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кн4),索非亚:科学与艺术出版社,1953,第378~379页。13世纪中叶,蒙古人的军队打败塞尔柱人,占领了塞尔柱苏丹控制的大部分地区。到这个世纪的后半期,塞尔柱王朝在蒙古人军队的打击下,分裂成许多互不团结的小封建侯国。1307年,蒙古人军队俘获最后一位塞尔柱突厥人苏丹,结束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

南部斯拉夫人走向联合的历史(5)
在众多的突厥部落首领中,有一位叫奥斯曼(1281~1324年)的“贝伊”首领崛起,继续兼并拜占庭的领土,定都耶尼谢希尔,正式宣布独立。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称呼新成立的王朝和国家。奥斯曼死后,他的儿子奥尔罕(在位时间为1324~1362年)扩大占领范围,把国家的都城迁到布尔萨,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奥斯曼国家组织。1331年和1337年奥尔罕的军队相继夺取了伊兹尼克和伊兹米特,距巴尔干半岛仅有尺寸之遥。
  据史料记载,1330~1345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几度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南部地区。但他们还不是为了掠夺土地,扩大地盘,而是由于拜占庭宫廷内讧,应康塔库齐皇帝的邀请,出兵欧洲大陆进行援助。直到1352年,奥斯曼的另一个儿子苏莱曼巴夏才攻占了格利博卢半岛,并在那里建立向欧洲进一步抢劫掳掠的桥头堡,还把突厥族居民从小亚细亚迁来定居。斯特拉什米尔?迪米特洛夫、克勒斯丘?曼切夫:《巴尔干各国人民史》第1卷(Страшимир Димитров;Кръстъо Манчев,История на балканските народи том I,)索非亚:“帕拉帝格玛”出版社,1999,第17页。1355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已深入到色雷斯地区。从这时起,拜占庭帝国、巴尔干半岛以至整个欧洲都面临奥斯曼军队的严重威胁。
  此后,奥斯曼军队在穆拉德一世(在位时间为1360~1389年)率领下向西挺进,横扫巴尔干各地,几乎无人能够阻挡。1364年,奥斯曼军队占领了保加利亚的普罗夫迪夫和旧扎果腊。1382~1386年占领索非亚和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染指阿尔巴尼亚。1386年攻占塞尔维亚重镇尼什。1389年6月,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等国的联军在“科索沃战役”失败后,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在1389年臣服于奥斯曼国家。这时,奥斯曼军队打通了进入巴尔干腹地的道路。1396年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的保加利亚遭到沦陷后,奥斯曼帝国军队长驱直入塞尔维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
  巴耶济德在位时(1389~1402年),这位绰号叫“闪电”的奥斯曼苏丹,用火和剑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矛头直指中欧地区。
  当1451年外号“征服者”的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间为1451~1481年)登上苏丹宝座后,他集中兵力和财力,把夺取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完成建立帝国大业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即位初始,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了一座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坚固城堡,并建造船只,铸造大炮,对君士坦丁堡形成包围之势。1453年4月初,穆罕默德二世亲自统率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而拜占庭守军仅1万人,其中3000~4000人为雇佣军。尽管该城军民在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九世的率领下,英勇抵抗奥斯曼军队的进攻,但到5月29日,拜占庭帝国首都最终陷落。奥斯曼军队破城后连续3天疯狂抢劫,无恶不作,无陋不为,雄伟的“圣索非亚”千年东正教堂被改为清真寺,精美的圣像画被新月标志和经文取代。从此,奥斯曼土耳其人被西方人视为“侵略者”、“野蛮”和“破坏文明”的异教徒。
  奥斯曼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不仅宣告了拜占庭帝国统治的结束,而且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以它作为国家的政治、宗教中心,奠定了奥斯曼帝国的基础。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繁荣,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大帝国。。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南部斯拉夫人走向联合的历史(6)
