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梅花醉如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为梅花醉如泥-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挝瘢耗阆碅栋,你洗B栋,你洗C栋,你洗D栋……我也给自己分派了一栋。分派好任务后,大家就互相对表——“现在是9:45分。OK,大家在12:30之前结束行动,到这个地方来集合,向我汇报战况。”我发出指令。大家接到我的指令后,都各就各位,紧张地展开行动。在到约定时间后,他们又一个个地回到了出发地,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情。我一问大伙情况,——哇,效果出奇地好!我说“效果出奇地好”,并不是说有多少人已经答应买我们的保险,而是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有意思。这种集体行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大伙的团队精神,使大家都有归属感。大家都觉得,像我们这样团结的队伍,没有不取胜的道理。
  行动结束之后,我们往往就带着浑身臭汗,到某家小餐饮店喝一杯咖啡、吃一个“菠萝油”,或者到一家大排档随便吃个快餐。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兴致勃勃地交流当日的行动心得。到1980年,我的员工都学会了这种方法,就用不着我亲自出马了。

制胜法宝——“洗楼”(2)
因此,我们的事业根基是很牢固的:有具体的客户,我们就去见具体的客户;没有具体的客户,我们就去“洗楼”。干我们保险这一行,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人可见。一名业务员,不管其个人素质有多高,就算是博士、硕士,就算有男才女貌,如果无人可见,也等于零。对于我们来说,无人可见就意味着失败,因为无人可见业务就无法展开。这是很现实的。在客户“资源枯竭”、无人可见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洗楼”。如果你无人可见,又没有勇气去“洗楼”,那还不如赶紧退出这一行。我常常对人说,我们这个行当中的精英,像少林寺的武僧一样,都是从“木人巷”中杀出来的。少林寺的武僧们学艺,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要通过一条“木人巷”,以检验个人功夫的深浅。这条“木人巷”实际上是一个事先设定好的战阵,武僧从其中经过的时候,会有很多木人以不同的方式袭击他。如果他学艺未精,就会在这些木人的袭击下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最终不免被打伤;如果学艺已精,就能凭借着自己的过硬功夫,娴熟地对付木人的袭击,顺利走出巷子。在我的团队中,“洗楼”就是过“木人巷”,就是考验一位营销人员是不是已经合格的手段。
  ▲在我的团队中,“洗楼”就是过“木人巷”,就是考验一位营销人员是不是已经合格的手段。
  “洗楼”固然也会有直接的营销成效,但是,在我看来,它的主要作用还不是获得保单,而是锻炼团队成员开拓客户的信心与胆量。在“洗楼”行动中,业务员对目标客户享有很大的主动权:我认识你可以见你,不认识你也同样可以见你。实施了这种行动,就使我们在营销中掌握了制胜的法宝,从此不会再陷于无人可见的窘境,不会除了哀叹“哎呀,怎么办呢?我老是无人可见,这样下去恐怕就要完蛋了”之外别无他法。别的团队并不是不知道有“洗楼”这回事,但是他们的成员脸皮不够厚,方法也不得当,往往被人一顶就缩回去了。而一旦退缩,再想重新进取,就倍难于从前了。因此,当时在别的团队中常有悲观气氛蔓延,而在我们的团队中没有。
  ▲“洗楼”的主要作用还不是获得保单,而是锻炼团队成员开拓客户的信心与胆量。
  “洗楼”的核心,其实是学习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叫你去“洗楼”,主人一打开门,你便说:“您好!我是友邦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我叫王嘉伦。现在我想向您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一些保险品种……”这样去与人打交道,我敢说你见一百个人,就会被拒绝一百次,非失败不可。在现代社会中,是不会有一个陌生人在听了你开门见山地自我介绍之后,就从腰包里掏钱出来买你的保险的,除非他是弱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第一次把人家的门拍开,是绝不会向主人提“保险”二字的。我们会这么说:“您好,我的表坏了。您可以告诉我现在是几点吗?”像这样地发问,在一百个人当中,应当有九十九个会欣然告诉你现在是几点,剩下那个不告诉你的,是因为他家里的钟表的确坏了。在问了时间之后,我们会向主人表示诚挚的谢意,然后告诉他或她,现在还要去见客户,暂且告辞。这是“洗楼”的第一步。 。 想看书来

制胜法宝——“洗楼”(3)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上述两种不同的访问方法在效果上的差异:采用前面的方法,访问一百户人家,会被拒绝一百次;采用后面的方法,访问一百户人家,会被接受九十九次。——效果相差之大,何止霄壤!一位访问者,老是遭到拒绝,与老是获得接受,其内心感觉是不是会完全不同呢?干我们这一行的,不就是极讲究“感觉”的么?若是老是感觉不好,一个人哪里还会有干事的劲头?有谁能做得到,在一天之中,接连被人拒绝,还能“精神抖擞、志气昂扬”呢?
