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训练100天机密课程大揭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口才训练100天机密课程大揭秘-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75………

    “向后传,拉大距离!” 

    于是,战士们按照连长的命令一个一个向后传。当传到一个山西战士那里的时候,由于他的乡音问题, 
传到下一个战士的耳朵里的命令变成了: 

    “向后传,拉大驹驴!” 

    当传到最后一个战士那里的时候,这个战士为难了:这荒郊野外的山上,到哪儿找一头驹驴呢?而且 
还要大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乡音在交流中具有两大障碍: 

    首先,容易产生歧义。比如我们列举的前广州市长黎子流的案例。 

    其次,交流不畅。也正像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 

    我国的方言主要分为北方语系和南方语系,其界限是长江,长江以北,为北方语系;长江以南,为南 
方语系。但也有个别现象,比如昆明,它的方言就属于北方语系,这主要是由于明朝时期的人口迁移形成 
的。还有四川、贵州、湖北、镇江,也都属于北方语系。 

  北方语系在吐字发音上主要存在一些调值不准的问题,比如天津人习惯把二声说成四声,把“干吗(má )” 
说成“干吗(mà )”;陕西人也是如此,更习惯说三声和四声。 

    南方语系除了调值的问题,还存在很多声母混淆,甚至声韵母不分的问题。“l”和“n”不分,“w”和“h” 
不分等等。同时,南方语系还不分前后鼻音、没有卷舌音、有尾音,声调比北方人柔和。而且,南方语系 
往往有很多声调,以粤语和闽南语为首,都有十几声,中间回旋婉转,起承多弯,诘屈聱牙,引发外人浮 
想联翩,产生歧义。 

    除了上面我们所谈到的问题之外,很多人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歧义和障碍,往往是由于“尖团”字 
造成的。 

    所谓“尖团”字就是平翘舌,其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除了南方地区以外,东北、陕西、内蒙古等很 
多北方地区的人们也是“尖团”字不分。 

……… Page 76………

    “尖团”字指的是以z、c、s、zh、ch、sh、r 作为声母的汉字,以z、c、s 作为声母的为平舌音,以zh、 
ch、sh、r 作为声母的为翘舌音。“尖团”字共有汉字约2200 余个,其中平舌音约700 个左右,翘舌音约 1500 
个左右。 

    “r”虽然是翘舌音,但因为并没有与之相对的平舌音,所以,一般人都能够清楚的表达,在此,我们主 
要讲一下如何区分由“z、c、s”和“zh、ch、sh”作为声母的汉字。 

    比如“十四”和“四十”、“事实”和“史诗”等等都属于尖团字。尖团字的记忆和区分关键还是要靠多实践, 
多听、多记、多研究、多请教。只要用心留意,基本掌握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在此,介绍一种尖团字快速简易记忆法,即利用部首偏旁警醒连锁记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记住一个偏旁,就可以记住一连串涉及尖团音的字。 

    比如“争”字,其发音为zhen?,也就是“团字”,所以,一般含有“争”的字通常也为“团字”,比如挣、睁、 
铮、筝、诤、峥等等。 

    再比如“宗”字,其发音为 zon?,也就是“尖字”,所以,一般含有“宗”的字通常也为“尖字”,比如综、 
粽、踪、棕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或例外。 

    比如“乍”,其发音为zh?,也就是“团字”,但是含有这个字的其它字并非全都是“团字”,比如作、祚、 
昨、怍、柞、笮、酢、胙、阼,其发音全部都是“zuo”,为“尖字”。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掌握了这个 
方法,一定能帮助大家快速地记住一批尖团字,对尖团字的区分也会起到巨大作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与各 
地的朋友进行交流。避免因为发音不准,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或者闹出笑话。 

