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6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伊斯兰国家中,沙特就是成功的典型。

与伊朗一样,沙特也是在大战之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国家的,而且也是从战后开始进行工业化改革。更重要的是,沙特也是一个王国,即沙特国王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与实际统治者。

可以说,沙特与伊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幅员广阔,拥有惊人的石油储量。

只是,在推进工业化改革的时候,沙特国王采取了于巴列维完全不一样的措施,即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虽然沙特也是以石油开采与出口为基础,但是从一开始,沙特王室就掌握了国内主要油田的所有权。只是把开采权以合同的方式转让给海外企业,而开采石油的主要收入归王室所有。

利用开采与出口石油的获益,沙特国王开始推行全面义务教育。为民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还在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笔资金。虽然王室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到一九八零年的时候。沙特王室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家族,其拥有的资产超过了三千亿华元,且主要资产都在海外,但是沙特并没有因此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大部分国民都成为了石油出口的受益者。

也就是说,沙特的工业化是缓慢的,却是坚实的。

根据一九八零年做的一次调查,沙特王室在国内的拥护度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沙特国王深受民众爱戴。

显然,沙特的成功之处。就是没有过分的追求眼前利益。

不可否认,到一九八零年的时候,沙特在海湾地区依然算不上强国,甚至没有几家像样的工厂,在军事实力上更加无法跟北面的伊朗相比。但是沙特没有内部之忧,国王的统治基础极为牢固。

相比之下,巴列维在伊朗的统治就没有这么受欢迎了。

当然,这些都是经济上的问题,而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则是政治与宗教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宗教问题。

从宗教层面上讲。伊斯兰革命的根源在阿以战争。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因此在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朗都是以色列的支持者,巴列维甚至在三次访问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巴列维还下令驻扎在两伊边境地区的伊朗军队进入战争状态。当时,巴列维公开宣布,如果阿拉伯军队攻入特拉维夫,伊朗军队就将进攻伊拉克。

可见,巴列维是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者。

巴列维这么做,一是出于跟中国的同盟关系,二是希望通过支持以色列来打击阿拉伯国家、从而达到其称霸中东的梦想。

问题是,巴列维的出发点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宗教关系。

显然,在中东与海外地区,宗教关系绝对不能忽略,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民族关系。

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巴列维也积极支持以色列。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当时伊朗空军还派遣了部分飞行员前往以色列,驾驶以色列的战斗机参与战斗,而巴列维则私下里资助了以色列二十亿华元。此外,巴列维还下令开放所有机场,以方便中国空军向以色列空运战争物资。

显然,在巴列维主政时期,伊朗是以色列的坚定盟友。

问题是,巴列维的亲以立场,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虽然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但是伊朗与以色列也不是同一个民族。更重要的是,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信奉同一个真珠,哪怕在教派上存在差别,而以色列信奉的则是另外一个上帝。

也就是说,在关系上,伊朗至少与阿拉伯国家还有宗教上的共同点,与以色列则没有任何共同点。

显然,伊朗民众更加支持信奉同一个真主的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以色列。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朗国内就因为国王支持以色列而爆发过大规模动荡,而巴列维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血腥镇压。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动荡中,至少有数十万人丧生,其中部分是在遭到秘密逮捕之后被处决,而绝大部分被秘密处决的都是宗教极端份子,即坚决反对世俗化的伊朗人。

问题是,镇压根本不可能消除国内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

一九八一年,以色列出兵攻占黎巴嫩,而巴列维再次高调表示支持以色列为了改善本国安全形势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再次激化了伊朗的国内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索。

正是在这场动荡中,霍梅尼被捕入狱,而巴列维在这个关键人物身上,并没有使用其见长的血腥手段,只是把霍梅尼软禁在了德黑兰郊外的一座庄园里面,并且在八个月之后,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六月将其释放。

