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那些人和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度那些人和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
  客户的日子不好过,那百度的日子不好过也是正常的。
  其实,这并不是百度不能盈利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我的研究,早期百度不能盈利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的搜索引擎还没有实现商业化。
  国内门户网站只是把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对网民的免费服务,没有客户在搜索引擎里面投入广告。
  既然门户网站只是一种免费服务,不能获得收入,那么肯定会压缩这方面的开支。
  所以,市场的容量肯定有限。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网民的点击量来讲,这可以是无限的。但是,门户网站不可能无限地投入搜索技术服务费。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门户网站通过百度的搜索技术服务,能够获得2 000万的利润,那么他们肯定会愿意付给百度1 000万服务费。
  因为,这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利益。
  所以说,怎么样将搜索引擎商业化,这是李彦宏思考的主要问题。
  对现实不满意,就去改变现实。
  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不然,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的。
  百度的盈利情况不妙,问题只可能出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实力。
  二是商业模式。
  那么,是技术实力的原因吗?
  不可能。
  当时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是绝对领先的。
  不然,不可能占据垄断地位。
  一个企业,在产品(技术)上没有问题,
  但还不能盈利。
  那问题出在哪里?
  肯定是商业模式上出了问题。
  现在,李彦宏要解决的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于是,他想到了推出独立的网站。
  推出独立的网站,做一项可以赚钱的业务。
  什么业务?
  竞价排名。
  竞价排名是什么?
  竞价排名是一些搜索引擎公司所推出的一种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
  是个什么样的广告方式?
  广告主在购买该项服务后,通过注册一定数量的关键词,按照付费最高者排名靠前的原则,购买了同一关键词的网站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名,出现在网民相应的搜索结果中。
  比如,电脑商家可以购买“电脑”、“键盘”等关键词。
  如果有客户在网上搜索这些关键词,就表示他们有购买的需求。
  这样,这些在搜索引擎上做广告的电脑商家的销售信息,就可以优先被客户看到。
  但是,可能购买“电脑”、“键盘”这些关键词的商家有很多。
  利润越高、市场越大的关键词,肯定就越好卖。
  那么,让谁出现在排名的第一位呢?
  排名第一,肯定受关注的程度最高。
  那么,就看谁出的价格最高了。
  这和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广告招标大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竞价排名由美国搜索引擎overture于2000年开始首次采用(该公司于2003年7月被雅虎收购),后被多个搜索引擎所效仿和采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李彦宏的转型设想(2)
竞价排名的基本特点是按点击付费,广告出现在搜索结果中(一般是靠前的位置),如果没有被用户点击,则不收取广告费。
  在同一关键词的广告中,支付每次点击价格最高的广告排列在第一位,下面其他位置同样按照广告主自己设定的广告点击价格高低来决定。
  为什么是竞价排名?
  李彦宏也在思考。
  ◎第一,现有的为门户网站做搜索引擎技术服务的商业模式,无法实现盈利,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低迷,形势只能恶化。
  ◎第二,中国现在有数百万家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需要有一种适合他们的营销推广模式。
  ◎第三,百度在搜索引擎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在竞价排名业务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说服别人靠什么?
  一流的口才?
  还是察言观色的本领?
  这些在各类畅销书中非常多见。
  但是要真正要说服别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析到问题的关键,然后讲清楚这些关键问题。
  最后,把自己与别人的共同利益画上等号即可。
  特别是在商业领域。
  利益第一。
  李彦宏想得很清楚,风险投资商不是投资风险。
  风险投资商需要的是回报。
  李彦宏需要的是盈利,风险投资商需要的是回报。
  百度转型做竞价排名可以实现这两点。李彦宏现在要做的是说服董事会,让所有董事都同意百度转型做竞价排名。
  说服风险投资商,会碰到困难吗?
  关于这件事,业界流传着一个故事:
  2001年8月,深圳。
  病倒在这里的李彦宏正在电话上和散布在新加坡、美国、北京的董事们争吵。
  徐勇反对李彦宏跳到前台做搜索引擎,做竞价排名。“我们这样干,肯定会影响搜索技术的销售。”
  董事们支持徐勇:“Robin!我们当时投资可不是让你做竞价排名!”
