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这时,一些报纸刊登了介绍胡乔木其人的文章,使这位一直身居幕后的人物首次“亮相”。
  上海《新闻日报》在1949年12月2日,发表了署名癯山的《记胡乔木》一文,照录于下:
  新华社社长及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是苏北盐城县人,地主家庭出身,他父亲胡启东老先生是旧国会的议员,因为拒绝曹锟的贿选,在地方上很负清名。他原名叫鼎新,兄弟姐妹一共有五个人,他和他的大哥达新先后曾在扬州的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读书,他是1924年秋进校的,当时才十三岁,因为一篇《送高二同学赴杭州参观序》的好文章而闻名全校;
  学校特地把这篇文章刊印出来,交给大家做参考。他英文、算学的成绩,也远超在众人的上面,因此先生、同学都叫他做“神童”;说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他1930年考进了北京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当时一般学生的传统心理,皆以南进交大、北进清华为荣;尤其是清华毕业的学生,有优先留美的权利,更是大家所“向往”的学校。以胡氏的聪明才智,只要读完了四年,“放洋深造”,自无问题;但他却接受马列主义的真理,走上了革命的阵线……
  这篇文章中尽管某些地方有出入,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胡乔木的人生轨迹。
  两个月后——1950年2月3日,新加坡《南侨日报》刊出署名江山的文章,题为《严正驳斥美揆造谣的新闻署长胡乔木》,近两千字,更为详细。现亦照原文,摘录若干于下:
  中央人民政府的发言人,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日前对美国务卿艾其森(引者注:即艾奇逊)歪曲中苏会谈(引者注:指当时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与斯大林会谈)的谈话,予以严正驳斥,这是他从新闻总署成立以来代表政府所作的第一次发言,以后我们听到他代表政府发表谈话的机会一定很多,无论是关于国内或国际方面的,他好像是一位播音台的播音员一样,全国人民经常静候着他的声浪,都想从他那里知道人民政府的意志与动向。
  他的责任虽然如此之重,但他过去一直是个革命工作者,所以除了中共内部及其工作地区的人民而外,很少知道他的经历的……
  

成为“新闻人物”(2)
接着,文章便介绍了胡乔木的经历,内中提及了他“担任毛泽东主席的政治秘书”。最后,作者写道:
  现在他是新华通讯总社社长,北京《人民日报》社社长,又是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肩负着全国新闻报道、政治宣传和政府发言人的重任,他会写,会说,会做,恰是胜任愉快,铢两悉称。
  对于这些报道,胡乔木并不乐意。他仍希望悄然埋头于幕后,不愿报刊上介绍他本人。
  好在他是新闻总署署长,嘱令各报不要再刊登关于他的报道。从此,在中国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画上了句号。直至他后来成为中共第二届政治局委员,按惯例要刊登简历,这才经他过目、由新华社发了一则关于他的数百字的简历,如此而已……
  这时值得提到的是,1950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所载胡乔木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谈话,其实并不是胡乔木起草的,而是毛泽东起草的!
  这一回,一反往常:平日,总是胡乔木替毛泽东起草文件,此次反过来,毛泽东为胡乔木“捉刀”!
  那时,毛泽东正在苏联访问。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发表谈话,说什么“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苏方建议,由苏方、中方各自发表一官方声明,驳斥艾奇逊的谈话。于是,毛泽东在1月19日晨五时亲笔写好了一篇声明,是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的形式写的。毛泽东写好声明后,用电报发往北京,毛泽东特地注明:
  “(一)用密码,不可用明码;
  “(二)精密校正,不要错字;
  “(三)今(十九)日必须发出,并使刘少奇同志能于今夜或明晨收到。”
  毛泽东的电报,是发给“少奇同志并告乔木”,告知“用乔木名义写了一个谈话稿,请加斟酌发表”。
  毛泽东就笔所写的电讯稿,原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20日电)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本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无耻造谣。
  胡乔木署长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月12日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长篇讲演中造了一连串的谣言。美国帝国主义的官员们以艾奇逊这类人为代表,一天一天地变成了如果不乞灵于最无耻的谣言就不能活下去的最低能的政治骗子,这件事实表示了美国帝国主义制度在精神方面堕落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电讯稿全文一千五百来字,痛斥了艾奇逊,理所当然引起国内外的注意。当然,胡乔木的名字也引起了注意。
  据当年担任毛泽东俄语翻译的师哲回忆,斯大林曾问及中国政府是否发表了声明。
  毛泽东答:“发表了,是用胡乔木的名义发表的。”
  斯大林问:“胡乔木是什么人?”
