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皇权-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泪纵横,光绪也泪水涟涟。这天,光绪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搞得侍奉皇帝的太监,以为光绪中了什么镇物。   

  据《崇陵传信录》记载,这道上谕是慈禧亲手拟的。〃众论不服〃、〃喜怒见于词色〃、〃揽权狂悖〃……分明是硬插给翁同龢的罪责。从这道谕中,光绪和翁同龢都分明感到了慈禧的强硬,慈禧似乎借开缺翁同龢警告光绪〃不要放任胡来〃。而让翁同龢担心的是,自己这一回籍,就再难返回京城,之后的改革,只能靠光绪自己去挑大梁。偏偏光绪心思脆弱,喜怒无常,难以担起变法大任。   

  翁同龢走的那天,光绪想亲自去送,可害怕触怒慈禧为老师添祸,也只好在宫门的道旁前等着和翁同龢见最后一面。   

  翁同龢被开缺后,慈禧又连下了三道懿旨:收回光绪任命二品以上大臣的权力;1898年秋天到天津阅兵;任荣禄为直隶总督。   

  二品以上的大臣掌握京师和地方兵权,文包括太师、太傅、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御史等,武则有八旗督统、各省总督、各省驻防将军、护军统领……这类大臣既由慈禧任命,必要对慈禧唯命是从。也就是说,变法过程中,光绪没有实际的用人权,在任命任何高级官员时都必须先请示慈禧。而到天津阅兵,也不仅仅是〃出外游览〃这样简单。能检阅部队的必是有资格握住兵权的人,光绪要以〃陪从〃的身份随慈禧去阅兵,这摆明了告诉光绪,她慈禧才是天下真正的主人。   

  同时,光绪还注意到,慈禧要荣禄去负责阅兵的事宜。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人,慈禧要荣禄做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并要其管理兵部、训练新兵。荣禄一下子握住了海军和陆军的两大权力,这让光绪无法借康有为等人生起兵事,同时,万一光绪的变法出了什么乱子,荣禄还可以帮助慈禧,以武力逼光绪退位。   

  慈禧要壮大自己的力量,手段比光绪狠辣,效果也比光绪明显。如果把维新当作〃一个女人统领着一群男人〃和〃一个男人统领着一群男人〃的斗争,那么,在这斗争中占上风的,明显是前者。   

  慈禧虽在1889年就宣布引退,但朝中大事没有一日不仰仗于她。有折子来了,依旧要送到慈禧的居所,由慈禧批阅。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入宫奏请大事,接见他的经常是慈禧和光绪两人。   

  慈禧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光绪能坐上皇位,就是靠慈禧的权谋。也就是说,光绪不是从他的前任同治那里承袭皇位,而是慈禧送给他的皇位。在光绪亲政前,慈禧已经巧妙地培植起自己的党羽。军机处自建立以来就被皇帝牢牢捏于手中,被看作是〃清君主集权发展到顶点的产物〃。光绪亲政,依照常理,需要对军机处进行大换血,让其真正成为自己揽权的左膀右臂。可事实上,这种事情并没发生。军机大臣的任命依然要由慈禧说了算。1893年以后,军机处也更换了些人手,增加了数名大臣,可这些人大多是靠慈禧上来的。在诸多军机大臣中,只有翁同龢亲近光绪。现在翁同龢走了,军机处就更像是〃慈禧的办公室〃了。         

虹←桥书←吧←。←  

第47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1)         

  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   

  1898年6月16日,光绪亲自召见了康有为,和康有为一起去面圣的,还有以〃干才〃著称的张元济。   

  这天一大早,康有为和张元济就赶到颐和园。他们在颐和园仁寿殿的朝房里,忐忑不安地等着光绪。从1888年进京上书到1898年觐见光绪,10年间,康有为无一日不在思考变法之策,10年间他一日比一日坚信〃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   

  在等待光绪召见的过程中,康有为不巧碰到了荣禄。   

  荣禄有些轻蔑地问:〃数百年形成的法,怎可以说变就变?〃   

  康有为答:〃杀几个一二品大员,新法即可行矣。〃   

  荣禄听罢,不悦地哼了一声,旋即走了。   

  光绪在仁寿殿旁的一个小房间里召见了康、张二人。   

  光绪脾气急躁,康有为又是出了名的狂士。当〃急脾气皇帝〃光绪遇到〃狂妄书生〃康有为,一场犹如急风暴雨的改革开始了。   

  康有为一上来便道:〃四夷交迫,分割渐至,中国覆亡无日!〃   

  光绪愤然道:〃都是守旧的人造成的。〃   

  康有为说:〃非变法不足以自强。〃   

  光学也说:〃诚非变法不可。〃   

  康有为遂接道:〃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累必败,必至无功。譬如一个大殿,材质腐坏,小小地弥补缝漏,风雨一至,终是倾覆塌压,必须将其拆了重筑。至于重筑的用地,殿之高度,所用砖石,门窗户枢的安排,甚至到钉子竹屑等细节小事,都必须全局统算,然后这殿方可建起。若其中有一点纰漏,都将功归一溃。   

