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 第7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弘背心一凉,一口酒猛地呛到了嗓子眼上。

席间长公主的话不多,虽然脸上笑意盈盈,但两只眼睛却总是盯着李弘,让李弘有点发虚。

****

酒筵散去,阳安长公主和风雪、小雨坐在一起闲聊。伏完多喝了一点,昏昏欲睡。

长公主邀请李弘到花园中走走。

“昨天晚上,你走进晋阳城的时候,抬头看星星了吗?”长公主望着满天星斗,娇声问道。

李弘目光游离,含糊其辞地“哼”了一声。

“我一直在这里数着天上的星星,一直等着你,直到天亮。”

李弘心里一颤,不由自主地退了一步。

长公主转脸看着李弘,一脸幽怨,“我还能等到你的礼物吗?”

李弘轻轻一笑,从怀中拿出了一抉雕刻着符箓的精致贝壳,“臣说过,臣每次远征归来,必定给殿下带一件礼物。只要臣能活着回来。”

长公主惊喜地接过贝壳,爱不释手地看了又看。如果这里不是皇宫,如果周围不是站着宫女,长公主也许会扑到李弘的怀里。

“你为什么马上就要走?”长公主笑厣如花,兴奋地问道,“你是不是骗我?”

李弘摇摇头,“殿下,你让一步,好不好?”

“那你呢?你是不是去做丞相?你做了丞相,我们就会对立,我该怎么办?”长公主笑容顿失。

“外朝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中朝是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低声说道,“殿下主掌内朝。臣不在的时候,殿下督领中朝。这是唯一的办法。殿下退一步,外朝大臣退一步,臣也没有任何损失,臣还是能名正言顺地帮助殿下。”

“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长公主惊讶地问道。

“臣可以做半个‘霍光’。”李弘躬身说道,虽然臣没有霍光大人的本事,但殿下有。殿下想干什么,就给臣下令,然后臣让外朝去执行。“

“当年孝武皇帝为了社稷的稳定,托孤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数位大臣。孝武皇帝让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领尚书台,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以制衡朝堂上下的权力争斗。今天,这个办法可以让我们暂时稳定朝廷,稳定河北。待臣打下中原收复洛阳后,殿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这之前,臣恳求殿下务必和大臣们齐心协力,以便臣在最短时间内平定天下。”

长公主把贝壳紧紧抓在手心里,娇躯悄悄靠进李弘,细声问道:“你告诉我,你昨天晚上看星星了吗?”

第十节

第二天,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上奏天子,以自己和朝廷所定的“十年之约”为借口,另外考虑到自己常年征伐在外无法正常行使职权,所以特意请辞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

李弘的奏章引起了朝堂上下的震动。谁都没有想到李弘这么痛快地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他是不是还有后招?吕布率领北军正在返回晋阳的路上,当大军到达晋阳之日,李弘会不会发动兵变?大臣们越想越怕,心中惶恐不安。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司空刘和立即约见李弘。昨天晚上在长公主的接风筵席上,大将军是否征询了长公主的意见?长公主的的态度是什么?

“长公主收回权力的决心非常大,我没有任何选择。”李弘坦然说道:“我和诸位大人立即联名上书,督请陛下修改官制,拿回所有的相权。”

第三天,以太傅蔡邕为首的四位上公、九位上卿、三位诸卿和三十多位秩俸两千石以上的朝廷大员联名上书,要求修改官制。

新官制基本上是沿袭了大秦朝和本朝初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

在新官制中,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丞相总领朝廷百官,支持朝中大政,召集朝议,决定国家军政大事,封驳诏书,任免和选用官吏,主持郡国上计,考课弹劾百官,对上谏净和对下执行诛罚等大权,凡国家要政无所不及,地位尊崇,权力极大。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是武将的最高荣誊职务,主要是制约丞相的相权,防止丞相染指军权。太尉一旦加“隶尚书事”,则参予处理国政。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管皇家图书,处理呈送皇帝的奏章,承转皇帝的诏书;监察天下百官,外督领部刺史监察郡国行政,内领侍御史审理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法案件。御史大夫职掌清贵,为“凤宪”之任,为百官所惮敬。

由于新官制中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存在,导致少府中的尚书台和御史台的权力几乎被全部转移了出去。

当天下午,长公主做出了回应。她不但拒绝了大臣们的奏议,还下诏给大臣们,建议把尚书台从少府划出,提高尚书台的地位。

少府是本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尚书台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不是一个独立机构。长公主要求把它从少府中划出,做为一个独立机构存在,显然是为了加强中朝官的地位和权力,以便自己更加肆无忌惮地夺取相权。

