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哈佛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哈佛日记-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月份:暑假刚刚开始,上一些考研的辅导班,听老师先把历年的考题串讲一遍,然后制定暑期的复习计划。
  8月份:这一个月是考研过程中第一个最容易放弃的时间段,因为这个时候觉得身心很疲惫,并且长期的复习似乎也没有什么太明显的效果,所以很容易分心甚至放弃。记得我当时差点都不想考了,听说身边有同学想去法国留学,我也想去,幸好妈妈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我长谈,让我慢慢稳定了情绪。当时和妈妈的约定是:我尽力去考清华大学,考试的过程中不留遗憾,如果考不上的话再去法国留学。那个暑假期间,我完成了第一轮的复习,对整个考试的内容和复习的框架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9月份:新学期开始。这个时候除了准备新学期的课程之外,主要是开始第二轮复习并制定新学期的复习计划。
  10月份:新学期的课程慢慢走上正轨,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复习。每个星期我都会制定一个复习
  进度表,查漏补缺,告诉自己还应该准备些什么,哪些地方还应该加强。
  11月份:第二轮复习基本结束,我开始强化第三轮复习。第三轮复习的重点在于归纳。因为政治和专业课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死记硬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就自己准备了几个笔记本,把所有的复习重点归纳总结起来。
  12月份:第四轮复习开始。这一轮主要是开始背诵,由于背诵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非常枯燥,所以这一段时间是另一个考研的危险期。我有很多朋友之前准备得好好的,可是到了这个月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放弃了。要么轻易地接受了保研,要么和大家一起找工作去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每年媒体上总会报道多少多少万人加入考研大军,其实真正能坚持到这个时候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了。
  1月份:这个阶段是考试的冲刺期。我会给自己制定一个考前24天倒计时冲刺表。这样我可以保证把自己调整到最饱满的战斗状态。同时
  我会给自己设计很多考题和模拟考试,然后自己考自己,看是不是每一个考点都复习到了,掌握得是否扎实。
  一个漫长的复习过程,是对意志的一场考验。考完之后走出考场,我仰天长啸一声,把所有的书都塞进最深的柜子里,给自己好好放了一个假。我告诉自己:“我真的已经尽力了,考上考不上,我都没有遗憾了。如果考不上,我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每次我最没有把握的时候,我就这样对自己说。但是一般来说,只要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且有很完整的复习策略,我都能达到自己的梦想——一个月之后,我接到了清华的复试通知单,三个月之后,我接到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
  现在回想起来,这条路是我当时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清华带给我一个更大的平台和视野,在北京和清华,我积累了申请哈佛大学的工作和实习经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本科毕业马上出国,所以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外语水平不高,或者工作经历不够的话,我的建议是先工作或者先考研,等条件成熟之后再冲击更高的目标。
  与考研一样,留学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还有准确的判断力。2005年年初,当我知道我被法国高等政治学院拒绝了以后,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我找出了自己的不足。我觉得自己第一次申请的时候有点太自负了,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没有太用心,在申请美国的时候就避免了这样的错误。我的留学申请反复修改甚至是颠覆了十几遍。用简短的1;000个英语单词说服一个根本不认识你的人,这本来就是对公关能力的大考验。我仔细研究了每个学校的录取要求,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用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将我过去的工作和实习串联在一起;除此之外,我意识到本科成绩不太好是我一个很大的缺陷,于是专门写了一封补充说明信,告诉录取委员会的老师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我当时还不太懂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课外活动上,忽视了学习成绩。为了说服他们,我还把我在大学的一些课外活动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寄了过去。为了进一步说服他们,我还打印了非常精美和详细的简历。其实这些材料都不是学校要求的,但是我相信这些材料只要录取的老师多扫一眼,就能让他们多了解我一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会争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我所经历的留学与考研(3)
