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门僮一点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
不想,那个骑驴的越走越近,最后竟然走到北京饭店的门口,把驴拴在门前,从容不迫地朝着饭店大门走来。门僮这才看清,这是一个中年汉子,四方脸,两道浓眉,穿一身旧褂子,戴一顶旧帽子。门僮一看来人的这身打扮,心想:“不是个赶脚的乡下人,就是个做小买卖的。要是这种人也进了北京饭店,法国老板不把我辞了,也得扣我一个月薪水。”
这时,那个骑驴的人已经走到了门口,门僮赶紧把他拦住,问他:“这位,您进店有何贵干?”
“我来访客。”
“对不住,您不能进去。”
那人觉得挺奇怪,问:“这不是饭店吗,为什么别人能进,我不能进?”
门僮说:“我们这儿的规矩,穿军装的不能进……”
“我没有穿军装啊!”那人拍拍身上的旧褂子,门僮赶紧往后退了退,生怕他拍出一身灰土。
“对,瞧您这样儿也不像个军人。”门僮和他开着玩笑,嘲讽道,“可是我们这儿还有一条规矩呢,‘衣冠不华美者不能进店’。您瞧瞧您这身褂子,不是估衣铺里虫吃鼠咬的陈年老货,就是您爷爷那辈传下来,预备给重孙子当尿片子的看家宝贝。穿着它还想进我们这北京饭店?”
那人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呵呵大笑起来,笑完后才心平气和地对门僮说:“现在是民国了,不应以衣冠取人。不错,我的衣衫是不华美,可是孙中山先生提倡民权,我虽一介平民,也是国民一分子,为什么我不可以进这个饭店呢?再说,中国四万万同胞,啼饥号寒者比比皆是,他们连我这样的衣衫都没有的穿。中国弄成今天这个样子,不就是因为有一群衣冠禽兽祸国殃民吗?他们才是真正的蛀虫硕鼠。因此,以衣冠取人的旧习气应当改一改才对。你说是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将军光临,小门僮挡驾(2)
门僮一听此人谈吐不俗,也郑重起来,解释道:“这是店里的规矩,我也没有办法。我要是放您进去了,回头洋经理怪罪下来,我养活家小的饭碗可就保不住了。您要见客人,还是另外想办法,到别的地方去见吧。”
正在这时,那队士兵已经走了过来,他们一身戎装,臂章上都有“真爱民,不扰民,誓死救国”的字样,一看就知道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带队的军官跑过来对门僮说:“对不起,我们来晚一步。这位就是我们冯玉祥将军。”
门僮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位“赶脚的乡下人”竟然是把溥仪撵出了故宫的冯玉祥将军。这年头,“将军”、“大帅”之类的可是不少。可他们或是乘外国制造的高级汽车,或是乘豪华的马车,至少也是骑高头大洋马,自古以来,哪有骑毛驴的将军?
门僮两头为难了,饭店的章程是,“衣冠不华美者不能入内”,并没有说,将军或元帅不在此例。再说了,如果让冯玉祥进,让不让他的卫士们进饭店?他们可都穿着军装,带着枪呢。想来想去,他还是不敢放冯玉祥进店。
冯玉祥虽然还是心平气和地给门僮讲道理,可是他的卫士们不耐烦起来,有的说:“我们抓曹锟的时候,进北京城的城门也没有这么难。”有的说:“故宫的大门厚不厚,严实不严实?那个小皇上不是照样得打开,然后滚蛋。”
门僮听着这些话,虽然心里也打鼓、头上也冒汗,并且尽力赔着笑脸,可死活就是不吐“请进”二字。
直到麦义闻讯后,亲自出来迎接冯玉祥将军进店,门僮的尴尬才算解除。可是那位门僮却越想越后怕:今天这祸惹大了,谁叫自己把冯玉祥拒于门外?还嘲笑冯玉祥破衣烂衫呢?就算冯玉祥不计较,麦义也不能饶了他,得罪了这么重要的客人,那位洋经理还不得狠狠地“拾掇”他?