大臣们也立即做出回应,他们否决了长公主的建议,极力要求修改官制,并联名举荐大将军李弘为新官制中的丞相一职。

李弘在目前朝廷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大臣们把他推到长公主的对立面,就是迫使长公主让步。

当天晚上,长公主果然让步,同意修改官制,但她坚决要求把尚书台从少府划出,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存在。

同时,她做了一个让大臣们目瞪口呆的决定。长公主下诏,拜李弘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台。

大臣们把李弘推到前面逼迫长公主让步,交出相权。长公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把李弘推到前面,拒不交出由尚书台控制的相权。

这样一来,就算官制修改了,新官制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大的职权还是被大量割弱了。

长公主利用自己手中的皇权,强行要把尚书台划为一个独立机构,并把这个权力大增的尚书台交给了李弘,其用意显然是打算把李弘推到大臣们的对立面,分裂李弘和大臣们之间的联盟,让李弘出面逼迫大臣们放弃修官制夺回相权的妄想。而大臣们面对权力急剧膨胀的李弘,也只能选择放弃修改官制的想法,维持现状了。

李弘做了丞相,最多是一个权臣,还有天子和长公主的皇权约束。但李弘一旦掌控了尚书台,同时掌控部分皇权和相权,那他就不止是一个权臣,而是事实上已经形成了篡立的局面。此刻的李弘就象当初的王莽,只要他愿意篡立汉祚,什么时候都可以,毫无羁绊。

李弘主动交出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却因为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对相权的争夺,因祸得福,反而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更大的权柄。

这种局面,长公主不愿看到,朝中大臣们更不愿看到,这根本就是一场两败俱伤,一场葬送社稷的血腥厮杀。

现在看起来,长公主的损失最大,她虽然拿回了六州四郡的军政大权,消除了李弘割据称霸的隐患,维护了皇权的尊严,但她却失去了对相权的控制,甚至还失去了部分皇权,也就是部分国政的决策权。

朝中大臣们在这场争斗中受益颇多。如果他们能成功阻止长公主把尚书台独立出去,那么即使李弘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督领尚书台,他们也能拿回更多的相权,毕竟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权太大了。此刻对大臣们来说,他们宁愿失去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愿意失去已经到手的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大部分职权。但问题是,大臣们取得这部分相权的代价过大,这是长公主以牺牲部分皇权换回来的,对社稷的危害难以想象。

李弘的受益最大,但同时也成了矛盾的焦点,成了天子、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共同的对手。

长公主再次拿社稷来赌博。

她牺牲部分皇权,为的就是让大臣们迫于李弘的威胁,不得不重新站到自己一边。从而逼迫大臣们让步,让自己重新控制权柄。

此时此刻,大臣们没有选释,只得屈服于长公主的胁迫。

太傅蔡邕、大司徒崔烈、大可空刘和、太常荀攸等大臣深夜进宫拜见长公主,商议削弱和制衡李弘的办法。

大臣们的意思是希望长公主不要把尚书台独立出去,不过即使是这样,李弘的权柄依旧很大。虽然长公主依旧主政,但尚书台是国政的主要决策机构。李弘手握兵权,现在又掌控朝廷的决策机构,其权力之大,已经导致朝堂上的权力正在逐渐失衡。

“李弘不是霍光,现在也不是孝武皇帝驾崩后的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冒着社稷倾覆的危险,盲目效仿当年的官制格局。”

崔烈激动地说道:“当年孝武皇帝驾崩后,霍光等大臣奉命辅弼幼帝。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弟弟,跟随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孝武皇帝非常信任他,但孝武皇帝之所以让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督领尚书台,掌控权柄,其真正的目地不是让他维持社稷的稳定,而是要他利用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制衡当时的宗室势力和外朝的士族官僚势力,防止社稷动荡,国祚毁于一旦。”

当时孝武皇帝之子燕王刘旦为了争夺皇统,丞相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为了夺回被尚书台抢去的权柄,两方势力互相勾结,联手对抗霍光。刘旦和上官桀曾打算发动兵变,但被孝昭皇帝和霍光出手镇压了。燕王刘旦和丞相上官桀死后,朝中权力得以制衡,霍光主掌大权二十多年。历经孝昭、孝宣两代皇帝,辅佐两位皇帝创造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完成了他对孝武皇帝的承诺。

