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的中医-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篝锍吹牟蛊⒌淖饔帽冉锨浚猛脸吹闹剐旱淖饔酶眯8魑槐鹨晕湃嗽谡饫锩皇露谥谱磐婺兀衷谝├矸治鲋っ鳎资踉诰髦峙谥埔院螅幕臃⒂汀⒛谥喑煞荨⑺苄蕴羌盎乖堑暮慷加兴浠庑┪揖筒幌噶牧恕
  一般茯苓变化较少,但是在患者同时有心神不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茯苓给改成茯神,这个茯神就是茯苓里面抱着些松树根须,它有安神的作用。
  在患者脾胃气虚的时候,可以用炙甘草,但是如果患者同时咽喉不利,有些邪气的时候,则可以改成生甘草,因为生甘草有解毒利咽的作用。
  一个方子,四味药,但是变化是很多的,如果能够根据患者的证候,来随时变化,则可谓善矣。
  这个方子加上陈皮和半夏以后,就增加了化痰的作用,这个痰各位可不要理解成我们吐出的那个痰,在中医里面,如果体内的水湿流动不畅,变得黏稠了,我们就称为“痰”,陈皮、半夏,与方子里的茯苓、炙甘草合起来,又变成了化痰的组方二陈汤,各位看看,这种组合之妙,真是难以言表。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化痰呢?因为有些水湿黏稠了以后,阻碍了阳气的生发,现在把它们给化开,然后又用利水的方法给去掉,这样一层一层地,就把妨碍阳气生发与流动的障碍都给排除了。
  这个六君子汤各位不要小瞧了,有的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之后,一点胃口都没有了,正气也完全挺不住了,就用这个六君子汤,陈皮和半夏的量根据情况减少点,用上以后,患者的胃口就恢复过来了,有的患者还从此恢复了生机,多活了好多年。
  也就是这个方子,李中梓在给这位县长的儿子用上以后,这位同学的正气慢慢地就足了,也不吐血了,也不发热了,一天强似一天,最后,真的到了三个月的时候,他所有的病就好了。
  李中梓如约还给了章县长一个健康的儿子。
  章县长后来升官,做了给谏,还不忘李中梓的恩情呢,没事儿就写封信问候一下。
  看来,中医很多方子虽然很简单,但是您如果真的理解了,会用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却可以用它们来解决,我写过的这些医家,其实各位如果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用的往往都是些很简单的方子,却救了很多人的命,这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吗?
  方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真正的高手,只不过是知道在什么时候用它而已。




