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股神教你炒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十大股神教你炒股-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穆迪信用是巴菲特近几年来挖掘的,市场表现堪与中石油相媲美的超级明星企业。由此,我们也看出巴菲特青睐哪些中国企业。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选择超级明星企业(3)
2006年4月13日,美国穆迪信用通过收购中诚信国际49%的股份,正式涉足中国评级业务。中诚信国际是中国最大评级机构之一,穆迪信用则是全球评级业中与标准普尔、惠誉并列的三强之一。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对穆迪信用的投资始于2000年,总投资亿美元,占穆迪信用总股本的,到2005年底市值亿,增长近6倍。
  巴菲特对穆迪信用的表现颇为自豪,对其质地珍爱有加,甚至破例公开赞扬穆迪信用:是只需要少量资金投入的公司,而且是能够赚取丰富回报的优质公司,有良好的竞争优势,面临极少的业务上的威胁。而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对其评价也甚高:“穆迪与哈佛相似,是一条能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其品牌足够强大,可以确保取得成功。
  之前,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在2003年直接投资中石油股票亿美元,到2005年底市值增长为亿美元;2005年其子公司乳品皇后(DQ)在上海共开出了包括美罗旗舰店在内的8家门店,门店数量仅次于哈根达斯;2005年持有安海斯布什(Anheuser…Busch)股权,成为安海斯布什的主要股东,而安海斯布什则为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持有亿股青啤H股,占其总股本的27%。因此,巴菲特便通过安海斯布什而持有青岛啤酒股份。
  

不熟不做(1)
只投资于自己熟悉的公司,这是巴菲特的经验。他说:“投资过程中,不要关心您知道了多少,最重要的是你要真实地知道你哪些不知道。”?关于不熟不做,很多投资者都比较认可,主要意思就是不熟悉不了解的上市公司不去参与,把自己投资的目标限制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他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所投资企业的了解不透彻,自然不敢只投资一家企业而要做多元投资。但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就相对减少,充其量只能监测所投公司的业绩。因此,他奉行投资少而精的原则,主张只投资于自己真正熟悉的公司。
  事实上,“不熟不做”是中国传统的商场准则。在这方面,巴菲特的投资思维与中国传统的经商之道并无太大不同。资料显示,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最主要的投资领域是保险业、糖果业、媒体业、非银行性金融、投资等,其长期持有的8种股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银行、富国银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迪斯尼公司、麦当劳、华盛顿邮报、吉列剃须刀,都是他十分熟悉的行业,也都是家喻户晓的全球著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面容易了解,易于把握。
  巴菲特是迄今为止全球最成功的投资家,他完全依靠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赚取了数百亿美元的财富,但是他似乎又置身证券市场之外,没有股票行情接收机也从不使用价格走势图表。他每天阅读大量的财务报表以及企业、行业的相关资料,对企业形成完整的“概念”后,才决定是否买进或卖出股票。他拒绝融资也绝不进行杠杆交易,其独特的投资理念和操作策略使其资产40多年连续成长,年复利增长超过28%。
  在巴菲特投资的过程中,他基本不直接参与投资对象的企业经营活动,但是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来看待。从研究财务报告、分析行业动态开始,他就始终以经营者的视角来看问题。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他早已经把投资对象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甚至成了行业的专家。
  20世纪60年代,电子股风靡华尔街。聪明的投资者如菲利浦、费雪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长期投资。但炒股票的人到10年后才知道这是好东西。短期来看,时势造英雄,当时确实有些基金经理因投资电子股而变得大红大紫,这些基金经理的成绩远胜于巴菲特。但巴菲特却不参与这种投机。他认为:“如果对于投资决策来说,某种我不了解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话,我们就不进入这场交易之中。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并不多。”因此,30多年前,巴菲特没有卷入电子股的投机浪潮,正像30多年后的今天,巴菲特也没有卷入互联网的狂热之中。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熟不做(2)
巴菲特始终坚持“只投资自己看得明白的公司”的观点,对于前些年来许多大幅上涨的高科技网络股,巴菲特坦承他无法多了解这一产业,所以“避开”他们。巴菲特还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的年报让他看不明白,他就会怀疑这家公司的诚信度,或者该公司在刻意掩藏什么信息,故意不让投资者明白,因而,坚决不投资。
  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时,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巴菲特认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投资。首先,这些企业的业务相对简单,通过一定的学习都能够很好地理解,甚至成为行业内的专家;其次,这些企业的未来业绩和成长性是比较容易测定的,因为巴菲特进行的是股权的投资,他所追求的是长期稳健的利润。
  因此,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储蓄起来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后于大市,当时由于股神表示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击股神,“老态龙钟”、“与时代脱节”和“风光不再”等评语都被套用在巴菲特身上。
  结果随着科网泡沫的爆破,再次证明股神是对的,这说明了股神只会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股票。
  恐怕很多股民至今为止,无法具备这种特质,因为从市场实践中观察,不少股民热衷于赶时髦,爱朦胧,喜题材,误以为捉黑马,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拾进篮子里就是菜,品种选进10多只,持股各占两三百,真所谓圆台面上一大桌菜,弄得眼花缭乱,顾此失彼,无所适从,甚至于做坏自己心态,怨天尤人,指责漫骂。其实,倘若能做熟一两只股票,来回反复持续地做下去,其感性和理性收获实属不浅。因而,掌握其股票内在价值、摸透其量价关系变化、熟知其市场股性活跃程度、清晰其动态表现和静态现状,这才是真正的赚钱要领。
  

