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嗟幕幔敲扛鋈饲虿灰タ奖垂獾哪J剑膊灰怨庥忻挥姓庋掠钡哪J嚼磁卸衔颐侵泄暮没担鹑嗣挥械模阌辛宋幢厥腔凳拢话衙拦哪J桨岬街泄ィ灰欢苄小V泄讼不短鵅BS,中国长城上每一块砖上都写着某某到此一游,中国人就好这个。人家说阿里巴巴是一个公告板,雅虎是搜索引擎,亚马逊是书店,那又怎么样?最好最成功的往往是最简单的。要把简单的东西做好也不容易。阿里巴巴要像阿甘一样简单。”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开始时的模式是中国国情和网络市场发展阶段的产物。今日的阿里巴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它不但引进了信用(诚信通),而且引进了支付(支付宝),未来的阿里巴巴会变成什么样,更难预测。
  但1999年的2月,马云找到的模式就是为全球商人做一个大BBS,而且主要面对中小企业。
  名字
  要做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就要找一个全球化的名字。马云和同伴为此绞尽了脑汁。先后想到的名字有:,,,都觉得不理想。一天,马云在网上苦苦搜索,突然迸出了一个alibaba,马云眼睛一亮,再一查,已经被加拿大人注册了,“shit;”马云骂了一句。然后,又继续搜,但再也没有搜到让他兴奋的名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模式决定行动(3)
马云和多数创始人还是觉得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好。一是因为它具有普适性和易拼写性,且不带中国色彩。他曾在美国和香港的大街上随机找了30多人,问他们“知道阿里巴巴吗?”回答都说:“知道”。二是因为它使人联想到财富。网络本身就是财富。
  想来想去,再没有比阿里巴巴更好的名字了!
  既然被人注册,就用。阿里巴巴网站前几个月的网页就是这么做的。
  为了得到这个域名,马云与加拿大人周旋了好久。马云为此事专门征询当时还在雅虎的吴炯的意见。吴炯后来对我说:“买阿里巴巴的域名,对方开价3000美金;马云觉得贵了,我认为太便宜了。我说,你不是要办国际化公司吗?赶快买,省得对方抬价。”听了吴炯的话,马云将3000美元打入了对方账户:“我凭直觉对方会同意。”
  马云终于买断了阿里巴巴域名。
  当年那个抢注阿里巴巴的加拿大人可能庆幸发了一笔横财,可他不会想到,五年之后的阿里巴巴已经价值连城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1)
如果1995年上半年开始的中国黄页是第一次创业,如果1997年底开始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第二次创业,那么1999年初开始的阿里巴巴应该是马云和他的团队的第三次创业。
  从第一次创业到第三次创业的时间跨度是将近五年。
  但有互联网史家认为,第二次不能算创业而只能算加盟,因为那是官方的公司,不是自己的公司,尽管那几个网站都是马云他们亲手做的。
  如果此说成立,阿里巴巴就是二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创建中国黄页时,马云提出的口号是:打造真正的雅虎。第二次创业创建阿里巴巴时,马云提出的口号是:要做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后来又演变为做世界10大网站之一。两个口号都很狂,也都很激动人心。
  一开始就高扬理想主义的大旗是两次创业的共同特征。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起步艰难。第一次是10万元资金3个人,四处碰壁,四处奔波……第二次是50万元18个人,陋室箪食,彻夜苦战……
  集资
  马云的北京团队是陆续返杭的。
  张英和蒋芳于1998年圣诞节前先行返杭。装修房子,添置家具。张英从家里找来地毯和窗帘,又找来一个烧油的取暖器和几件旧桌椅。一切因陋就简。
  对于一个网络公司来说,办公室的关键设备当然是电脑。于是购买电脑的重任就落在了负责财务的谢世煌身上。小谢揣着大家凑来的两万多元,来到电脑市场;但他不敢当场现钱交易,非把电脑商拉到宾馆交易才买下了两台。
  电脑安上后,绰号宝宝的周越红一人从北京杀回来,开始开发“”的页面。
  以后,北京人马陆续返杭。孙彤宇是1999年1月9日回来的,那时办公室里还空空荡荡,里面只有三四个人在工作。春节前,大部队都已撤回。留在北京善后的谢世煌是最后一个回来的,他回来时已是1999年的3月了。
  1999年1月,全球互联网的第一个高潮悄然而至。雅虎、亚马逊等美国网站的先行者纷纷上市,美国Nasdaq的股票一路上扬;杨致远等人一夜暴富,孙正义等风险投资商获利几十倍,就连买了网络股的股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中国互联网市场也热闹非凡。网站崛起如雨后春笋,网站烧钱如烧纸;新浪、搜狐、网易不但势头强劲,而且也在跃跃欲试上市。
  此时,中国的互联网之父——马云,两手空空,无声无息,而且身体欠佳;此时的马云团队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而且情绪低落,内心迷茫。
  这就是阿里巴巴诞生的大背景。