  毛泽东答:“是新闻署长,是以他的名义发表声明的。”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1)
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担任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跟毛泽东的联系频繁。不过,已经进了北京城,虽然同住中南海,毕竟不像在延安那样喊一声就过来。何况胡乔木担任了许多职务,要参与许多社会活动。因此,毛泽东常常给胡乔木写便函。如今,透过这些便函,倒是可以看出胡乔木当年的工作情形。
  1949年10月21日,毛泽东一份便函如下——
  乔木:
  我军于昨日到达迪化(引者注:乌鲁木齐的旧称)。请写短评一篇,能于明日见报为好。关于人民解放军入新的消息及评论,不要有“占领”字样,均称到达某地;评论中应提到得到新疆军政当局同意并欢迎人民解放军迅速开进的。
  毛泽东
  10月21日下午三时
  三天后,毛泽东又写一函——
  乔木:
  此类新闻,不应在全国发表,也不应在西安兰州的广播台上广播,只可在哈密等地地方报纸上发表。并请拟电告知彭、甘。
  毛泽东10月24日
  毛泽东提及的“这类新闻”,是指进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逮捕了原国民党军队中的反动分子的新闻。彭,彭德怀。甘,甘泗琪。他俩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及政治部主任。可见毛泽东虑事甚细,很注意新闻的分寸。
  在胡乔木兼任《人民日报》社长时,总编辑为邓拓。1949年12月1日,邓拓写了关于《人民日报》存在问题及进行改革的意见,给陆定一、胡乔木并报毛泽东、刘少奇。毛泽东作了如下批语——
  乔木:
  此事应早日解决,不应拖得太久。邓拓意见似乎是好的。
  毛泽东12月4日
  1950年元旦,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发来电报——
  少奇转乔木:
  广西全境,广东之南路及雷州半岛,西南全境(除李、余程万二部及西昌胡宗南一部外),西北全境,残敌均已肃清。请用中共中央名义起草一个致各野战军的贺电,电稿写好后告我看一下再发。
  毛泽东1月1日
  1950年1月14日,毛泽东又发电报给胡乔木,告知“我今晚九时动身去列宁城参观,要三天才能回来”。毛泽东嘱这三天内《人民日报》社论“由少奇同志看过即可发表”。
  2月14日,毛泽东发来颇长的电报,注明“限即刻到”,交“少奇、乔木”。毛泽东要他们“将新华社(社)论《中苏友好合作的新时代》一文立即作如下之修改,然后随条约一道于今夜广播”。毛泽东陈述了六条意见,最后写道:“以上删改,请乔木负责改好校正无讹,并请少奇同志精校一遍,务使毫无遗憾,与中苏双方所发表的条约及协定内容完全一致,否则参差不齐,影响很坏,至要至要!”
