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杜拉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的杜拉拉-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应聘者越来越难找,因此雇主不得不降低要求,确实感觉人员的平均素质下降,虽说谈不上“人傻”,可和五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收入高,发展好,还能符合你的专业志向,所以可不是“快来”吗。
  再说说专业、兴趣和收入
  大学里主要是培养思考的方法。
  我但愿你的专业是你喜欢的,并且是符合宏观经济的大趋势需求的;否则,这更是得慎重选择职业的时候了。
  专业这个东西,比如学化学,进一家化工公司应该算是专业对口了,那么你进去后,做销售,还是市场,还是R&D呢?三个职能的收入都不错的。
  市场部的职位是最理想热门的职位之一,同时具备了收入高、权利大的职业特征,那么有志者需要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市场经理都做过销售,并且做销售的时候是TOP SALES。
  而且有一点,假如你想要安逸淡泊的生活,市场部是最不合适的,虽然它没有每个月承担指标的压力,也不用求人,还老被销售求。做市场,需要那种天天带着振奋的精神状态,满怀SHAPE THE MARKET的激情追求理想的人,对逻辑和战略思维高度的要求自然也很高。
  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销售,我还是很愿意推荐新人从销售开始职业生涯,让我给大家几个做销售的理由。
  一、超过70%的CEO出身销售;
  二、假如你能好好地做个三年销售,以后你转行做什么都不浪费,你将属于最强大的群体,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三、销售是晋升机会最多的职业,大大多于其他任何一个职能,比如财务,比如HR;
  四、销售是靠打工能带来最丰厚收益的职业,尤其在职业起步阶段,它能帮助你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五、销售是最容易找工作的职业,到处都需要销售,而且职业生命周期长,可以HAPPY地干到五十岁,等于变相地增强职业安全感。
  举例说吧,一个新人,假如能进一家五百强公司,起薪不外乎是3000到6000元,技术奇才的话,MAXIMUM MAXIMUM给你8K。(外企年薪大多14—16个月不等。)
  没有获得升迁的话,每年结合你的业绩表现,主要还是参照CPI的上涨速率获得加薪,这些年8%是很多外企采用的平均加薪幅度,因此你很容易算出三年后、五年后,你能拿到多高的薪水。(北京或者上海的房价我就不说了)
  假如你做销售,你的收入将DOUBLE,因为你有可观的奖金。同时,你获得晋升的概率将至少翻倍。
  换位思考,学习得体
  人有四种出身:家庭,长大的地方,教育,职业。
  作为北大的毕业生,你已经证明了学习能力和你的见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可应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之约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3)
从概率上说,你的IQ应该多少高于平均水平,英文应该不错,看过相对多的主流书籍,有机会听到更多的主流观点,因此更了解和宏观趋势有关的信息,从而有更好的见识。所以在新人群体中,概率上说你应该更有挑选好职位的优势。
  但是,教育出身仅仅是一张门票,让我们来看看你还没有证实的是什么:你的影响力,你的适应能力,你的承受压力的能力。
  总而言之,你的生产力要能高于平均生产力对用人者才有意义,到那时候,你将不是企业的人力成本,而是人才,否则你的教育出身只是你的事情。
  好的职位总是存在的,关键是你是否是潜在的人才。这个问题就说回来了,你未来能做什么?你现在能做什么?
