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上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一起上清华-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了两周,总算完全走出了月考惨败的阴影。此后虽然又出现了多次“小幅震荡”,但都不及这一回全面崩盘的声势浩大。面对后来的反复、起伏,难免情绪起落,但至少能相对平静地解释现实,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伤心难过。
  恰如朋友说的一样:无论什么,我们都可以努力化解。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送乎?自主乎?高考乎?(1)
要不要接受保送名额?要不要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对很多高三学生而言,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尤其在成都外国语学校,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名额很多,对正常高三复习的影响也很大,大多数人都难免被卷入其中。
  当各个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政策陆续出台的时候,我便开始琢磨着要不要试试看。毕竟申请的结果要三月下旬才能出来,此前找一个垫底的方案来减少风险对我十分必要。
  看完一些学校的招生章程后,便准备从各高校的网上搜索些信息来缩小范围。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国内高校的网站远不如国外,每家都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近乎完美,看了半天也找不出特色,哪怕是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也往往是两三年前的信息,没有太###价值。关于自主招生和保送的信息更是少得可怜,鲜见往年的数据资料。这样一来,根本无法估计参考其中的风险大小。于是,我只得再次求助于学长和老师。
  对于一些学校分为“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初选方式的做法,黎老师的意见是若非推荐便不要交表。以她所知,“自荐”中通过初选的比例十分微小,而且筛选工作也未必公正,参加这样的选拔根本没有意义。至于参加保送,除非下定决心学语言,否则最好放弃,不要为了一时的稳妥误了日后的发展。同时,即便要参加自主招生或是保送考试也不宜多,一两所足矣,耽误时间事小,因为考试成败而影响心理状态事大。高三里一切都以平稳为重,任何情绪波动带来的影响都可能大于因一场大病而耽误学习。
  学长的意见更倾向于选择学校。他们几乎一致认为不要过于贪求学校的名气,对文科生而言,许多一流学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并非一流。一个以理工闻名的高校,哪怕在近几年里有国家资金政策支持,挖来了许多人文社科方面的泰斗,其在文科生学习所需要的历史积淀、人文底蕴方面仍然相对薄弱。高校的学科建设绝对不能单靠资金投入、毕业生流向、名师多少来衡量,数据未必能反映出现实的全貌。同时,在学校选择方面学长也提醒我注意是否与自己的性格相符,一个高分的学生能进一个好学校,但那未必适合,尤其当学校与日后职业联系较紧时更要小心,不要为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未来而轻易决定,毕竟在十八岁后要调整性格是非常难的,认为“先进去学了再说”要冒的风险太大。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好学生便尽量不要选择社交性质的专业和职业,不管那学校有多好、职业听起来有多诱人,以免日后后悔或是出现“狗占马厩”一类的事,于人浪费名额于己不利前途。而碍于政策限制,保送生的专业被圈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许多学长也因此主张我参加学校推荐名额的自主招生而非保送。
  家里人则更多从毕业后的道路来看这件事。比如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特长、和政府机关的联系、对外交流的程度等等。尤其在专业方面,几位姨妈的建议都是从从业者的专业反推应该学什么、在哪里学。按这样来看,想进外交部就该去北京外国语大学而非外交学院,想进大型企业就去上海而非北京,想踏踏实实地做文史研究就去武汉大学而非清华人文学院,想进中央政治局的可以学理去清华而非学文去青年政治学院。当然,以上的对应只是一家之言,远不能成为定论,但从职业来反推专业和学校的做法是可行的,甚至可以说是“全球通用”——美国许多政治世家让孩子学习法律甚至哲学而非国际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毕竟律师出身的总统不在少数。