不熟不做(3)
巴菲特多次忠告投资者:“一定要在自己的理解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对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多加利用,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投资一些自己熟悉的公司。熟悉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3种:自己所在地的上市公司;自己所处行业的上市公司;基本面比较熟悉,易于了解的上市公司。
  熟悉的公司主要指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状况容易把握。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或季报。巴菲特在研判相关信息时也有其独特之处,他通过两方面来评估股票价值和股价升值的潜力,一个是对上市公司现状的分析,另一个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估算。比如投资可口可乐是1987年,当时他对可口可乐的现状分析——可口可乐是最大的软饮料销售者,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分销渠道,最低成本的生产商和装瓶商,高现金流,高回报,高边际利润;对可口可乐未来发展的估算——10年后可口可乐的收益预计达到35亿美元,大约是1987年分析时的3倍。通过研究发现该股当时具有投资价值,于是集中投资,重仓参与,随后股价向价值回归,使巴菲特管理的基金保持稳健快速增长。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和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躲到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巴菲特老家奥马哈里去了。
  巴菲特“远离市场”,也因此战胜了市场。他和索罗斯有非常相近的地方,因为大部分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只是盯着价格,他们用了太多的时间、经历来观望和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几乎没有时间去理解、研究他们拥有股权的公司。这就是巴菲特及其信徒与其他人区别的分界线。
  

集中投资(1)
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以一句话加以总结,那就是集中投资战略。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数“集中投资”的方法最有效。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对于分散投资,股神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也就四五只,一旦发现了,就要集中资金,大量买入。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成拙。
  在投资行业的选择上,巴菲特往往也是选择一些资源垄断性行业进行投资。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性企业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如巴菲特2001年上半年大量吃进中石油股票就是这种投资战略的充分体现。
  很多投资者片面地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因此,他们没有集中资金,反而将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今天看这只股好,就买进,明天又听说那只股票是黑马,就赶快追。结果区区几万、几十万或者上百万资金被七零八乱的股票所肢解,导致手中股票少则三五只,多则10余只,常常一段时间不是这只股涨,就是那只股跌,一年忙到头,好的可以赚点钱,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况下则是负增长……有的人年复一年,也不善于总结,总认为运气不好,其实这是犯了一个投资的大忌。分散投资不等于使风险得到分散,同样,集中投资虽然有风险集中的弊端,但只要把握得当,坚守一定的操作纪律,风险还是可以控制的。
  从表面上看,集中投资的策略似乎违背了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规则。不过,巴菲特对投资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成功的投资者有时需要有所不为。”他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论是错误的,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集中投资(2)
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
  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资方略,很大部分是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那里获得的思想源泉。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两三家。”另一位更具深远意义的影响者是菲利浦?费舍尔。费舍尔是一位杰出的投资咨询家,他从业近50年并著有两本重要著作——《普通股与菲普利润》和《普通股通往财富之路》,这两本书都深受巴菲特的喜爱。费舍尔在1958年《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费舍尔至今不改初衷,他常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费舍尔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亲自走一趟拜访此公司,如果他对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此。
  关于集中投资,巴菲特认为:当遇到比较好的市场机会时,唯一理智的做法是大举投资或集中投资。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建议投资者将股票适当集中,手中的股票控制在5只以内,便于跟踪。有些股民20多万资金买了二三十只股票,这么多股票,盘面很难跟踪,对有把握的市场机会重仓参与。
  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告诫投资“门外汉”们:注意力要集中。他个人坚持投资的4项原则是:
   。。

集中投资(3)
企业原则——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是否有良好的长远前景?
  管理原则——管理层是否理智,对它的股民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财务原则——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计算“股东权益”,寻求高利润的公司,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市场原则——企业的估值是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更低值买进?
  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领投资者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合情合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