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第2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小事变大事”,而不是“小事化了”。

    既然如此,他还是没有罢手的意思,还要对公署中的雇员以及科长进行调查。换句话来说,他正在把“小事变大事”。

    “处置的确实重!”

    宋玉新行是肯定一声,然后又把话峰一转。

    “可这个时候,就需要这样要杀鸡给猴看!治世先治官;治官先治吏。有清一朝,书吏擅权鱼肉百姓早就是积重难返之弊病。在官场上有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说的就是县衙胥吏,旧时胥吏如此,那些雇员又焉能不加以效仿?这胆子都是一点点的养大的,今日他能用二块铜元,买上十斤肉,明天他就能敲诈几十上百两银子,到时候,恐怕就是那些科长也有可能被拉下去,他这么一治,才能令公署雇员收敛贪婪之心,令官员心生警意!”

    有时候,总需要杀鸡给猴看,治国之道不靠权术,可总归还是离不开权术,权力总还是需要监督的,尽管于心底这般感叹着,但唐浩然仍然无意现在就推行那一套市政民政互相配合而又互不统属,互不干涉而又互相监督的“行政体系”,毕竟现在的东北所需要的是独断专行。

    “好了,杰启,这盖平是没什么看的了,我们明天就直接去奉天吧!”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15章 工地(求月票!)

    月亮像一个圆盘高高的悬挂在夜空。月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微风轻轻地吹来,给人们带来了阵阵凉意……

    坑坑洼洼夯土官道上,停了几辆西式的马车,牵引马车的是洋式的挽马,而在马车附近,还有几十骑荷枪实弹骑兵警惕的注视着周围,这一切只使得这个静夜气氛顿时一紧。

    在其中的一辆马车旁,唐浩然的双手抱于胸前,凝望对面的工地。帽沿的阴影遮住了他有些深沉的眼睛。离开盖平县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去奉天,而是继续沿着官道沿途考察,不过在途径大孤山镇的时候,瞧着那座位于镇子东南的大孤山时,却依然有些失望——那里便是后世有名的鞍山,那座东北最大的钢铁城。

    甚至这座铁路已经被发现了——早在铁路公司勘探铁路时,在汤岗子一带往西测量时弄错了方向,测量人员发现指南针多次失灵,于是便认定这里有丰富的铁矿,随后便发现了大孤山铁矿。不过进一步勘探结果并不喜人——大孤山铁矿的地质品位仅只有33。6%,还不到朝鲜铁矿的一半,而此时贫铁矿的精选技术并不成熟,直到数年后瑞典人发明了新式球团矿造团焙烧技术,才克服了贫铁矿利用的成本问题,从而为如鞍山等贫铁矿的利用铺平道路。

    但对于球团矿唐浩然根本就不了解,如此一来,眼下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座铁矿,至于北洋钢铁。只能继续依靠朝鲜的铁矿。不过为了避免钢铁基地完全置于外藩可能发生的变故。北洋钢铁仍然于本溪投资兴建的一座铁矿以及钢铁厂,至于兵工署更是计划将汉城机器局的炼铁高炉拆运至沈阳,用于东三省兵工厂的建设。

    实际上固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工业转移,是将工业重心由朝鲜转往东北的必然,同样也是东北未来建设的必然,毕竟相比于朝鲜,东北的资源更为丰富。而正是东北的资源决定了东北未来的发展。

    而针对东北的发展,总督府已经与公司一同聘请数十位欧美专家。共同制定一个旨在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四年计划”,这个“四年计划”不同于这个时空的任何工业计划,实际上是唐浩然借鉴了后世苏俄的“五年计划”,是未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东北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而在这个四年计划的总路线则是:“逐步实现地区的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统制。”。

    “四年计划”的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铁路为核心的工业带建设。也正因如此,在离开大孤山之后,唐浩然便来到了这片铁路的工地上,在未来的四年中。铁路将是总督府最为重要的建设任务,而

    “四年计划”的核心也是初步构成东北铁路网。

    这条“十”字型的铁路东西走向以京奉铁路连接关内。以安东铁路连接朝鲜,南北走向则是旅顺至长春,如工期、资金准许下将会进一步向北延伸,从而构成辐射东北全境的两条干线铁路网。

    而未来东北的建设将完全仰赖这两条铁路,煤铁矿的开采、土地的开发以及大规模的移民,还有的就是沿铁路线分布的一个个城市,总督府已经开始详尽规划东北三省大小不等的42个城市的建设;这样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的同时,需要的是一条辐射型的铁路网。