  数十年来的变法者,都只变了一部分,未尝变其全体。所谓变法,应该从制度、法律率先入手。否则就是变事不是变法。臣请皇上变法时,要统筹全局,先行制度之变再开局部之变,如此才有益于国。〃   

  对康有为的话,光绪连连点头。   

  〃臣在变法一事上,曾考察过各国变法的情况,于其中寻找合适中国的办法。现在变法的章程条理都已具备,皇上要是决定变法,只需于其间采择,推行起来。西方人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变法三十年而自强。以中国如此大之国土,如此多之民众,只需三年,便可自立,蒸蒸日上,驾驭万国。〃         

BOOK。▲虹桥▲书吧▲  

第48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2)         

  康有为顿了下,继续道:〃以皇上这般圣明,图自强,易如反掌。〃   

  听到这里,光绪却显得迟疑起来,只客套地回了句:〃先生所言,条理甚详。〃   

  康有为怕光绪打退堂鼓,遂用了激将法,质问光绪:〃皇上既然也知道非变法不可,为何这么久都迟疑不举,是不是要坐看国家弱亡?〃   

  光绪沉默了,望了望帘外,过了好一会儿,才说了四个字:〃奈掣肘何?〃   

  任何变法都会遭遇〃掣肘〃,但光绪所受的〃掣肘〃却格外的大。既包括法变之后利益格局变化带来的〃掣阻〃,也包括本来就存在的来自慈禧一派的〃掣肘〃。慈禧干净利落地〃搞掉〃翁同龢,朝中大臣多趋势而动,站到了保守派一边。   

  康有为不是朝堂中人,他知光绪苦衷,却知不真切,他天真地把变法和为光绪争权混于一起:〃以皇上现在之权,推可变之法,虽难以尽变,但只要抓其要点,亦能救国,只是现在的大臣多是老朽之徒,不通外国之事。皇上要靠他们来行变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些大臣不是不想用心办事,无奈资格迁转,升到高位时,精力已衰。皇上要办新学,立商务,皆其少年时未学之事,其根本不知该如何办起。皇上要变法,只有提拔小臣,在小臣里举贤用能,不吝封赏。〃   

  康有为建议光绪,用下诏书的方式推行变法,不给那些守旧之人议驳新法的机会。   

  看光绪陷入思考,康有为开始讲变法的具体方法。   

  他从废八股讲到筹集赔款,从派遣留学生讲到翻译新书,听得光绪如坠云雾。论起西学,光绪接触得十分有限。光绪5岁开始读书,学得多是些四书五经,直到少年时期,才在翁同龢的引导下读了一些西学。光绪一口气读完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又跟着同文馆的老师学了几年外语。1895年,英国人的《泰西新史揽要》在中国掀起风潮,光绪还和老师孙家鼐一起对该书进行讨论。可是,未等光绪对西学的认识形成系统,1895年,慈禧就下令大臣只许教授光绪传统中学。慈禧一心要把光绪打造成〃完全传统的皇帝〃。   

  光绪虽决定变法,但对变法当如何实施,却并不清楚。作为政治家,长期生活在慈禧羽翼下的光绪又很不成熟。1898年6月16日是光绪第一次接见康有为,可光绪的变法之心在此之前就下定了。没有哪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对将变之法、变法之人还不甚了解时就决意变法的。   

  光绪和康有为一谈就是两个小时,此事不出所料,成了当时紫禁城里的一大新闻。维新派得知后士气大振,保守派得知后忧心忡忡。刑部上书廖寿恒建议光绪封康有为五品卿衔,在荣禄的厉声反对下,未能如愿。最后光绪只给康有为一个〃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官职。         

◇。◇欢◇迎访◇问◇  

第49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3)         

  〃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级别虽低,却有一个好处……〃专折奏事〃。当上这个官,康有为有什么心思,即可以写在折子里,直接交给光绪。况且,在6月16日的长谈中,光绪还特别嘱咐康有为,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只需呈上折子。半个月后,光绪又给了梁启超一个六品官〃办理译书局事务〃。   