  1950年9月29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指出:“请查过去宣传中有无规定在1950年打台湾的事,有人说他看过元旦文件内说今年要打台湾的话,未知确否?以后请注意……”
  在1950年10月21日,毛泽东连发两函给胡乔木:
  乔木同志:
  外国通讯社如对志愿军有反映,请注意在四五天内不要登载在《参考消息》上。
  毛泽东10月21日
  乔木同志:
  昨日《光明日报》上吴耀宗的文章,可以广播,《人民日报》应当转载。
  毛泽东10月21日
  吴耀宗当时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出版组主任,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这样推进基督教革新运动》一文。
  在1950年11月3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
  乔木:
  此件天津《进步日报》已发表,北京《人民日报》及《光明日报》似可以发表,请酌办。
  毛泽东11月3日
  此处提及的是北京大学曾昭伦教授等三百多人联名致函毛泽东,表示抗议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翌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则是关于发表《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罗隆基起草,关于各民主党派全力拥护抗美援朝)——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2)
乔木,并徐冰同志:
  此件请乔木即印清样七份,印好后以四份分送毛周刘朱(引者注: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以三份交徐冰,请徐冰于今日下午再找李济深、黄炎培、罗隆基三人一阅,取得同意,于今日下午七时以前退回我。
  毛泽东11月4日上午九时
  11月17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指出:“《参考消息》上,无根据地乱安题目,帮助美国人恐吓中国人,也应加以整顿。”
  毛泽东素来重视报纸,阅报甚细。他给胡乔木写了那么多的信件,表明他对新闻工作的注重。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
毛泽东在1950年11月22日写给胡乔木的信中,要他起草一个关于如何正确地写电报的文件,颇有意思——
  乔木同志:
  请你负责用中央名义起草一个指示,纠正写电报的缺点,例如:不要用子丑寅卯、东冬江支等字代替月、日,要写完全的月、日,例如11月22日;署名一般要用完全的姓名,不要只写姓不写名,只在看报的人完全明了其人者允许写姓不写名,便如刘邓(引者注:指刘伯承、邓小平),陈饶(引者注:指陈毅、饶漱石)等;地名、机关名一般必须写完全,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允用京津沪汉等省称;还有文字结构必须学会合乎文法,禁止省略主词、宾词及其他必要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要能区别其性质,等等。请你为主,起草一个初稿,再邀###、李涛、齐燕铭、薛暮桥及其他你认为有必要邀请的同志开会一次或两次,加以修改充实,然后送交我阅。
  毛泽东11月22日
  信中提及的###,当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李涛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部长,刘燕铭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薛暮桥为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毛泽东要胡乔木起草这样的文件,是知道胡乔木写文章很注意语法、用词。大抵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后来毛泽东让胡乔木代表中央参与语言文字工作,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12月28日,毛泽东写给胡乔木的信,则是关于发表《实践论》一事:
  乔木同志:
  此两文已看过,可以发表。
  第一天发表《实践论》。第二天发表真理报的评论。分两天登报。
  可先在人民日报发表,然后新华社再用文字广播。
  毛泽东12月28日
  毛泽东信中提及的《真理报》的评论,是指1950年12月18日《真理报》所发表的编辑部评论《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
  胡乔木遵照毛泽东的嘱咐,先在195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实践论》,翌日刊出《真理报》文章。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
  1950年2月,当毛泽东要从苏联回国时,斯大林提议出版毛泽东的选集,以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为了协助毛泽东编辑选集,斯大林指派了尤金来华。
  毛泽东回国后,由他的俄语翻译以及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着手翻译。尤金读了俄文稿,对《实践论》极为推崇,建议送往苏联发表。毛泽东同意了。
  尤金把《实践论》俄文稿交人呈送斯大林。斯大林阅毕,交由苏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于1950年第二十三期(1950年12月出版)全文发表。1950年12月18日,《真理报》配发了评论文章。
  于是,毛泽东给胡乔木写了那封信,决定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实践论》,翌日发表《真理报》评论。
  也就在写那封信的同一天,毛泽东又给胡乔木写了一信——
  乔木:
  (一)可将胡佛演说以资料名义刊于人民日报第四版及世界知识上。(二)不但“领导方法决定”,而且有许多其他文件,都有在报上重新发表一次的必要。此事请与陈伯达商量一下,开出一个文件单,加以审查,然后发表。
  毛泽东12月28日
  这里提及的胡佛,是美国前总统。“胡佛演说”,是指胡佛1950年12月20日在纽约发表的关于国际形势及美国对外政策的广播演说。毛泽东看了演说稿,非常仔细地考虑了在中国加以发表的形式——以什么名义,在什么报第几版,在什么杂志上同时登,都作了很具体的安排。
  至于“领导方法决定”,是指毛泽东在1943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这显然是由于《实践论》的发表,使毛泽东想及,“有许多其他文件,都有在报上重新发表一次的必要”。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1)
受毛泽东的感染,也受毛泽东的委托,胡乔木如同毛泽东那样,时时注意着报纸。作为“新闻首脑”,又兼着《人民日报》社社长,胡乔木每日打开的头一份报后,便是《人民日报》。
  毛泽东阅报时,随手写下种种意见,总是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