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密三十五年(辛卯,前2130),他终于引百川归海,治服了泛滥的黄河和长江及其支流,完成了治水任务。
姒禹治水成功后,尧帝姜密为了表彰他,将他封在了高密(即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并赐给他黑色的玉圭,特许他手捧着玉圭入朝。
他治水归来入城时,全城百姓都扶老携幼走出来,争相观看这位了不起的治水英雄。
正是:
涂山巧遇结鸾俦,
治水英雄也风流;
石纽男儿平天下,
有夏圣人定九洲!
(石纽:地名,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南十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司空禹智夺神权
姒禹不负父亲崇伯鲧的厚望,与他的兄弟们团结一心密切合作,率领百姓经过了十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猖狂的洪水,引百川归海,治水胜利成功!
“欢迎大禹,大禹英雄!欢迎大禹,大禹英雄!……”
姒禹治水归来进城的那一刻,整个都城欢声雷动,人们高呼着口号,有的鼓掌,有的招手,成千上万的人夹道欢迎这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四名年轻的小伙子用滑竿抬着姒禹,穿过人流,沿街道向宫中走去。
姒禹坐在滑竿上微笑着频频向周围的百姓挥手致意。
满朝的文武大臣也都出来迎接这位治水的功臣。
…… ……
看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姒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心里一酸,忍不住掉下泪来。父亲为治水倾尽一生的心血,不但没能得到丝毫的荣耀,反而落得个流放他乡的罪名,让人心痛!他老人家如果看到我今天的成就,在天之灵也许会得到一丝安慰吧……父亲,您老人家尽管放下,孩儿不会辜负您老的希望,一定要努力拼搏,积蓄实力,迟早有一天我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
姒禹被尧帝封在了高密(即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
按照常理,治水工作结束后,临时组建的治安军就应该立即解散。但是姒禹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把这支军队全都带到了他的封地,表面上虽然解散了军队,而实际上仍完整的保留着。他利用这支军队配合族民在高密垦荒种田,发展生产。同时还定期进行军事训练,使军队时刻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姒禹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吸取了父亲崇伯鲧当年受害的教训。当年父亲全身心致力于治水事业,对尧帝和虞舜没有丝毫防范,结果被虞舜的武装部队一下子就制服了。如果当年父亲手下也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尧帝和虞舜还能那么轻易得手吗?
公元前2128年,尧帝去世,虞舜即天子位,迁都于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改国号为虞,仍命姒禹为司空,掌管农业和水利。
由于姒禹治水立了大功,他的名气在全国也越来越大,声望已经超过了帝舜,而且有许多部落的首领都与他交往密切。
姒禹便渐渐有了谋取天下的野心。
他认真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行为,觉得要想推翻虞舜的政权,首先必须得在舆论上战胜虞舜。
当时的人都特别迷信,相信人间的万事万物,灾祸吉祥,都是由上天安排的。姒禹利用这一点动开了心思。他先使匠人秘密地在一块绿色的石板上镌刻了一幅图,乘黄昏夜色朦胧之际,使人悄悄潜入水中,用一条涂成黄色的雕刻着龙头的独木舟,将石板推上洛水岸边,连呼三声“文命”,然后又悄悄从水下把独木龙舟推走。这便是历史上传说的所谓“黄龙献图”。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精心策划好了的,所以“黄龙献图”的场景立刻便被岸上的人发现了,便报告了姒禹。
姒禹命人将石板抬上岸。
只见石板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红色文字,在场的人谁也不认识这些古怪的字。
姒禹命人找来一位知识丰富的贤者辩识。那贤者捻着胡须看了半天,才煞有介事地说这是天书,上面载有“洪范九畴”,意思是禹乃真命天子,受命治理天下。虞舜政权的气数已尽,应该让位于夏禹。
于是,这件事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人们传的活灵活现,都说姒禹是真命天子,取代舜的帝位是早早晚晚的事。
这件事也传到了虞舜的耳朵里,虞舜不以为然,只是一笑了之。他认为这不过是道听途说的谣传,是不足为信的。
当时虞舜在朝中的实力还很强,姒禹心里清楚,此时他还没有力量来和虞舜争夺帝位,因此,便只是暗中活动,一边制造舆论,一边等待时机。
