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代的中医-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脉案背后都发生了什么?
  在清宫医案里,光绪帝的脉案最多,从他小的时候就有记载了,到他死亡前的最后十年中,他的脉案数量开始明显增多。
  那么光绪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呢?
  在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他都有哪些症状吧:我统计了该年五月份的全部记录,发现光绪的主要症状有:耳鸣、左目内眦发红、手胀、中州(胃)空、咳嗽、腰腿酸痛、偶有遗精、多言气怯、小便频数、口渴。
  这是当时光绪的主要症状,反复出现,但互有交替,并非同时出现,期间患外感一次。
  从中医临床的角度来分析,此时的光绪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属于虚火上炎之证,可以判断他气虚,判断肾虚的只有遗精、和腰腿酸痛两个指征,但是相火旺也可以导致遗精,脉络瘀阻也可导致腰腿酸痛,因此有肾虚的可能,但并不能完全的成立。
  虽然医案中反复出现尺脉弱的字样(中医认为尺脉侯肾),但是中医几乎诊所有的人都尺脉弱,并非光绪一人。
  在这些症状中,只有“手胀”比较可疑,有水肿的嫌疑。
  在这一年的六月,光绪开始实行变法,因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光绪身体状态还算是可以的。
  在变法维持了一百天以后,变法失败,此时局势异常微妙,各国领事非常关心光绪的健康,在当年农历九月四日,法国使馆排出医生多得福进宫,为光绪检察身体,检察出的症状如下:身体虚弱、颇瘦、劳累、头面淡白、饮食尚健、消化迟滞、大便微泻色白内有不消化食物、呕吐无常、气喘不调、胸间堵闷、气怯时止时作、听诊肺中气音尚无异常、脉息数而无力、头痛、耳鸣、头晕、恶寒、腿膝尤其冷、自觉指木、腿酸痛、耳聋、视力降低、腰疼、小便色白,用化学将小水分化,内中尚无蛋清一质、遗精。
  这次法国医师的诊断,是:腰火长症,就是现在的肾炎。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大家一直认为光绪患有肺部疾患,这个论断比较一致,在这次检察之前,光绪就经常咳嗽,但是这次西医诊断却在听诊方面没有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说明至少光绪在这个时候,肺部应该不存在严重的问题。
  另外,肾炎的诊断比较模糊,此时没有检测出尿蛋白,但是在光绪死亡前却检测有微量的尿蛋白,说明有患肾炎的可能,但至少此时不是很严重。
  在第二年,光绪的身体仍然较多的问题,此时的脉案篇幅骤然变得长了起来。
  在该年一月份里,光绪的主要症状有:外感风寒头痛、恶寒身痛、鼻塞、谷食不香、口粘无味、面色青黄、左鼻孔内肿痛、鼻涕见黑丝、鼻子下生小疡、头晕、左边面颊发木、耳后项筋酸痛、腭间偏左起小泡、漱时带血丝、咽喉有阻隔感、咽喉左边起泡、右边咽喉微痛、左牙疼、唇焦起皮、口渴、喉咙痒、呛咳、气不舒畅、心烦、心悸、时作太息、目中红丝、视物迷蒙、眼胞发胀、耳聋耳鸣、胸中发堵、呼吸言语间觉得丹田气不足、腹中狭窄少、腹中气厥下部觉空、气短懒言、两肩坠痛、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滑精、久坐立则腰膝酸痛、心中自觉发笑、体质倦怠、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便频数时或艰涩不利。
  在这一个月里,光绪的症状几乎每天都是这些,没有什么改变。
  从中医临床的角度分析,这显然是肝气不舒导致的上焦热证,其中腰膝酸痛很早就有,大便燥结开始出现,耳鸣此时也开始严重,这几个症状一直伴随着光绪到最后。
  如果对清宫医案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特点,就是对皇帝的病症事无巨细,一概记录,有的只是患者的一种感觉,但是也记录下来,这给人一种印象,就是这个病很严重了,其实我们只要概括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一些轻微的病症。