  吵了3个小时,李彦宏怒了。“我他妈的不做了,大家也都别做了,把公司关闭了拉倒!”李彦宏猛地将手机朝桌上摔去。
  我们再看看百度前副总裁梁冬在《相信中国》里的描述:2001年初夏,正在深圳养病的李彦宏,再次对竞价排名的模式进行了论证。长久以来,李彦宏对竞价排名如何实施的思考,可以用深思熟虑来形容,现在,最关键的是要说服董事会。在一个下午,百度深圳分公司的经理刘计平将李彦宏从医院接到深南大道旁边的深圳分公司,因为他要参加一个电话会议。
  刘计平在办公室外看报纸、上网,听到在里面打电话的李彦宏声音陡然高起来。这个下午,给刘计平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那一天,李彦宏的声音一改往日的温文尔雅,而是显得有些激昂。音调偶尔高上八度并不难,难的是,整整一个下午,一直听他在屋里慷慨陈词,当然,用的是流畅的英文。当时,刘计平并不知道这个电话意味着什么,打完电话的李彦宏推门出来时,又恢复了往日的不愠不火,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刘计平也就没有在意,直到过了许多天,拿到话费单一看,天啊,怎么会有一个500多元的电话,这时他才再次想起那个越洋电话。
  那天,李彦宏并没有说服董事会。但董事会最终答应他尝试一下。无疑,这位在中国的执行者,他的敏锐与执著,让远在美国的投资人更愿意把赌注压在他身上。业界的传闻,说得严重一些。
  李彦宏不仅骂了人。
  而且还摔手机。
  梁冬作为百度的自家人(出书时任百度副总裁),写得就平静一些。梁冬是凤凰卫视的当家主持人之一,后来加入百度担任副总裁(关于梁冬的加盟,将会出现在第4章)。
  IT业界的传闻与梁冬描述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董事会最终答应李彦宏尝试一下,而且并不是因为李彦宏的理由打动了董事会,只是因为李彦宏的态度。
  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
  董事会是不是真的激烈反对转型?
  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董事会怎么会只通过一个电话会议就下了结论?
  在中国IT企业中,投资人和创始人出现冲突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还没有哪一家仅靠电话会议就能解决激烈冲突的。
  试想一下,如果李彦宏与投资人的冲突非常大。
  当时董事会的四大投资商是不是应该派几个人来调解一下呢?
  通过事情的经过,分析本质。
  董事会的四大投资商是同意百度转型的。
  李彦宏是真正地说服了董事会!
  真正反对转型的是徐勇。
  合伙人徐勇。
  简单点说,徐勇的眼光没有李彦宏这么开阔。
  虽然《士兵突击》当时还没有问世,但徐勇却是用“不抛弃,不放弃”来指导创业的。
  他不能放弃现有的成绩。
  这是历尽艰辛所获得的成绩。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彦宏是对的。
  那么,徐勇当时的观点就是错的。
  这,正是职业经理人(或者普通企业家)与卓越企业家的差距。
  从现在开始,李彦宏和徐勇的蜜月期就结束了。
  三年后,百度的上市前夜。
  徐勇离开百度。
  不过,徐勇也是成功的。
  虽然淡出百度多年,但他现在仍然是中国IT富豪榜排名靠前的人物。
  而且,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合伙创始人。
  从此,百度踏上了转型之路。
  2001年8月,版上线。
  2001年9月20日,开始竞价排名业务。
  一个新的百度帝国时代即将来临。
  李彦宏创业的第三种武器:“离别钩”。
  什么是“离别钩”?
