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共和国大将:粟裕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韦岗伏击战的胜利证明:日军的暂时优势并不可怕。新四军在江南敌后完全能打胜仗。粟裕兴奋之余,作五言诗一首:“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陈毅司令员喜闻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首战告捷,在宿营地又看到几百名乡亲兴冲冲前来围观战利品,当即口占七绝一首,抒发心中的欣喜:“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新四军军部盛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并“在全军表扬,号召全军学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向新四军军部发了嘉奖电:“叶军长: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
  1938年6月17日,也就是韦岗战斗结束的当天,粟裕给新四军军部写了一份长达五六千字的报告,题目就叫《卫(韦)岗处女战》。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汇报奉命破坏铁路的全部情况,第二部分汇报韦岗战斗经过。报告特别强调了韦岗战斗胜利的意义,指出:“(1)这是本军出动江南的处女战,这一胜利真是旗开得胜,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战斗情绪及本军的政治影响。(2)自南京失陷后,江南广大人民未见过中国军队的胜利,这次战斗大大的振奋了群众。(3)战区司令长官给我们的任务只是破坏京镇铁道,但我们不仅完成了破坏铁道的任务,而且更加倍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使本军提高了在抗战军队中的地位。(4)打击了日寇横行无忌的行为。”①
  由于韦岗战斗的这种特殊作用和意义,粟裕在报告中以政治家、军事家的睿智和眼光,详细论述了敌我双方的优点和弱点,为新四军军部制定深入江南敌后的战略战术,为兄弟部队正确吸取经验教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极其有说服力的战例作佐证。
  韦岗战斗的特点是伏击日军的汽车。日军依仗其机械化优势,在江南平原地区作战机动性很强。伏击敌人运兵车将是新四军在江南作战的一种重要形式。粟裕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在报告的最后部分专门列出一节,论述今后伏击敌汽车应注意之事,从打汽车之地形选择、火力配备、截获后的处置等十个方面,分别加以详细阐述,连一些细节都介绍得很周到,如投掷手榴弹的提前量应为多少米,为兄弟部队提供了克敌制胜的许多好经验新招数。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韦岗处女战(3)
韦岗战斗结束没几天,国民党第三战区某游击司令部派人来找粟裕,向新四军要日本步枪2支、手枪1支、军刀1把、望远镜1具、军大衣1件、军帽1顶、皮鞋1双等,并且提出要以1挺机枪换1支日本步枪。粟裕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要,我们可以送给你们,只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打个收条给我们。”来人灰溜溜走了。对粟裕此举很多人不解,问道:“粟司令,人家出高价同我们交换,赚钱的生意你不做,还要白送给他们?”粟裕笑眯眯地说:“你们都是小傻瓜,如果按来人的意思做了,我们就上当了。他们若得到这些日本武器装备,就可以拍出照片,到处吹牛皮,说这仗是他们打的。”经粟裕一指点,大家豁然开朗。
  6月下旬,临时组建不到两个月的先遣支队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几个连队各归原建制。新四军军部来电称赞:“先遣队的确起了先锋作用,奠定了我们在江南发展和胜利基础。”①
   。 想看书来

小丹阳反“扫荡”(1)
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杀敌攻城,捷报频传。他们首次生俘日军,首创攻入县城,摧毁伪政权,火烧京沪铁路重要据点新丰车站,全歼日军80余人,南京、上海为之震惊。第二支队奉命也于6月中旬从皖南出发,先后到达(南)京芜(湖)铁路以东(南)京杭(州)公路以西的江宁、溧水、高淳及安徽的当涂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四军军部指示:“二支队主力到达指定地点后,归粟指挥。”② 完成先遣抗日任务的粟裕回到二支队。不久二支队司令部移驻当涂塘南阁。
  6月中旬,国民党军同日本侵略军进行的新一轮武汉会战已经开始。南京失陷以后,武汉实际上成了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随即大规模向武汉进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集100余万兵力,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抗击日军进攻,保卫武汉。23日,新四军军部指示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目前中心任务是,开展胜利的游击战来配合各方执行保卫武汉的总任务,同时使本军在全国政治地位提高。”③ 然而,在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日军驻有重兵的江南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带,能不能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除了韦岗战斗外还缺乏更多的作战实践。