  康有为曾建议光绪,要变法,必要洗涤朝堂的旧朽之气,而要洗涤朝堂旧朽之气,于治本而言,则需从改变人才选拔方式入手,即改八股。用康有为的话说,学八股的人〃不读秦汉以后之书,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致大官〃,导致〃群臣济济,却无以任事受者〃。在那次谈话时,康有为已试探了光绪对废八股的看法,他直截了当地问:〃八股能不能废。〃光绪清楚地回答:〃能。〃康有为还特地提醒光绪,若真的要废八股,则直接下诏宣布,无须交予相关部门讨论,否则,废八股计划定将流产。   

  康有为一早就拟好了废八股的折子,他将折子交由支持变法的山东道监察史宋伯鲁,要他代自己呈上。   

  光绪见到折子,心下大喜,当即宣布废除八股。保守派大臣闻言,无不大惊失色,忙赶过来要光绪三思,其中尤以大臣刚毅的反应最激烈。光绪生气了,将刚毅大骂一通,可反对废八股的折子还是如雪片一般飞到光绪案前。   

  宋伯鲁见光绪犹豫不决,便急了起来,和杨深秀一起参劾起保守派大臣。废八股的争执顿时升华成派系之争。宋伯鲁狠参了礼部尚书许应骥,说他昏聩狂妄,守旧迂腐,阻挠新政。光绪要许应骥将自己的问题讲清楚,一肚子怒火的许应骥又避重就轻,反参了康有为一本。御史文悌哭哭啼啼地在保守派大臣间征集签名,打算集合群力复办八股。康有为建议光绪,对那些敢违背定国是诏的大臣,以〃莠言乱政〃问罪。光绪不敢杀文悌,遂降了他的职,以儆效尤。   

  光绪顶着保守派的攻击颁下废八股的诏书,而慈禧对此却没有多大反映,她倒是要看看光绪能玩出什么花样。若光绪新政做得好,她支持,威望大涨,反正她已经捏住了兵权和任免高级大臣的权力。若光绪的新政办得糟,她又可以以〃收拾残局〃的姿态出来主持大局,更好地巩固权力。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八股一端接着富贵荣华,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将光阴倾在八股上的读书人,没了八股就断了生路。八股诏书一落,举国哗然,用梁启超的话说 〃海内有志之士读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直隶的旧式书生集结一起,守在康有为常经过的路上,一见康有为,便围上去对其一通好打。更有甚者,甚至威胁要康有为的小命。         

→虹→桥→书→吧→。  

第50节:三 无奈,展不开的雄图大志(4)         

  康有为并没有为这些威胁吓倒,他把八股之废当作维新派的一个胜利。而废八股引起的喧嚣还未平息,他就在6月19日,展开了变法的第二步,上折请开制度局。   

  康有为一向以为,中国的变法,要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宫中开制度局,选天下通才若干人进入局中,对所有政事、制度进行商定,斟酌旧制,考察新政。在折子里,康有为向光绪指出,制度局将成为议决政事的机构,所有关于新政的折子,都要在制度局评议后,再交给各行政机构。与此同时,制度局还要〃议宪法〃,康有为把制度局当作一个向议会制度过渡的机构,改变清朝政治的第一步,借开制度局开启中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一大区别。   

  光绪未必多了解议会,但他也本能地感觉到开制度局是个不亚于废八股的大事。实际上,早在1898年初,维新派就给光绪递了不少关于开制度局的折子,光绪一直没下定决心。   

  庆亲王奕劻悄悄地将康有为关于立制度局的折子告诉给慈禧,慈禧对制度局的态度十分明确:〃既不可行之事〃,还令大臣放开胆子予以驳斥。奕劻得令后,便在交给光绪的复折里大谈制度局之非,什么祖宗官制已然完备,军机处、内阁、六部九卿总理衙门都运转甚佳,根本无须另立新局,免得徒增滋扰。除了奕劻外,军机处也对制度局非议甚多。军机大臣里李鸿藻的儿子李符认为,开制度局,就是要废军机处,他宁可忤逆圣旨,也要阻止制度局开设。不久,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又和奕劻一起,提出了一个变通之策,建议光绪将康有为的〃选天下通才置于制度局〃改为〃选翰詹科道十二人,轮日召见,备顾问〃。 翰詹是官名,位居大理寺卿之下,科道是都察院的衙门,和六部相对。若光绪采纳了这一建议,就意味着,不能将民间的维新派名士引入宫中,只能在旧有大臣中选去变法顾问。而旧有大臣里,保守派又明显占了上风。   

  光绪不只想开制度局,还想立议院,大臣孙家鼐提醒他〃君权从此替矣〃,光绪则答:〃变法是为了救民,如果能救民,君权之替不替有什么关系?〃   

  光绪有心大展宏图,只是这大展宏图的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   

  光绪、康有为都难以驳斥世铎等人的〃变通之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