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晰化,十多年后,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便成为中国最大的私人公司之。鲁冠球巧妙地适应和运用了宏观形势,同时努力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精益求精。他不仅狠抓产品质量,还在改进设备上狠下工夫。他将厂里的设备折旧制度,由十五年逐渐改为五年,折旧率改为20%,将税后利润的80%用于更新设备,并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检测设备和高精尖的机床,先后投入设备的资金达1500万美元。这样从制度管理、质量意识和设备上三管齐下,狠抓质量,使“钱潮牌”万向节质量不断提高,企业于1990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2年被列为全国大型企业,还被评选为中国百家知名企业第四十三位,乡镇企业第一位。由于管理上、质量上都超过了国有企业,通过严格的检查、验收,机械工业部把杭州万向节厂列为全国三家万向节的定点生产厂之一。从此,“钱潮牌”万向节占领了全国60%以上的市场。

但鲁冠球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他说:“单是会赚本国的钱,不算什么本领,有本领,就要去占领国际市场,赚外国人口袋里的钱。”他到处搜集国外万向节的市场信息,寻找一切机会,让“钱潮牌”万向节在外国人面前露面,广交会、泰国评选会,大的小的交易会都参加,200套、300套等小批量都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鲁冠球和全厂职工憋着一口气,齐心协力开发出六十多个新品种,凭自己的实力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前西德、香港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经过多方努力,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1997年,鲁冠球带领万向集团终于叩开了通用公司之门,为其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乡村革命自人始

中国江南乡村,比之内陆地区的某些贫困山区,在对教育的态度上,一向还有着某种更加贴近的姿态。在鲁冠球的家乡——从前的萧绍平原上,有着许多的清寒农家,他们的门楣上往往写着“耕读人家”,也就是一边读书一边种地的家庭,这几乎就是一种历史传统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农民运动的发起人,有不少就是那些萧绍平原上的耕读人家的子弟。所以,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对于文化人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当地说要一个知识分子,不说初中生,不说高中生,开口就是大学生。

对鲁冠球而言,大学生在当时,自然还是一种奢望。鲁冠球自己是尚未毕业的初中生,所以他最早的起点定在了高中生身上。鲁冠球曾在宁围中学公开招收高中生为员工,这是鲁冠球的第一次对知识的大规模需求,招收的过程也是建立在相当严格的规范上的。

关于这一点,也许鲁家的亲戚们还会有说法。在当时几百名报考的高中生之中,有一名十九岁的姑娘,他是鲁冠球的外甥女,那一年刚刚高中毕业,差了二分,没能上入厂的杠子线。娘舅因此而上了门。按照中国人向有的习惯,娘舅是最高级别的亲戚,是要高度重视的上辈。

因此娘舅上门来求情,是很不容易拒绝的。娘舅说:阿球,看在老祖宗的分儿上,你就把我们家的这个女孩子收下来吧。

鲁冠球也说:娘舅,看在老祖宗的分儿上,你就不要让我把她这一次就收下来吧。

这样,鲁冠球就在人们眼里成了一个六亲不认的家伙。

中国乡村的习俗中还有一种传统,就是对本乡本村人的强烈的地方主义态度。鲁冠球在宁围中学招员工,并没规定非得招本乡的学生不可。外乡的高中生如果学习优秀,鲁冠球是绝不会把他们拒之门外的。结果,本乡有三个学生考试作弊,被鲁冠球坚决地拒之门外,而外乡有着不少的高中生却在实力的较量中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万向节厂。

本乡本土的一些个老少爷们,这一下子可就不满意了,他们嚷嚷地说:办乡镇企业,本来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安置本地的多余劳动力,怎么肥水流了外田,让别人到我们这块地盘上来唱歌呢。

鲁冠球不会再接受这种小农意识下的传统压力了。况且他也是乡村中那种属于牌子亮出的人,别人做不出来的事情,只要他以为是对的,他就做得出来。他知道,这种行动,本身就是某种意义上渐进的乡村革命。打破小生产者的狭隘目光,改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都得从这一步步开始走呢。

◆不拘一格引人才

1984年初,鲁冠球对社会公开招募人才,他的决心是要不惜血本地引进人才,开发智力。那一年的头九个月,工厂就拿出了十五万元用于智力开发。关于人才的来路,他们也大致定了几个类型。一是争取分配到大学生;二是向专家、教授发出聘请书,组织厂外的“顾问团”;三是在本厂、本乡或越出县界招收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请高等院校代培。

