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乔木:中共中央一支笔-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长,胡乔木每日打开的头一份报后,便是《人民日报》。
  毛泽东阅报时,随手写下种种意见,总是批给胡乔木。胡乔木呢?他阅《人民日报》,随手写下种种意见,总是批给“范、邓、安”,亦即范长江、邓拓、安岗。他的这些信件,到了《人民日报》社,被作为档案保存下来,迄今犹在。
  胡乔木是写社论的好手,因此对《人民日报》的社论要求颇严。1950年6月7日,他给范长江写信,对于《人民日报》送来请他审读的“公私工商业关系社论”以为“写得并不好,原因是没有分析”。他要求“最好是重写”,要说理透彻,“有说服性”,“要把必要的材料成熟地掌握一下,找出逻辑关系来”。他以为,“凡写重要问题的社论必须充分展开逻辑,才有被人接受和重视的理由。”
  此后,胡乔木又多次谈及社论的写作。他说:
  “写社论。选题是政治问题,怎样写是技巧问题。社论要有分类,各类社论的性质不同,彼此相差很大,对待敌人的社论和纪念性的社论和解决当前问题的社论就不一样。反驳杜勒斯(引者注:美国国务卿)只要驳倒就完了,不能指示他做什么。纪念性的社论只提出一般性的任务,而对国内的实际问题就要提出一些具体任务。”
  他还曾这样说及:
  “报纸上的社论应当解决当前的问题,不能去解决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其次,社论的篇幅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在时间上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有些社论今天不发表,明天发表就没有意义了,特别在国际斗争方面。社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
  那时尚无“社论写作学”之类,胡乔木从自己写作社论的多年甘苦之中,谈了不少精辟之见。
  他也很注意评论。他说: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声音。其他的东西虽然也是报纸的声音,但是评论是它的主要声音。”
  1951年1月5日,胡乔木致函“范、邓、安”:
  “《人民日报》第三版的版面仍未见有显著的改善。其主要原因仍是缺乏思想性的文字,未能成为讨论思想问题的战线。”
  1951年3月4日,胡乔木在信中写道:
  “评论的沉闷当然首先是因为评论的内容空泛,使人不知道作者究竟在打算叫人干什么,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
  也就在这一天,《人民日报》第三版从《开明少年》杂志第六十六期上转载了一段文章,意思是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不应用外国人名称“额非尔士峰”,而应叫“珠穆朗玛峰”。文章用了标题《我们伟大祖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胡乔木看了,颇不满意,写信论述了自己对于标题的见解:
  注意标题——这是我对于《人民日报》的一个要求。
  今天的报纸第三版有一段文章,题目是《我们伟大祖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山峰》。这个题目是报纸上许多不好的标题之一。从这个题目人们决不能得到关于这段文章内容的任何暗示,而且也不能引起任何兴味,因为标题里的话是谁都知道的。这段文章正确的标法应当是“《额非尔士峰的名字应与通令纠正》,《额非尔士峰应当恢复祖国的原名》,《用外国人名称呼我国最高峰是一个错误》,《世界第一高峰是谁发现的》,《发现世界最高峰的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等等。
  我所以详细指出这个例子,是因为《人民日报》上这类毛病太多了,简直是每一天每一页都有这种题不对文、不着边际、毫无生气的题目。我要求编辑部切实改正这种现象。
  只要全部题目(连小题)都是生动醒目的,文章又都是对题而不是离题的,那就表示整个报纸的生动醒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加上短评、信箱、动态、通讯、图注等成分安排好,编排不是故意叫人难受,那么,报纸就会活跃得像春天的大花园一样了。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2)
对于《人民日报》,胡乔木几乎到了“管头管脚”的地步,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不断给“范、邓、安”写信。
  1950年5月13日,他在信中要求《人民日报》改进广告工作,以期成为“领导全国广告改进的首脑”。
  1950年6月25日,他写信称“《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很有益,但每信后面应注明处理情形或意见,如此信已复如何如何,此信已转抄某处某处,此信已请某人某人代复,此信为何为何尚未答复。否则看了就未免令人纳罕。”
  胡乔木曾对《人民日报》及其他报刊的工作,写过许多这类信件,有时打电话,有时托人转告,有时约见报社领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因宣传部负责每天指导宣传工作特别是报纸评论的工作。”(引自胡乔木1953年12月7日致毛泽东、刘少奇函)
  

终于累得病倒了(1)
给《人民日报》频频写指示信的胡乔木,在1951年1月8日至1951年3月4日之间,却忽地成了“空白期”;
  给胡乔木频频写指示信的毛泽东,在1950年12月28日写了那封关于发表《实践论》的信之后,至1951年3月2日才又给胡乔木写了关于转载萧乾的《在土地改革中学习》一文的指示信,中间也出现了一段“空白期”。
  在这“空白期”——1951年1月中旬至2月底,胡乔木到哪里去了呢?
