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链条终结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本链条终结论-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觉得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个方法应该就是剥削,*裸地剥削。那么货币刚刚出生的原始社会,人们采用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我思考的结果,很可能是依靠原始的平均分配。只要货币能满足平均分配,就刚好合适,如果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还没有使用这个公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又用的是什么方法呢?我思考的结果有点可笑——用的应该是类似的公式吧!

  我既然在控制货币发行量中找着剥削,找着不合理的地方,那么我设想的,并推崇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我希望读者留神,因为这个方法还没有进行过实践,对错与否,还是留待后人评判吧——它就是,按需分配法,即一次交易需要多少货币就瞬间发行多少货币,交易完成之后,货币全部回收。

  下面就进入第一个方法,使用原始平均分配法,来判断货币发行量是否该进行控制的时间段。

1。2。2。1  原始平均分配法
原始平均分配法,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人手上持有的货币数量,在当时的度量误差范围内基本上相等。

  关于原始平均分配法,我们先假设甲乙丙三个代号,可以是一个部族里面的三个人,而且这个部族只有这么三个人,也可以代表三个部族,而且整个交换关系都只是在这三个部族间进行。

  现在,我先试着分析一下甲乙丙代表三个人的情况。当甲乙丙三个人手中拥有了货币黄金(泛指所有的货币),不去管这些黄金刚开始是否含有价值量,按照原始平均分配原则,那么得到的黄金肯定要平均分成三份。

  根据原始平均分配原则,加上我假设的基础条件,这个时候,经过推论,可以确定甲乙丙三个人的初始状态,他们之间拥有的商品、货币的数量与种类,以及代表的价值量都是相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不会发生交换呢?我敢肯定,绝对会出现的,因为人与人的性格、爱好等等的东西是不同的,所以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应该也是不同的,商品的交换就不得不发生,含有货币功能的商品黄金,早晚会成为三个人之间的货币。因为是按原始平均分配法分配所有商品的,甲乙丙三人之间只能进行等价值量的交换,否则就会破坏这个分配法。

  假设甲乙丙三个人共同劳动生产并平均分配了四种商品,使每个人都拥有1克黄金、1头羊、3只鸡、3只鸭,并且它们的价值量关系刚好相等,即1克黄金=1头羊=3只鸡=3只鸭。

  当甲乙丙三人进行交换的时候,有三种情况需要分析。

  第一种,三个人的商品供需刚好平衡。

  假设:甲要把羊换成鸭,乙要把鸡换成羊,丙要把鸭换成鸡,黄金可有可无。我们先不管甲乙丙怎么完成交易,不管黄金含有货币的功能出现了多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甲乙丙三个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交易渠道,都能达到自己的交易目标。在这四种商品中肯定有商品发挥了一定的货币功能——无论这些货币在交易完成后,是以货币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商品的状态存在,都因为三个人交换的商品价值量刚好相等,所以三个人持有的货币数量应该还是一样,不用进行发行量控制。

  例如,(甲)鸡→(丙)鸭;(甲)羊→(乙)鸡。这个交换中对于甲乙丙三人而言,交易目标都达到,有货币作用的商品为羊、鸡、鸭,两个交易完成后,甲手中有3只鸡和6只鸭,乙手中有2只羊和3只鸭,丙手中6只鸡和一头羊,这些商品作为货币而言,三个人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都为3克黄金,都作为商品而言,持有的货币就为0克黄金,是“平均的”,不需要控制。

  在这里,还有很多种分析方法,肯定符合要钻牛角尖的人需要,得到的结果是:必须进行货币量控制。例如实施货币“绝对平均分配”(商品不能这样,否则就不能进行交换了),三种商品就该是三种货币,那么每种货币都应该进行平均分配,所以说,交换完成后,利用原始平均分配法判断三种货币的状况,得到的结果是“不平均”,理应进行控制——如果,真有人往这里想的话,那么这个控制将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按照这个方法,甲乙丙手中所持有的三种商品,必须都是交换前的两倍,或者都变成零(这相当于自杀,不能采用),或者把进行的交换逆向进行一次(也就是说,甲乙丙三个人再也不能进行交换,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用交换了——没有交换,就没有货币,也不能采用)。唯一能选择的方法,就是立刻投入3头羊、9只鸡、9只鸭,加上甲乙丙已有货币,再次平均分配下去,或者说,为了达到平均,用这些增加发行的货币补齐甲乙丙手中还差的货币种类,这样才算平均。可是,甲乙丙三个人进行交换所达到的目标,被这个货币发行量的控制给强行破坏了,甲乙丙因为手中羊、鸡、鸭蛋数量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还会进行交换,再次交换的结果,利用原始平均分配法进行状况判断,结果又是“不平均”……最糟的状况是,商品数量一直翻倍下去,差额也翻倍下去,永远都没完没了。如果加上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要完成这个控制的话,那么甲乙丙生产的效率再高也完不成,不断的1倍货币投入……就是把地球塞满了羊、鸡、鸭也满足不了需要,甲乙丙不是被货币吃掉,就是被货币压进土里。