转眼间到了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由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虞舜也开始追求起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和歌舞,因此在他执政时期音乐和舞蹈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被列为国家的一项神圣的事业。古时候的帝王是臣民百姓的榜样,帝王喜欢什么,臣民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朝廷上下崇尚音乐歌舞之风盛行。但是朝中也有部分大臣对此不满,认为音乐和舞蹈会消磨人的意志,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不利。这些反对派的核心人物就是治水英雄姒禹。
姒禹利用虞舜贪恋歌舞疏于朝政的机会,在朝廷上下广交朋党,在自己的封地招纳英雄豪杰,很快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其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虞舜。
——————————————————————————————————————
这年春天,一个爽心悦目的晴朗天气,虞舜正率一班大臣在宫中欣赏歌舞和音乐,钟、鼓、石、磬、笙、竽之声播散在国都上空,十分悦耳。
姒禹认为,这正是向虞舜发难的好机会,于是,经过充分准备,他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突然包围了正在演出的宫殿。他亲自带着一队凶猛的士兵手拿着武器冲入宫中。
他们的突然出现,一下子打破了宫中美好和谐的气氛。
突发的暴乱仿佛晴天霹雳,烈火烧屋,宫中立刻大乱。
演奏的艺人吓得丢掉鼓槌,推倒钟、罄,舞蹈的艺人吓得抱头卧地,乐队的指挥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
姒禹命令现场安静,然后郑重地发表讲话。他列举了虞舜数条罪状,对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他贪欲误政,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天子,强迫他把天子的神权交给贤德之人。
于是朝中的一些大臣便请求虞舜让姒禹代行天子之事。
虞舜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早就看穿了姒禹的阴谋,但自己年事已高,子孙中又没有一个是出类拨萃的人,也只好顺水推舟,同意让姒禹来代行天子之事。
于是,虞舜传旨诏告天下,由司空禹代替他行使天子神权。今后,他自己只负责管理朝廷上的一些普通政务。
自此,虞舜政权基本上控制在了姒禹手里,虞舜完全成了傀儡帝王。
虞舜二十八年(辛酉,前2100),虞舜的长子姚义钧不满于姒禹的专权,他联络一些宗族大臣,暗中对抗姒禹。同时也效法姒禹悄悄组建自己的军队,寻访贤才,招募英雄豪杰,发展自己的势力,企图把姒禹赶下台。
这件事被姒禹知道了以后,十分重视。姒禹认为,虞舜此时年老,已经不足为虑,而他的儿子姚义钧年富力强,如果不对他及早采取行动,任由他发展下去,势必会成为自己的强劲对手,对自己未来夺取天下极为不利。于是,他不动声色,暗中使人搜集姚义钧的不法罪证,准备在适当的时机除掉这个对他构成威胁的对手。
虞舜二十九年(壬戌,前2099),姒禹经过认真地调查和取证,给姚义钧罗织了十几条罪状,其中主要的有三条,一是结党营私,私建军队,制造分裂;二是仗势欺人,强抢民女,逼死人命;三是巧取豪夺,霸占民财,使百姓怨声载道。因此,他请求虞舜对姚义钧治罪,以消除民怨,避免社会的混乱。
虞舜不想对儿子治罪,但是姒禹给姚义钧列出的罪状,每一桩都人证物证俱全,铁证如山,他想护短也不成。在姒禹的逼迫下,他不得不把儿子姚义钧贬封到商邑(今河南商丘市南),并限十日内离开帝都,无天子诏书不准私回帝都。
那时候的商邑还是一处百里无人烟的荒凉地方,到处有狼虫虎豹出没,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生活。实际上,这种贬封和当年崇伯鲧被迁徙流放没有多大差别,故史书上又称“帝放义钧于商”。
虞舜含着眼泪眼睁睁看着儿子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都城,却又无可奈何。
正是:
莫说天道不公平,
世事循环有报应;
贤君岂无怜儿意,
虎毒尚存父子情。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平外患南征三苗
姒禹软硬兼施夺了虞舜的神权,全面控制了朝政,完全把虞舜架空了。
掌握了实权的姒禹名义上还尊虞舜为天子,而实际上朝中的一切事物都由他来决断,他想做的事情,别人想拦也拦不住,他反对的事情,别人想做也做不成。
姒禹开始对国家的行政设施和法律法规进行改造。
他首先对国家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虞舜的十二州,将全国重新划分为九州。