巴尔干半岛位于奥斯曼帝国征服欧洲的桥头堡,再一次成为奥斯曼军队西进的战场。1459年塞尔维亚灭亡;1460年希腊被侵占;1463年波斯尼亚失守;1482年黑塞哥维那失去独立。随后,阿尔巴尼亚和黑山(1496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1504年)先后向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这样,“到15世纪后半期,整个巴尔干半岛几乎都被土耳其人侵占。”克勒斯丘?曼切夫:《巴尔干各国人民史——从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Кръстъо Манчев; История на балканските народи—— От османското нашествие на Балканите до Втората световна война),大特尔诺沃: “马林?德里诺夫”出版社,1979,第58页。
  奥斯曼帝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封建国家需要一套精心设计的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管理治安、税收和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奥斯曼帝国早期,全国设两个省区: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省区和巴尔干半岛的鲁梅利亚省区。省区是帝国的军事和行政基本单位。省督由帝国苏丹亲自任命,称为“巴夏”,战时指挥军队作战,平时则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省区的数量后来不断增加。
  省区下面设封建军事行政单位“桑贾克”,其总管(类似省长)称为“贝伊”;桑贾克下设“维拉耶特”(即区);维拉耶特下设“纳赫亚”(后来改称“卡齐”,即乡)。16世纪时,南斯拉夫各地被划分为25个“桑贾克”,即25个区。
  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行政体制相适应的是帝国独特的土地占有制度。帝国统治下的全部领土属国家,即属于最高统治者苏丹所有。在名义上,他可以把土地据为己有,由属下的官吏管理,每年向他交纳赋税;但在实践中,他把绝大部分土地封给各军事阶层的代表人物、各封建主或行政机构。这样,各征服地的所有耕地和非耕地都归国家所有,只有一小部分土地被承认为属于私人或教会的财产。
  16世纪,奥斯曼帝国领地的大部分称为“提马尔”,又称军事采邑。这种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各封建主要履行一定的军事或行政义务,而且土地所有权不能继承。
  在提马尔制度下,农民有权耕种自己的土地,但需缴纳一定的租税给封建主。他们甚至有权将土地传给后代,但拥有的仅仅是使用权,不拥有所有权。
  在被征服地区,居民除缴纳地租外,还需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帝国的非穆斯林居民需缴纳的最常见的一种税是人头税(“吉札”),凡年满14周岁的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必须缴纳人头税。当然,农民还必须将自己农产品和畜产品的十分之一交给封建主,这叫“什一税”。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基督教“臣民”还必须定期把一定数量的健壮男孩送去服役,称为“德夫舍梅”(土耳其语意为“征集”),这是一种特殊的活人税。大约每隔5年,帝廷要从基督教徒家庭(主要是巴尔干地区)征募一批8~18岁(后来又改为15~20岁)的男孩,经过筛选训练,一般是平均40户选送1名,编入近卫兵团(即“埃尼恰里”)。这些青少年均未婚,身体强壮,能吃苦耐劳,以保障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部斯拉夫人走向联合的历史(7)
军队是保障奥斯曼帝国生存和对外征战的强大支柱。军队的基本组成是各地封建主建立的武装骑士(即“斯帕希”)和帝国组建的近卫兵团。据史料记载,“近卫兵团的成员是奴隶武士,是皈依*教的基督徒,直接隶属于苏丹。起初,近卫兵团士兵是战俘或出钱买来的奴隶,日后逐渐形成一套从基督徒臣民的男孩中募集兵丁的制度。”〔美〕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第48页。近卫兵团人数从14世纪的几千人发展到17世纪约7万人。这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为维护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尽管奥斯曼帝国强制推行封建军事制度,但因各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因素各异,其政策和制度的实施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山人居住的地区同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地也是有区别的,其原因在于: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山属于帝国的边疆和战事频发的地区,自然环境独特,山高谷深,难以推广提马尔土地制度。这一地区的人民从一开始就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塞尔维亚起义和获得自治
  17世纪前期,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达到鼎盛时期。1683年帝国军队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在国外,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遭到失败;在国内,军事采邑制度开始解体。而从18世纪起,巴尔干地区各国人民掀起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民族复兴和民族解放运动。
