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鸣九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鸣九霄-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棋(碰和)牌是由二十一枚点数各异的牌,其每枚各配五枚,合计105枚即成
    挖花牌是由二十一枚点数各异的牌,其刻法有所不同,是刻在牌的二角部位,称子牌其子牌为21×1计21枚、花牌为21×2计42枚、无花牌为21×3计63枚子牌、花牌、无花牌合成一副挖花牌合计126枚我收藏的一副小巧而精美的挖花牌,其子牌上还刻有暗八仙等图案,是古时闺房博具真是难得一见!
    我近年来进入中国古代博具类领域的收藏,由来是想给博具有一个正名因为一提到博具,就会将赌博用具与赌博联系起来这也勿用非议,的确有一部分人深受其害,历代历朝都有,所以中国每个朝代都有禁赌法律公布于世我如今在收藏研究中国古代的博具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博具的种类,现介绍如下:
    最近上海收藏朋友帮我觅到一套骨制状元筹状元筹以官阶大小定注数该套状元筹有状元一枚为64注,榜眼一枚为32注,探花一枚为32注,传胪一枚为28注,会元一枚为20注,会魁四枚各为16注,解元一枚为10注,进士八枚各为8注,经魁一枚为六注,举人十六枚各为2注,秀才三十二枚各为1注,共六十七枚,合计384注,可供2-6人共玩状元筹游戏规则,有谱可循;状元合巧五子一色得,五红夺,全色全收,榜眼、探花四红马军得,传胪分相得,会元不同得,会魁三红得,解元三对得,进士四序得,经魁正快得,举人二红得,秀才一红得参与者轮流将六枚骰子掷入碗中,各视其点数不同而分取大小不同注数的筹码当筹码取完后,最后每人再投三次,称为抢状元如果那位掷得五红则可把状元抢过来,如果掷得全色即六枚骰子相同则全收
    唐代有一种在叶子上写字画画,作为游戏用的“叶子格”,起先是作为席间酒令用具,用之于宴席间行令的牌戏笔者藏有一副象牙诗牌,是由叶子格中衍生出来的,显著区别是以竹、木、牙代替了绢叶、纸叶这种以“牌”的形式出现的游戏大约在北宋年间诗牌到了北宋末年出现分化,一方面仍沿着文字游戏一路,越来越朝文人雅士靠拢;一方面引进了骰子,演变成的一种新的牌戏牙牌牙牌又名排九牌本人藏有多副象牙牌九,尺寸大小不等,有3。8厘米长的,还有不到1厘米长的小牌九与之配套的象牙骰子,大的有2厘米立方体,小的只有0。5厘米立方体宣和牌自创制以来,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盛行于民间,并有所发展而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牌戏我近来好不容易觅到一副碰和牌,这是一种由牌九变化而来的它是32枚牙牌中,取其点数和排列不同的21枚,每种由5枚组成,计105枚,称为碰和牌除此之外还有挖花牌、游和、九张棍等与麻将牌配套的是用两颗骰子,依据所投的点数计算开始取牌,另外有记录东、南、西、北庄家的记录器称庄子
    麻将牌是马吊与骨牌的混合产品,有国牌之称,普及与全国,流传至海外麻将牌的好坏决定牌所取材料最高档的要算翡翠麻将了,其次是象牙麻将、漆雕麻将,一般是骨牌,其中也有好坏之分另外就是牌面刻工的精细与美观了再次,是置牌的红木盒子,也大有讲究,上面刻有某某象牙号制等,特别是正面刻上四个字,非常有趣味,如方城之戏、积善堂钱、公余雅玩、书香妙具、美戏雀品、唯一消遣、乐而怠倦、方城之撸У纫郧八罩莨桥埔捣浅P送侵杏姓磐蛟础⑼篮栊恕⒂岷闾┑龋峭庥行伞⒘跬蛏⑼跤莱伞⒅焱蛟础⑿硗蛐说认笱篮
正文 《武经总要·后集卷十三》
    真实的《武经总要》(节选)
    真实的《武经总要》是我国宋代军事著作,是我国第一部以“武经”命名的兵书,是兵家的经典著作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曾公亮(999~1078)、丁度(990~1053)等奉敕编集,以供将领学习参考
    五年成书,共四十卷前集二十卷,包括《制度》十五卷,《边防》五卷;后集二十卷,包括《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
    《制度》部分不仅摭采宋代与前代的兵法、军事条令之类,介绍宋时的战术、战阵、训练、军队编制、装备等情况,还首次附有大量武器、阵列等插图,是全书的精华《边防》部分介绍北宋北部、西北部、西南部等的边境地理,还有辽、西夏等的民族、地理概况《故事》部分仿效唐朝杜佑的《通典》,分门别类,摘录旧史所载的前代各种战例《占候》部分介绍天文、气象等对战事的影响,具有迷信色彩,是全书的糟粕
    《武经总要》为研究宋代军事史的重要资料由于该书保存了唐代的兵法、军事条令等,对研究唐代军事史也有参考价值其《边防》部分对研究契丹、党项、西南少数民族等历史,也有资料价值
    《武经总要》保存不少北宋火药武器的记录,还记载了毒药烟球、火炮和蒺藜火球三种火药配方,反映了当时火药兵器已在武器装备中占有一定比例,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火药等发明,弥足珍贵该书影印明正德刊本仅有前集,《四库全书》本有前集和后集
    《武经总要》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宋初兵备和总要集成
