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盾传-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特定的政治背景下,茅盾作为文化部长,又不便反对或在公开场合提出异议。
 
轰轰烈烈之时,茅盾离开北京,带了中国作协李仲旺等人,去东北作社会调查和视察工作,了解东北业余文化活动的情况。在东北调查研究中,充分肯定东北业余作者的创作热情的同时,也从另外角度,指出业余作者的不足。
 
茅盾像一个传道者,到东北为文艺工作者启蒙,为文艺工作者指点;又像一个老师,给那些业余作者讲述文艺创作的规律。这一年的6月10日,茅盾在作协沈阳分会座谈会上,专门像老师一样,给与会者讲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从理论上给予规范,告诫大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革命浪漫主义,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片前辈心。
 
在长春工人文化宫大礼堂里,茅盾专门讲了文艺与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他那浓重的桐乡口音,在演讲时还请了两个浙江籍的吉林大学学生郑启幕、翁方颐作记录,在这次讲话中,茅盾同样指导吉林的文艺工作者怎样认识文艺与劳动的关系。在东北,茅盾还专门讲了关于短篇小说创作问题。
 
所以,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茅盾确实是尽心尽责。在这样轰轰烈烈、不着边际的浮夸风中,茅盾处处以宣示文艺创作规律而奔走,确实难能可贵。从东北回京,茅盾在9月11日的文化部部务会议上,专门作了《文艺大普及中的提高问题》。这些材料表明,茅盾在大跃进年代里,并没有像反右时那样,称病拒绝写文章,而在此时,茅盾在困惑中,表示出一种积极的姿态,努力想把已经调动起来的人民大众的积极性,引导到健康正确的艺术创作轨道上来,不遗余力地宣传一些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从另一个方面,保持一个五四老作家的人格和操行。
 
今天,尽管当时的历史印痕,无可避免地在茅盾的文章、讲话中体现出来。但从历史角度看,仍可作这样的历史解释。
 
茅盾对许多政治运动表示困惑,只能用曲折的方法表示。在他的现存的67本日记中,也表示出某种困惑。如社会上一些人对“改造思想”的庸俗理解,茅盾在1961年5月30日的日记中说:
 
“……每日早起洒扫,原亦不坏,至少可医便秘(恐怕这些劳动对改造思想未必有功,不但这些劳动,我曾见下放农村劳动一年者,脸晒黑了,手粗糙了,农业生产懂一点,会一点了,嘴巴上讲一套,比过去更能干了,然而思想深处如何?恐怕——不,不光是恐怕而是仍然和从前一样)。矛盾之处在于清晨精神较好之时少读一小时的书了。”
 
这种困惑,茅盾只有悄悄地记在自己的日记里,偶尔流露。
 
1961年12月,茅盾偕夫人孔德沚去海南岛避寒,在困惑中寻找轻松。
 
从海口走东路,经万泉河、东山岭,到三亚市,后又经通什返海口,海岛风光,热带情调,给在繁杂的政治生涯中忙碌的茅盾莫大的慰藉。在当时他给海南文联等题的诗中,可以想见其心情:
 
海南之行
 
久闻宝岛大名,今始得畅游;从东路至鹿回头,居六日,又由西路回海口。观感所及,成俚旬若干,非以为诗焉,聊以志感耳。
 
海南颂
 
琼崖雄峙海南疆,气概峥嵘五指张。
 
公元一九又二七,红旗招展满山岗。
 
后来奋斗廿余年,星星之火已燎原。
 
日寇猖狂何足数,琼崖纵队力回天。
 
大军南下扫烟尘,宝岛从此归人民。
 
山容海色都非故,蕉雨椰风岁月新。
 
八茧之蚕三熟稻,地下蕴藏无价宝。
 
归侨有家今兴隆,热带作物争长雄。
 
敢为国防效微力,更因外贸奏肤功。
 
水坝高耸称第一,海底夺油资源阔。
 
八所吐吞万吨舰,英歌之盐石碌钢。
 
黎苗回汉同心德,十年建设费周章。
 
共产大道何荡荡,领导英明全赖党。
 
茅盾这首《海南颂》,也是时代之作,但其中无忧心情可见。1962年元旦,茅盾在通什这个充满温馨阳光的山城里度过,倍觉新鲜,同时也感叹时光的流逝,记元旦,写了两首诗,可以见其当时的心境:
 