  综合大家意见,同时估计了一下自己按成绩在学校保送生中排名的位置,决定安心等外交学院的保送名额,别的学校一概“事不关己”。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保送推荐工作非常公正公开:高中各次成绩按比例折算排名,选择学校时按排位从高到低依次进行。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我单看了几次考试的成绩而忘了会考,排名一下来,我猛然发现因为会考里生物莫名其妙得了个“良”,排位时被生生扣了5分,因而自己的排名比估算的低了很多。也罢,该怎样就怎样,等名额来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送乎?自主乎?高考乎?(2)
班里几个同学在选择时互相协调过,第一轮北大清华选下来皆大欢喜,寝室姐们儿也都各自拿到了自主和保送的推荐名额,余我一个还在等。此后保送的事便搁置了很久,零星来了些学校,我也没怎么上心。外交学院的名额下来后,我最终因为排名的问题没能拿到名额参加考试。此后再有保送或自主招生名额之类便没再考虑,老老实实地忙申请和复习。事后很久,我才知道班里的几位老师竟也都为我惋惜,觉得外交学院于我而言是个非常恰当的选择。这倒是让我欢喜了一阵,觉得自己眼光还是不错,跟各位久经沙场的老师能达成一致,虽没去成也无大碍。
  但没参加任何保送和自主招生究竟是不甚放心,总觉着该有个垫底的。重新查了遍各校的招生章程,发现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全部都是自荐形式,心中甚喜:大家一条线上起跑,总比两套规则来得公平些。加之此前查找过关于人大的情况,又有几位学长跟我“表扬”过人大,说它许多人文社科专业在全国是如何的数一数二,文科历史是如何的悠久,大师名家是如何的密布,让我不得不心生向往。再次叨扰学长们请教自荐表中有何注意事项,急忙动笔写了个人陈述请孙老师修改,又拿出以前的文章,一并打印了寄与人大招办。
  无奈我与人大缘分不够,或是材料中有些疏漏,我几周后得知自己并未通过初选。心中很是郁闷了一阵,方知老师们所说参加各种考试容易“扰乱军心”所言不假。直至发现四川通过初选的也不过数人,心中才稍稍平衡了些。
  于是,在一月班里近半同学“进京赶考”时,我仍然安坐窗下埋头于作业试卷间,除了睡过头一次外和往常别无二致。现在看来,对我这样非要在绝路上才能逢生的人而言,断尽自己的后路未尝不是件好事。到一月时申请已近尾声,我也开始慢慢“转移工作重心”,除了每周都保持跟招办主任的邮件往来之外便是补救学校里的复习,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许久之后,参加自主和保送考试的结果陆续下来,原以为大家可以各归各位,没想到却又生出了许多事端:到底要不要接受保送?学语言真的可以吗?留下来高考是不是会有更好的结果?一系列的斟酌反复,着实搅得人心中不宁。此时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很是为局内人感慨。无意间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仍然坚持“一切都要单挑”的主张,老师家长的建议要听,同学的想法也要加以考虑,但最后一定要自己来做理智的决定。难免有家长为了能随时说句“我孩子在××大学”来炫耀,不顾保送的专业是否适宜硬把孩子塞进去;也难免有学校老师只顾自己的声誉,为了留下一个冲击高分的苗子层层阻挠,“苦口婆心”让学生放弃保送。可大学是要自己去上,专业课程要自己去啃,高考的风险也要自己来承担,别人动动嘴皮便可以“指点江山”,我们自己却必须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尽可能考虑周全。若是从一开始便仔细思量下定决心,事后恐怕也少了这些磨人的取舍选择。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午饭、咖啡、锻炼(1)
到了高三,似乎以往的习惯都要有所调整,以适应这个特殊时期。生活规律最好不要有太大变化,以免难以适应,但稍加修正还是有必要的。鉴于我一向生活不甚有规律,日常的很多细节便不得不“优化”一下。
  午饭
  我不吃午饭的名声早已在外。高一为了看班里的篮球赛和做团委的工作,时常把午饭甚至晚饭忽略不计,喊着“牛奶饼干打天下”的口号,几乎是靠干粮过了一年。高二里为了准备考试,加上不愿为了一顿饭排半天队,更是明目张胆地不去食堂。室友们千叮咛万嘱咐,甚至劳几位学长费心地耳提面命,仍是不愿老老实实地吃饭。
  高三里,现实让我不敢如此放肆了。晚自习时间才被延长了半小时,我立刻感到了“饿”,一回寝室只觉肚子饿得直叫。细想一下,高三一开始,各科的作业量、考试次数、课堂容量都加大了,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让我着实体会到了“学习不是脑力活是体力活”。这时再不吃饭就实在撑不住了。被饥饿感催促着,我尝试着调整吃饭时间,用晚于大部队人马去食堂来避免排队,后来干脆加入到了我校著名的“奔饭”队伍中,中午一放学就冲向食堂,锻炼吃饭一举两得。但就这样还是顶不住,晚上回寝室时常要加餐,各样方便食品基本都吃了一遍,尤其钟爱方便面,边吃边安慰自己:“只是短时间这样,不会有防腐剂残留体内的……”