显然,巴列维做出了一个最为错误的决定。

霍梅尼在获得zì

yóu之后,不但没有就此沉默,反而以其反抗国王的英勇举动,立即成为了伊朗国内宗教极端势力的精神领袖,成为了反抗巴列维统治的核心人物,并且在一九八三年发起了伊斯兰革命。

虽然从理论上讲,只要巴列维推行的世俗化等一系列政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算处决了霍梅尼,伊朗依然会爆发伊斯兰革命,但是绝对不会是一九八三年,而巴列维也就有对改革进行调整,以缓解国内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是巴列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必然结果。

当然,中国在这场革命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事实上,正在中国在伊朗的一系列行动,才导致了伊斯兰革命。

这其中,中国对伊朗的经济掠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对伊朗的经济掠夺还不算过分,而且主要由民间资本自行运作,与zhèng

府政策没有直接关系。即便中国企业在伊朗确实赚取了暴利,也并非中国企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伊朗自身的政策。

可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中国对伊朗的经济掠夺就不再仅仅是民间行为。

这就是,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同盟集团进行了全面的石油禁运,使得中国更加依赖来自伊朗的石油,也就需要加大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自然需要确保控制伊朗的石油资源。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五年里,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比此前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八十。同一时期,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则增长了百分之两百多,而且出售价格极为低廉。

显然,伊朗民众并没有从增加的石油贸易中获得好处。

相反,在油田数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石油产量急剧提升,意味着单井产量提高,也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大。

也就是说,伊朗民众不但没有获得好处,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

当然,最主要的不是劳动量的增加。

说白了,石油工人在伊朗工人中占的比例不算大。

最根本的,还是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伊朗造成的冲击。这就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伊朗要在进口中花掉更多的钱,而出口受油价限制并没有同比增长,因此伊朗zhèng

府只能通过增加国内税收来平衡开支,即把外来经济压力转移到国内,让伊朗民众承担更加承重的经济负担。

对于贫富差距已经极为悬殊的伊朗来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要知道,八成伊朗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伊朗zhèng

府提高税收比例,却没有改善社会福利,意味着穷人将变得更加贫穷。

显然,这等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也正是如此,霍梅尼所代表的极端宗教集团才有了滋生的土壤,也才得到了数千万伊朗平民的支持,而巴列维则成为了伊朗民众眼里的卖国贼,也正是如此,伊朗人才认为只有推翻国王,才能拯救伊朗。RV

第二百一十七章 无能为力

虽然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是必然的事情,但却是中国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原因就是,伊朗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键就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伊朗的东边是南亚次大陆,北面是高加索地区,西面是土耳其,南面则是海湾地区。

大战结束之后,土耳其与俄国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控制之中,而南亚与海湾地区则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伊朗正好位于中德战略边界上。

显然,伊朗不但把中国控制的南亚与海湾地区连接了起来,还是阻挡德意志第二帝国向南亚与海湾地区扩张的桥头堡。

正是如此,中国在战后极为重视伊朗。

白了,巴列维能够回到伊朗当上国王,就是得到了中国的支持,而扶持巴列维也是中国控制伊朗的主要手段。

问题是,这个手段过于单调。

更要命的是,为了维持与伊朗的结盟关系,中国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忍受巴列维的胡作非为。

由此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即中国对伊朗的国内政策影响非常有限。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对巴列维的纵容,导致了伊朗国内局势持续恶化,并且最终引发了伊斯兰革命。

如果中国有更多的选择,也许就能避免这场危机了。

由此可见,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在战后的对外政策中最大的失误。由此造成的麻烦,困扰了中国数十年。

要知道,通过革命上台的伊斯兰宗教政府绝对不会把中国当成盟友。

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伊朗人在痛恨巴列维国王的同时,也痛恨那些肆意掠夺伊朗资源的中国企业,也就顺带痛恨中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伊斯兰宗教政权必然会宣扬反华与仇华政策。并且以此来团结民心。