  总体上我个人感觉,现在的应届生成熟度还是有所提高的,早两年,新人来面试,简历上时髦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或者“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惊喜”。
  去年我忽然意识到大家现在都不撬地球了,也不提供惊喜了。
  有时侯我在面试中向新人要录用他的理由,对方往往把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主打优势。
  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不论你打算进国家机关,还是事业单位,或者知名外企,哪里都喜欢要聪明得体的人。当你去面试,或者你刚到一个单位工作的时候,得体是很重要的基本游戏规则。
  如果你要一份体面的前程,首先你需要明白一些得体的小规矩:
  ——面试的时候身体不要乱动,语速语调适中
  ——男生穿着黑皮鞋就别穿白袜子
  ——学会倾听
  ——诚恳和礼貌
  ——知道自己的强项是学习能力、逻辑,以及激情,并且展示自己正常的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需要在承受压力和面对挫折方面让对方放心,并备有实例准备说服面试者
  ——了解行业的累积对自己很重要,而且HR通常对一份不到两年就跳槽的简历有CONCERN,除非那份工作太烂,或者新工作真的好。
  ——新人喜欢问你们公司提供什么样的培训?但是其实70%的知识来自于实践而不是课堂
  ——最后一条是,要知道人们喜欢新人的激情和冲劲,但并不欣赏没有根据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对一份15万的年收入嗤之以鼻;不重视很多人一辈子也挣不到一千万的客观事实,或者以为那是因为“那些人比我蠢”;或者把IBM和MS的OFFER贴到学校的BBS上并告诉全世界“我DECLINE了他们的OFFER”。)
  管理培训生  
  总观知名外企录用的管理培训生,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IQ绝对高,EQ更加高。
  志存高远就不用说了,为人处世都非常得体。
  我曾经分别和几位管理培训生交谈过,我问他们是否了解,他们可能是在一个虚拟的友好环境中成长,他是否了解一个BUDDY(“伙伴”,企业指定专人,在日常工作中帮带管理培训生,通常此人本身业绩表现较好,而且乐于助人)对他意味着什么?
  结果这几个人都微笑着告诉我,他们了解并非所有的人都对他们友好,除了不少员工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感觉心理不平衡以外,部分经理内心也不接受管理培训生,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内部有很多员工经过长期的工作历练,经验和能力都不错,这些人是一步一个脚印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逐渐成长起来的,经理们往往认为这些人才是企业应该下本钱重点栽培的人才,如果转而投资在没有一点贡献的管理培训生身上,对普通员工是不公平的。另一个原因是,管理培训生再聪明,EQ再高,毕竟是新人,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人的诸多书生气的行为想法,让原本心理不平衡的其他员工更加看不上眼。
  此外,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BUDDY为他们的成长付出心血,如果没有一个人在一开始就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你,告诉你公司附近哪里有好吃的午餐,提供合租的信息,当你第一次遭遇客户用厌恶的口气大声呵斥着把你赶出门去,你再也不想去见客户的时候,他帮助你修复受伤的自尊,同时激励你的斗志和勇气,这非常重要,MENTOR会教给你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假如没有BUDDY的陪伴,只怕不等你看明白方向,你就已经没有勇气走下去了。  
  坦率地说,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职场上,人们时常听到对80后的批评和担忧,但是职场不可能把80后剔除出去,70后和60后也有很多自己那一代人的毛病,我有个朋友就和我说,80后自我,70后自私,60后不少已经没干劲了。80后的优势也明确存在,比如创造和想象。
  当我听到管理培训生们坦然诚恳而感恩地评价客观世界,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我感觉到对80后的担忧是多余的,这一代自会有这一代的领袖。
  关于物质上的准备
  我就说三条供大家参考吧。
  一是睡眠要正常。
  二是要会过日子,比如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性价比最高,什么时候买入是最合适的,否则光知道傻挣,挣的可能还赶不上房价涨的。
  三是要了解伴随着你的实力的积累,财富的积累需要假以时日。
  只是开头难一下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情,有一位销售要离开公司,因为有更好的发展。小伙子是三年前应届毕业的时候被招进来的,他的教育出身很普通,毕业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校,当年为了找工作小伙子和大部分应届生一样颇经历了茫然与苦恼。不过短短三年,在得到较好的培养和磨炼后,他这么快就被竞争对手挖走了,我确实惋惜,但也为他高兴。事实上他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8万,我只能设想竞争对手用20万以上的收入来挖他,同时让他的工作强度低于目前。
  我想说的是,找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就是难那么一年,最多两年,假如你正确地努力,并且,这份努力,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努力,也就是一份说得过去的努力,只要你开始入对了行。
  因此,这个夏天的奔波或者挫折,你都可以坦然面对,它是必定要过去的阵痛罢了。
  祝
  前程远大,
  生活幸福!