  无意间请教了一下理科班的同学,得知血液中的葡萄糖是大脑活动唯一能利用的能量,且消耗量极大,更是促进了我老实吃饭,尤其是吃含淀粉高的食物。于是便出现了每次打饭都要食堂师傅多给加一份且几乎顿顿粒米不剩的“海量”。这时我才庆幸两年混乱的饮食习惯没有损害我的胃口,否则在高三这种体力消耗极大的条件下,只有低血糖晕倒的份儿了。对于土豆这种减肥女生的大忌,我也来者不拒,一则没有减肥的想法,觉得没道理自己受罪来让别人赏心悦目,二则高三实在不是保持身材的时候,保证大脑营养、身体健康才是第一,其余的都日后再谈吧。
  搬校区时无意中翻到了高二的生物书,唤醒了我对乙酰胆碱的记忆。一边为自己还记得它是神经递质而激动,一边思忖着要不要注意多吃些来补充。大脑负荷太大,物质上支持一下脑神经的工作还是情理之中吧?于是,被我抛弃了几年的鸡蛋重新回到了早餐盘里,随之而来的还有猪肝、大豆。虽然食堂做的肝腰合炒实在不敢恭维,鸡蛋也让我生厌,但为了我劳累的大脑,一切情绪上的东西都靠边了。
  整个高三期间,家里从没给我买过补品、药剂,只是按惯例每周末给我炖锅汤、多做些肉来解解馋罢了。大补猛补身体可能扛不住,药物类的更是不必,毕竟没有哪个高分是吃出来的不是?好好吃饭就够了,只要注意卫生,一切照常,保证不饿就好。
  咖啡
  这一点上,我该算是个反面教材。事实上,班里咖啡喝得比我多的怕是没几个。
  高三里自然没心情品咖啡,何况我对咖啡的品鉴也仅限于分得出雀巢和麦斯威尔而已。大杯大杯地把咖啡当水喝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高二为了准备考试喝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咖啡,以至产生了药物依赖一样的反应,一天不喝便会头痛欲裂。虽然暑假里靠减量控制了一阵,但还是没能完全戒掉咖啡。初进高三时我下定决心要把咖啡的瘾给根除了,便拜托朋友把剩余的咖啡全数锁进他柜子里,又找来一帮人看着我,时刻监督我不能喝咖啡。这么咬牙切齿地过了个把月,算是初见成效。
  无奈人算不如天算,十月左右开始过度劳累的“投行生活”,睡眠极度不足,不喝咖啡实在不行。只好请求“解禁”,一天三四杯地往肚里倒。起初张晨还要叮嘱两句让我收敛点,日久了发现没用,只能听任我在咖啡里面沉沦。
  大量喝咖啡,还是低劣的速溶咖啡,实在是下下策。虽然父母多次教导我说东方人体质,喝咖啡会引起钙流失,刺激胃肠,损伤神经,百害无一利,但实在抵挡不住极度欠缺的睡眠,只能饮鸩止渴了。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加重了周期性的头痛,定期折腾得我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若是一天没喝,更是如毒瘾发作一般,只觉血往头顶上冲,整个头要炸了般的疼。虽然高三后半期慢慢减了量,但影响仍然“深远”,到了七月下旬放假多日都没能完全戒除。
   。。

午饭、咖啡、锻炼(2)
想睡觉毕竟是大脑自动保护的反应,靠咖啡因或是别的药物来消除睡意、缓解疲劳是不现实的,无异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违背生理规律,自然弊大于利。积久的疲劳总有一天会爆发,那时就不只是多睡几小时的问题了。很多人在高三后期临近考试时身体突然垮掉,形势如股市暴跌一样迅猛难当,恐怕多少有疲劳积累的因素在里面。以我初中的习惯,每天有六个小时以上的睡眠就完全没必要依赖咖啡,况且在高三里大脑随时都是兴奋状态,想瞌睡也不容易。疲劳最好能及时消除,班里有同学在晚自习前或是课间伏在桌上小睡一下,余下的时间里更能集中精力,确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拼命三郎”一类的同学,各种号称“消除疲劳”的药物最好不要使用,毕竟“是药三分毒”,咖啡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实在要喝,尽量用茶或者可乐来代替。茶不易上瘾,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可乐里有少量的咖啡因,咖啡断顿时我曾拿来凑数,感觉还有些兴奋作用。睡眠不足是高三的标志,多半无法避免,但至少周末适当地补一下瞌睡,避免疲劳积累太多,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锻炼
  在我看来,高三对体力的考验不亚于对脑力的挑战。锻炼在此时便有了特殊的使命。
  从高二开始,我尽量每晚都去操场跑800米,把体能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上以应付标准化考试的车轮战。有段时间甚至牺牲午饭拖着姐们儿教我羽毛球,常弄得满头大汗才回去。现在看来,这些对高三实在非常有用。
  在高三校区,活动场地有限,运动的时间便少了很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