在共产党内部,甚至在新四军高层,看法也不一致。新四军官兵打惯了山地游击战,能不能在日军占有极大优势条件下进行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区游击战,并且取得胜利,谁都心里没有底。从作战对象讲,同国民党军较量过十年,对他们摸得比较透了,但对付日军将是怎样呢?大家都缺乏了解,心中没有底。粟裕认为,八省健儿走出深山野林,汇成新四军的抗日铁流,只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成了转变,至于军事上的转变只能靠军事实践来完成。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精神,粟裕率领二支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展更加广泛的丘陵、平原、水网地区敌后游击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
  7月初,二支队三团一营伏击当涂至芜湖之间的火车,击毁敌军车一列,缴获大批军用品。8月5日,第二支队一部在芜湖以东永安桥与日军遭遇,首次俘获日军1名。8月中旬,二支队司令张鼎丞率第四团从南陵出发,通过封锁线,到达第二支队司令部当涂县塘南阁。后来张鼎丞根据上级安排去延安。
  国民党当局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一方面玩弄“借刀杀人”诡计,企图借日军之手消灭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另一方面又实行“画地为牢”,规定江南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只能在京沪铁路以南,东西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宽只有五六十公里的一块狭长地带作战,倘若“越界”,就要被视作违反“军令”、“政令”处罚。
  粟裕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冲破国民党当局设置的“牢笼”,领导和指挥二支队迅速展开于京芜铁路以东、京杭公路以西地区,独立自主地游击江南,打击日本侵略军。
  此时,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正酣。国民党当局迫切需要深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更多地牵制敌人一些兵力。新四军不负众望,以一系列的战斗行动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这是日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日军立即调整兵力部署,采取防御性的攻势反扑。8月22日至26日,日、伪军出动步兵4000余人,骑兵500余人,并有轰炸机20余架配合,兵分八路,水陆并进扫荡,企图一举聚歼初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于小丹阳。
  粟裕敏锐地注视着敌情发展,筹谋应敌良策,决定采取敌进我进游击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分散袭击敌人后方。粟裕命令二支队三团一部进袭当涂,造成敌之恐慌;一部进击南京以南的陶吴,牵制敌兵力;另选精兵一支,奔袭南京近郊,夺取雨花台制高点,袭击中华门内外日、伪军事目标。此时一支队已动员广大地方武装及人民群众将京沪、京杭、镇句、句丹、京镇各公路彻底破坏,并派部队进袭麒麟门,给南京敌人以极大威胁,有力地配合了二支队的作战行动。日军到达小丹阳,不见新四军踪影,却连连收到后方告急电报,慌忙撤退回防。粟裕抓住战机,命令部队勇猛追击,连克小丹阳、薛镇、护驾墩、博望等村镇,毙伤敌5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合击计划,自己无一伤亡。
   。 想看书来

小丹阳反“扫荡”(2)
粟裕指挥的敌后游击战节节胜利,打得日军胆战心惊。日军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地说:“新四军是个神,你打他时一个也没有,他打你时都出来了。”
  1939年1月,粟裕亲自组织指挥了奇袭官陡门,在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战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驻有伪军200余人,据点四周河沟交叉,离飞机场6里许,离铁路仅3里,南面8里的永安桥、北面10里的年陡均有日伪军驻守。可供进攻官陡门的路线有两条,都要通过几条深不可徒涉的河流,并且必经敌人之青山、黄池据点。官陡门有什么风吹草动,西、南、北三面各据点派出的增援部队,在半点钟内都可以赶到。出动飞机不到两分钟就可以飞临上空扫射。官陡门的街道建在河两岸的堤埂上,不到100米长,全是砖瓦房屋,河上只有约1米宽的木板桥贯通。敌人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粟裕却在这样的地方导演了一幕出奇制胜的活剧。