也就是说,伊朗的伊斯兰宗教政权肯定会把中国当成敌人,甚至是头号敌人。

可惜的是。在革命爆发前,中国当局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巴列维时期,伊朗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国之一。其地位甚至在以色列之上,加上巴列维一直奉行亲华亲以政策,所以中国给予了伊朗最高级别的军火贸易,即为伊朗提供了当时所能拿得出来的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巩固巴列维的统治基础,同时增强伊朗对周边阿拉伯国家的牵制能力。

比如,在一九八零年,中国就向伊朗出售了在一九七八年才定型、于一九七九年才正式装备中国海军的J…78型战斗机,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第四代喷气式战斗机,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这种由中国海军投资研制的战斗机。采用了变后掠翼气动布局,正常起飞重量高达二十八吨,最大起飞重量为三十六吨,配备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高达二百四十公里的最大探测距离。最多能够搭载六枚射程超过一百二十公里的远程空对空导弹与两枚格斗导弹。

从战斗力上讲,J…78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斗机。

虽然受发动机限制,初期的J…78,也就是J…78A的格斗性能不是很好,其推重比仅有零点九,即便是换上了新式发动机的J…79C。其推重比也没有超过一,但是凭借可变后掠翼带来的优势,J…78C的格斗能力并不比空军的J…80差,而且相控阵雷达与远程导弹,J…78C拥有更强的制空能力。

可以说,即便放到二十年后,J…78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

在一九八零年,中国海军仅仅采购了不到一百架J…78A,只配备了四个部署在超级航母上的舰载航空兵联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局批准了为伊朗提供J…78A的出口合同。

接下来的两年之内,伊朗获得了七十六架J…78A与二十架J…78B,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装备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

事实上,伊朗也是除中国之外,唯一装备J…78战斗机的国家。

主要就是,J…78是中国海军研制的舰载战斗机,而且过于笨重,在很多方面并不适合其他国家空军的作战需求。

当然,除了中国,也没有哪个国家需要重型舰载战斗机了。

此外,中国空军投资研制的J…80重型制空战斗机在一九八零年完成验收,并且在一九八一年正式量产。

也就是说,即便需要重型制空战斗机,也可以选择J…80,而不是J…78。

事实也确实如此。

到停产的时候,J…80出口到了二十三个国家与地区,其外销数量超过了一千二百架,而中国空军总共只采购了一千六百架。此外,英国与联邦美国还购买了J…80的生产线,以色列等国则建立了维修厂。

与J…80相比,J…78的外销成绩显得极为惨淡,而且中国海军总共只采购了六百多架。

当然,并不能因此否认J…78的先进性。

在中国空军与海军进行的实战对抗演习中,J…78与J…80是最常见的对手,而J…78在对抗中获胜的次数更多。根据中国军方总结的使用经验,J…78的视距外空战能力是J…80的四倍,而格斗能力也超过了J…80。除了最大飞行速度与最大飞行高度之外,J…78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J…80出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不大愿意出售J…78的主要原因。

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在一九八二年,英国曾经打算引进J…78,将其配备于计划建造中的第一艘大型航母。如果这笔合同落实的话,为了简化后勤保障,英国空军也很有可能选择J…78,而不是J…80。可惜的是,中国当局没有批准J…78的出口合同,反而建议英国海军采购计划在一九八四年首飞的J…84中型舰载战斗机,而且提出英国计划建造的是大型航母,而不是超级航母,所以最大起飞重量只有二十四吨的J…84更加合适,而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三十六吨的J…78显得太大了。结果就是,英国没有买到J…78,大型航母计划被迫下马,转为建造小型航母,并且根据小型航母的作战需求,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舰载战斗机。

当时,中国把J…78出售给伊朗,与伊朗受到的威胁有很大关系。

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七八年,批准了向土耳其出口一百二十架Me…440型战斗机的合同。当年年底,土耳其正式宣布退出以中国为核心的同盟集团,并且宣称将奉行不结盟政策。

显然,土耳其的立场,对伊朗构成了严重威胁。

根据当时掌握的情报,Me…440的性能超过了J…66战斗机,因此伊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