  ……他们都对“杜拉拉”赞赏有加,他们都是以何种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呢?“杜拉拉”带给他们怎样的启示呢?与普通读者有何不同?一起分享他们的读书感受吧。
  

柳传志迷上“杜拉拉”
柳传志的阅读名言:
  阅读对于我跳出问题去深入思考,是很有好处的。
  读书不是为了消遣
  2月4日,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宣布重新接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消息一出,这位已是65岁的“联想教父”在度过了四年休闲的退休生活之后,再次被推到了舆论中心。
  有一次,爱读书的柳传志跟媒体说迷上了《杜拉拉升职记》:“作者的很多想法跟我一样,但更条理化,因为她更多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要眼光经常往下看,就会发现很多你所忽视但很有用的东西。”随后哈哈一笑,“只是我已离开联想集团,没机会实践了。”当时还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大名鼎鼎的企业家会喜欢读这种“闲书”,而不是经典的经管类著作。直到他重新执掌的消息传来,才让疑惑的人恍然大悟:原来喜欢商战小说的柳传志仍然有未泯的企业家情怀。
  柳传志曾经给“未来10年中最有竞争力、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士”画像:首先是年轻(45岁以下最好);其次是上进心极强(不屈不挠),胸怀大志;然后是责任感、诚信,有工商管理或者法律、经济的背景以及英语能力等是最基本条件;最后就是要具有极强的学习、总结能力,善于从书本上、实践中、自己身上和别人身上学习。由此可见,柳传志认为阅读是成功人士的基本特征。
  柳传志从小就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喜欢听评书《水浒传》,后来把整套《水浒》的小人书翻了个遍,以至于能把108将背下来,他觉得这本书对他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上中学之后,他看的书就很杂了,那个时候主要看苏联小说,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之类的。后来参军之后,浸染了不少军人的风气,以至于他后来很爱看与军事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小说,像《战争风云》、《战争与和平》、《曾国藩》等。
  2008年,柳传志喜欢的书有《崛起的四大国》、《圈子圈套》、《明朝那些事》等,他喜欢看历史,而且善于从历史故事中汲取企业管理的灵感,“看书对我退出问题本身去深入思考,是很有好处的。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保持清醒,不能糊涂,把事情看得更透彻,更明白。”联想分拆之前,柳传志从《康熙大帝》中领悟出“交班要趁早”的道理。
  小说成为了柳传志在2008年的抗御失眠的“安眠药”。他承认自己平时很少看纯管理的书,但施振荣的《再造宏基》、讲组织结构的《道路只有一条》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却是他比较偏爱的枕边书。除此之外,因为很多纯管理的书写得太绕口,看起来比较费劲,而不受他待见。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徐静蕾青睐杜拉拉,这次要玩真的了
读聪明女人的书是种享受。会心,不累。书中所讲述的白领生活、职场规则,颇为生动有趣,同时实用得很——虽然我并没有经历过真正“职场”,但仍笃定地这样认为。
  ——徐静蕾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职场倔驴有才”,从杜拉拉到徐静蕾
“职场倔驴有才”,从杜拉拉到徐静蕾
  郝 健/文
  那天上午正在北大口腔医院整理牙齿,突然接到头儿的电话,说是徐静蕾大概下午三点多要到公司想和大伙聊聊《杜拉拉升职记》,有关拍电影的各种打算。边和头儿说着下午的时间,俺脑袋里的杜拉拉已经完全变成了徐静蕾,徐静蕾就是杜拉拉,以前那个“姿色中上,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似乎一下从书里蹦了出来,老徐要演杜拉拉,绝对靠谱。
  作为智联招聘的代言人,徐静蕾来我们公司在四惠的办公室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每次都是很短的时间,一直没缘分碰上。当我下午三点多走进公司C座咖啡厅的时候,徐静蕾正啃着不知道哪买的煎饼,和她的几位美女助手及智联市场公关部门的MM们在沙发上围坐一圈讨论上了,俺赶紧边和老徐打着招呼,边拉过一把单人沙发挤进美女堆。也许因为我帮博集天卷当初出版《杜拉拉升职记》做过推荐的原因,大伙也希望我能一起聊聊。一切都很自然,只是我称呼“老徐你好”的时候,怎么也不能把“老”字和眼前青春四溢、玲珑可爱的徐静蕾对上号。
  屁股还没在沙发上坐稳,我先问谁演王伟,能和徐静蕾演办公室恋情,那一定是让人嫉妒的角色。其实要是能混演一把那个拉着杜拉拉的手不放,乱喷发家史的小老板阿发也是不错呢。出乎意料的是,徐静蕾没确定她要演杜拉拉,而是要把这本书拍成电影,她要做制片人或导演。至于那个杜拉拉的第一个小老板“阿发”已经被大家刚才从电影情节里给毙掉了。这个光脚穿拖鞋骚扰杜拉拉的小老板阿发不简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