第213节

日期:2008…11…6 16:06:42

  崭露头角的日子

  到三十来岁的时候,李中梓已经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医生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般大家都说“老中医”、“老中医”的,仿佛是中医只有到了岁数才能够相信,但是,您只要看看人家李中梓是怎么学习的就知道了,人家是发奋读书的,他把家人病死的悲痛转化为了悬壶济世的决心,因此读书那叫一个玩命,就这么个读法,没法儿不成材的。
  有朋友该问了,你怎么知道他读书玩命呢?你有根据吗?
  各位,我们只要看看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写的那本叫《颐生微论》的书就知道了。
  这本书是李中梓在三十岁的时候刻印的,后来在公元1642年的时候删补过一次,显然写书的时间是在三十岁之前,但是在这部书里,李中梓已经就显示他已经自成一家了。
  在这本书里,李中梓把人体的生理、解剖都给论述了一遍,尤其是画了好多的解剖图,很是详细,然后他把五运六气也给画了简易的说明图,尤其难得的是,他把自己的脉法都给写了出来,这个脉法可是非同寻常,是他自己根据古代的脉法悟出来的,他把五运六气、节气时令和脉法结合,这些内容现在基本很少有人掌握了。
  我之所以说李中梓下了大功夫读书,是在这本书的第二部份《医宗论第二》里,李中梓把古今的医家和医书都给点评了一遍,各位,这可不是那种看了前言、再看看后记就能写的,人家是点评,把前人医学思想的得失,都给论了一遍,很多内容论述得那叫一个精辟,就凭这点,我就知道李中梓在三十岁之前读书读到何种程度了。
  凭什么人家三十岁就成了名医了,看看下的功夫就知道了。
  这本《颐生微论》刊印以后,当时很是畅销,书卖得到处都是,很多人看了书以后就来求诊,当时江南就把李中梓当作张仲景再世了。(镌而悬之肆,乃翕然遍走天下……以请一刀圭者,日且相迫,三吴中遂以长沙氏目相之)
  但是,下面的内容更加重要,在书最后的《感应论第二十四》中,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的李中梓写下了一些医学道德的内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的医生是凭什么能够登上医学的至高境界的。
  李中梓在这部份里说:“医以活人为心,当念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有招者,急去无违。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勿论风雨,勿拘远近,尽心拯济。”
  各位,看出来了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志向啊!大医精诚啊!人家为什么能苦读不倦,为什么治病能够千里必赴,那是人家立下了大的志愿啊。
  能够做到只要有患者请诊,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远近,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你都立刻前往,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他还对医生的修养也提出了要求:“胜己者师之,不若己者佐之,毋道人短,毋恃己长,宁人谤吾,毋吾谤人”等,如果你想象一下,这些都是出自一个每到三十岁的医生的笔下,那么这个人的境界就可以知道了。
  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李中梓在这部份里也讲了好多因果报应的故事,其中还特别的提出了许叔微同志当年免费给老百姓诊病的传说,这很不好,这里点名批评。
  这点是李中梓受了他父辈的影响,他的父亲和那位写《了凡四训》的了凡先生是好友,了凡先生非常的相信因果报应,因此李中梓也受了影响。
  在这种高标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李中梓同志当然很快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民医生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里记载的李中梓看病的医案吧(其实前面我们聊的方鲁儒和孙久久夫人的医案也都是这本书里面的)!
  新安那里,有位吴修予同志的侄子,这位小同志不知道怎么搞的,患了失眠,但是他这个可不是一般的失眠,这位的失眠,已经发作三年了,三年来,基本就没睡过好觉(目不得瞑已三年矣),各位不知道有过失眠的经历没有,据患者讲,这个失眠巨痛苦,没法儿忍受,说是瞪着眼睛等天亮的滋味那叫一个绝望,每当看到太阳出来了,心里都咯噔一下:完了,又是一个通宵!
  这位小同志就这样忍受了三年,而且还有别的症状,是烦躁,发热,身体瘦得没法儿说了,这让家人可是操心极了,大家忙着给他请医生,基本上能想到的医生都找了(大江以南,迎医几遍),这些医生来了,一看这位烦躁,还发热,有的判断是阴虚发热,有的说是有痰火,总之是养阴清热、化痰安神,什么方法都用了,药也喝了一千来付了(身体还是不错,要搁一般人早喝废了),也没有效果,现在搞得是想睡一会儿觉都难(求一刻安卧不能也)。
  后来这位小同志的家人就请来了李中梓,当时还是李中梓跑到外地去给这个年轻人看的病,诊脉的时候,李中梓就开始细心地体会脉象,发现这个患者的“肝脉独沉而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中医的诊脉历来挺神秘的,我给各位介绍一点,让各位了解一下,中医脉诊理论认为人的手腕从腕横纹策到胳膊肘侧(指的是方向)分布的是寸关尺三部脉,中间的的关脉在手腕边的高骨的边上找,左手的寸关尺对应的脏腑是:心、肝、肾阴,右手寸关尺对应的是:肺、脾、肾阳。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大概的是如此,李中梓在诊断这个患者的脉的时候,就发现他左手的关脉那个位置脉很独特,这个地方的脉特别的沉,要按下去才能感觉到,但是一旦感觉到了,就会觉得这个脉很有力,一般的人各位可以体会一下,这个肝脉都是应该很容易摸到的,但这位患者的就很特殊,为什么呢?李中梓认为,这是肝气郁陷在里面,不能生发了,这一般是由于郁怒导致的,治疗需要疏肝达木。
  于是他就开了方子,是:柴胡四钱、白芍二钱、丹皮二钱五分、山栀子二钱五分、甘草五分、桂枝四分。
  这个方子可以做为梳理肝气郁陷的经典方,方子里柴胡是疏发肝胆之气的,白芍是入血分,柔肝养阴的,丹皮泻肝胆之火,山栀子泻三焦之火,其中柴胡是把肝气向上疏,丹皮、山栀子是把肝火向下泻,甘草是和中的,而桂枝是暖肝升陷的,桂枝在调理肝经方面的作用,后来的黄元御是最有心得的,但是显然李中梓用得更早,这个方子里面桂枝用的最巧,一般人想不到,但是用了桂枝以后,整个方子就活起来了。
  这个方子用了以后,就一付,下午喝的药,结果患者喝完以后就开始倒头大睡,呼噜打得那叫一个响,一直睡到天亮还没有醒。
  这下家里人倒是担心了,纷纷开始问李中梓:老大,您的药没有搞错吧,这位怎么跟睡死了过去似的,别不醒了?
  李中梓胸有成竹地说:“各位别担心,人家都三年没好好睡了,多睡这么一会儿你们担心什么啊,这就跟大热的天,突然走到了树荫里一样,当然乐不忘返了,别害怕,你们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去吧,别在这看人家睡觉了。”
  可显然,大家都很好奇,谁都不走,就在这里看着这位小同志睡觉,因为看他失眠看惯了,冷不丁一看到他睡觉,还挺新鲜的。
  这一觉,一直睡到中午才醒,醒了以后,舒服地伸了一个懒腰,然后翻身,就在床上,给李中梓就磕了三头。
  李中梓一看:这是干什么?
  患者说了:三年没有睡觉啊,我自己觉得一定是会死的,但是您一付药就让我睡了个够,人都是有感情的啊,我怎么能不感谢呢?(积患沉深,自揣必毙,三年之病,一朝而起之,人非土木,感极涕零)
  然后,李中梓给开了丸药来善后,方子就是逍遥丸加上点人参。在一个月以后,这个患者就康复如初了。
  各位,现在我们开个紧急会议来讨论一下这个情况吧,为什么人家李中梓一付药效果就这么好呢?为什么别的医生给患者服用了一千付药都没有好呢?
  难道中医真的是只能出现一百个庸医对一个名医的状态吗?
  让我们倒着往回推吧,看看那里出了问题,首先,方药开的是不一样的,所以疗效不同;再往上推,为什么方子开得不一样呢?是因为对病因病机的理解不同,李中梓认为是肝气不舒导致的,这些医生认为是阴虚和痰火导致的;在往上推,为什么会对同一个病,出现这么相异的认识呢?问题出来了,就是因为诊断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对同一个病证,分析的截然不同。
  其实西医也存在这个问题,同样的CT片子,有的高手一看就可以迅速地判断肿瘤的部位,状态,而有的医生就会错误地判断。
  所以,在看病的过程中,诊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诊断错误,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我们的中医诊断学却还是很不完备,好多先贤的经验都没有涉及到,因此培养出的医生诊断能力很低,很多网友甚至反应一些中医师连舌脉都不诊,匆忙问问就开药,治疗结果能好吗?
  这种情况早在张仲景的那个时候就有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序里就说当时的一些医生“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张仲景说这能看好病就怪了,当然,这里有态度的问题,可能这些医生态度就不认真,但是即使是他们态度认真了,恐怕这些手段他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散的,散布在各个书里,只有看书多的人才能会,否则您是甭想学会的。
  再看看《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吧,比西医的《诊断学》页数整整少了一半,中医是三百页,西医是六百页,本来内容应该更丰富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在这里短人家一半。
  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个议题是很重要的,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医的发展就永远会被庸医扯后腿(我的话怎么有些象领导同志的发言啊),鉴于有的同志们看得要困倦了,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在以后有机会了接着讨论。