  第二种情况,某一种商品供大于求。

  假设:甲要把羊换成鸭,乙要把鸭换成鸡,丙要把鸡换成鸭,黄金还是可有可无。在这个条件下,羊的供应量就供大于求了,甲手中的羊,无论作为货币或者商品,在三个人手中都是多余的。如果把羊当成货币(商品),那么这种货币(商品)的数量是过多了?还是过少了?按照原始平均分配法的判断,人手一羊,无论从是货币还是商品而言,都是“平均”的。反过来,如果鸭作为货币,那是不是说鸭的发行量不够了呢?当然如果把鸭子当成货币,那么鸡也就变成货币了。初始状态下,人手一鸭,还是“平均”的,乙丙进行交换后,甲乙丙都持有价值量为2克黄金的货币(鸡与鸭代表的价值量),还是“平均”的。

  作为商品,想要变成货币,那么就得进入交换过程,哪怕是一次,如果自始至终都不能进入交换,那就不可能成为货币了。如果把羊作为货币,如果甲没有把羊交换出去,因为所有的羊,都没有进入交换,所以就不成为货币。因为鸡、鸭在乙丙两个人的交换中出现过,所以鸡、鸭是货币——接下来,我就可以说,甲想要卖掉商品,也就是羊,可怎么也卖不出去,那么是不是说货币发行量少了?但是三个人持有的鸡鸭作为货币而言,在价值量与数量上都是“平均”的。或者说已经出现生产相对过剩了?按照原始平均分配法来说,就是有再多的商品,也不可能存在着无法分配的现象,因此不可能出现,再生产受到商品生产相对过剩阻碍的现象。但是对于甲一个人而言,却不是这样了,羊,的确是生产相对过剩了,但是鸭却供小于求了。也就是说按照原始平均分配法,来判断货币是否应当进行发行量控制,存在着漏洞。

  如果甲把羊交换出去了,那么这头羊肯定被乙或者丙所持有,在这里,因为乙丙都不需要羊,所以羊绝对是货币,但是没有人再需要羊这种货币了,因为甲乙丙三人手中持有的三种货币都是“平均”的,所以,不存在着回收货币。但是,持有这头羊的人,始终不能用其买到想要的商品,对于这个人而言,那么羊这种货币肯定是发行量过多了,需要进行控制,所以,使用原始平均分配法来判断货币发行量,又多出个漏洞。

  如果采用“绝对平均法”呢?还是得阻止交换的发生,不能使用。

  第三种情况,一种商品供小于求。

  可以使用第二种情况的假设,鸭的供应量就供小于求了。如果把鸭作为货币,但是鸡与鸭一起作为商品进入了交易,成为了货币,所以三个人货币持有量是“平均”的;仅仅作为商品,可是这个商品每个人的持有量,在初始状态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按照原始平均分配法,完全不存在供小于求的现象——这里的需求量并不是市场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是商品的数量能不能满足原始平均分配。这个世界有什么东西不能进行分割?第三种情况跟第二种情况可以说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称呼而已,不用多谈。

  三种情况之下,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使用原始平均分配法来控制货币,会让个人受到剥削,而且,按照原始平均分配法来判断货币是否应进行调控,永远都不可能让一种商品独立出来成为货币。

  不管这个时候的人类进不进行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我们可以说,原始社会已经有了货币。那么,货币在这种环境中是如何发展的?货币的数量又是如何越来越多的了?

  如果是三个部族呢?那就存在问题了——因为原始平均分配的范围只是在部落内部,而货币肯定是在部落的约束下,“原始平均分配法”肯定是局限于部落内部的,部落与部落之间已经不适用了,看来只能新建一种控制判断方法了,紧随其后的“剥削法”开始出现。

  那么人类社会是怎样把“原始平均分配法”变成“剥削法”的?