  在光绪死亡的前一年,即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份的时候,力钧开始为光绪诊病,力钧调治了一个月,对于力钧的诊病,民间笔记有一种说法,《国闻备乘》记道:“迨奕劻(庆亲王)荐商部郎中力钧入宫,进利剂,遂腹泻不止。次日钧再入视,上怒目视之,不敢言。钧惧,遂托疾不往。谓恐他日以大逆之名,卖己以谢天下也。”我们对照了清宫档案记载,在力钧诊病期间,光绪仍然是“大便不畅”为主,偶尔“溏泻两次,而觉畅”可见光绪还觉得很痛快,并没有怒目。因此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可见民间在此问题上猜测甚多,连入宫诊病的医生都成为了怀疑对象,我们需要对此一一排除。
  我统计了光绪在这个月里的症状,出现的主要症状有:心跳、肩胁牵掣作痛、说话小腹作痛、腿足酸软、左脑晕,右脑痛、大便干燥、有时溏泻、消化迟滞、背脊痛、梦遗、耳鸣、口内起泡、鼻孔微疼痛。




第215节

  这个时候的病情,光绪自己说是“时轻时重”,很多人认为光绪的病情是一年年依次增重的,但是我们分析他的这些病症,从临床的角度并不能将他定为重病,因为这些症状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亚健康的人的身上,并不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的病症。
  因此,我们根据此时的医案来判断,光绪并没有病得那么重,而若干光绪身边的人的资料证明,光绪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因此这里有些症状甚至我们可以打个折扣。
  在光绪死亡原因的研究中,光绪最后一年的身体状况是个关键,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
  在三月份中,我对脉案中记载的主要症状进行了统计,主要症状有:右耳堵闭、足跟筋脉作痛、食下运化迟钝、右腋及腹均作窜痛、腰脊刺痛、口中起泡、大便欠畅、遗精,在这些病症里,出现的最多的是耳鸣和足跟痛,其它的症状并没有多次出现,可见并不明显,否则以光绪对诊脉那么挑剔的人,一定会让全部写入脉案的。如此分析,此时的病情也没有那么严重,并不是一个重病患者的表现。
  从年初开始,这些症状一直出现,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在六月份开始有了“腰胯尤觉跳痛”的记载,说明疼痛有所发展。
  我们再来统计一下七月份的情况,主要症状有:腰酸痛、俯仰转侧皆为牵引、头晕、耳鸣、食后迟运、大便不调、咳嗽(感冒一次)、神疲、夜寐不安(子丑时醒来即不能寐)、遗精。在这些症状里,咳嗽仅仅出现一次,结合以前西医的听诊,我们似乎可以断定,这不符合肺结核的表现,没有咳血、甚至连咳嗽都只是在外感时出现,不知道肺结核的诊断从何而来?此时每天御医们所有的精力都在光绪的失眠和腰胯疼痛上,可见这是当时的主要病症。
  在光绪死亡的前一个月,九月份,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主要症状:腰胯中边皆痛,俯腰更甚、干咳鼻涕带血、耳鸣、口渴、头晕、恶风、大便忽溏忽燥、舌燥口苦。
  这些日子主要仍以腰胯痛为主,光绪自己形容其疼痛是:“仿佛气窜”,在九月十二日时增添了叫关永秋的医生,该医生开了些外用的药酒,病情并未因此减轻。
  其中干咳只记载了三次,可见并不是一个主要的病症,而且是鼻涕里面有血,可以分析是因为鼻腔干燥造成,给皇帝诊病要事无巨细全部记录,因此这在普通人是平常的事情,往往会让研究者认为是重病。
  在十月初三,在光绪死亡的前十八天,御医施焕和张彭年在脉案中写到:“窃思痛未加剧,似宜暂停药饵,以舒胃气。”
  这句话很关键,这说明在御医的眼中,光绪远没有到病入膏肓的状态,御医们甚至还想停药一段时间。开的方子各位也可以看一下:川贝母一钱、北沙参一钱、冬瓜仁一钱五分、杭白芍一钱、麦冬一钱五分、橘络五分。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这也绝对不是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开的方子,这只是一个润燥宣肺的方子,其原因是光绪此时有些外感。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断定,光绪的身体确实有病,但是并没有那么严重,其病并不致于死亡。
  那么,光绪的身体此时到底如何呢?