其次,我拿出了当年考研的劲头来准备托福和GRE考试。由于我准备这两个考试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并且这三个月是新东方暑假班最辛苦的时候,所以我还是吃了不少苦头。当时因为我经历过考研的系统复习,我知道制定计划是最重要的。于是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三个月的复习计划:
  7月:在网上收集考试信息,购买教材。我当时参考了很多网上前辈的意见,比如寄托网、太傻网等等,参考了很多人的复习计划,制定了最适合自己的计划。
  8月:主攻GRE考试。因为我当时发现托福考试除了听力比较难以外,其他都比GRE简单。所以我发明了独特的“高原理论”——在高原上奔跑训练,在平原上参加比赛,复习难的,考简单的。所以我在复习的时候,每天练习托福听力,然后主攻
  GRE,后来证明这样的策略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9月:主攻GRE作文。北美研究生院非常重视托福和GRE的作文成绩。因为在北美读研究生,大量的时间就是在写论文。一般来说,GRE作文以分以上比较合适。由于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公开的,所以我把题目归纳成了一些特殊的大类,然后集中强化练习。
  10月:由于时间很紧,所以我是10月15号考GRE,10月22号考托福。考前最后一周,我还是像当年考研一样,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倒计时冲刺表,让自己逐渐进入一种考试的战斗状态。
  考完之后,我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准备的时候,可以请教一些美国的朋友,因为中西方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优秀学生也许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普通生,所以请美国朋友帮忙参谋参谋是非常重要的。
  12月25日圣诞节之前我寄出了申请材料。3月 1日,哥伦比亚大学的通知寄到;3月7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通知寄到;3月15日,哈佛大学的通知寄到……
  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你所能想到的只有快乐和自豪,以往付出的那些辛苦都会烟消云散。这也许就是选择和坚持的快乐——越重要的选择,就意味着越大的未知和风险;而越大的未知和风险,就能带来越大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当你看准了一条路,走得很辛苦很想放弃的时候,不妨这样想一想: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乐观的坚持,很多遥远的梦也能成为现实。
  除了考研,除了出国,还可以就业和创业。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发展的轨迹——就像当年如果比尔·盖茨被逼着考研,也许世界上就少了一个商界天才;如果比尔·克林顿被逼着读博,世界上就少了一个政治家。现在成功的路越来越多,看准一条,做出你的判断,坚持走下去,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天空。
  

你好,哈佛(1)
对我来说,和哈佛的相遇是一个绝对的意外。
  从小到大有很多的求学梦。作为一个出生在中国南方小镇的孩子,我渴望走到更大的世界去看一看。由于爸爸和妈妈小时候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期望我能够读更好的大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梦。于是我不停地做着现实或者不现实的梦,跟着这些梦,我慢慢地从武汉走到了北京,从华中师大走到了清华。实现这些梦想的过程,也是我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慢慢改变自己的一个过程。因为慢慢靠近这些梦,所以每当我回顾两三年前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有一些幼稚、甚至带一些傻气的自己。梦想改变了我,所以,我爱上了做梦。
  走进清华的第一天,我告诉我自己,这里或许
  是我求学之梦的最后一站了——因为我从小到大能做的最远的梦在清华已经停止了——我想我可以停下来歇一会儿了。但是我发现自己错了,一个爱做梦的人似乎很难停止自己的脚步。走进清华,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寻找着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有很多人刚刚从海外回来,如鱼得水地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比如我年轻的导师,他就获得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