  为了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南部斯拉夫各地人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早期塞尔维亚等地的“哈伊杜克”运动就是其中最常见的斗争形式。这是一种自发的游牧民和农民暴动,类似于我们熟悉的绿林好汉运动。他们主要袭击奥斯曼帝国占领者和抢劫过往商队。奥斯曼帝国当局下令缉拿“哈伊杜克”首领,并*帮助“哈伊杜克”的人。“哈伊杜克”的成员主要是基督教徒,他们的队伍成了后来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斗争事迹深受当地人民拥戴,广为流传。
  从奥斯曼帝国占领塞尔维亚时起,土耳其人同奥地利人的冲突也接踵而至。于是,塞尔维亚等南部斯拉夫地区就处于两个帝国争夺之中。一个是强大的奥斯曼封建军事帝国,另一个是中欧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后者在阻止土耳其人进攻和庇护基督教及其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个帝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其掠夺和烧杀的战场就在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等地。
  连年的战乱和两个帝国的轮番占领,使塞尔维亚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7世纪末,当奥斯曼帝国军队包围维也纳时(1683年),巴尔干半岛上的基督教居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对奥斯曼帝国奴役的斗争。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维也纳的计划落空,被迫撤出中欧。1690~1691年,随着奥地利帝国军队退出科索沃,奥斯曼帝国军队对当地居民采取残暴的报复措施,迫使3万~4万户斯拉夫人在佩奇大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的率领下离开科索沃和马其顿北部,跟随撤退的奥地利帝国军队,逃亡到匈牙利南部、今日的伏伊伏丁那和克罗地亚境内,并在那里形成了塞尔维亚人聚居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塞尔维亚人大迁移”。18世纪上半期,科索沃的基督徒同新帕扎尔(“新市场”)、尼什等地的居民一起,在大主教阿尔塞尼耶四世的带领下,又一次迁徙到匈牙利南部,以躲避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打击。塞尔维亚人逃离后留下的空旷地盘被阿尔巴尼亚的游牧部族看好,他们抛弃贫瘠多山的家园,举家来到肥沃的科索沃平原以“填补真空”。大量阿尔巴尼亚人的涌入并定居科索沃,为当今的科索沃的民族和宗教之争埋下了祸根。

南部斯拉夫人走向联合的历史(8)
据塞尔维亚民族复兴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武克?卡拉季奇(1787~1864年)的研究,19世纪初,在塞尔维亚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区约有100万塞尔维亚人,而在塞尔维亚的奥地利帝国控制区内有60多万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科学与艺术院编《塞尔维亚人民史》(Историjа српског народа)第1卷;贝尔格莱德:“诺里特”出版社,1981,第14页。
  然而,不管是奥斯曼苏丹还是奥地利皇帝的统治,塞尔维亚人都始终保留了自己的东正教和教会,以及教堂和学校的独立性和自治传统。于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和受过西欧教育的知识分子就成了民族觉醒和复兴运动的代表。他们主张从两个帝国的奴役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再现中世纪大塞尔维亚的辉煌。
  18世纪末,塞尔维亚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带有被动与自发的性质。当奥地利帝国和欧洲国家以及沙皇俄国同奥斯曼帝国进行战争时,塞尔维亚也同其他巴尔干地区的人民一样,组织类似“民兵”的部队,参加前者的后勤服务和战斗。自19世纪初开始,塞尔维亚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其中,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是塞尔维亚1804~1815年的两次起义。
  图1…1卡拉乔尔杰?佩特罗维奇1804年1月底,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对贝尔格莱德巴夏辖区表现出来的地方自治倾向不满,又担心奥地利和俄国借口支持塞尔维亚人的自治要求,于是先发制人,开展一场“屠杀克奈兹”运动,即杀害塞尔维亚一些区县和农村选举出来的地方首领,以*塞尔维亚的解放运动。在准备起义的中心地区舒马迪亚,3周内就有150多名塞尔维亚地方首领被杀。2月14日,起义者在奥拉沙茨举行*,决定全民起义,以武力报复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的血腥屠杀。20世纪90年代起,2月15日这天被定为塞尔维亚国庆节和建军节,以纪念1804年起义。在*上,选举农民出身、当过小商贩和曾在奥地利军队任军官的卡拉乔尔杰?佩特罗维奇(1768~1817年)为起义领袖。
  起义迅速发展,还吸引了波黑、被奥地利占领的南部斯拉夫各地区以及马其顿和保加利亚等地的志愿者参加。1804年6月,起义队伍攻克瓦列沃、鲁德尼克、波扎雷瓦茨等地,兵临贝尔格莱德城下。这年底,起义者向奥地利和俄国派出使团,请求援助,以扩大起义的国际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帝廷开始同起义者谈判,以防止起义规模的扩大被奥地利和俄国所利用。卡拉乔尔杰被人们称为“黑旋风”,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是谈判高手。他明确提出,塞尔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