  1999年1月的一天,马云把十几个创始人召在一起说:“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一个原则,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第二不能向亲友借,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我们是愿赌服输,输了,钱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重新来过!”说完,马云率先把自己全部积蓄放到了桌子上。
  接着,大家开始你1万他2万地凑,最后凑了50万。
  彭蕾说:“虽然在北京的工资不低,但大家都是年轻人,追求高消费,所以没剩下什么钱。”
  谢世煌说:“记得大家很可怜,每个人都是一二万,二三万的样子。我觉得我们这帮人都有点好赌。特别是快输光时,很矛盾,是借钱再赌下去呢还是就此不干了?”
  大家凑出的这50万元人民币,就是阿里巴巴的种子资金。
  这次集资意义深远。第一,它决定了公司的性质是合伙人的股份制公司。当时中国人创办公司绝大多数是自己控股,自己当老板,而且一般控股都在60~70%以上。以后即便股权稀释,创始人也永远控股永远是大老板。就连新生的网络公司也未能免俗。阿里巴巴的50万启动资金,马云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无非多借点而已。当时马云要想控股要想当老板轻而易举,而且团队其他人也不会反对。但马云还是慷慨地把自己的股份分给了18个创始人。他看重的是团队,是朋友,是友情,这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源头。他说:“我们很健康,股份每个员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我们不是东方家族企业。”第二,它把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放在了一个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马云当时就接受了西方最先进最健康的公司理念。他说:“家族气、小本本主义、小心眼,这些东西都不行,西方的公司是用制度来保证,而我们中国人是用人来保证。”他当时就提出: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正是这个理念这个制度保证了阿里巴巴持续长远的发展,才使阿里巴巴有可能做一个持久的伟大企业。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2)
第一次员工大会
  1999年的2月21日,阿里巴巴召开了第一次员工大会。这是阿里巴巴第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与会创始人一共15人。其实会议现场只有13人,另外两人是通过电话接听会议的。
  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员工大会实际上也是创始人大会。与会者全部是阿里巴巴的Founder。金建杭说:“我手里有盘录像,内容是阿里巴巴的第一次成立筹备会,每个人神情严峻,尽管马云很会调动气氛,但大家脸上没有笑容。”
  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马云在会上的演讲依然慷慨激昂,但神情也有点凝重。马云说:“1995年我做出的决定,我对自己讲可能改变了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而今天,我把大家请过来,跟大家探讨至少五年十年我们要做的事情。雅虎的上市,亚马逊的上市,这一系列公司的上市,导致我们在想,Internet是不是已经到了顶点?雅虎是不是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们再跟下去的话是不是太晚了?所以我们大家今天到这里来都很着急,都在想我们这么做下去前途在哪里?到底有没有希望?玩下去玩一个什么东西出来?我们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大家可能都带来了方案,我们从基础做上去以后的好处在哪里?”
  接着,马云和盘托出了他的网站模式:不做门户,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对中小企业的B2B。会上的争论异常激烈。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虽然美国的三大模式都能找到,但绝大多数网站都是门户网站。那天会上的大多数人认为做一个像雅虎、新浪那样的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但马云坚定地说:“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事后马云不止一次地说:“在网络经济时代,有时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比没有决定更好。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的时候,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箱里去。因为那不是你的。别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凭什么?”