  1月18日,粟裕在二支队司令部驻地狸头桥对参战的三团作了简短动员,便率队北进,25公里路只一次小休息就走到了,当天下午便停止行动宿营。第二天上午部队继续原地休息。下午,粟裕组织队伍悄悄地上船,突然转向西开,划到丹阳湖西岸。部队翻过堤埂,改乘早已预备好的几只装肥料的船,继续由水道西进,午夜以后到达预定地点隐蔽集结。这里距攻击目的地还有35公里。20日下午5时,粟裕带领部队冒着寒风向西疾进。21日凌晨2时行进到离官陡门差不多20里的地方,前面还需渡过一条河。如果再走水路,敌人可能已经封锁渡船。粟裕当机立断,多绕5公里地改走陆路,一定要抢在天亮前发起攻击并结束战斗。部队跑步前进,巧妙地通过了敌人的头道桥据点,4时许隐蔽到达敌据点前沿。按照预定作战方案,粟裕率主力过桥,从西向东打;另一部留在河东岸打。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号声和“缴枪不杀”的呐喊声响成一片。突击队迅速冲破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敌人来不及从掩蔽部里跑出来,就被炸了个人仰马翻,不是丢了命,就是当俘虏。新四军一举攻占了伪军司令部。
  战斗只花了8分钟,连清扫战场总共用了20分钟。周围之敌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粟裕已率部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安全撤出了。奇袭官陡门,粟裕指挥的新四军以轻伤2名的最小代价,换来俘敌57名的重大胜利,打死打伤的敌伪无法统计,还缴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粟裕组织指挥游击战的美名在江南广为传颂。重庆《新华日报》后来发表了粟裕撰写的介绍战斗经验的文章《芜湖近郊官陡门的奇袭》。
  1939年1月,粟裕根据挺进江南敌后的实战经验,与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合编了一本《实战经验录》,2月25日延安翻印了这本小册子。粟裕对挺进江南敌后的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粟裕认为,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进行的完全是游击战。相对八路军来说,新四军人少,武器装备也差,没有打大仗的经验,活动区域狭小,作战条件更差,通讯联络也很落后。一、二支队唯一的通讯工具是各有一架电台,可以互相通报情况,与军部联络。而敌人交通方便。新四军处在敌人据点网之中,打大规模的战斗或运动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关于游击战的协同和原则问题。粟裕认为:在形式上看是各打各的,但是是在统一意图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的。我们的原则是积小胜为大胜,不贪多,哪怕只打死一个敌人,只缴一支枪都是好的。只要天天有胜利。
  关于战法问题。粟裕认为:要打夜战、近战、白刃战、伏击战、袭击战……这是由于我们的武器装备等条件决定的。日本的武器精良,我们拼他不过。只有近战、夜战、白刃战,才能避开敌人之长,发挥我军之长。打他措手不及,使之处于被动。
  关于打击对象和目标选择问题。粟裕说:新四军专打弱敌,或打敌人弱点,打的是运动中的敌人,一般不打驻止之敌。
  

小丹阳反“扫荡”(3)
关于战术动作问题。粟裕认为,过去三年游击战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山区打的,而现在则在丘陵、平原、水网地区。在这样地区作战,要求更加速战速决。解决战斗要求非常迅速,必须采取突然的、短促的像闪电一样的突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不让敌占领一个阵地,使其没有站足的地方,没有还手的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消灭敌人。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要像鹰抓兔子式的才行。战斗行动最多两小时,一般的超过两小时不能解决战斗的,就果断撤出战斗。在敌人增援快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迅速脱离和远离敌人。
  粟裕的思考非常细致周到,他强调:战前的侦察、破坏交通非常重要,如地形要详细侦察(哪些地形我用,哪些地形留给敌人),要预先作出周密布置。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只能用一次,要适当及时的改变,否则敌会迅速的抓住我们的规律,而使我们吃亏。
  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对粟裕高超的游击战组织指挥艺术非常敬服,专门派人来请粟裕去传授游击战的经验。粟裕连续给他们讲了几个小时,有理论有战例,生动活泼,通俗深刻。许多国军将领深感获益匪浅。一名川军师长感慨地说:“粟司令,从前我对你们共产党的军队是有点瞧不起的。可是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才知道你们的水平太高了。共产党里有你这样的人,难怪立于不败之地!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在粟裕领导下,二支队在取得一系列游击战胜利的同时,较好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地做好群众工作。粟裕对敌后抗战中的群众工作,也有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他认为,中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情况下的群众工作较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着许多新的特点:日本侵略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侵略他国使其根本没有社会基础,因而它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敌人还孤立。江南平原、水网地带虽不如山地较容易开展游击战,但内在潜力较山区有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