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澳洲史-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心,各国所要培训的人员均送往该国集中培训。因而,澳大利亚空军在二
战期间得到了巨大发展。
1940 年,孟席斯在做了上述参战的种种准备之后重申澳对英要提供更多
的军援,并声称他的政府已经武装起23 万陆军和海军,其中18 万人以及澳
大利亚的空军可以到世界任何地方服军役。
三、党派斗争与孟席斯政府下台
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澳大利亚几乎没有战争紧迫感,因而党派
斗争仍十分激烈。乡村党领袖佩季强烈反对孟席斯任总理,甚至孟席斯领导
的统一党内也有不少人反对他任该党领袖。澳大利亚工党在1940 年4 月也发
生了分裂。这时党内出现了一个自称反共产主义的澳大利亚工党,其中大部
分人是新南威尔士的兰格的追随着。此外,在工人运动中还出现了一个“新
南威尔士党”,其中大部分人是倾向进步的分子,其领袖为W。J。 麦克凯尔。
工人运动的分裂,对工党十分不利。
1940 年是澳大利亚大选年,并确定大选在9 月21 日举行。经过一番明
争暗斗,大选结果对执政党不利,但工党也未获胜。在众议院,统一党得23 
席,乡村党得13 席,工党得32 席,兰格工党4 席,无党派2 席。这样,统
一党和乡村党在议会中为36 席,而工党和兰格工党合起来也是36 席。无党
派的2 席:科尔斯通常是支持统一党的,威尔逊是支持乡村党的。在参议院
中,联合党(统一党和乡村党)为19 席,①工党为17 席。在新政府尚末正式
① 联合党是指乡村党和统一党,因它们长期联合执政,故名。

组成前,联合党分别召开了决策会议。乡村党决策会议斗争十分激烈,斗争
结果,法登取代卡麦隆而为该党“临时领袖”。
两党决策会议后,10 月28 日,新的孟席斯政府宣誓就职,新内阁主要
成员是:财政部长法登、总检察长兼海军部长休斯、航空部长麦克伊文、内
政部长H。S。 佛尔、陆军部长皮尔西·斯宾德(无党派人士)。这几位部长是
战时内阁的核心。令孟席斯十分棘手的是佩季仍是内阁成员,出任商业部长。
新政府建立后不久采取的重大措施有三项:一项是建立了上文提到的军
事顾问委员会,参加该委员会内阁成员有孟席斯、法登、休斯和斯宾德,工
党有柯亭、福特、马金和比斯莱(实际上他是兰格工党的代表)。第二项措
施是在1941 年元月开始相继向美国、中国和日本派遣使节。这是澳大利亚历
史上的空前创举。孟席斯委派澳著名政治家R。G。 凯西为首任驻美大使,同年
委派约翰·莱萨姆为驻日公使和委派弗里德利希·埃格莱斯顿为驻中国公使。
第三项措施通过禁止共产党合法存在的法律,宣布共产党非法,为了打击澳
共,把澳共和法西斯党相提并论。
四、战争初期亚非战场上的澳军
正当澳大利亚国内党派斗争激烈和进行大选时,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
1940 年9 月30 日,德日意签订为期十年的经济和军事条约。与此同时,向
北非进攻的意军到达埃及沿海重镇西迪巴腊尼。澳海军配合英海军与意海军
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澳军舰“悉尼号”击沉意军舰“巴特罗米欧·考
利奥尼号”。澳陆军和英军一起在尼维尔将军指挥下对进犯意军发起猛攻,
把意军赶出了埃及和昔兰尼加。澳军乘胜追击,到1941 年2 月占领了班加西。
在这次战役中,意军损失惨重,10 个意大利师和1/6 的空军被消灭,俘意军
达12。5 万人。希特勒为了挽救在北非惨败的意军,立即派隆美尔将军率德军
进攻北非。英澳军队顽强抗击处于极大优势的德军。
1941 年4 月,德军进攻希腊,目的是阻止英军楔入巴尔干半岛,以免妨
碍它进攻苏联。澳军担任阻击任务,由于英军指挥部错误估计希腊战局形势,
虽经顽强阻击,但终未能阻止德军占领希腊。德军在希腊得手后便向克利特
岛进攻。当时岛上驻有英军、澳军、新西兰军和希腊军,仅英军就有28600 
人。德军采用空降伞兵袭占该岛,5 月20 日上午8 时,德军向克里特岛一次
空降3000 名伞兵,接着陆续空降,岛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英澳军伤亡很大,
被迫于28 日开始撤退,到31 日撤退结束,仅撤出1。6 万人,其中包括希腊
军2000 人,其余或战死,或被俘。此次战役,英澳希军均损失惨重,仅英海
军死2000 人,损失各种舰只22 艘,包括一艘航空母舰。澳军死伤亦十分惨
重,不少士兵活活淹死在大海中。德军死伤虽只有8000 人,但系精锐的伞兵
师,故希特勒对此次战役十分不快。
1941 年6 月22 日,德军背信弃义地进攻苏联和日军大举南下更加加重
了国际局势的恶化,而国际局势的恶化则加剧了澳大利亚国内党派的斗争,
尤其加剧了联合政府内部反对总理孟席斯的斗争。一些人批评他无能力领导
政府,不少的人以他的绰号“生铁鲍勃”为口实说他象张伯伦在英国一样不
适合领导一个民族进行反对法西斯的战争。他的同党和同僚都说他长期追随
张伯伦大搞绥靖政策,不宜再居党魁高位。甚至一位年轻的议员比尔·麦克
考尔在统一党内外进行反对孟席斯的活动。在压力下,孟席斯呼吁各党组成
联合战时内阁,并且表示愿当一名部长。但这亦未能减弱反对的势头。1941 

