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临东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临东周-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方向发生了变化,但这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也没有丝毫的敷衍。同样跑的热火朝天,跑的精疲力竭。

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这可是逃命啊!

元帅大良这时候发挥了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他命令小良为先锋开路,带领大家赶紧逃跑,自己留下断后。就这样又是一顿混战,北戎这边不少士兵因为跑步太落后被抓被杀。

剩下的北戎士兵到了鹊山,看看总算是追兵渐远,能放心喘口气了。逃跑也是需要体力的,跑了那么久早就肚子饿的咕咕叫了,刚想埋锅造饭,又听得一阵喊杀声,“郑国上将高渠弥在此!”

这回北戎士兵聪明了,也不抵抗,锅也不要了,饭也不做了,赶紧上马,跑啊!

高渠弥在后紧追不放,一阵子又听得喊声大作,世子忽率兵来到助阵。

北戎士兵人人心中叫苦,这汉人果然惹不得,这是埋伏了多少兵马啊!

跑步比赛以齐国联军一方胜利结束,小良被先锋祝聃一箭穿头而过,坠马而死;大良被世子忽斩于马下;生擒戎兵三百,死者无数。

世子忽将大良、小良献于齐僖公驾前,齐僖公喜不胜收,“这一仗全凭世子英勇,齐国百姓的安全全凭世子所赐!”

世子忽当然再三谦让,战胜北戎,那多亏了领导重视,组织全面,保障有力,同志们奋勇杀敌。

齐僖公当然知道,北戎在草原能骑善射,这次能稳胜,还是世子忽开始对北戎的分析起到了绝对性作用。正是因为世子忽对北戎正确深入的分析,才有了后来对敌的策略。

齐僖公大摆宴席,款待世子忽。

世子忽进退有据,温文有礼,齐僖公真是越看越喜欢,在宴席上就提出来,想把女儿嫁给世子忽。

世子忽再三谦让。

齐僖公这倒不解了,知道这世子忽有礼貌,谦虚,可是婚姻大事也能谦让吗?齐僖公左思右想,世子忽这样的人才还是不能放弃,暗地里找到郑国大将高渠弥,托他问个究竟,事成之后,以白璧两双,黄金百镒为谢礼。高渠弥一看齐僖公这是下血本了啊,于是找到世子忽,转述齐僖公的诚意,和齐国结姻,日后有此大国为助,那也是一件美事。

谁知世子忽直接告诉高渠弥,当日没来齐国解围,齐国转托父亲,说道婚事我还没同意呢,这时候有了功劳便同意,那别人会怎么看我?肯定得说我是因为这点功劳逼迫齐国,这又何必呢?

高渠弥一看这还真是,上杆子的不是买卖。再三劝说,世子忽只是不从。也不知道是月老没给世子忽与齐国牵就这根红线,还是郑国与齐国没有亲家缘分。

其实从根本上看,都是世子忽内心的自卑作怪。因为他并不是宋殇公、鲁隐公那样没有政治头脑的君主,从他对高渠弥的看法以及击退北戎,都可以看出他继承了父亲郑庄公的谋略和才能。

世子忽不同意与齐国联姻的主要原因,就是郑弱齐强,说到底还是自卑。如果真的对自己自信,为什么不能说有一天郑国会和齐国一样强大甚至超过齐国呢?这种自卑让他根本不能考虑这桩婚事。

可以说,这使世子忽避免了一桩悲剧,但陷入到另外一桩悲剧之中。

齐僖公这边心急如火,第二天就派夷仲年登门商议婚事。

看来他对自己太自信了,直接商议婚事,这边根本也没同意啊!高渠弥同志看来没有做好媒人的工作,根本也没传达到世子忽的意见。

这次世子忽直接推辞,说未秉父命,私婚有罪。

这次齐僖公真怒了,怎么的,我们家闺女害怕找不到好丈夫吗?

第三十五章     闹心并乱套的联姻

郑国发兵援齐,本来击退北戎,皆大欢喜,不想齐僖公对于世子忽的过分偏爱碰上了倔强的回绝,反而好不尴尬,一拍两散。

世子忽回国之后,当然将此事禀明父亲郑庄公,郑庄公当然不能批评儿子牛心古怪,只能说世子忽是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将来自立基业,还愁没有好姻缘吗?

反倒是祭足暗地里埋怨高渠弥,虽说你是个武将吧,这么大一个靠山你瞪眼看不见吗?为什么不能抓住机遇,深化两国关系呢?郑庄公颇多内宠,儿子也很多,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哪有一个省油的灯?世子如果能借助大国,岂不是将国事定下来了吗?就算齐国不提,咱们也应该上杆子的表示啊!你跟着去怎么没把这事定一下呢?

高渠弥说我怎么没说,我说了啊,关键是他听吗?