想来想去,他只好找邵宝元,请邵宝元给出个主意。邵宝元听完门僮讲了事情的原委,觉得冯玉祥一向以平民司令著称,不会为这点事怪罪一个小小的门僮。倒是名声赫赫的冯玉祥被阻于北京饭店门外,他的饭碗可真要难保了。于是他决定到麦义那里,替门僮说个情。没有想到麦义竟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东方人和我们西方人太不一样了。一个人的穿着应当和他的身份相吻合,可是冯玉祥将军却穿一身旧衣服、骑个毛驴,啧啧。至于那个门僮嘛,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事。北京饭店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的,他执行饭店的规定没有过失。”
自从冯玉祥先生在北京饭店下榻,以及发生了“上将军骑驴、小门僮挡驾”的事件后,北京饭店的员工对他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此后,冯玉祥于1924年底被段祺瑞和张作霖所迫,通电下野,退居北京附近的天台山。在李大钊等人的劝说下,他离开北京,到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他在北京饭店住的时间不长,到北京饭店的时候也不多。可是他一生追求真理、反抗恶势力、爱国爱民的思想和朴素清廉的作风,给北京饭店的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评价。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我》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从饭店经营的角度看,小门僮敢挡将军的驾,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个案。虽然饭店以衣冠取人的规定是否合理,大可商榷,但当时的管理层和员工认真执行饭店的规章,无疑是应当称道的。
蒋总司令为何而怒(1)
“神仙眷属”下榻北京饭店,蒋介石被小道消息激怒了。
“敬谒总理灵柩”的幕前幕后,“拜把兄弟”不欢而散。
1928年,正是蒋介石志得意满之时,一方面他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和中国共产党彻底决裂了。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上,他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1927年12月1日,他与宋美龄结婚。“蒋宋联姻”不仅对蒋介石个人生活很重要,对他的政治军事生涯更为重要。他曾经在结婚的当天发表一篇文章《我们的今日》,文中说:“我今天和最敬爱的宋女士结婚,是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的事。我们结婚以后,革命事业必定更有进步,从今可以安心担当革命的大任……我们的结婚,可以给中国旧社会以影响,同时又给新社会以贡献。”
果然,进入1928年后,凭着各种因素的推动,蒋介石终于攀上了一生中的顶峰。
这一年夏天,蒋介石与新婚妻子宋美龄一同到达北京,那时宋美龄仪态万方,而蒋介石也正当盛年,留着短须,戎装笔挺,披着他常爱披的黑色斗篷,倒也显得气度不凡。这一对夫妻,当时被一些文人捧为“神仙眷属”。蒋介石夫妇抵京时,受到了平津卫戍司令阎锡山,北平政治分会主席张继等人的欢迎。在车站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张灯结彩、欢呼献花、军乐仪仗,应有尽有。据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著名报人徐铸成先生的回忆,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下榻于北京饭店,住进北京饭店五楼的客房。蒋介石还邀请了他的“金兰之交”冯玉祥将军到北京,说是和阎锡山、李宗仁等北伐时的集团军司令一起参谒中山遗容。
“蒋总司令到了北平”(此时,北京因国民政府南迁已被更名为北平),这在当时的新闻界中引起了轰动,大小报纸都想抢独家新闻,蒋和宋的驻跸处每天都有许多端着照相机的记者,苦苦地寻觅机会,想要拍摄这对“神仙眷属”的照片。可是蒋介石正忙着筹办谒陵,忙着削弱异己,对记者似乎并没有多大兴趣。因而各报也难以得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不过,当时的“时闻社”却有一番神通,别的报纸搞蒋介石的新闻颇为不易,可是“时闻社”却每天都发表一个关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起居注”,内容有蒋介石夫妇乘什么车,车牌号是多少,将要会见哪位要人、谈多长时间,“神仙眷属”何时睡觉,宋美龄穿什么旗袍,配什么颜色和式样的鞋,都一一报道。一时间,“时闻社”的这类消息成了社会上无聊之徒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引起了其他一些小报记者和编辑的嫉妒,可是他们又弄不清时闻社是从哪里搞到这类新闻的。
蒋介石夫妇到北平后的第三天,终于传出消息,他要在北京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了。这自然引起了新闻界的重视,各报社都派出了精兵强将前往采访。北京饭店的会场早早就挤满了新闻记者。
蒋介石出场时,记者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细心人却发现,蒋介石阴沉着脸,内中有略通医道,会“望、闻、问、切”的,一看便知,这是“心有内火”。
果然,蒋介石一开口,就用他的宁波口音,“这个,这个”地哼了好几次,这是他惯用的口头语,也是在他生气或是思维不连贯的时候常爱用的。现在又是“这个,这个”地不停,更证明有什么事让他非常恼火。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蒋总司令为何而怒(2)
蒋介石终于把心火暂时压下了一些,这才能够语气连贯地说话。他说:“这个北平是几代古都,封建传统很浓厚,希望新闻界勿沾染坏习气。”
说到这儿他的目光扫了一下会场上的记者们,尤其是时闻社的人。记者们听到这儿,个个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吭气,可是都在心里盘算:“不知这位总司令为何事生气?莫不是我们对他有不敬的地方吧,他可是中国政坛上的新贵,招惹不得哟!”