年8月,孟席斯被迫辞职。8月29日乡村党领袖法登出任总理。在新内阁中,
孟席斯任国防合作部长。
1941年10月1日,新政府向国会提出预算案。这项法案规定强制性贷
款和对低收入者征收所得税。这项提案不仅遭到工党激烈反对,而且也遭到
一向支持政府的无党派议员科尔斯和威尔逊的反对,因而法登政府在国会失
去多数,只好辞职。这样,法登政府只存在 40天便倒台了。于是工党接管
了政府,10月7日工党政府宣誓就职,柯亭出任政府总理。约翰·约瑟夫·柯
亭,1885年生于维多利亚克雷斯维克,出身于警官家庭,12岁失学,曾在印
刷厂和其他工厂工作。1906年参加维多利亚社会主义联盟。从1911—1915
年任维多利亚林业工会书记,后在一战时任反征兵同盟书记,因此曾被逮捕
入狱,但很快被释放。1917年2月去西澳大利亚首府佩思,任《西澳大利亚
工人报》编辑。1927—1928年任联邦皇家儿童基金委员会委员。1928年当选
为众议院议员,1935年继斯卡林为工党领袖。
柯亭的主要助手是赫伯特·沃尔·伊瓦特,任总检察长兼外交部长,内
阁主要成员还有福特,任副总理兼陆军部长,比斯莱任供给与发展部长,马
金任军需部长,奇夫利任财政部长,德雷克福德任空军与民航部长。

第三节澳大利亚和西南太平洋战争
一、严峻的国际形势
柯亭政府的最大功绩是成功地领导了抗日战争。
工党上台后不久,战争形势对澳大利亚来说日益严峻。1941 年11 月,
澳大利亚主力巡洋舰“悉尼号”在印度洋被德国攻击舰“考墨兰号”击沉。
“考墨兰号”袭击澳大利亚巡洋舰时佯装荷兰商船。“悉尼号”船上645 名
官兵全部遇难。这极大地震惊了澳大利亚,但对澳国震动最大的是日军大举
南攻。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到1941 年10 月,已占领了中国最富
庶的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大部分地区。1940 年,德军征服法国、荷兰等
国,日本趁机大举向印度支那进攻,从而威胁到英美在东南亚、甚至南亚的
利益。为此英美做出了强烈的反应。1941 年7 月24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要
求日军撤出印度支那,并于26 日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停止供
应石油。英国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日本试图通过谈判来打破美日关系僵局,
使美国取消石油禁运。但美国的条件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撤出印度支那,而
且要求撤出中国。日美的外交僵持,使日本决心实现早已制定的同美国作战
的计划。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把同美国作战计划具体化为偷袭珍珠港的决
策。
日本之所以决心南攻还有下列因素:
第一,1940 年9 月27 日日本和德意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
取得了德意的支持;
第二,1941 年4 月,日本同苏联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减少了后顾
之忧,日本可以至少抽调出11 个师用来南攻。
第三,日本消耗的石油,88 %是靠进口的,主要靠美英荷进口,到三国
对其禁运时,石油库存仅能维持一年半的战争耗用量,而对华战争,据日本
军部估计得三年才能结束。因此石油成了日本能否进行对华战争的关键问
题。而石油的唯一来源是荷属印尼群岛油田,换言之,爪哇和苏门答腊之油
田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唯一希望所在。但要南攻,就必然和美英开战,尤
其要和美国开战。美国在太平洋有两大海军基地:菲律宾和夏威夷,而夏威
夷是联结美国本土和整个太平洋的关键性纽带,从战略上说,搞掉夏威夷这
个纽带就等于摘掉美国太平洋舰队,因为美国的这一舰队的大部分舰只密集
于珍珠港。
经过近5 个月的争辩,日本决策南攻并为此决策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
在偷袭的同时派重兵南攻,双管齐下。
1941 年11 月26 日,日本派出6 艘航空母舰,423 架飞机,此外用17 
艘战舰护航,由南云忠一海军中将指挥,从单冠湾出发,从北面直奔夏威夷
群岛之珍珠港。12 月7 日,日本飞机轮番轰炸美军基地珍珠港,毁灭性地打
击了美国太平洋海军力量,仅被击毁击坏的各种舰只19 艘,各种飞机251 
架,美军人员伤亡为3435 人。而日军只毁坏飞机99 架和5 艘小型潜艇。这
次偷袭为日本南攻扫清了道路,同时也激怒了美国,迫使美英与之决一死战。
二、日军大举南攻和澳美结盟
在日本偷袭舰队驶向夏威夷群岛时,日本其他海军部队进入西南太平