  因此“洗楼”的第一步,是要做到被目标客户接受,而不是获得营销效益。这个道理就像我们教小孩子学习一样,必须是先让他学加减乘除,再让他学代数几何,否则他就会因为畏难而产生厌学情绪,从此不愿再学。我第一次给我的团队成员布置任务,并不是要求他们确立了多少客户,而是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向人问时间的次数最多,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任务。而通过这种轻松的访问,他们就对这种工作方式产生了兴趣。
  过了一两天,我又会带着这些同伴,来到同一个地方,开展第二个步骤的“洗楼”。这次做法,与上次便有所不同了。当你再次敲开人家的大门时,主人会感到有点惊异:“怎么,又是你呀?”
  这次,你当然不会再向主人问时间。你会这样对主人说:“是啊,是我。我这段时间一直在本栋大楼与人洽谈业务。上次真不好意思,到你们家来问时间,打搅了您。我现在想给您送一个小礼物,以表示我的谢意。”待到主人从他手中接过小礼物之后,你就带着友好的微笑走了。这次见面,你还是没有与主人谈保险。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与目标客户建立起友谊。你找朋友买保险,不就是因为与他存有交情吗!
  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与主人正式谈业务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你与他是不是建立了友谊。如果去了第二次,友谊还没有建立起来,你还要去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怎么证明主人的确与你建立了友谊了呢?你必须听到他对你说“坐,坐,坐”。这三个字一旦从他的口中说出来,便可以证明你与他的友谊初步建立起来了。因为这三个字是他主动说出来的,是他内心思想的真诚流露,它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您用不着这么快就走。进来,我们再聊聊。”这时,你才可以水到渠成地走进他的家门,与他做进一步的攀谈。而他与你之间既然已经产生了友谊,戒心自然就消失了,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还有什么不可以聊呢?实际情况往往是,你这么一坐,就很久都起不来了,因为他的话匣子已打开,什么生活啦,工作啦,家庭啦,人生啦,有向你说不完的话,你想走,一时也走不了。而作为“朋友”之间的交流,在他向你倾诉完他所想倾诉的内容之后,你自然就可以向他做“反倾诉”,否则怎么叫“礼尚往来”呢?这时,你可以径直对他说你是搞保险的,并且告诉他:“我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其意义蛮大的。”
  ▲听到“坐,坐,坐”三个字从主人的口中说出来,便可以证明你与他的友谊初步建立起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会好奇地问你。
  “因为假如您有一万元钱,您把它们放在银行的家庭户口里,它们始终还是一万元;而如果您把它们放在我们保险公司的家庭户口里,它们就有可能变成十万元,甚至一百万元。”
  “这可能吗?”他会疑惑不解地继续问。
  下面你就可以慢慢向他解释保险的道理与作用了。人都是这样,他若把你放在眼里,就会敞开心扉与你攀谈;若不把你放在眼里,就会不咸不淡地敷衍你。由于他已经把你当做交友的对象,他就会很容易地听进你所说的话。而只有是人听进去了的话,才是有用的话;被人当做耳边风的话,那是废话。他既然已经听进去你所说的话,那么买保险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至于买哪个险种、买多少、怎么付款等问题,已经不重要。
  ▲只有是人听进去了的话,才是有用的话;被人当做耳边风的话,那是废话。
  做到了这一步,就不得了了!你想在一栋又一栋的大厦中,住着多少住户?他们当中,一下子就有很多人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成为了我们的客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
  因此在我的理念中,任何一把锁都有可以打开它的钥匙。如果你把一把钥匙插进去打不开它,不是因为这把锁无法打开,而是因为它与钥匙不匹配。匹配了,就一定能打开。当时别的团队有人看到我整天带人去“洗楼”,他们也照瓢画葫芦跟着做,可是他们根本不明白上述道理,不懂得具体的方式方法,哪里会有什么效果可言呢?结果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人用扫把赶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碰壁之后,就再也没有谁愿意去做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了。这样此消彼长,大家一日一日、一月一月地做下去,差距就越来越大。这就好比马拉松赛跑,发令枪响的时候,大家都在起跑线上;跑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人越跑越快,把大多数的人都拋在了身后;有的人落在了队伍的中间或后面,但仍在努力地往前跑;有的人则没有了力气,只好中途退出比赛。