  这就是马云的逆向思维方式。
  金建杭回忆说:“当时争执非常大。因为中国做互联网,阿里巴巴是最独特的,没有拷贝任何一个模式。但中国其他很多网站都是拷贝美国很成熟的模式。”
  不拷贝成熟的模式就意味着创新,而创新的风险十倍于拷贝的风险。
  旋即马云纵论互联网天下大势:“因为谁都知道Internet是个泡沫,我刚才讲危机感就是指Internet的泡沫越来越多,什么时候破?他们的股票猛涨,什么时候掉?如果雅虎的股票全掉了,eBay的股票会涨,有一天,eBay的股票掉了以后,阿里巴巴的股票会长。它是一段一段地往上走,所以不要担心,我觉得Internet的梦不会破!”
  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的气氛是凝重的。凝重来自Founder们的脸上,也来自马云的脸上。同时会上还弥漫着一种失落、迷茫和犹疑的气氛。当时的这支队伍有点像败军(其实无论是黄页还是国富通,这两仗都很难说是败仗),因而士气难免低落;又有点像迷路的先行者(最先揭竿而起,东闯西杀五年,突然发现深陷歧路,而后来者早已绝尘而去),因而难消心中块垒。
  艰难时刻,马云的话总是激动人心:“就是往前冲,一直往前冲。我说团队精神非常非常重要。往前冲的时候,失败了还有这个团队,还有一拨人互相支撑着,你有什么可恐惧的?今天,要你一个人出去闯,你是有点慌。你这个年龄现在在杭州找份工作,一个月三四千块钱你拿得到,但你就不会有今天这种干劲,这种闯劲,三五年后,你还会再找新工作。我觉得黑暗中大家一起摸索一起喊叫着往前冲,就什么都不慌了。十几个人手里拿着大刀,啊!啊!啊!向前冲,有什么好慌的,对不对?”
  听了这样的话,创始者们的精神怎能不为之一振?
  接下来马云开始兜售真正的期货,兜售黄金的未来:
  “在未来三五年内,阿里巴巴一旦成为上市公司,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得到回报,那时候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这套房子,而是30套这样的房子。”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3)
为什么说到房子?是因为大家来到湖畔花园时,看见小区挂着的售楼横幅:每平方米2800元。大家算了一下,买下这样一套房子至少也得二三十万。对于这些只能掏出一二万的人来说,30万是个天文数字,湖畔花园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就像在北京EDI大家住着三套租来的简陋公寓时,马云许诺他们法国别墅、宝马车库;如今十几个创业者挤在一套房子时,马云又许诺他们30套房子。
  是精神会餐吗?是精神鸦片吗?是也不是。因为马云用来激励团队的不仅是财富,还有事业:做一个中国人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上市是当时所有网络公司的梦想和目标,也是阿里巴巴的梦想和目标。上市曾经是激励阿里巴巴创业者的动力之一,但不是全部。后来,许多人是奔着上市,奔着阿里巴巴的原始股票来的;在后来加盟阿里巴巴的国外高管,跨国公司英才中这样的人更多些。在市场经济中,为上市为股票而来,无可非议。但事实证明,仅仅为此而来的人,很难与阿里巴巴共患难。当阿里巴巴遭遇寒冬盈利无望上市无期时,这些人中的多数就会选择离开。
  谢世煌后来回忆说:“有时候,马云就像一个教父,完全就是用一种理念来引导公司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云就是一个教父,但他不是邪教的教父,也不是一个施用迷魂###的巫师。他是一个伟大理想的布道者,是一个辉煌梦想的鼓吹者。人们都知道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今天随着阿里巴巴的声名远播,愈来愈多的人知道了马云的“I have a dream”:做一个中国人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做一个世界10大网站之一,做一个102年的企业!
  今天人们听到这些豪言壮语时,已经不觉新奇。因为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站之一,成为世界十大网站之一。但是五年前,当马云在长城上喊出这个口号时,当马云向十几个创始人一遍又一遍宣讲这个梦想时,又有多少人相信?又有多少人不把它当成狂语疯话?
  马云的确是兜售期货和未来的高手,但他不是兜售空头支票的骗子。
  1999年2月21日的员工大会,虽然并没有完全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方向的目的,甚至连就阿里巴巴的模式都没有形成共识,但这次会议的意义依然深远,它揭开了阿里巴巴历史的第一幕。
  阿里巴巴的筹备始于1998年底。阿里巴巴网站的正式启动是1999年3月10日。
  在这之前,在湖畔花园,关于阿里巴巴模式的争论进行了好多次。2月12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