  他的夫人谷羽是这么回忆的:
  1950年12月16日,她生下第三个孩子,正住在医院里。这样,胡乔木有了二子一女。他为新生的儿子取名“和平”。和平早产,才七个月,出生后只得养在氧气箱里。
  谷羽正忙着照料早产的儿子,一天,忽地传来消息,胡乔木病倒了,送进了北京医院!
  胡乔木是累倒的。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差不多天天像绷紧的弦,况且毛泽东的生活昼夜颠倒——白天,胡乔木作为新闻总署署长、###副部长,要办公;入夜,毛泽东开始办公,又常常找他。日子久了,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笔者曾采访毛泽东的机要秘书罗光禄,他也得此症。
  胡乔木生活没规律,又得了胃病。那天,他突然胃出血,吐了一盆子血,急急送入北京医院。
  北京医院院长、外科专家周泽沼亲自给胡乔木诊治。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瞕也赶往北京医院,过问此事。
  经过检查,胡乔木患胃溃疡,已经穿孔,所以造成大出血。大夫认为,应该马上动手术,切除溃疡部分,但是又很担心,因为胡乔木体质弱,已经大出血,怕经受不起大手术。
  周恩来总理闻讯,赶往北京医院,召集医生会诊,听取各方意见。
  谷羽的答复非常干脆:“开刀!”
  知道胡乔木要动手术,那天上午,经过一夜紧张工作的毛泽东,正要上床休息,要值班卫士把他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找来。
  “王医生,你代表我去看看胡乔木同志,他病得很重,住进了北京医院。”毛泽东对王鹤滨说,“他可是个大好人哪!”②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王鹤滨随即赶往北京医院,上到病房主楼三层,见到了傅连瞕,也见到了胡乔木。王鹤滨回忆道②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胡乔木患溃疡病,大出血,面色苍白,显得很虚弱。医生护士们正忙着为他作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我走到躺在输送床上的胡乔木同志身旁,他马上要被送入手术室了。
  “毛主席很关心您的健康,叫我代表他来看望您。”我握着胡乔木那发冷的、缺少血色的手说。
  “谢谢毛主席的关怀,请转告主席,请他放心,不会出事的,要给我做手术。”胡乔木同?##椎牧成舷猿隽诵θ荩朔芏杂械愠粤Φ乃底拧?/p》“请主席放心!”当把他推向手术室时,胡乔木带着笑容又叮嘱我一次。
  胡乔木被推进手术室,由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沼亲自主刀。胡乔木的胃溃疡颇严重,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毛泽东关注着胡乔木的病情。除了听取王鹤滨的报告之外,毛泽东还要求北京医院逐日把胡乔木病况报来。
  手术之后,又发生意外的情况:胃与肠粘连,可能需要再动一次手术!
  体质已很虚弱的胡乔木,能否再经受得住第二次手术?
  周恩来闻言,又一次来到北京医院,听取大夫们的意见。周恩来问大夫们,除了再开刀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大夫们终于决定采用别的办法治疗,未动手术,解决了胡乔木的胃肠粘连。
  胡乔木本来就消瘦。胃切除大部分之后,更是影响了消化。谷羽说:“他一辈子从来没有胖过!”