    下面,是几段涉及尖团字的绕口令,供大家区分、辨别和练习。(1)朱家一株竹,竹笋初长出,朱叔 
处处锄,锄出笋来煮,锄完不再出,朱叔没笋煮,竹株又干枯。 

    (2 )刚往窗上糊字纸,你就隔着窗户撕字纸,一次撕下横字纸,一次撕下竖字纸,横竖两次撕了四 
十四张湿字纸!是字纸你就撕字纸,不是字纸,你就不要胡乱地撕一地纸。 

    (3)山前有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山后有四十四只石狮子,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涩死了山 
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咬死了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树,不知是山前的四十四 
棵死涩柿子树涩死了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还是山后的四十四只石狮子咬死了山前的四十四棵死涩柿子 

……… Page 77………

树。 

    声色共鸣不费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越是嘈杂的地方,我们说话的声音越大,结果声嘶力竭,嗓子累得要命,效果 
却并不好。 

所以,在口才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 

    第一,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 

    第二,不要盲目模仿; 

    第三,要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参加口才培训班; 

    第四,不失时机,多加练习。 

    如果有人只让你练嘴皮子功夫,并告诉你这样就可以训练口才,这个人只怕是准备骗你;如果有人抛 
开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的要求,说了一句话后,告诉你说,这就是口才,这个人只怕也是要骗你;如果有 
人说,只要你听了他的报告或是讲课,你的口才就会得到提高,这个人只怕还是准备骗你。 

    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有具备深邃的 
思考能力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语惊四座、引人入胜;只有“嘴皮子功夫”过硬,吐字清晰流畅,语调 
节奏适中,才可能使人听之入耳、闻之入心;只有具备良好的风度仪表和态势动作,声情并茂,恰到好处, 
才可能使人视之舒心,听之动情……方方面面,环环节节,先掌握方法,从而起步;再学习技巧,然后提 
高;最后才能由“ 口才训练”的“启蒙阶段”一步一步地进入到运用口才的最高境界。在很多人面前,口才学 
常常显得好像是仙女扔向人间的一团乱麻,一旦解开便可以得到宝贝,而捧在手里又不知从哪里开始才能 
理出头绪,既令人神往,又使人迷茫。 

    其实,口才训练本质上属于“终身学习”的内容,生命不终止,提高无尽头。 

    四、第四步——超级记忆力训练 

……… Page 78………

    要具备好口才,除了思维敏捷、灵活之外,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记忆的 
问题。而且,不仅要记忆讲话的素材、语言,还要记忆你精心设计的讲话结构。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记熟 
了,才能有条不紊、脉络分明地表达出来。 

    在这一部分里,我不仅会向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记忆方法,同时,还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独门秘诀。 

    口才营养品的仓库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讲稿的讲话毕竟是不多的,无讲稿的即兴讲话倒是司空见惯。比如座谈、讨 
论、论辩、会议等等,常常突然要你讲几句话,发表意见。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 
知识,随手拿来,稍加组织,为其所用。只要平时记住了大量的至理名言、名家作品、科学术语、成语典 
故、寓言故事、史地常识、奇闻轶事等知识,表达时就能得心应手,娓娓道来。 

    因此,好口才无疑是借助于记忆得以实现的。因为,记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 
中的反映和再现。通过记忆,可以储存信息,把有准备的讲话材料和无准备的知识铭刻在脑子里。即使没 
有稿子或抛开稿子走上讲台,讲话也能如行云流水一般,滔滔不绝。 

    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记忆是口才营养品的仓库,可以随时调用。 

    而且,记忆是创意口才的营养师,口才缺乏营养时,它会源源不断地供给,让你嘴强口壮不缺“钙”。 

    记忆是口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培养出好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 
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侃侃而谈。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的口齿再伶俐, 
也无济于事。 

    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忆,有时需要死记,但不要记死。一些原文、原句等经典名言,有时需要死记,不能随便更改;但 
不是说所有的都要死记,也可以活记。所谓活记,就是记住你需要的部分,或是记住它的思路、意境、方 
法等等。 

  比如一些唐诗、宋词或名家名句,如果你能全部背诵,那当然更好;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名篇之所以被 
世人传诵,大多是当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文眼”在起作用。如果你没有精力和时间将大段的原文背诵的话, 
只要记住其中精彩的语句就可以了。因为,人们实际运用最多的也就是这些精彩的语句。 