洋,几乎与偷袭珍珠港同时,日军分别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登陆。新加
坡是日军进攻的大目标。12 月7 日,日本第15 军在马来亚北部哥打巴鲁登
陆,然后长驱直入,英军节节败退,几乎后退了六个星期,最后渡过柔佛海
峡,退到新加坡基地企图固守。12 月10 日,即登陆后第三天,英国主力舰
“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在马来亚以东海域被日军飞机炸沉。这不仅
给英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对澳大利亚亦造成严重损失,因为两舰是保卫
马来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两个堡垒。堡垒的被摧毁使澳大利亚和新加坡
完全暴露在日军进攻矛头前面。澳大利亚人开始怀疑新加坡是否是“不可攻
破的基地”,英国能否保护住澳大利亚的安全。与此同时日军向西南太平洋
地区迅猛推进,澳大利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问题。柯亭政府迅速做出
两项重大措施。
第一项是制定出联合美国抗日的方针。柯亭在1941 年12 月29 日新年咨
文中明确地向全国宣布了这一政策,他说:“我毫无保留地明白地指出,澳
大利亚期待着美国,这对我们与联合王国的传统血肉关系无丝毫的损坏”。
又说“澳大利亚可能垮台,但英国仍然能够支持下去。所以我们决心不让澳
大利亚垮掉,我们得尽一切努力来拟定一个以美国为基石的计划,使我国有
信心坚持下去,直至战争的形势转向对敌人不利的时刻。”
这个新年咨文和在咨文中确定的新方针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与赞
扬。普遍地认为英国自顾不暇,无力保卫澳大利亚了,已在日军进攻下没有
任何力量自卫,相反,美国是新兴的大国,是太平洋战争唯一能抗击日寇的
力量。但是一些保守的澳大利亚人,如孟席斯、休斯和斯宾德等人坚决反对
“以美国为基石”的政策,认为这是工党政府的“大错误”,说柯亭的新年
咨文是“危险的”,等等。
美国非常欢迎澳大利亚的联合方针。美国人十分清楚,只有打败日本才
能保证它在西南太平洋的利益。日军不仅在珍珠港严重地危害了美国的根本
利益,而且在西南太平洋也危害着美国的根本利益。
1941 年12 月8 日,在菲律宾群岛的美国统帅部得知珍珠港惨状,立即
作好—切战争准备。但是在强大的日军强攻下也是节节败退。从12 月10 日
到第二年(1942 年)4 月9 日,美军丢失了整个菲律宾群岛和损失了3 万人,
此外菲律宾军队约11 万人也瓦解了。剩下为数不多的美军在总司令麦克阿瑟
率领下退到了澳大利亚。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失败,就把澳大利亚和美国紧
密地联结在一起了。因此珍珠港惨败后,美国也迫切地需要澳大利亚。
白宫主人罗斯福接受了柯亭的建议,命令美驻菲律宾部队司令麦克阿瑟
将军就美澳结成抗日军事同盟的问题与澳大利亚进行谈判。根据总统的指令
麦克阿瑟将军于1942 年3 月由菲律宾飞抵澳国。经过谈判,双方决定建立美
澳联合司令部,该部大本营设在墨尔本,4 月司令部在墨尔本正式建立。麦
克阿瑟将军为最高司令,澳大利亚将军托马斯·布莱梅为副司令,负责指挥
全部陆军。另外两名美国将军分别指挥空军和海军。澳大利亚人十分高兴地
欢迎第一批美军的到来,不久大批美国的海陆空三军陆续到来。这样,美国
在西南太平洋虽然丢掉了一个菲律宾基地,但又很快找到了一块更大的基
地。澳美军事联盟建立了起来,从而美国在澳大利亚取代了英国,大英帝国
急剧地衰落了。
柯亭第二项措施迅速从中东调回大部分澳军。1942 年初,能保卫澳大利
亚的军队几乎全是民兵,约20 万人,其中受过军事训练的约有5 万人,但无

作战经验,其余大部分几乎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澳大利亚正规部队大部分在
中东,即第6师、第7师和第9师;第8师在新加坡。因此要保卫澳大利亚
和抗击日军,只有迅速调回上述军队一途。
1942年2月15日,澳大利亚总参谋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