  在北京医院住了两个来月,也就成了那一段“空白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终于累得病倒了(2)
胡乔木刚出院,便开始工作。毛泽东在1951年3月2日给他写了一信:
  乔木同志:
  3月1日人民日报载萧乾《在土地改革中学习》一文,写得很好,请为广发各地登载。并为出单行本,或和李俊龙所写文章一起出一本。叫新华社组织这类文章,各土改区每省有一篇或几篇。
  毛泽东3月2日
  萧乾,作家,当时任《人民中国》(英文版)副总编辑。李俊龙则为政务院参事,写了《战斗中的湖南农民》,载于195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这封信表明,胡乔木又开始忙碌了。不过,他尚在休养之中。他和谷羽住到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疗养。
  谐趣园乃颐和园的“园中之园”,风景幽雅。此园原名“惠山园”,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看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下令在京仿建。后来,在光绪十九年重修,改名“谐趣园”。园内有涵远堂、湛清轩、瞩新楼、知春堂等十三座亭台楼阁,一泓碧水,游廊曲折,清静古朴,世外桃源。胡乔木在此一住数月,精神为之一爽。
  这时,他在中南海的住处,已从静谷迁往春耦斋北面偏西的来福堂,与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为邻。后来,又迁往中南海喜福堂住。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在颐和园谐趣园疗养的那些日子里,毛泽东仍不时给胡乔木写信,交办各种宣传事务。
  那时毛泽东住在石家庄。
  3月14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3月13日光明日报载有一篇天津通讯,题为《天津天主教徒奋斗前进积极展开(自立)革新运动》,写得很好,请予广播,并在人民日报转载。同日该报还登了天津津沽大学教授张羽时的一篇文章,题为《和天主教教友们谈怎样受教》,说明天主教革新的理论根据,很有说服力,请考虑在人民日报转载。”
  3月20日,毛泽东致函胡乔木,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事宜:“(一)宣传会议可自5月5日至15日开十天,如15日以后四中全会还未开会再延长五天,否则不要延长。(二)理论教育决定(引者注: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可先以草案发各地,通知照发。(三)选集(引者注: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提前发表的少数文章,待看后送你,4月或可发一二篇。《学习》上不要发表我的文章。”
  《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花费了胡乔木颇多精力。
  《毛泽东选集》最早的编辑者是邓拓。那是在1944年初,经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由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邓拓主持此事。1944年5月,第一部《毛泽东选集》问世。在那样的艰苦岁月,能够印出《毛泽东选集》,确非易事。但是,《毛泽东选集》那时并未经毛泽东本人改定。
  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建议出版《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本人亦有此意,何况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也确实需要出版《毛泽东选集》。于是,出版《毛泽东选集》,在毛泽东访苏归来后,郑重其事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95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主任。
  《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主要由毛泽东的三位秘书承担,即陈伯达、胡乔木和田家英。毛泽东本人亲自过问这一工作。
  《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大致上是这样分工的:
  毛泽东亲自作修改工作,最后定稿;
  陈伯达负责全面编选工作,但没有参与第四卷工作;
  胡乔木主要负责语法修辞用字和标点方面的工作,编第四卷时负责全面工作;
  田家英负责注释工作,组织了###、近代史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军事科学院等人员参加。涉及历史方面的注释,大都由历史学家范文澜写。田家英还负责出版及外文翻译方面的组织工作。
  笔者在采访陈伯达时,他说,《毛泽东选集》书前的《本书出版的说明》是他写的。文末本来署“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由于考虑到“编辑”两字似乎不妥——毛泽东的文章还要由别人“编辑”?于是他改署“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此后,便一直沿用这一名义。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一些文章,经毛泽东阅定后,在出版前交《人民日报》发表。这便是毛泽东给胡乔木信中所提及的“选集提前发表的少数文章,待看后送你,4月或可发表一二篇。”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1951年10月12日出版发行。第二卷在1952年4月10日出版发行。第三卷在1953年4月10日出版发行。
  第四卷在胡乔木主持之下,与前三卷不同,先是把全书编定,最后由毛泽东主持通读定稿。第四卷的许多题解以及政治性释文,由胡乔木执笔写成。编辑及定稿工作,在1960年二、3月间进行。1960年9月下旬,第四卷出版发行。
  胡乔木为编辑《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出了大力。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1)
就在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那些日子里,一个盛大的节日来临了——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仅“三十而立”值得庆贺,而且打败了蒋介石,取得了全国政权,更值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