  因为这柄钩,无论钩住什么都会造成离别。
  “离别钩”在李彦宏的创业过程中,代表的是“取舍”。
  只有舍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李彦宏发觉自己的创业项目不切合实际的时候,没有盲目地死撑到底,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选择了转型。
  离别,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痛苦的离别,却是为了最终的相聚。
  相聚,当然是指创业成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百度第一帝国(1)
在这里,插一些历史学方面的知识。为了区分各历史时期,历史学家们往往会用“第X帝国”来形容一个时代。
  比如“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等。
  中国的历史,也被一些历史学家分为几个帝国时代,这种划分方法有一定的争议。当然,这里只是举例子,并不会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比如秦汉被称为“中华第一帝国”。
  隋唐宋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
  元明清被称为“中华第三帝国”等。
  我们在这里也使用一下这种划分方法,区分百度的各个历史阶段。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我将百度的历史划作了四个时代:◎从百度成立到2001年8月的业务转型:“百度第一帝国”。
  这段时期的百度可以被称为“技术百度”。
  商业模式为向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
  代表人物:李彦宏、徐勇、刘建国。
  ◎从百度业务转型到2005年8月百度上市:“百度第二帝国”。
  这段时期的百度可以被称为“搜索百度”。
  百度推出了门户搜索网站,成为中国网民搜索信息的首选网站。
  代表人物:李彦宏、朱洪波、梁冬、王湛生。
  ◎从百度上市至2008年11月的央视曝光事件:“百度第三帝国”。
  在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后,为了保持高股价,百度只能继续使用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
  这段时间的百度可以被称为“营销百度”。
  代表人物:李彦宏、王湛生、朱洪波。
  ◎从央视曝光事件至今:“百度第四帝国”。
  在因为商业运营上的原因遭受央视曝光后,百度痛定思痛,加强了营销的管理和品牌建设力度。
  同时,也加强了技术研发。
  推出“阿拉丁”技术平台和“凤巢”营销管理平台。
  这段时间的百度可以被称为“品牌百度”。
  代表人物:李彦宏、李一男。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关键词。关于后面的百度几大帝国,后面的章节会有详述。
  “百度第一帝国”时代,是“梦”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百度是一家纯粹意义上的技术公司。
  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一群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
  所以,“百度第一帝国”可以被称为“技术百度”。
  但并不是说以后的百度不重视技术。
  从研发费用的投入来看,百度将来是越来越重视技术。
  “技术百度”指的是,“百度第一帝国”时代,技术的因素在公司占据的空间更大一些。
  当时的百度,以技术人员为主。
  这一代的百度人是努力的。
  仅用了四个半月就开发出了全球领先的中文搜索引擎。
  梦想,非常重要。
  但梦想终究要面对现实。
  技术要转化为财富,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当时,百度的收入水平还不够人力资源和办公、管理费用开支,达不到盈亏平衡。
  2000年,国内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前脚挨后脚地奔赴纳斯达克。然而紧随其后的互联网低潮,让他们陷入了困境。
  这些,都是百度的主要客户。
  客户们的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还在苦苦思索盈利模式。
  所以,百度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进入2001年,这一年的互联网业界又发生了太多惨烈的事情——大批的网站纷纷倒闭,少量勉强维持的也几乎辞退了2/3的员工。
  而且,各网站的“明星创始人”也纷纷离职。
  那么,在中国的互联网业,当时有哪些“明星创始人”离职?
  同时,又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对李彦宏会有哪些影响?

百度第一帝国(2)
2001年6月3日,新浪网宣布,王志东因个人原因辞职。
  王志东当时的职务是新浪CEO、总裁及董事(没有长),而且他还是新浪的创始人。
  董事会之所以要让王志东下课,是因为:新浪在股市的表现差。
  新浪在股市的表现差,是因为新浪的营业收入少。
  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新浪的营业收入少,是因为互联网的形势不好。
  现在的王志东已经不再是个“风云人物”,但是他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他是当年中国互联网的“五大掌门人”之一。
  出席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五大掌门人,第一位就是新浪的王志东。
  “西湖论剑”是马云策划的一次活动,是一个由金庸老先生牵头,召集天下互联网英雄共同探讨产业问题的论坛。
  后来,李彦宏也参加过这个活动。
  第一届“西湖论剑”的五大掌门人是:搜狐网CEO张朝阳、新浪网总裁王志东、网易董事长丁磊、8848董事长王峻涛、阿里巴巴CEO马云。
  只不过,参加过第一届“西湖论剑”的几位掌门人,至少有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