和钢铁相机的故事,就是罗伯特·卡帕之死的故事。所以我又写了一篇文章,有关战地记者的自由和国际记者的精神。
   。 想看书来

以后会出现一种东西叫伊拉克模式(3)
主持人:最近比较活跃的一名战地记者,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战地记者,就是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您有没有看过她的报道?
  唐师曾:我不认识她,但认为她很勇敢。她是凤凰,我是鸭子,有天壤之别。她有羽毛,我的羽毛都快掉光了。最近发现,凤凰派到战区附近的记者都是姑娘,我当时就很惊讶,香港的女人都这么厉害!那时候就有精神准备,直到最近看到这个女孩进入战区了,我也不是很吃惊。因为中国的女人历来就比中国的男人更早地走向世界,比如足球,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
  每个记者誓死追求的就是真实
  主持人:网友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您如何看待新闻的真实性?最近美军宣称有150名伊拉克人在纳杰夫战争中去世了,但我们经常看到,双方的一些消息都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