  ▲任何一把锁都有可以打开它的钥匙。如果你把一个钥匙插进去打不开它,不是因为这把锁无法打开,而是因为它与钥匙不匹配。
  我们就是这样,用“扫楼”这种方式,扩拓了目标客户群,夯实了发展的基础,锻炼了最初的团队,开始了一个家族的传奇。
  

提振精神
在事业拓展的初期,我与自己的团队成员的关系相当密切。我经常与他们在一起吃饭喝酒,谈天说地,相互交换思想。当时我们的写字楼分处于司徒拔道友邦大厦的六楼与八楼。为了调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我们每天外出归来后,都会在楼层踢自制的纸足球。踢完后,大家又带着一身臭汗,结伴到北角新邨附近或者西环的大排档饱餐一顿。那个时候,大家的心很齐,相处得非常融洽,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因为大家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而摸爬滚打。有谁在业务开拓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别的人就会鼓励他,给他打气,劝他不要气馁;另一方面则与他一起分析问题的所在,研究化解困难的办法。有谁在业务开拓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大家也会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与他一起弹冠相庆,分享他胜利的快乐。
  后来,为了提高员工的干劲,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我定期在周一召集我的员工开例会,这种例会被称为“Monday Morning”,至今依旧如此。Monday Morning既是资讯交流会,也是士气加油会。我在例会上通常都会讲话,不过我事先从不做准备,一上台,根据某种冲动,就某一个话题,便自由发挥起来。这种演讲方式,就像无曲谱的钢琴自由弹奏。
  在其他时间,我常常会在每天早上九点钟左右,在自己的办公室分别约见团队成员,听他们汇报工作的进展、会见客户的遭遇、最近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市场的分析,等等,然后根据现实情况,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解决的方法。有时我们也一起研究与客户交流沟通的技巧、迅速开拓市场的门道,等等。我所说的道理,有不少是他们以前完全没有听过、学过的,而用在实际中,往往十分有效。这一点常常让我的团队成员很高兴,觉得自己没有跟错人。后来我训导我的团队成员时,其他组的人也会来“旁听”。不过,他们不是我的团队成员,明目张胆地来受我的“训导”,会引起他们的经理的不快,因此他们多是坐在远处的一张桌子前,一边装模作样地喝茶看报,一边竖着耳朵听我讲话。而他们的“旁听”,也让我的下属产生了自豪感。他们心想,你看,连其他组的人都来向我们学习了呢!于是,我们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形成了上下一心、团结互助、相互信任、齐心协力的局面。
  别的团队的业务员来旁听,会引起他们的领导的不快;可是我从来不阻止自己的业务员与其他团队接触。因为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我传授给他们的经验,可能并不够全面;让他们多与外面接触,扩大学习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他们向别人,或许能学到更好的经验。这也是我的团队发展比别人快的原因之一。
  作为团队领导,我还经常以临时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我的团队成员的思想状况、工作进展及现实困难。我与他们谈话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布置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激励的过程。这种谈话,应当说是很有作用的。有很多次,那些因为业务开展受阻而垂头丧气的员工,经过我打气之后,马上就恢复了原有的激情,第二天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般,又精神抖擞地出门去了。而对那些拿回了保单的员工,我在谈话中则告诫他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新的一天开始之后,还要有新的收获。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在我的激励下似乎焕发了斗志,可是第二天去做业务碰了一鼻子灰,又沮丧地回来,嚷嚷着说想不干了……遇到这种情况,再激励当然就成为了我的任务。
  与我暗中竞争的别的团队的领导,也知道我常常以与员工谈话的方式来激励他们的斗志,但是他们无法模仿,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对自己的下属说些什么。其实他们也没有模仿我的意思,在他们看来,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