  其实当时慈禧也已经患病卧床,但是她却不断下手谕给各地,要求征求名医给光绪,她一方面是要掩盖自己的病情,稳定民心,另一方面有可能是造成光绪病重的舆论,对于这点,当时的民间就有反应。
  民国期间有一篇《啁啾漫记》,记述当时广州督军推荐的名医门定鳌医治光绪疾病的经过,原文说:光绪三十四年秋,内廷传德宗有疾,孝钦后复垂帘诏各省大吏征医士。广州将军某以良医门定鳌进,请脉拟方,征引《内经?素问》,下及各家著述颇详,太后称奖,屡蒙赏赍,时朝野颇疑太后有废立意。某国使臣某就门私第问帝病状,门不言,良久,濡笔于砚上疾书作“无病”二字,旋即涂去。数日,外间喧传帝实无病,各国使臣请觐见,并荐西医诊视,太后以帝病重辞谢,各国使臣因请于御榻视疾,太后迟疑未决,又数日,帝病愈之诏,宣布中外矣。于是门定鳌名噪一时,而门于数日前托言挂冠归矣。太后恶外人袒德宗,排外之念,实基于此,刚毅辈从而和之,遂激而为庚子之变。门定鳌字桂珊,汉军旗人,其自述如此。
  翻阅清宫医案发现,这位门定鳌医生在光绪二十四、二十五年确实在宫里为光绪诊病,在许多的医案里都有记载,因此这种说法是比较可靠的。可见在戊戌变法以后,慈禧就曾经制造过光绪患重病的舆论。
  恽毓鼎是当时宫里的近臣,他写的《崇陵传信录》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他说说:“十月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起居注官应侍班,先集于来薰风门外。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未阖,侍应官窥见上正扶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
  可见,就在光绪还行走便利的情况下,慈禧为了让光绪和百官保持距离,还是愣对外说光绪无法起床,就不带领百官来朝拜了,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让光绪很是悲愤。
  从这些记载看出,似乎我们有线索可以认为,光绪的疾病并没有那么严重,到病入膏肓的地步,《清德宗实录》记载:十月初一日,光绪诣仪鸾殿,问慈禧皇太后安。自癸酉至戊辰“皆如之”,就是从初一日至十六日,每天都是如此。这么看,光绪居然一直都可以起床活动,居然可以去拜见慈禧,这是持光绪重病说的学者最为困惑的地方,他们也承认,史料记载有矛盾的地方,其实就是他们认为的光绪病重说与史料矛盾。
  还有记录
  尚未刊行的军机章京许宝蘅的《巢云簃日记》(稿本)记载:“十月十八日 六时入直值班。皇上以不能坐,未召军机,本传日本侯爵锅岛直大等觐见亦撤去,今日寅刻即传诸医伺候,九时三刻内务府大臣率医退出,醇邸、世、张、鹿、袁诸公详问病状,始散。”
  可见,在光绪死亡前的三天,还曾经安排召见日本侯爵,这难道是病入膏肓的安排吗?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光绪的身体在最后几天里发生了什么吧。
  我把清宫医案最后几天的记录全部进行了统计,发现,在十八日之前,一直是每天御医入诊请脉一次,而且基本都是御医吕用宾一人请脉,但是到了十八日,突然开始有三人次进行诊脉,十九日是四人次,二十日是四人次,二十一日光绪死亡。
  显然,问题出现在十八日,这天突然发现光绪病重。
  那么,这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时,一位西医叫做屈桂庭的,自述曾经亲自为光绪皇帝诊病处方。这位当年屈医生七十四岁,有一位《逸经》杂志的记者去访问那位屈医生,屈氏就口述当年为光绪诊病经过,写成一篇《诊治光绪皇帝秘记》。这篇文字,是访问亲身为光绪诊病的医生,那么所述的经过情形,当然也比较可靠,而且原文中还说出他是庆亲王和袁世凯推荐的,李鸿章、张之洞的家人都请他看过病。
  这位屈桂庭医生记录到:“迨至十月十八日,余复进三海,在瀛台看光绪帝病。是日,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的了不得”时,中医俱去,左右只余内侍一二人,盖太后亦患重病,宫庭无主,乱如散沙;帝所居地更为孤寂,无人管事。余见帝此时病状,夜不能睡,便结,心急跳,面黑,舌黄黑,而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余格于形势又不能详细检验,只可进言用暖水敷烫腹部而已。此为余进宫视帝病最后一次,以后宫内情形及光绪病状,余便毫无所知,惟闻庆王被召入宫酌商择嗣继位问题,未几即闻皇帝驾崩矣。”




第216节

  
  这断文献揭露出了当时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情况,说在十八日的时候发现光绪腹痛,且痛得满床翻滚。
  这是一个重要的史料,但是,历史研究者一直怀疑这个屈桂庭,因为在清宫医案里没有这个人的记载,我仔细翻阅档案,只见在光绪死亡前的一个月里,有位叫屈永秋的医生,的确为光绪诊了近一个月的病。
  那么,屈永秋和屈桂庭是否是一人呢?到底他说的话有无价值呢?
  检索文献得知,原来,这是一个人,该人名屈永秋,字桂庭,英文名字是Watt Wing Tsas;(1862…1953); 广东番禺人, 是中国最早一批公派出国的人员,和詹天佑是留洋的同学,中国早期西医。曾任清末御医,民国初年总统府总医官,北洋医学堂校监等职。1912年獲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司令勳位,这是对非凡人物的奖励,而后来获奖的有蒋介石、贝聿铭、李嘉诚、何鲁丽等,可见该人并非一个江湖医生,而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医生,其对历史的描述有一定价值。该医生于一九五三年在九十一岁时去世。
  而且,他确实出现在了清宫医案的记载中,他所描述的症状当时清宫医案没有公开,一个外人也无从编造。
  屈永秋医生的这个描述,是揭开历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