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闯荡北美-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的情况是整个H1B签证者的缩影。我们的收入是同行的一半,但付出可能是一倍还多,“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经济上每年要少挣三至五万,五年就是二十五万以上。我们精神上的痛苦就更难以形容!这就是我们克服“身份关”的代价! 
  美国有一句名言:“America is a free country; but nothing is free! (美国是个自由(Free)的国家,但没有一样东西是免费(Free)的!” 
  美国在高科技大发展时,H1B签证者的人数在五十万以上,成了美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支柱!这些人中有的“幸运”地拿到了绿卡,但也有许多最终都拿不到(H1B签证只能保持六年)。 
  “海归”派中有好些是这样的,他们当然不会说是因为拿不到身份而“海归”,那是他们的难言之隐。 
  我也渐渐了解到,一个有两至五年经验的电脑硕士在华尔街的薪水应该在五至八万,再加上各种福利,如医疗保险、401K等等,平均的实际收入一年在八至十万一年。 
  我在1995年底,Juan将我的工资加到四万二,没有任何福利,比市场上平均收入少了一半,这正是因为我没有绿卡,H1B的价格就是如此。我们那个部门增加了十二个人,干着一样的活,但收获却不一样。 
  什么叫不平等?这就是! 
  好在东方不亮西边亮。1995年开始,加拿大“开放”了。中国大陆出生的人士可以申请直接移民。而且可以境外申请,不用雇主担保,只需按学历、年龄、英语(或法语)的程度,专业特长来计分,总共一百分,过了七十分就可以考虑,再通过体检及面谈即可。 
  真是意外的好消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要是处处不留爷,才把爷难住”,光明的前景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从1995年下半年起,我便陆续地听说我周围有的同学和朋友办了去加拿大的直接移民申请,一般只用三至六个月便成了。我还听到有的人搬到了多伦多,有人到了那里立即买了房子,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我和小玲的心也开始动了。 
  作为一条后路,1996年3月,我们开始了申请加国移民。因为已有好些朋友成功经验的借鉴,我们的申请非常顺利。 
  办美国绿卡必须请律师,而办加拿大则不用。只需到领事馆,领一份申请表,填好之后再附上一些公证材料,再付一笔申请费用即可。 
  我当时的自我评分是八十七分,加拿大移民局修正为八十五分,而八十分以上就可以免面谈了。 
  一个月后,我就接到让我们去指定的 
  医院体检的通知。 
  六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了一封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来信,内有两张纸。 
  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难道这就是大家说的“移民纸”吗? 
  我立刻给去了加拿大的同学打电话,真是的!这就是“Landing Paper”!它等同于美国的绿卡。我简直不敢相信!移民加拿大和移民美国相比简直不费工夫!这是多大的差异啊?我们有了加拿大的身份,心就定了!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一张多好的身份证啊!只需一入境,我们就是加国的“永久居民”。 
  但是我们没有马上搬过去,还想再等等,毕竟,美国是我们的首选。 
  1996年1月,Juan又接到了CCH公司的一个小项目。 
  那时他一共雇了六个人,其中我和另外一个印度人是H1B,其他人是有身份的,除了在Bankers Trust的项目上有五个人之外,CCH的项目还需一个人,我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在周末做。 
  CCH是一家华尔街的Clearing House( 
  证券交易结算行)。这离华尔街的第一线又近了一些。Juan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他安排我周一至周四在CCH做,周末在Bankers Trust,同时一星期多给我四百美元。这是皆大欢喜的。对于他来讲,可以少请一个人,而我呢,可以多积累些经验,也可以多挣一些。就这样一直做到七月底。CCH项目做完了,我又回到了Bankers Trust。 
  八月初,听说德意志银行要兼并Bankers Trust。 
  消息传来,Juan立刻说他有了一种“不祥”的“Feeling”(感觉)。果然,1996年8月6日星期五的早上,又是一个星期五,但这个星期五就不那么幸运了,我刚上班,上面就把我们整个部门召集起来,宣布我们这个项目被停了下来,所有员工Layoff(“下岗”)。最后,德意志银行是在我们走后的两年兼并了Bankers Trust。 
  Juan的公司是个小公司,那时没有其他的项目。于是他也只能将他的所有员工遣散。那时,我在华尔街已呆了快两年了,听到、见到的这种事太多了,心理上早有所准备,而且我们又办好了加拿大绿卡,小玲也正好修完暑期班的课,我们在美国没有身份的日子已经呆够了! 