祭足叹息不已。

命运的确有玄妙之处,但更多的时候,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渠弥本来就和公子亹关系密切,听了祭足的话,更加刻意结交。可见高渠弥的确有不臣之心。

世子忽得知高渠弥所作所为,又跑到郑庄公处告了一状,大将与公子结交,的确心不可测,傻子都看出来他俩想干点啥。可惜世子忽虽然有政治敏锐性,却没有政治警觉性。这样直接告状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郑庄公因为世子忽的小报告,狠狠警告了高渠弥。

高渠弥是真害怕了,再不敢当面和公子亹结交,只能背后偷偷说几句话。公子亹心里这个不痛快,告诉高渠弥当时不就是因为世子忽打小报告,让你上卿当不上吗?我爹还在呢,他就这么猖狂,哪天我爹要是去了,还能容下你?

高渠弥倒明白,反而劝解公子亹,说世子忽虽然聪慧,但是优柔寡断,肯定不能害人。将来的事情,不还是我们俩说了算吗?

世子忽一个小报告,不但没有解决高渠弥的问题,反而让高渠弥和公子亹走的更近,盟约更紧密。

祭足这边也为世子忽谋划与陈国联姻,然后和卫国修好。陈、卫两国自来关系和睦,当年州吁政变,还是石碏一封书信多亏陈国才平定此乱。如果和陈、卫修好,三足鼎立之势,国事可定。

当然这只是祭足为世子忽谋划的下策。

上策自然是与齐国联姻,可惜世子忽已经接连拒绝,那只好以下策行之。

世子忽却认为这样很好,于是郑国向陈国求婚,世子忽亲自接妫氏成婚。

鲁桓公这边也向齐国求婚,据说齐僖公将女儿许配给鲁桓公为夫人。

原来齐僖公有两个女儿,都有倾国倾城之色。长女嫁于卫国,即卫宣姜。次女文姜,不但容貌出众,而且博古通今,出口成文,故此名为文姜。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比较匪夷所思了。或者可以看做《雷雨》古代版。

齐国世子诸儿,与文姜虽为兄妹,但是不是一个母亲,是同父异母。从小在宫中一起长大,幼时顽皮倒也无事。只是年齿见长,这诸儿见妹妹长得花儿朵一样人物,且兼气质出众,文采飞扬,竟然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妹妹。要说诸儿身为世子,本人也长相出众,风流倜傥。

但是这可是亲兄妹啊,居然有暧昧情愫,而齐僖公夫妇溺爱子女,全然不曾察觉。果然是重口味。

后来世子忽打败北戎,齐僖公喜欢的不得了,想将文姜嫁给世子忽。也许是对自己的国家太有信心了,齐僖公没等世子忽同意,就把消息告诉了文姜,同时好好讲述了一番世子忽的英勇事迹。文姜虽然还和世子忽素未谋面,但是已经芳心暗许。

谁料世子忽居然拒绝了齐僖公。这下子不仅是齐僖公觉得颜面扫地,文姜也等同于失恋,居然一病不起了。

文艺女青年文姜自忖才华出众,人品风流。论家世又是齐僖公的爱女,世子忽恐怕应该捧在手心里才对。

可是还没见面,就被断然拒绝,这实在是太让人伤心了。

落花流水春去也,人比黄花瘦。

这刺激对于从小一帆风顺的文姜来说,的确太大了,她一病不起,精神恍惚。

世子诸儿趁机以问候为名,闯入文姜闺房。文姜伤心至极,倒颇有精神与哥哥窃窃私语,倾诉心曲。

一日,齐僖公偶然看望文姜,见到诸儿在文姜闺房,两人亲密之状忽然醒悟,虽为兄妹,到底男女有别。齐僖公告诉诸儿以后问候让宫人来即可,不许私自出入妹妹闺房。紧接着就为诸儿娶宋女为妻,鲁国、莒国均有陪嫁之女。诸儿此时左拥右抱,也顾不得妹妹如何了。只是文姜自此更加寂寞,怀念哥哥,心情一发落寞。

鲁桓公借公子翚之力即位,年岁日长,内主空虚,还未曾立有夫人。这天鲁国大夫将此事正式提了出来,国君的家事也是国事,国君的夫人更是关系一国和平稳定与发展。

公子翚进言,听说齐僖公有爱女文姜,本来想许配给世子忽,这事也没成功。主公为何不去求亲呢?

要说公子翚的确没有做媒人的潜力。做媒哪儿有上来先说人家不成功感情史的?哦,世子忽拒绝了齐僖公,那主公你去求亲吧,这事肯定能成。要一般情况鲁桓公都得急眼,什么意思,别人不同意的你让我求婚,我不如别人呗?还是你小子故意恶心我呢?

但是鲁桓公欣然同意。

因为文姜可是齐僖公的爱女啊!

齐僖公啊!

齐国啊!

单是一个齐国就足够鲁国前仆后继了。

何况还是才女!

美女!