  在这些朋友的影响下,我开始回到了做梦的年代——做上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梦。看过很多书,听过很多讲座,海外留学生是近代中国国际化的推进器,不管是在政界、商界、知识界还是在文艺界,总能找到很多海外留学生的身影。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努力,但也意识到出国留学对我而言是一个奢侈的梦——我没有钱,甚至交不起报考托福的学费。毕竟,我来北京的时候,全身上下只有1;000块钱,而爸爸妈妈也不太可能负担得起我昂贵的出国学费。或者即使他们能支付得起,我也不太愿意靠他们的钱出国;我不太善于英语考试,从小到大考了很多试,似乎已经把我“考伤了”,只要是和考试沾边的事情,我都容易发挥失常。
  后来有机会到新东方工作,我的经济条件开始好转,于是我可以开始准备了。可是出国的路却一波三折。考了三次雅思,每次作文都考砸,加上英国的学费实在太贵,我去英国的希望慢慢破灭。后来又想去法国,那时候很叛逆,觉得大家都去英语国家,我偏要去法国。于是靠着以前二外的底子,在北###语系蹭了一年的课,居然还得了北京地区法语演讲比赛三等奖。信心膨胀的时候申请巴黎高政惨败而归,第一轮就被淘汰……
  越挫越战,越战越挫——我已经快放弃出国留学的梦了。可是在就要放弃的时候,新东方的一个好朋友张晓楠成功地申请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等著名学校,打破了新东方老师无法去美国的传闻——之前由于新东方和ETS的官司,内部传言新东方老师出国很难获得签证云云。
  我开始了对美国学校的申请。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想法非常简单,母校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如果去美国读书,我也得尽量去排名前10的学校。或者,至少排名前20吧——毕竟申请法国失败让我的自信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一切忙忙碌碌地进行,甚至有些仓促——我在半年的时间内考完了托福和GRE考试,准备好了申请材料,申请了美国的六所学校,其中我抱希望最大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同时也想冲击一下斯坦福大学。但是材料做到最后还剩一份,我想到了哈佛——“试一试吧,反正申请哈佛失败了也没有人会笑话我”,我这样安慰自己。于是我把最后一份材料按照哈佛的要求修改了一下,在快截止的时候寄了过去。几乎是同样的顺序,在陆陆续续收到了其他学校的通知书之后,我收到了斯坦福的录取通知。我下定了决心,就是斯坦福了。2006年3月15日的正午,我收到了哈佛的通知。这个时候,我告诉自己什么都不用再犹豫了——我将开始一段意外的梦想之旅。其后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收到正式的书面通知,收到I-20表格,和未曾谋面的师姐联系,买机票,签证,收拾行李,朋友聚会,在机场告别爸爸妈妈,飞行13个多小时跨过蒙古、俄罗斯、北冰洋格陵兰岛、加拿大和纽约,抵达波士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你好,哈佛(2)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这一站是地球另一端——美国的哈佛。 9月4号晚上,当我坐着地铁穿过查尔斯河来到“哈佛广场”这一站,看到迎面而来的那些从前在图片中才看到过的红砖建筑,我似乎忘记了以前的所有辛苦,觉得自己穿过地球就来到了这个梦想中的学校——幸福有时候如此意外,我告诉自己:要珍惜这里的每一天。你好,哈佛!在370年的历史里,这里培育了无数个改变了世界的人,在你370岁生日的时候来到你的身边,不知道你会对我的命运带来怎样的改变,而我又能为别人和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切都是未知,未知让我无限向往。
  从走进哈佛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把在这里经历的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记录下来。这一定会是一段难忘的旅程。幸运的是,我的记录一直坚持了下来,从最开始的写给母亲,到后来写给自己,直到现在写给更多的像我一样做着梦的人。这一段旅程的记录,就是您现在看到的《我的哈佛日记》。
  

哈佛园里的中秋
这是我来美国以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几乎没有意识到节日的到来。在美国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肤色,各种各样的种族,让传统的中国节日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的气氛。像往常一样上课。哈佛的课程往往是一节连着一节。比如这节课1点下课,第二节课就是1点上课。所以教授们也心照不宣,决不拖堂。因为到了下课时间,大家就会冲出去。匆匆忙忙地从一个教室飞奔到另一个教室,没有迟到,正好1点钟。走进教室,发现门口的长椅上摆着两盒精致的月饼,才突然想起来今天是中秋节。两个新加坡的女孩非常细心,提前一天去中国超市买了月饼,然后带到教室里和大家分享。美国东部时间和北京时间相差12个小时,所以下午一点正好是国内中秋节的凌晨1点。大多数美国朋友都没有吃过中国的月饼,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种食物,觉得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东西。看到大家这么感兴趣的样子,我和新加坡女孩干脆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什么是华人世界的中秋节。新加坡人把中秋叫做“Moon cake festival(月饼节)”,这个翻译也不错。把节日和食物联系在一起,比较容易让人记住。我接着补充道:“Mid…fall festival is the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