……… Page 79………

    如:在我 2004  年执行主编的《不当总统就做推销员》一书中,有一篇描写荣获中国保险十大金牌推 
销员李江红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词:满江红?银海水暖银海水暖, 

    孕育一位女英雄。 

    有魄力,加盟保险, 

    引起轰动。 

    只身开垦荒凉地, 

    双手编织锦绣城。 

    喜一枝红杏出墙来,李江红。 

    建团队, 

    练内功; 

    谋全局, 

    有令行。 

    一路向前冲,昼夜兼程。 

    勇争第一掀巨浪, 

    海纳百川波涛涌。 

    看一江春水向东流,满江红。看过这首词,您一定品出了其中的蕴涵: 

……… Page 80………

    第一,我将李江红的名字与满江红的词牌名巧妙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前后照应; 

    第二,我又在词的上、下阙结尾处,引用了古诗词中的两句名言:“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江春水向东 
流”。 

    这两句名言分别出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李煜的《虞美人》。在此,我完全没有必要把全诗都背 
出来,只需记住这两句,并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就可以了。 

    再如:当有人问我的“下海”经历和体会时,我经常这样回答:我“下海”的第一站是上海。所以,我必 
须在“商海”中上下求索。这里引用的意境就是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没有将 
原文一字不差地使用,而是将这句诗的意境和主要字词做了引用,既是老句新用,又体现出一种语言智慧。 

    五、第五步——机智敏感的应变能力 

    不论是知识的积累、自信心的培养、普通话的训练,还是记忆力的提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口才 
的展示提供服务。 

    但有的时候,不管你准备得如何充分,总难免发生意外,或者在某些场合临时安排你进行讲话……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验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了,在此,我就教大家几招! 

    帮助大家机智巧妙地化解尴尬,轻松地展示“脱口秀”的风采。 

    机智巧妙化解尴尬 

    凡是在公众场合讲过话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演练,但是, 
一旦上台之后,仍不可避免地中途忘记台词,目瞪口呆,尴尬百出。这样的情形,不仅没有演讲经验的人 
经常发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大演讲家也在所难免。这时,也许只要给他十几秒钟的时间,整理一下思路, 
就可以想起一个或几个要点,继续讲下去。但是,在听众面前支吾不言十几秒钟,也是相当难堪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讲话者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迅速采用一些应急的补救办法,有时甚至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不露声色。相信这是每一个人所期望,并愿意为之而努力的。 

……… Page 81………

    下面,以我遇到的几种补救方法做一个简单介绍: 

    (1)适当重复。当忘记台词时,可再一次重复最后的一个观点或最后一句话,以此争取时间,找到 
继续下去的切入点。 

    (2 )提出一个问题让听众回答。通过听众的回答,启发和调动自己的思路,缓解尴尬,使话题继续 
进行。 

    (3)讲一个最熟悉的故事。这样既掩盖了尴尬的场面,又赢得了时间,趁此机会理清思路。 

 (4 )看时间掩饰尴尬。如果发现已经接近休息时间,便可顺势宣布休息,把未结束的话题,变成一种悬 
念或提出的问题,放在休息后回答。 

    (5)用走动、喝水、操作电脑等动作,缓解紧张,摆脱尴尬。 

    遗忘补救的方法其实很多,主要看我们当时的应变能力。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行动的转移,都可以 
成为救场的“消防器”,关键在于我们的反应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遇事不慌,急中生智。 

    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方面靠大量演讲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靠演讲前的“彩排”。所谓“彩排”, 
可以两人或多人练习,当演讲者出现忘词现象时,让听众的扮演者,提示相应的应变措施。这样反复多次 
的练习,既提高了演讲者的自信心、从容度,又增强了演讲者的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黄石市演出。在他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员错把“黄石市”说成了“黄 
石县”,引起了观众的哄笑。在笑声中,马季登台演出。他张口就说:“今天,我们有幸来到黄石省演出……” 
这话把哄笑中的观众弄糊涂了。正当大家窃窃私语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