(一)六二年元旦
 
莫向双丸怨逝波,只愁岁月等闲过。
 
读诗渐少多读史,不为愚忠唱挽歌。
 
(二)六二年元旦访通什
 
花鸟山城庆岁朝,州名自治汇黎苗。
 
千年合亩公社化,三级分劳干劲高。
 
敢作非缘蚺胆助,争雄全仗赤旗招。
 
树人十载宏观在,化雨春风多冶陶。
 
这在当时,确是难得的日子,据说,茅盾夫妇的海南之行,是自费的。
 
新中国的多难,政治风云起伏,茅盾经历了许多连想都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运动,身在位上,既困惑,又无奈。 

 








 
 
第三十一章和平的文化使者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作为首任文化部长,对外的文化交流,作世界和平的使者,自然成了茅盾这位文化部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从1951年10月23日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理事会开始,至1962年7月1日去莫斯科参加争取普遍裁军与和平世界大会为止,共出国16次。其内容是争取世界和平和文化交流两大类,因此,茅盾在文化部长任上,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进步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他一生中较为辉煌的一个方面。也因此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和平的文化使者。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整顿社会秩序,制订新的秩序方针政策,使一代开国元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自然,茅盾也不例外。待新中国万业待兴的工作稍有头绪后,中共就立即参与世界和平事业。频频出访,在国际事务中尽一个大国的责任和使命。1950年3月8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开会,茅盾当选为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1951年1月,茅盾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1年3月,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又决定茅盾任理事,这一年的10月,茅盾受任为第二届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代表团理事,于23日早晨6时从北京乘飞机转道莫斯科去维也纳。在莫斯科,旧地重游,茅盾感慨万端,戈宝权等在机场迎接代表团成员,但公务在身的茅盾,在莫斯科稍事休息后,于27日飞抵奥地利的维也纳。
在大会上,茅盾代表中国代表团,作了《巩固和发展各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的发言。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中,茅盾感到新中国应该有刊物,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阵地。1952年12月11日,茅盾再度赴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会后,坐火车取道莫斯科回国。在火车上,同行的代表陈冰夷和茅盾谈起办一个刊物,专门介绍外国文学。茅盾一听,十分兴奋,与自己平时所想不谋而合。于是茅盾专门向陈冰夷介绍了鲁迅当年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压迫下创办《译文》的艰难情景,说“今天情况大不相同了,如果办新的《译文》,一定能办得更好。”在茅盾关怀下,新中国的《译文》终于在1953年7月1日正式创刊,茅盾担任主编,陈冰夷、董秋斯为副主编。
 
50年代初,茅盾的出访任务,大部分是参加国际性会议,有时刚回来,又要整理行装,出发去国外。1953年4月,北京春意盎然的时候,茅盾刚刚接待波兰玛佐夫舍歌舞团来华演出,第二天,即4月30日就离开北京,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会议,5月14日返回北京。
 
6月9日,茅盾又和郭沫若一起,乘机离开北京,取道莫斯科去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在匈牙利,茅盾除了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之外,还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向匈牙利全国和平理事会献礼”仪式,出席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和部长会议举行的招待会,6月19日,茅盾又出席匈牙利布达佩斯市民为庆祝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的群众大会。在匈牙利参观访问近一个月时间。回国后,茅盾又及时写了《人民匈牙利的电影》一文,发表在8月20日《人民日报》,宣传匈牙利的文化事业。没有几个月,茅盾在11月17日,又率团去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会上,茅盾作了《为进一步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而努力》的发言,赢得代表的热烈掌声。12月中旬返回北京,出色地完成任务,19日,周恩来亲自接见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并招待代表团成员,给予充分肯定。
 
1960年8月25日,茅盾应波兰政府的邀请,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去波兰访问,在波兰访问期间,茅盾受到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所到之处,给茅盾留下深刻印象,萧邦故里,波兰音乐学院的少女、高材生,为中国贵宾演奏了萧邦名曲;在凯纳尔工艺美术中学里,茅盾观看了工艺美术中学生的杰作,欣然赋诗:
 