  “Enough is enough!”于是我们立即决定;去加拿大多伦多! 
  人生的旅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变迁,就像电影画面镜头的一次次转换。 
  这次我们要暂别美国,到另一国去了。 
  再见吧,美国!这次,我们港湾的选择是加拿大多伦多了…… 
  再见吧……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闯荡北美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1)   
  苦尽甘来/思进/ 
  “去吧,去为做一个上等人受苦受累吧!”——狄更斯在他的《大卫·科波菲尔》里这样写道。到美国想做一个上等人,结果不但没有做成,反而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到加拿大又会怎么样呢?等待我的是一个未知的谜。 
  1996年9月1日,星期日。 
  正是秋季,美国的树叶开始发红了,但这景色已不再属于我了。不过我想,多伦多的枫叶会比这儿的叶子鲜艳得多。想象中的那些怒烧的枫叶犹如一团火,温暖着我的心房。 
  我租了一辆中型面包车,把在美国的所有行李搬了上去。 
  一大早我们就离开了生活了五年多的纽约,向着多伦多开去。 
  一路上,我和小玲都默默地看着美国东北部的景色。 
  “再见了!美国,纽约!你是天堂还是地狱?罢了!希望在美国六年来所受的一切痛苦都离我们而去!” 
  在路上颠簸了八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美加边境。 
  眼前是位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彩虹桥,桥上设置着一个边关。 
  尼亚加拉大瀑布横跨加美两国,在加拿大境内的部分名为马蹄瀑布,在美国境内的叫美国瀑布,两道瀑布宛如一对同胞姐妹挽手伫立在加美边境线上。多少年来,她以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不远万里前来观看。 
  在加拿大境内的马蹄瀑布落差较大,因此更为壮观。宽广的瀑流呼啸而下,激起千重大浪,荡开遮天云雾。每当天气晴艳,日光朗照,瀑流水雾中映出斑斓彩虹,引得各色鸥鸟在此盘旋往复,让人不禁为之击节赞叹。冬季观瀑则别有洞天,四顾苍茫中,奔腾不止的瀑布依然涌动着生气,瀑边树石上凝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令人如入仙境。 
  看着关于瀑布的介绍册子,准备做又一次的“折腾”,因为我知道,像我这样的移民Landing(过境)时,移民局一般都要仔细检查的,至少要花上一个小时。 
  谁会想到,当我出示了自己的“身份”时,加拿大方面一点儿都没有检查,还连连说:“Wele!Wele to Canada!” 
  顿时,我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这是一个好兆头!我立刻神清气爽了起来。 
  车又开了一个小时左右,远远地可见一座电视塔。 
  “那不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CN塔吗?多伦多终于到了!”我说。“啊,多伦多到了!”小玲也叫了起来。 
  朋友岚岚在那里预先就给我们租了一个住所。岚岚说:“临时住的,将就吧!” 
  我一看,说什么将就!这是出国六年以来住过的最好的地方了!租房占了一栋小楼的第一层,有卧室,有客厅,而且厕所、厨房都是独用的。想想也只有在出国前上海的洋房里才有这么好的条件。在克利夫兰时是什么条件?当时和三个同学合住一层,住在一个小房间里。而在纽约呢?则是一直住在阁楼上的。而现在一到了加拿大多伦多,便住上了整整一层房。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好兆头吗? 
  岚岚根本不知此时我的所思所想,还以为愣在那儿的我嫌这房子差呢! 