蒋介石又接着说:“对女人评头品足的坏习惯最要不得,这是对女性的侮辱……”
蒋介石越说越气,他本来口才并不太好,现在为一口恶气所动,竟然变得滔滔不绝起来,连“这个,这个”也没有了。
记者们这才听明白,原来蒋介石被时闻社的报道激怒了。自己的夫人成为小报花边新闻的内容,无聊者酒后茶余的谈资,不要说身为总司令的蒋介石,就是任何一个男儿也咽不下这口气。
蒋介石滔滔不绝地痛斥了一番时闻社的无聊和对妇女的不尊重以后,才简单地说了一下到北平来的目的,无非是“敬谒总理灵柩”,“北伐成功,告慰总理在天之灵”之类。看到蒋介石余怒未消的神情,记者们也不好提什么问题,免得自讨没趣。于是招待会草草结束。
尽管记者当中各类政治倾向的人都有,但是对蒋介石斥责新闻界某些人对妇女评头品足的一番话,有异议的倒也不多。人们倒是关心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活琐事是怎么泄露出去的。有人披露,时闻社所以消息灵通是因为社长买通了北京饭店五楼的服务员。可也有人怀疑是蒋介石身边的人通风报信,因为北京饭店的服务员能够提供宋美龄穿什么,戴什么的“小道消息”,可是提供不了蒋介石将在何时,与何人谈话的内容。这类绝密消息,只能是蒋介石的心腹人物才知道。
现在再去追究这段历史旧案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可当时为蒋介石服务的北京饭店员工们一天到晚看蒋介石吊着脸,不免要小心一些就是了。也有人说,咱们北京饭店也真有幸,宋氏三姐妹,两位都到过了。要是有一天,她们能一起来到咱们饭店该有多好!
这次蒋介石到北平,名义上是“谒陵”,实际上另有打算。因为北伐中,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很有战斗力,屡立战功。蒋介石看到冯玉祥名声大振,兵力雄厚,就联合阎锡山企图削弱冯玉祥的力量。蒋介石当时把平津地区的要职几乎都封给了阎锡山,只把北平市长和一个税务官的职位留给了战功赫赫的冯玉祥所部。冯玉祥大为不满,故意拖延北上“谒陵”,让蒋介石在北平苦等了他好几天。北平“谒陵”后,蒋介石又召开“善后会议”,实际上是削弱异己,引得冯玉祥等人大为不满,不仅一对“拜把兄弟”不欢而散,此后的“蒋冯阎大战”也由此埋下了伏笔。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蒋介石、张学良首晤北京饭店(1)
张学良忽然进关,阎锡山“抱病”看望,蒋介石突然夜访,这一切都发生在北京饭店。可是谁知道这一切的幕后?
1929年7月的一天,北京饭店忽然得到通知,说是张学良进关,要住北京饭店。因为张学良在北平时是北京饭店的常客,北京饭店的人很熟悉他。北京饭店熟悉张学良,而张学良也熟悉北京饭店。几乎是从北京饭店的大楼刚刚落成伊始,张学良就经常光临。那时他常来往于北京和天津之间,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能做一路好文章,而且多才多艺,他会开汽车、驾飞机、打网球、乒乓球、高尔夫球,喜欢听音乐、跳舞。
自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治理东北的重担落到了张学良的肩上后,张学良就再也没有机会到北京饭店来了。1928年底,张学良为了中国统一大计毅然决定“易帜”,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许多人都说,这个行动说明张学良是真心的爱国者,绝非那种只知抢地盘,抓枪杆的旧军阀。现在,张学良又要来了,虽说时间很紧,但北京饭店的员工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地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122房被打扫得窗明几净,厨房准备了张学良爱吃的菜肴,舞厅的乐队准备了张学良喜爱的曲子。北京饭店在恭候着张学良的到来。
张学良为什么要到北京来,当时北京饭店的员工和普通平民百姓一样并不清楚。不过,大家都猜测,蒋介石和宋美龄先于6月25日到达了北平,住在西山。接着阎锡山也到了北平。张学良这次又到北平来,很可能和他们有关。
果然,张学良在路过天津时就发表了声明:“余赴平之目的因蒋介石之电召,躬亲对蒋报告自易帜以来东北四省之外交、军政、党部诸问题。”至于蒋介石为什么要召他来,他没有说明。
张学良此次到北平,可谓声势浩大,随行人员有王树常、邢士廉、荣臻、于学忠等人。随专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