源泉艺术在民间,吸取精英先着鞭。
 
古拙非缘哗世俗,诡奇最怕坠魔关。
 
创新毕竟开潜力,蓦效由来毁异材。
 
卓见奠基凯纳尔,独标一帜更无前。
 
茅盾对于波兰人民的智慧,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去苏联访问,组成庞大的中国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11月2日,茅盾和宋庆龄、郭沫若等随毛泽东主席赴苏。在苏联期间,随毛泽东主席等拜会苏联党政领导人,谒列宁墓并献花圈,出席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参加阅兵式,宴会,以及声势浩大、壮观的群众大会。同时,又和毛主席等领导一起,观看著名的芭蕾舞《天鹅湖》。茅盾第一次看《天鹅湖》时,是1947年第一次访问苏联时,距此时已经有10年,茅盾一边看,一边想,不胜感慨系之。
 
在出访过程中,茅盾平易近人的作风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1962年2月,茅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去埃及开罗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夏衍为副团长,成员有杜宣等16个作家,飞机转道香港,乘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班机去开罗,抵开罗后,茅盾和夏衍下榻在一个叫“牧羊人”的饭店。代表团其他成员杜宣等住一个叫“阿塔拉斯”饭店。当时,杜宣对“阿塔拉斯”是什么意思,不大了解,就问茅盾。茅盾笑笑,看了看这个店名,说:“这个么,是这样的,‘阿塔拉斯’在希腊神话中是一个大力士。所以是大力士的意思。”杜宣他们一听,都笑起来,有人忙提议,“那么,我们不要叫它阿塔拉斯,干脆叫大力士饭店吧。”大家一阵欢笑。2月16日,代表团圆满完成任务返国。
 
大家登上飞机后,忽然发现茅盾的座位空着,杜宣等人忙问:“沈部长呢”,结果大家都说不知道。夏衍让几个青年人去找找看。结果在飞机的行李舱里找到茅盾,原来他在同机上的服务员一起查看代表团的行李是否同机启运,一个66岁的老人,在一件一件地查看行李,几个年青人见了,十分感动。
 
1962年,茅盾受命组团,率王力、金仲华、朱子奇等组成的代表团,去苏联莫斯科参加争取普遍裁军与和平世界大会。对这种政治性很强,业务又不熟悉的差使;加上当时中苏友好关系已经破裂,双方论战已酣之际。茅盾知道自己肩上的分量,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度。临行,细心负责的周恩来总理专门召开会议,确定代表团成员,拟定发言提纲,并指定王力执笔发言稿。
 
在7月9日下午的大会上,茅盾宣读了王力为他写好的发言稿,申述了普遍裁军的重要意义,要求那些拥有大量军备的国家率先裁减军备,以利于世界和平。这个发言后来刊登在国内《人民日报》上,题为《中国代表团团长茅盾在争取普遍裁军与和平世界大会上的发言》,这个发言在国内刊登以后,中央一位负责人认为代表团的发言太软弱,对赫鲁晓夫的态度太软弱,认为这是一次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失误,否定了代表团的作用。因此,这次去苏联,成为茅盾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国,在他出访史上,划上一个句号。但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
 
回顾茅盾新中国成立后屡次出国,或访问,或出席会议,在共和国的文艺史上、外交史上,都有这位文化部长的汗水和功劳。这里,不妨罗列一下茅盾作和平文化使者的足迹:
 
1951年10月23日,以第二届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代表团理事的身份,乘机去莫斯科转道维也纳,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2年3月21日,转道莫斯科,去奥斯陆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同年12月,茅盾又去维也纳出席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会后又到波兰访问。
 
1953年4月30日,茅盾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同年6月5日,又与郭沫若等同机取道莫斯科去布达佩斯参加和平理事会。
同年11月17日,茅盾率世界和平理事会中国代表团,离京去维也纳,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4年5月15日,茅盾赴柏林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特别会议。6月,又转道莫斯科,去斯德哥尔摩出席缓和局势国际会议。
 
1955年6月15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等团体决定组成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茅盾为团长,并以15日启程去芬兰的赫尔辛基,参加世界和平大会。
 
1956年12月,茅盾与周扬、老舍率团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亚洲作家会议。
 
1957年11月,茅盾和宋庆龄、郭沫若等随毛泽东出访苏联,参加苏联40周年国庆。
 
1958年10月,茅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塔什干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在会上,茅盾作了《为民族独立和人类进步事业而斗争的中国文学》的报告,指出:“保卫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中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亚洲各国人民和作家在这个庄严的伟大的斗争中,更进一步建立了友好的文化关系。”
 
1959年5月,苏联作家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茅盾又亲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会,并在会议上代表中国作协“祝词”。
 
1960年8月,茅盾应波兰政府邀请,亲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去波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