第214节

日期:2008…11…8 20:03:27

  给各位讲个题外的故事吧:光绪皇帝最后的日子。

  现在的历史研究领域根据清宫医案的记载,普遍认为光绪帝自幼体弱多病,有长期遗精史,身体素质一直很差,成年后遗精、腰背痠沉等病又继续发展,维新失败被幽囚瀛台、珍妃的被囚、惨死所遭受精神、肉体上虐待、凌辱更加重了他的疾病,以致日渐恶化直至腑脏功能失调,毫无救治之望。据所记载的脉案从现代医学去分析,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心肺功能慢性衰竭,合併、急性感染以致造成死亡。因此属于正常性病亡,并无中毒或其他伤害现象,更无突发性暴亡之迹象。
  这是在陈可冀院士在1980年对清宫医案进行整理以后得出的结论,由于整理人员为医务工作者,因此史学界多认可这种说法,认为这是光绪之死的最后定论。
  但是,医生只是看到了纸面上记载的内容,这些内容背后的事情呢?甚至这些纸面的内容可靠吗?
  另一方面,从医学角度来看,难道光绪的病就真的那么严重吗?
  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这个问题。
  脉案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在清宫医案里,光绪帝的脉案最多,从他小的时候就有记载了,到他死亡前的最后十年中,他的脉案数量开始明显增多。
  那么光绪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