  她连忙说道:“当然,这在多伦多来说,住得算是差的,等你们找到工作再搬好一些的去。不过,这房子便宜,只要四百加币一个月……” 
  四百加币?在当时,也就是二百六十美元?和我们原来纽约租的那个阁楼一个价,但它却那么宽大……我的心里像乐开了花似的。 
  吃过苦中苦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那个晚上,我一夜未眠。过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受到“上等人”的待遇,反倒使我有点不太适应了。 
  第二天,岚岚又带着我们去办了一些手续,如OHIP(健康卡,加拿大是全民健保的国家)、SIN( 
  社会保险号,这个号码相当于美国的社安号SSN,一个人一辈子都是一个号码。一切报税、领福利等等,都按这个号码)、转驾照,等等。 
  岚岚介绍说,任何一个在加拿大被允许工作、有收入的外国人,在到达目的地后,必须到当地的就业和移民局(Employment and Immigration Canada)报到;同时要办理一个社会保险号(Social Insurance Number)。帮助办理社会保险号的工作人员会郑重其事,而且自豪地告诉申请者,这张社会保险卡十分重要,就像身份证一样,必须妥善保存。因为有了这张卡,持有人就可以按协议规定,在加拿大合法工作,取得收入,同时可具有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儿童的牛奶营养补贴,孩子的免费中、小学教育的资格。加拿大还有世界上最全面的社会救济援助计划和老人退休保障系统,是世界上向全民提供最全面社会保障的福利国家。 
  加拿大的这套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确实能使百姓生活无忧,尤其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接受平等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经济发达、富裕的加拿大只要家中有一人工作,就足可以应付家庭开支。这样,也为成年人提供了个人自由发挥,如搞艺术创作和写作、追求兴趣爱好、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岚岚顺便带着我们到多伦多各处看了看。那时,正是多伦多最好的季节,到处都是绿地,到处都是花香,多伦多在我的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我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城市!而且,我们无论到哪里,都受到欢迎!我和小玲都真的有了回家的感觉。 
  而我获得的工作也堪称一流。 
  第三天上午,我们住处的电话就通了。我立即装好电脑,开始寻找工作。 
  按照在美国的习惯,我把履历像天女散花般地给二三十个公司的猎头和雇主直接发了出去。 
  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来加拿大之前,这里的朋友们都说在加拿大找工作非常困难,让我们做好至少在家里呆三个月的准备。没想到,我下午就接到了四五个电话。 
  接电话前,我都准备了这句话:“I am a PR(Permanent Resident)of Canada!”(我是加拿大的永久居民!) 
  因为过去在美国,许多电话的第一句话都是:“Whats your immigration status?”(你是什么移民身份?)我都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了。 
  但是,“怪事儿”出现了:过去,越是没有“身份”时越是有人问你“身份”;而现在好不容易有身份了,倒没人问了。 
  这世界真是奇怪。我一连接了好几个电话,就是没一个人问“身份”。而只问了一些我的背景、技术等等,也就挂了。 
  这倒使我一时反而有些不踏实了。 
  没想到,在加拿大多伦多找工作真容易:打电话的次日,我就接到安排面谈的通知。 
  接着几天,不断地被安排面谈。三天过后,我就拿到了一份聘书。到第六天我又拿到了三个,而且其中三个是银行,一个是INEA(一个金融软件公司的名称)。 
  我一到加拿大就成了“香饽饽”,这反而使我不知如何选择了。 
  其中有一份是三个月的合同。我想,不如先接下这份短工,让自己先冷静一下。 
  9月10日,来到加拿大的第十天,我就开始上班了! 
  这个项目是为加拿大第二大银行CIBC做一个小的投资风险分析软件,和我在Bankers Trust那个项目很像,只是规模要小多了。而工资则高多了:一小时四十美金,一周做五十个小时,一个星期两千美元!一个星期的工资竟然和我在美国纽约时半个月的收入一样! 
  我这一下感到了自身的价值! 
  在那三个月的工作中,我还不断有面谈。 
  INEA的老板Mark也一直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在合约做完后去INEA上班。 
  我真一下子懵了:难道真是“树挪死,人挪活”?想当初在美国为了找一份工作是如何地攻“服装关”、“语言关”、“经验关”、“身份关”,东奔西颠的,最后还因为身份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而现在,人家什么也没问,就不断地催促自己去上班,不惜苦苦等待自己……真是咸鱼翻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这让我不能不想:当时要是一出国就往加拿大奔,那将会是什么样? 
  INEA是一家1994年底新创立的金融软件公司,主攻银行的管理系统,包括美国纽约华尔街和加拿大多伦多Bay街的 
  证券业务(多伦多的“Bay街”与纽约的华尔街相似,所有的银行、证券公司都在Bay街上)。 
  INEA有三个创办人:Mark、Andrew和Joydeb,他们是加拿大前六名的名牌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同学,都是电脑和管理的双硕士,个个聪明绝顶!两个是白人,另一个是印度人。 
  他们在自己开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