但今日的大汉不是昔日的大汉,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殿下如果打算仿效当年孝武皇帝的托孤大计,以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主掌尚书台掌控权柄,以此来平衡外朝和禁中的势力,制衡皇权和相权,必定是养虎为患。

今日的大将军主掌兵权,手中有二十几万大军,实力极其强悍,如果再让他督领尚书台主掌权柄,其权势之大,前所未有。等到将来天下大定,君弱臣强,以李弘的盖世功勋,天下哪还有人知道大汉天子?那时李弘已经身不由己,就算他不想篡立,别人也会逼他篡立了。

“老大人,那你说怎么办?”长公主泰然自若,神态悠闲地问道。

崔烈望着眼前那张美艳不可方物的脸庞,心里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你急于抢夺李弘手中的军政大权,不是你把矛头对准门阀富豪,事情怎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好不容易拿回了大将军手中的军政大权,你们马上就来抢,好象我一个人独吞了不给你们似的。好了,现在你们满意了,你们如愿以偿了。官制也修改了,丞相也拾你们做了,你们该知足了吧?”长公主脸上露出一丝鄙夷之色,“难道你们还不满足?还要我逼着大将军交出兵权?”

“我刚刚收回大将军的六州四郡军政大权,你们马上就和我作对,马上让他做丞相。”长公主撇撇樱红的小嘴,十分不满地埋怨道,“你们是不是老糊涂了?大将军手上还有兵权,你们让他做丞相,我手里的相权还能保得住?大将军主掌了所有的相权,他对社稷的危险难道就不大了?”

蔡邕、崔烈、刘和、荀攸几位大臣互相看看,一脸的无奈。长公主因为爱恋大将军而盲目的信任大将军。爱恋大将军不是长公主的错,但盲目信任大将军就是长公主的错了。李弘极其痛快地交出手中的军政大权,难道就是因为你爱恋他,信任他,所以他马上感动得做出了回报?

这是大汉的朝堂,不是家里的庭院,这里没有情爱可言。大将军已经感到了威胁,生存的威胁,他之所以愿意痛快地交出军政大权,是因为他手中还有兵权,还有军队,他还有实力可以随时把威胁自己生存的对手碾压成齑粉。

外朝大臣之所以要联合起来逼迫长公主修改官制,让大将军出任丞相,就是要把大将军对社稷的威胁降到最低。让他和长公主形成对立,让相权和皇权保持对立,把天子和长公主从败亡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但长公主显然没有理解外朝大臣的这番苦心。

她相信大将军近乎到了盲目的地步,她不愿意和大将军对立以致于决裂,所以她在满足了外朝大臣们的愿望同时,把大将军推到了更加显赫的位置上。在长公主看来,让大将军督领尚书台,一来可以让大将军代替自己控制部分相权,免得外朝大臣总是把矛头对准自己,二来可以让自己控制的皇权因为大将军的鼎力支持而变得更加稳固,更加具有威仪。

长公主仿效孝武皇帝托孤时留下的官制格局,让大将军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和强大皇权,压制和制约相权,打击一切挑衅和威胁皇权的力量。

长公主丝毫没有更改自己想法的意思。蔡邕、崔烈等外朝大臣也丝毫没有放弃夺回相权的意思。

双方唇枪舌剑,你讥我嘲,各说各的理,谁都不让步。

蔡邕、崔烈、刘和现在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对面这位国色天香、仪态万方、从容自若,说话条理分明、滴水不漏的长公主就是当年那个爱哭的小女孩?长公主真的长大了,不服老都不行了。

外朝大臣们利用官制修改的机会,尤其是在李弘不再出任丞相一职的情况下,几乎拿回了除部分国政决策权以外的绝大部分相权,相比这之前的官制,外朝大臣已经大获全胜了。现在之所以和长公主还在激烈争吵,主要是担心李弘利用自己手中的实力挟持了天子和长公主,继而实际控制了皇权。

其实,让李弘出任丞相,让相权和皇权对立,远没有长公主目前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权力的制衡和朝廷的稳定。。电子书下载

李弘做了丞相,实际上已经是权臣,只要他稍有逾越,皇权形同虚设。君弱臣强的格局,无论对重塑强大皇权,还是稳定社稷都非常不利。

相反,李弘如果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台,实际上只控制了兵权和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兵权对于目前平定天下中兴大汉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给李弘的。还有一部分国政的决策权也不是完全控制在李弘手里,主掌皇权的长公主和主掌大部分相权的丞相都要分享。国政的决策是需要合议的,李弘一个人做不了主。

现在,李弘的权力看似增大了,但只要尚书台不独立出去,只要长公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