    实际上未来的城市建设也好,工业建设也罢,都是围绕着铁路作文章,以铁路为核心,这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正像后世最为出名的那句话一样“要想富,先修路”,铁路作为这个时代最快捷、运力最大的陆上交通工具,自然是陆上经济的核心。

    可以说,两条铁路将是未来东北的根本,无论是建设亦或是他日的南征,都需要这两条铁路,而修建这两条铁路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

    这是总督府给铁路公司的时间,尽管铁路公司早在去年就已经于东北进行考察,确定了两条铁路的路线,与后世的铁路路线几无多少差距,相比于多山的朝鲜,除奉天义州的铁路位于山区之外,其它地区大都为平原或丘陵,简单的地质条件意味着铁路可以修建的更快,筑路成本更低。

    工地上,几处篝火与工地间燃着,一盏盏煤油灯如夜星一般散落于这片荒原,这是一片荒原,因为这里尚未被垦殖,而随着铁路的筑通,唐浩然相信,很快,在这片大地上会出现一座座新的农庄,新的城市。

    “大连至奉天的铁路时候能够筑通?”

    话声稍稍一顿,唐浩然又继续反问道。

    “一年?还是一年半?”

    总督的一声反问让蔡锦章这位铁路工程师略微一顿,作为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又岂不知道总督府对这条铁路的重视,这甚至直接关系到明年总督府是否能够顺利迁入大连。397公里的铁路,在其它任何地方工期少则需要两年,而对于已经易名为“东北铁路总公司”的公司来说,却只有不到18个月的时间。

    “请大人放心,十八个月内,铁路一定会投入使用!”

    蔡锦章的回答让唐浩然略微点下头,一万战俘、五万劳工,相对应的还有一千名因伤残退役的军人,在过去的一个半月中已经进入这片工地。而他们依然采用在朝鲜屡试不爽的分段施工,397公里铁路被分成了数十个施工段,而工期最为耗时的铁路桥建设上,其更是已经于路基同时施工以保证工期。

    18个月,至少能够连忙关内以及朝鲜并于辽宁初步建起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而这是东北。准确的来是辽宁地区工业的基本前提。无论是抚顺或阜新的煤亦或是本溪的低磷铁,都需要铁路运出,至于千百万移民亦需要经过铁路转运至少东北各地。

    “锦扬,这铁路直接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将来,按计划,从今年开始,在未来十年中,咱们要组织两百万户。一千万人移民东北,充实边疆人口,若是没有铁路,十年移民两百万户无疑就是空谈……”

    唐浩然一边走,一边向蔡锦章解释着铁路对于东北的重要性,而移民两百万户,这是府内就移民问题初步达成的共识,不过共识也仅限于“两百万户”以及“移民应以家庭为单位”这两点,前者是数量上的要求,后者则是为了东北的长治久安。历史上闯关东大都是男人先行。这些孤身闯关东的人,因无家眷拖累自然也就无所顾忌。久而久之其中一些头脑灵活,擅长打架斗殴的人开始了抢夺,渐渐地打砸抢成为了这些人的职业,由此又演变为土匪。

    相比于放山伐木亦或是垦荒种地,土匪这个职业无疑更轻松,更自在,就像曾于东北土匪中流传的那首歌“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乳、房)”。这都是有实打实好处的。但如果有家眷相随,壮丁成为土匪的可能性自然随之降低。再则家眷移民亦将有助于屯垦点的建立,有助于未来的征兵。

    “请大人放心,我等一定争取尽早完工!”

    心知铁路重要性的蔡锦章连忙向大人表述着决心,而在另一方面,他未尝不知道,在铁路公司中,公司聘请的数百名日裔铁路工程师正在挑战着像他这样的留美幼童出身,半路出家的铁路工程师的地位,而东北铁路的筑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

    无论是在公司,亦或是总督府中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现在最为激烈的竞争却存在于华裔职员与日裔职员之间,情感上前者自然更为亲近,而在专业方面,即便是作为竞争对手,蔡锦章亦不得不承认,那些日裔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极为优秀,而且从事工作时亦极为认真可谓是一丝不苟,其敬业心尤令人佩服。纵是在心底暗自与其较量着,却又不妨蔡锦章于自己主持的大奉线上使用十数名来自日本的铁路工程师担任要职。当然,这却是为了主持京奉线修建工作的日裔工程师竞争的需要。