鲁冠球对这些人才的尊重是很实在的,他知道,知识分子要面子又清寒,你要光给他讲大道理你便是在堵他们的嘴了。而实际上他们如果能到万向来,很大程度是冲着万向能够给他们的那份报酬,对他们来说,这份物质上的报酬是十分精神的,是对他们价值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肯定。

因此,鲁冠球在对引进人才的工程上,还有那么几个字,叫做“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引进的一流人才,工资一律向上浮动一级;奖金大大高于当时的平均数值;户口一律进萧山县城;技术上可自行负责,大胆拍板,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鲁冠球由此而较为顺利地进入了人才的良性循环。

当时的鲁冠球,看中了一位名叫张金沥的工程师。

老家在慈溪的老张早年毕业于杭州水电学校,然后去了遥远的东三省。在那里,经历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不会省略的劫难。然后,又在以后的岁月中从底层做起,完成了一种再被认识的过程。只是当一个人终于被人承认的时候,有时也往往是一个人心已经凉了的时候。

初到东北的那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此时两鬓斑白,已到知天命的岁月了。他开始想念起他的遥远的南方了。而他的年老的父亲,也在故乡盼望着他们的游子的归来了。

真是瞌睡碰到了枕头,鲁冠球一听说有这么一个人才,真正可以用大喜过望的心情来形容。一封长信寄出,北方和南方就此成了一条热线。张金沥到底还是不放心,专门来了一趟万向节厂,又到各个车间去转了一下,感觉还真不错,这才坐下来和鲁冠球恳谈。

鲁冠球给了老张最优厚的待遇,出任厂里的副厂长;一家四口户口都进入萧山市;房子由他自行挑选一套,工资保证比他在第一汽车厂时高出一倍。

从长春大城市的大厂,到萧山这个小城市的小厂(比起一汽厂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的万向节厂还是一个小厂),毕竟是一种巨大的生活上的转变。老张一咬牙,请调报告打了上去。正是因了鲁冠球的人才理论,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是人才,才显示出人才的价值。一汽厂的领导们突然发现了老张这个埋在土里的珍宝,顿时便头脑清晰地决定分一个大套房子给老张。然而此时的老张去意已定,怕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东北籍长春人的妻子跟着丈夫从习惯的寒冷地带一程程地往南方走,虽然越走越热,同时也越走越犯嘀咕,不知那个新地方究竟怎样。

想到是杭州,人间天堂,心里方才踏实了一些。

谁知一到地方,才知道和杭州还隔着一条江,离县城也还有七八十来里路呢。看着这美丽田野上的不那么起眼的工厂,妻子一把抓住了丈夫的手说:你骗人,这哪里是城市,这里根本就是一个乡下嘛。

男人们就大笑起来,有雄心的男人们对居住在哪里的确不是那么在意的。他们的生活的舞台必须有着成功的标志。鲁冠球是个男人,他知道,用什么可以诱惑那些有着英雄情绪的男人们。

◆向国务委员讨大学生

真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在一次很特殊的场合之下。

那一天,1984年的春天里的某一日,国务委员张劲夫来到了万向节厂。这是一个给万向节厂带来好运的中央级的领导人。也许他自己也未必想到他为万向节厂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大事;从万向节厂初创开始,虽然换了几块牌子了,但大大小小总还在萧山这个圈子里。这一次张劲夫来到厂里,对这个厂的面貌相当的满意,连声地说:了不起,了不起,乡镇企业能够办到这个份上,非常的不容易。

张劲夫同志高兴,鲁冠球同志也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万向节厂的同志们就趁这个美好的机会,请求中央领导人能够为本厂提几个字。

张劲夫同志立刻就答应了。他为这个厂写了一个厂名,但是,他没有写成以往的厂名——萧山万向节厂,他给了这个厂一个更大的头衔,杭州万向节厂。

有谁会对这个厂名题出异议吗?不会有,那么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通过了。杭州万向节厂从此诞生。

也就是在这一次的参观中,张劲夫同志亲切地询问了工厂的情况。

张劲夫同志问:你还有什么困难吗?