    (二)冷兵器集成
    (三)床弩和炮
    (四)攻守战具
    (一)宋初兵备和总要集成
    公元九六〇年,原五代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靠掌握禁军起家,又是以兵变方式夺得政权,因此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他当了皇帝以后,一方面想方设法陆续解除了自己一些带兵老部下的军权,另一方面加紧了朝廷对国家主力军禁军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变了唐以来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国家对武器制造业的集中管理北宋王朝在国都汴梁(令河南开封)建立了大规模的兵器生产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专门生产各类刀枪甲具和远射兵器南、北两作坊设在汴梁的兴国坊,主要制造各种铠甲和刀、枪等兵器以及兵幕、甲袋等装备;弓弩院专门负责远射兵器的生产,制造各种强弓劲弩和各类箭支在南、北作坊以下,还有更细密的分工,分为五十一“作”,每一作专门负责制造一类产品,如“铁甲作”“马甲作”等等两作坊的工匠多达七、八千人太祖赵匡胤并亲自督查武器的生产情况,开宝八年时(九七五年),他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使得北宋初的军械生产水平便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作坊的武器年产量达三万多件正是在军队的高度统一领导和军备生产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北宋前期诞生了一部集当时及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朝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当时距宋朝立国已有六十多年宋仁宗为防止武备松懈,将帅“鲜古今之学”,不知古今战史及兵法,所以下令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编纂一部内容广泛的军事教科书曾公亮等以五年的时间编成《武经总要》,仁宗皇帝亲自核定后,又为此书写了序言
    《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每集二十卷其中前集的二十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具体形象地层现在我们面前,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宝贵资料后集二十卷辑录有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
    作者:浣雪2006-6-2522:13回复此发言
    --------------------------------------------------------------------------------
    4回复:选自《武经总要·后集卷十三·假托安众》
    《武经总要》反映了宋仁宗时期宋王朝军事思想上的某些积极变化本来,北宋初以来为防止地方割据,将帅专权,将将帅的统兵权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权都收归皇帝直接制辖,但矫枉过正,结果弄得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导致仗仗失利,节节败退而《武经总要》中则重新重视和强调古代《孙子》等兵书中用兵“贵知变”、“不以冥冥决事”的思想,这在宋代军事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只是北宋后来的统治者并没有遵循和实践这种用兵思想书中还十分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兵家用人,贵随其长短用之”,注重军队的训练,认为并没有胆怯的士兵和疲惰的战马,只是因训练不严而使其然
    《武经总要》详尽记述和介绍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各种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图像特别是第十至第十三卷,如《攻城法》、《水攻》、《水战》、《守城》等攻战篇,不但记录了与这几种战法有关的兵器装备,还有防御工事和战舰的情况第十三卷《器图》,集中了当时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每一件都有清晰的插图,仅第十至第十三卷的四卷中,就附有各式插图二百五十幅以上,图上还以楷书注有详尽的器物名称、使用方法等文字说明,是研究我国古代兵器史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指明:一是宋代的兵器是承继着汉唐以来的传统,所以《总要》中记录的许多兵器类型,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