    在蔡锦章离开后,已经进入工地的唐浩然便在工地工棚中走着,昏暗的光线从一个个帐蓬的布缝里溜出来,透过那布缝可以看到帐蓬中酣睡的劳工,这是普通劳工的营区,在不远处,还有俘虏营,关押着被俘的旗兵。

    当然俘虏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对于东北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从关内如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地招募的劳工,他们现在是工地上的劳工,将来则会成为工厂中的工人或者城市居民,而他们又会带着乡邻来到东北,成为为人信任的“宣传机”。

    看看表,已经是凌晨一点钟多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帐蓬里却偶尔会传出咳嗽声、哈欠声、板凳的响声和杂乱的说话声。依然还有些人没有睡,实际上纵是疲惫不堪,在工地上仍然会有一些人睡的很晚,会有些人忍不住在帐蓬里推着骨牌,赌耍着小钱,对于这些工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活动了。

    偶尔的会有一些输掉身上最后一个铜板的工人从工棚里陆陆续续走出来。他们的神情疲惫,有的声音沙哑,有的眼里布满血丝,有的心事重重,有的眉头拧起,肝火挺盛……大伙一出工棚,都不约而同的望望天空,打着哈欠,然后骂上一句,似乎是为自己的运气抱怨着。

    最后,从一个大帐蓬里走出来,是一个身形粗壮的劳工,与普通的劳工不同,他的劳工服上带着中队长的领衔。

    这是源自朝鲜时期的习惯,通过在劳工中推行军衔来确定劳工群体中的阶层,进而维持劳工群体中的纪律,令其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半军事化的劳工团体。这个中队长左手提个藤制的安全帽。脚上穿着双牛皮靴。显然是军用靴。裤筒挽在膝盖跟前。身上有水泥味。泥土味还有浓浓的烟味。

    瞧那模样和工地上个挑土筐子的劳工没有区别,可那中队长的领衔却告诉别人,他是一个工段的负责人,手下指挥着三个小队一百多名劳工,甚至就在他的腰间,还能看到的装着转轮枪的枪套,这一切都在表露着他于劳工中与众不同的地位。

    不过他走起路来却是一瘸一拐的,瞧着他走路的模样。唐浩然隐隐猜出他的身份,也许是一个退役的士兵,许多因伤退役的士兵被安置于工地上,负责指挥工人。

    “奶奶的,一个月的饷钱,全他娘的输了……”

    可他的话未说完,待借着月光瞧着不远处走来的那个穿着军装的青年时,那双眼睛便猛然一瞪,那脸上全是不可思议之状,突然。他把厚敦敦的右手举起,就在他将要说话的时候。唐浩然一边走一边笑着制止道:

    “行了,这大半夜的,就免了吧!”

    心知这个劳工队长认出自己的唐浩然接着说道。

    “怎么样?从部队上到了这里还适应吗?”。

    总督大人的询问让赵富的心底一热,那脸上全是感激之状。

    “适应,适应,那能不适应!若不是长官的赏赐,我这个残废不定……”

    可他这话还没说完,一旁站着只当这年青人是中队长旧时长官的劳工便开口说道。

    “好了,中队长,你平常不是成天的抱怨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日子,这成天睡着帐蓬又算是啥个事嘛!”

    工友们的话让赵站在总督面前的赵富神情一窘,面带感激状的他,用力吸了一口气,想说,却没有张口。当兵吃粮的粮子,伤了残了搁过去没人问,现在大人非但问了他,还给他安置了这么一份一个月拿7块大洋的工,他又岂能不感激。

    “嗯,确实,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确实是个日子,这风餐露宿的……”

    确实不是好日子,但凡有点盼头的人,又岂会愿意成年积月的餐风宿露的过日子?难怪眼前的这个老兵会有些抱怨。

    对于退役老兵的安置,府中秉持的原则非常简单,适用者转作警察,甚至因为警力的不足,还特意令两千五百余名官兵退役,以充实地方警察力量,而那些刚刚伤残得复的官兵中,有很多因文化、训练等各方面的原因,甚至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俘补兵”,所以大都被安置于劳动团或者垦殖团。

    而这种安置显然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就像眼前的这位,相比于餐风宿露的铁路工地上,他更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至少是那种正常的生活。

    看着面前神情拘谨的的退役伤兵,唐浩然想到那些相比于安置,退役的“俘补兵”更希望领取十个月的安置饷回到家中的事例,便用开平缓的口气问道:

    “来,和我说说,若是不在当劳工,对将来你还有啥打算?”

    在大人同这几名劳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