所以虽然公子翚话说的不好听,但事儿办的很成功。鲁桓公当下派出使者,求婚齐国。

文姜这边听说鲁桓公求婚,心情好转,病也渐渐好了。后来齐、鲁因为宋国在稷会面,鲁桓公又当面提亲,齐僖公约定明年再说。到桓公三年,鲁桓公亲自到赢地会见齐僖公。这次齐僖公真的感动了,同意将文姜许配给鲁桓公。鲁桓公立即在赢地纳币,加倍的礼品用于定亲。齐僖公大喜,约定九月亲自送文姜去鲁国成亲,鲁国这边也决定由公子翚前来迎亲。

被世子忽拒绝的文姜,要嫁给鲁桓公了。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损失,世子忽和鲁桓公比还不是国君呢,至少目前不是。

不过如果文姜和世子忽成婚,文姜,世子忽,鲁桓公,包括世子诸儿的命运,都将重写。

第三十六章   天子一怒

文姜要嫁往鲁国的消息在齐国迅速传开,整个齐国沉浸在巨大的欢喜之中。鲁国与齐国本来就渊源颇深,关系亲密,文姜此次许配鲁桓公,更让所有的百姓觉得是天造地设的良缘,再没有更般配的了。

这欢喜只除了一人。

那就是世子诸儿,文姜的亲哥哥。

之前那些暧昧的情愫如今由于文姜即将远嫁又在暗自发酵,而且速度惊人。诸儿觉得,似乎每天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整个齐国在为文姜的喜事准备,各种金银首饰,锦绣纹饰,每个人好像都成了齐僖公的亲戚,发自内心的为这桩婚事高兴。可是诸儿看到这些就越发的恼怒。

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文姜是自己的亲妹妹?

可恨父亲让自己娶了宋女,她又怎么能与文姜相比?

这功夫他倒忘了自己刚成亲顾不上文姜病中难熬的情景了。

诸儿这边辗转反侧,鲁国的公子翚已经来到齐国迎亲。齐僖公太过宠爱文姜,准备亲自送文姜出嫁。诸儿一听便急着说,父亲去了国事怎么办,准备代替父亲去送亲,齐僖公当然不同意,已经答应鲁国要亲自送亲,怎么能失信呢?

这爷俩还争个不亦乐乎,那边鲁桓公已经中道前来准备迎接了。

这回好了,都不用争了,人家到家门口接来了。

这年秋天,文姜启程前往鲁国。齐僖公命诸儿监国,亲自送亲。

从此齐国、鲁国日益亲厚。

齐国与鲁国这边百姓平安度日,却又有不和谐的音符传来。而且这次不是别人,发怒的是当今的周天子。

郑庄公几次挑衅,周天子隐忍不发。但是当他知道郑庄公假名伐宋的消息时,真的再也控制不住满腔怒火。

郑庄公在洛邑明明被自己损的没有面子了,居然还拉大旗作虎皮,以自己的名义召集别的国家讨伐宋国?居然还胜利了?真以为自己这个天子是傀儡吗?

郑寤生必须得到教训。

周桓王从此将国政全部委任于虢公林父,从此不用郑庄公。

郑庄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心里更加怨恨周桓王,居然从此以后一连五年不去朝见。

郑庄公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善恶是非之分了,心里明明知道是自己假借王命不对,但是周桓王夺走了自己的权力,那就是不能容忍。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可以说并不睿智。周桓王毕竟是堂堂的周天子,这样消极对抗,后果可想而知。

周桓王对于郑庄公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在这样下去周桓王自己都要发疯了。他决定亲自率领六军攻打郑庄公,讨伐他的不义之罪。

虢公林父当然全力劝阻,说郑侯毕竟是累朝卿士,您不如先征召他来朝,他要是不来,我们再做打算不迟。

这当然是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还在于郑庄公已经不是那个刚刚即位的郑寤生了。在多次战争的洗礼中,郑国已经锻炼了自己的军队,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要想讨伐郑庄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子出征,赢了当然好说,威风八面,万一输了呢?以后谁还能听从天子之命啊?

关键咱们跌份啊!

周桓王此时已经被怒火冲昏了头脑,根本考虑不到后果如何。他心里就知道郑寤生这老贼欺负自己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必须有个了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从这点看,周桓王也不适合天子这个职业。

他太情绪化,也太没有担当了。

天子胸中容举国之事,岂能以一己之私动怒?即便动怒,也不会这样不计后果的硬打硬冲。那代价必将惨重。

周桓王主意已定,立马征召蔡、陈、卫三国一同伐郑。看这个阵容就实在不豪华之极,虽然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是蚍蜉撼树,那纯属不自量力。

陈国正赶上陈侯鲍刚刚去世,公子佗弑太子自立,国人不服,纷纷逃散。政变还没整明白呢,就赶上周桓王的伐郑命令,陈国实在不愿意趟这趟浑水,但是苦于公子佗刚刚即位,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不敢公然反抗周天子。这时候如果有人反抗周桓王,说不定周桓王二百五的劲头上来了,没打郑庄公,先把他灭了。陈国派大夫伯爰率领车徒,连同蔡国、卫国,心不甘情不愿的往郑国出发。

这三路大军,周桓王派虢公林父率领右军,统领蔡国、卫国士兵,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国士兵,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向郑国气势汹汹进发。

郑庄公得到周桓王出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