  在部族内,使用“原始平均分配法”,阻碍了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部族里面,而且他们一直对现状很是满足,那就能够维持下去。但是,如果甲乙丙三个部族经常发生接触,那么这三个部族就会知道三个部族间有一些商品上的差异。例如,各自占据的领地的位置不同,临近河、湖、海等水源地的部族,肯定可以生产多种鱼,在山地、丘陵环绕中的部族,可以生产多种水果,当这两个部族发生接触的时候,两个部族内的人肯定就有喜欢对方商品的。接下来,就有发生部族间交换的可能,一旦发生部族间的交换,货币就不得不开始发展。

  例如,甲有鱼,乙有水果,甲与乙进行了一次鱼与水果的交换。我先假设,这里的货币只是黄金。但是,鱼与水果生产区别的客观存在,导致了两种商品供应量上的,不对等差异变化的客观存在。如果,甲乙两个人,在过一段时间后,还想跟对方进行第二次交换。问题就出现了,一种鱼的捕捞可以在全年算作基本平衡,但是某一种水果的出产,就只有那么一段时间,以当时的条件,人们又无法进行长期保存,很可能导致甲乙的交换无法进行。可是甲生产出来的鱼,又该怎么办?拿回部族平均分了?这个办法,在食物匮乏的时期相当好,可是在食物生产已经过剩的时期了?特别是,乙非常希望得到鱼,却没有水果能与甲进行交换的时候,货币存储价值量的功能在双方的眼中,就变得非常鲜亮了。于是,乙用黄金到甲这里进行了等价交换。这样持续下去,货币的数量肯定就会与两个部族间进行交换的价值量的增加,而增加,货币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高,两个部族都会出现有人生产制造货币来,增加货币发行量。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过剩或者短缺了,会出现什么状况?如果是甲的货币过剩(相对而言,乙的商品和货币就出现了短缺),那就是说甲为了多买到水果,多生产发行了货币,而乙已经没有足够与之交换的商品,但是乙还是希望能交换到甲的鱼,只能获得甲手中的一定比例的货币。甲发现自己的货币有一部分使用不了,当然就不希望再用鱼交换这多出来的货币,可是这些多余的鱼自己又不能全部处理,该怎么办?要么让生产力后退,一直在原始生活中徜徉,要么减小两个部族间的货币发行量,继续进行交换,要么找到第三个部族丙,加入新的交换。

  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甲乙两个部族,肯定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倒退回去。

  这里还得说点题外话,否则,读者不能清晰地理解我的分析。假设,甲的部族有20个拥有劳动力的人,那么甲这个部族每天生产的价值量就该为20个人的,由于人口的变化,甲部族拥有劳动力的人变成25个了,那么这个部族每天生产的价值量就增加为25个人的,也就是说,甲每天生产的价值量变大了,而且这种一个部族价值量的总量,与生产力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生产力多么先进,或者落后,25个人进行生产,每天都是这25个人把25个“劳动力”商品含有的价值量加入到新的商品中去,生产出来的商品再多,或者再少,也不会改变这个价值量总量。由20个人到25个人出现的,每天生产价值量的变化,通过价值守恒定律分析,可以说,是由于人类增加了价值量的流通渠道——人口,价值量流量不变的情况下,价值量循环流动的速度增加了!或者,价值量流速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加大了流通渠道的容积,循环流动的价值量数量增加了!或者,加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而且把所有的物质、能量都设定为是含有价值量的商品(总价值量可以是正负的任意数值,也可以是0克黄金),那么我就可以说,关于所有商品的交换快了那么一点点,导致每天的价值量流动速度快了一点点。

  在上面的分析下,生产力的发展,本身不会增加每天生产的价值量总量,但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诱发食物等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物资的增多,进而引起甲乙双方的人口增多,导致了货币所需要的标记的价值量的数量增加——按照原始平均分配法的判断,也就说人口的变化才是货币发行量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某些商品的需求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甲乙对对方商品的需求跟着人口的变化、每天生产的价值量总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甲的货币过剩,也就是乙商品与货币短缺时候,甲乙一旦要减少货币发行量,最直接的方法就杀掉持有这些过剩货币的人,并且让多余的货币跟他们一起陪葬。按照原始平均分配的原始分配法则,甲肯定不愿意这么干——而乙也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