从汉代以后,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变化,由这部书作了总结后,又影响到北宋以后的兵器类型,可以说《总要》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自唐、五代以来,中央王朝的军队吸收了不少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的优秀兵器如《器图》中的“铁链夹棒”,书中明白地注明是从“西戎”处学来的,是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用来攻击宋代步兵的兵器,被北宋部队吸收过来,经过改造,成为更适用的兵器因此,北宋兵器装备的种类比以前增多了,锐利程度也有所加强
    《武经总要》的内容极为丰富,我们在下面的几节中还要有针对性地具体加以介绍
    (二)冷兵器集成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主要是步兵兵器,在宋代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所谓“十八般兵器”,到此时已基本全部出现,且趋于定型,这些兵器在《武经总要》中几乎都有记录
    北宋的军队仍以步兵为主,所以《武经总要》中记录的各种冷兵器,也是以步兵兵器为重点主要包括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和防护装具三类
    1.远射兵器,一般还是弓和弩
    关于弓的情况,《武经总要》里记录了四种:黄桦弓、黑漆弓、白桦弓和麻背弓,从所附图像看,它们都是复合弓《总要》中记录的弩有黑漆弩、雌黄桦梢弩、白桦弩、黄桦弩、跳镫弩和木弩六种,前四种是较强的弩,由士兵自己踏张;后两种弩是较小的,由士兵用臂力开弩弓和弩所用的箭,有点钢箭、铁骨丽锥箭、木扑头箭、三停箭、飞羽箭等以上的弓和弩,都是利用一个士兵的力量就可以发射的,便于行军野战,是部队中大量配备的兵器
    2.格斗兵器
    《武经总要》里讲到北宋军队装备的格斗兵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格斗兵器,另一类是北宋时期新出现的兵器类型前一类主要是刀和枪;后一类主要是各种棒类以及骨朵(蒜头)、铁链夹棒等
    刀有八种名目: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刀其中只有手刀是短柄的,其余七种都是装有长柄的手刀的样子已经和汉唐以来的传统形制不同了,刃口弧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坚重有力,比汉代的环首直刃铁刀更适于劈砍,是部队中常用的兵器长柄的刀可以泛称为陌刀,其中又有直刃尖锋的掉刀以及类似偃月状的掩月刀、凤嘴刀、屈刀、笔刀等以上列举的是当时军队里最常用的刀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枪有九种名目: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鵶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安有长的木杆,上装刃,下装鐏这些枪有些是供骑兵用的,有些是供步兵用的骑兵用的枪常在枪首侧面加有双倒钩、单倒钩,或是在杆上装环,被称为“环子枪”步兵使用的多是素木枪、鵶颈枪等梭枪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兵器,它的柄较短,只有几尺长,是北宋时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那里汲取来的新品种它是和盾牌配合使用的,战士一手举着盾牌保护自己,另一只手拿着梭枪,它可以用来与敌人格斗拼刺,还可以投掷,以击中几十步以外的敌人在当时,又可以叫标枪
    除了有锋刃的刀枪以外,北宋的步兵还常常使用没有锋刃,专门用来砸击敌人的兵器,其中最常用的是棒类棒,北宋时又叫“棍”、“杵”或“杆”,是用粗重坚硬的木料制成的,一般长一点五米左右,其中有在表面包一层铁皮的诃藜棒、前端装有带双倒钩尖刃的钩棒,以及没有尖刃只有倒钩的抓子棒还有更厉害的一类,是在棒端安粗头,上面密密麻麻地安着尖钉,叫做狼牙棒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它的形状很像农村打麦场上使用的连枷,在棒的前端用链环连着另一个较短的铁棒,用来自上而下打击敌人,这是向西北的少数民族学来的一种兵器另有一种连珠双铁鞭,即后世被俗称为“三截棍”的兵器,直到今天还能在武术器材中看到它的形象骨朵是这时期出现的新兵器,是在一根棒的顶部装一个圆球形的锤头,锤头呈多瓣球状的叫“蒜头”;制成带刺的蒺藜形状的叫“蒺藜”从前旧京戏有一出戏名叫“八大锤”,说的就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由于岳飞的儿子岳云和另外三名将领都双手使锤,因此戏名定为“八大锤”,实际上当时的锤并不是戏台上的样子,而就是北宋兵器中的“骨朵”在宋辽、宋金战斗中,主力是步兵的宋军要面对铁骑上的辽金骑兵,抡起大棒和锤去砸击敌人的兵马,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