鲁冠球同志说:别的困难虽然也很多,但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的缺乏,请给我们几个大学生吧。

这个出乎张劲夫同志意料之外的要求,恰恰给张劲夫同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要求衬托出了…个与众不同的厂长。

一路视察过来,国务委员见了多多少少的,大厂小厂的企业领导人,他们又给他提出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困难,诸如原材料的紧张,价格的上涨,流动资金的匮乏,等等等等。但是这个鲁冠球,提的却是一个那样远大的要求,那样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这使张劲夫同志不可能不对鲁冠球刮目相看。

国务委员说:你提的可是一个大问题。,这些年,教育被耽误了,国家在这方面也只有一步步的来。

鲁冠球此时没有他不敢说的。我们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他不想讲那些意义啊目的啊,他只讲最快的,最有效的。因此,他说:我们可以付钱啊,如果说,“买大学生”听上去不好,我们不妨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我们可以说是向国家交付培养费啊。这样说不是皆大欢喜了吗?我们可以在每个人身上花五千元,不不不,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花一万元。

鲁冠球直来直去的态度深得国务委员的许可,于是国务委员当下就拍了板:你可以向你们省里打一个报告,请有关部门给予安排。就说,是我赞同的。

没有什么比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为简单更为有效了。这就是中国式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也许这不是那么太规范,但是却十分的有效。

总之,报告很快就批下来了。那批函还是当时的浙江省委副书记陈法文同志亲自写给鲁冠球的,可见这一件事情处理时的级别之高。

他告诉鲁冠球,省里将有八个大学生名额分配给乡镇企业,其中有四个可以分配给杭州万向节厂。

鲁冠球充分重视这四个大学生的到来,这是他们建厂以来的第一批大学生,这是一个标志,这是一个档次,这也是一个级别。从此万向节厂就开始了有大学生的历史。四乡八村的传开去,都知道杭州万向节厂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它的意义,远远地大过四个大学生来厂里工作本身。

因此,他立刻毫不犹豫地从腰包里掏出了两万四千元钱的培养费,又亲自督阵安排了大学生的住宿生活问题,四个大学生+,他要求起码得有二间房。每人得有一张桌子,,只台灯。椅子嘛,一人当张是不够的,大学生都是些交际广泛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让他们坐在地上。但是大学生又是一些好动的人,成天跑来跑去的,没有自行车又怎么能行。但是既然要买车就得买好的,凤凰的,或者永久的,得是名牌,别的不行。

然后,鲁冠球这位已经是名人的大厂长亲自用自己的小轿车把那四个大学生接到厂里。大学生们一看,哇,还真不错,连彩电也给他们配上了。

年轻人不知道,这台彩电,可是鲁厂长自己的奖品,是不久前浙江省举办的“万人赞”厂长活动中他得奖的奖品。这次奖可以说是鲁冠球以后那不间断的荣誉的最初起步。所以说,这台彩电是一台非同一般的彩电。现在鲁冠球把它送给大学生们了,此中情怀,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大学生少而需要大学生的要求多。鲁冠球不能等待天上给掉馅饼。他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因此他想,没有什么,我们就造什么吧。

◆“两袋投入”说

关于这一点,他也有自己的说法: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那么多,国家再照顾,也分配不了,最有把握的是自己动手来培养。

鲁冠球很快制订了人才开发的长远计划:今后每年至少送三十人去大中专院校培养,到1990年,争取全厂至少有一百名大学生,二十名工程师,使工程技术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关于这一点,他还有一个说法,一时成为媒介的热点用语,叫做“两袋投入”,也就是脑袋投入和口袋投入同时进行。

在对穿着工装的这群乡亲的脱胎换骨的问题上,鲁冠球简直就是拿鞭子催着喊着叫着赶鸭子上架,他是要创造奇迹吗?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鲁冠球等不及了,他是要几年就把人给树起来。

真是苦了那些从前一直要把甘蔗皮吃到车床旁边的农民工人啊,瞧他们如今过的什么样的生活,瞧瞧当年那么些个吓死人的厂校奖惩制度吧:

1.凡本厂三十五周岁以下职工,文化程度初中还未毕业者(包括“文革”期间毕业需补课者),均应对位入座,参加小学、初中补课学习(不得以高报底)。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学习者,工资缓调三个月——半年,不属调资对象者,罚款三十元。重点抓好三十岁以下职工的文化补课。

2.凡三十五周岁以下职工,初中毕业及高中生,均应参加中级技术培训学习,提高技术素质。操作工(包括合同工)中级工不合格者,不得晋升四级工。中级工考核合格者,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