这件事摆明了是在向虞舜示威,因为这九州制当初就是姒禹提出来的。姒禹根据父亲崇伯鲧的“天下水行图”和他十三年治水亲身走过的地域精心绘制了九州图。禹治水成功入朝拜见虞舜时,恭恭敬敬地向他献上了自己亲手绘制的九州图。然而,那个时候虞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和真知灼见,认为禹划定的九州不合适,下令把九州改成了十二州。禹划定的九州是: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徐州、扬州、青州、兖州、冀州。舜认为,冀州和青州过大,从冀州中分出幽州和并州,从青州中分出营州,合为十二州。就这样他硬是把姒禹的九州给分割成了十二州。姒禹对虞舜的做法十分不满,但当时他还羽翼未丰,也没敢反驳。如今他大权在握,已经没有必要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九州制”是他多年的心血,恢复自己的建制那是理所当然的。
恢复九州制后,姒禹一面安排亲信出任各州的州牧(州长),同时向各州牧摊派赋税(岁贡),建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税收制度。古史书曾一度大肆宣扬圣贤之君都是任人唯贤,其实那都是胡扯。古史上哪一位所谓贤君不是任人唯亲呢?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不用旧朝人,此说虽然过于绝对化,但是一国之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制,不肯任用那些反对他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虞舜虽然对姒禹的这项改革不满,但是今非昔比,大权旁落,他已经无力与之抗争,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这时候,朝中的主要官员大部分都是倒向姒禹的,因为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软弱无能的虞舜已经靠不住了,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跟着大禹可靠。因此,群臣都服从姒禹,国内的局面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边远地区个别部落小国却以为虞舜政权软弱可欺,乘机侵扰虞舜政权的边境。其中最为厉害的就是南方的有苗氏(古国名,又称三苗,为九黎蚩尤氏后裔)。有苗氏的大酋长南山虬勇武多谋,自恃部族强大,不但拒绝纳贡,还向虞舜政权的边境发起攻击,疯狂掠夺边境居民的财产。虞舜以前曾多次派军队征讨,一直未能征服。近来更加猖狂,他们以姒禹专权为借口,多次入侵虞舜政权的统治区域,掠夺边境地区的居民,吓得许多边境的居民背井离乡逃往内地。
虞舜三十五年(戊辰,前2093),已经六十八岁的姒禹决定亲征有苗。
此时,姒禹的长子姒启也已经四十多岁,身材魁梧,勇武过人,姒禹一直命他治理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在那里训练和管理军队。他听说年事已高的父亲要亲自领兵南征,觉得于心不忍,便急急赶往都城,要求代替父亲领兵去征讨三苗。
姒禹没有同意。
他认为,三苗族人不光英勇善战,而且熟悉地理环境,善于用兵。让儿子领兵出征,胜算的把握极小,弄不好还会把自己的性命和整个部队丢在那里。
他对姒启说:“我在当年治水的时候,对三苗人居住的区域比较熟悉,而且还了解一些三苗人的生活习惯,只有我亲自去征讨他们,才有胜算的把握。你就继续留在阳翟,加强军事训练,一旦都城出现情况,要立刻率领你的部队包围都城。记住,此事责任重大,你千万要小心,不可饮酒误事。”
因为虞舜当时还是挂名的天子,仍然是一国之君,所以姒禹南征期间,朝政名义上仍交给虞舜管理。但实际上朝中上上下下四梁八柱的主要官员几乎都是姒禹的人,有那么几个虞舜的嫡系官员,也都徒有虚名,没什么实权。再说,虞舜当时已经是八十多岁,即便有心乘机恢复自己的旧制,无论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难以应付,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想想而已。姒禹早就把这步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他临行前还是把主管各部门的大臣叫到一起,对各项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
姒禹挑选了三千精兵,数十员战将,让他的两个精明强干武功高强的侄子,负责押运粮草,以确保后勤粮草的供应。
姒禹把国内的工作都做了妥善安排后,便选择了起兵的良辰吉日。
南征大军在姒禹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姒禹严明军纪,行军途中不准侵害百姓利益,违令者,杀无赦!
因此,部队沿途受到百姓的欢迎,都积极为他们提供房屋住宿。
走了二十余日,这天终于来到了和三苗氏部落接壤的地方。
姒禹带着几名部下,找了一处平坦开阔之地,命令炊事班埋锅造饭,其余士兵一部分留下来平整地基,一部分分成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