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7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面松,按照规订,一旦将隐田查出来,全部交给举报人或者五等以下户分配,除非自己主动交待,现在查出来的有六十多万顷,郑朗又重新勘酌,将其中近三十万顷隐田陆续交回给各个主户。至于剩下来的,皆是顽固不化的,分了也就分了。以此换取反对声音小下去。

一面紧,根据史上熙丰改革启发,下达诏书,自此以后,不得对任何四等以下户进行和买,也不得买卖四等户以下耕地。凡是和买与耕地交易只能在三等户以上执行。

和买本是好意,包括宫廷或者其他用场,特别是军用丝麻,后者最重,庆历时和买丝绢达到三百万匹。本来朝廷用意也是好的,出的价比较公道。但上面给了一匹绢一贯钱,经过官吏层层克扣,到老百姓手中还能剩下多少?因此和买成了贫困百姓沉重负担之一。蔡京时直接将和买变成定额税向百姓苛剥。

想不和买那是不可能的,但三等以上户皆有了自保本钱,官吏不敢苛剥得太重。改革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为了国家富,还是为了百姓。这是郑朗与王安石变法的区别关健所在。

并且做了严厉的措施,凡向四等以下户实行和买的官员一律罢职,凡是向四等以下户的贫困百姓购买土地者,将所购土地无偿退还给其户,所购买款项不会退还。

这是法令。

能实施多少,很让人怀疑。不过有比没有强,能有效地给最贫困百姓更多的生机。

另外利用朝廷耕地面积进行对比,查隐田并没有结束,与真宗时相比,整少了一百五十万顷,实际隐田最少在三百万顷以上。还得要查,望各位好自为之,主动交出。

还有各监惩罚的股契,郑朗退还得更多,几乎退还了近九成,当然也做了戒告,下不为例,若再有下次,就休想退还了。其余一成多契股皆是顽固不化,而且极其恶劣的主户,无法再做任何妥让,于是全部交给钞行一一处理,仅此一项就得款项八百多万缗。

实际朝廷也未得多少,两千多名京官下去后,出差费用,以及其他用度,就用掉了近七百万贯。其实若有可能,郑朗准备全部退还的,但那样做必失去警戒作用。

总之,最后郑朗做了大幅度的妥协。

仍然有很大的反对声音,不过比原先小了很多。

并且将以前实施的种种变革,例如免役法、仓法与保甲法一一恢复过来。

郑朗累得要死,第一步改制已经比较完美的达到心中目标,就是以后不再发起改革,只要将裁兵进行,宋朝已经从死亡的边缘线上拉了上来。

五月到来,郑朗合上最后一本奏折,对曾公亮说道:“明仲,暂时能喘一口气了。”

改制的事中书这边结束了,三院哪里还没有结束,许多官员的重新任命,工作量庞大,仍与郑朗无关。

曾公亮道:“息一息吧。”

这个息一息不是让郑朗休息,而是让郑朗缓一缓,不能再玩了,再玩马上一些权贵能请刺客刺杀你。

郑朗额首,种种他早就预料到了,因此将裁兵与改军制放在第二位,有争议声,但不会象这次那样骚动天下。第三步改革那要放在明年。并且今年下面会发生一件事,京师多次地震,也不能进行第三步改革,必然会被人用来做借口对自己发起攻击。

改革有没有成效?

几乎所有京官都感到这个变化。

政令。

以前颁发政令时,总感到壅滞,但经过改制后,政令畅通无阻,有一些老京官,曾在赵祯朝就担任过相关的官员,随着各个官员到阙后,政令越来越通畅,比赵祯朝政治最清明的时刻,还要通畅。

一些聪明的人就想到另一个词眼,郑朗反复说的冗政所带来的浪费浮费。

郑朗与曾公亮圆满完成任务,带着几位宰相向赵顼汇报。

赵顼也在抚胸。

不容易啊。

有多少成果,三司报表也能看到许多,他让几个宰执坐下,看着郑朗与曾公亮,又看着文彦博问:“丁谓、王钦若与陈彭年何如人?”

文彦博茫然,不知道赵顼问这句话的意思何在,难道是说我是丁谓王钦若之流?未想明白,道:“当时修建宫殿,皆谓等开之,耗祖宗积储过半(指内藏库的积蓄),至今府库不复充实。”

答非所问,况且丁谓造的孽,与现在府库有何关系?五十多年过去,朝廷所出不知道是六十亿还是七十亿,就算丁谓蛊惑宋真宗修了一些宫殿,在这个庞大的支出面前又能算什么?

赵顼忽然说道:“王旦为宰相,不得无过?”

韩绛在边上道:“旦尝谏,真宗不从,求去位,又不许。”

“事情不对,当极论列,岂可以求去塞责?”

宋真宗与丁谓做得不好,当劝,能避让不作声吗?至此,大家才明白赵顼为什么问文彦博,你是三朝老臣,除了反对郑朗的新商税与进谏向传范为两京安抚使外,还做了什么?这是赵顼对文彦博不作为表示不满意。

文彦博嘴张了张,最终没有说出来。

不过郑朗隐隐感到一份不安。

不行,这小子还得教育,有些急于求成与毛躁。改制全部结束,下面必须要安静一段时间,将大好局面给稳住。一旦今天赵顼的问话传出去,下面官员为了投其所好,还会继续兴师动众。那样,反而不美。这个节奏感必须把握好,只有稳定住,让它结出胜利果实,才有理由进行下一步改革。

这么多人面,郑朗不会说的,但有机会,可以在侍讲时慢慢讲其中的利害关系。

赵顼又看着唐介,问:“唐卿,朕想让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意下如何?”

此时王安石已为三司使,转成知制诰并未升迁。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向,郑朗、韩琦等人皆是西北成名的,于是一跃而成宰相。或者少数地方大吏,政声赫然,提拨为副相勘磨。正常宰相任命前必须经过一道最重要的程序,经两制勘磨。一是两制官经常与皇上见面,皇上能彻底的对其人了解。二是两制官虽不决事,但审事,也就是审敕书诏书,有了这段经历,以后进入两府决事时就有一个很好的底子。

以前赵祯一度想用张方平,调到两制里,因四川动荡,下去救急,再度调回来,想重用,让欧阳修弄下去了。

王安石在此次改制中表现出色,有大功,无缘无故地调到两制里,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唐介答道:“安石难当大任。”

“难道其文学不足吗?吏治不足吗?经术不足吗?”赵顼一连串地反问。

“陛下,臣到中书后,因政事与安石常有交流,其人虽有学问但泥古不化,言不切实际,若是进入两制勉强为之,若陛下还有其他的意思,必使国家带来许多变更。”这就是唐介到了中书后,对王安石的应象。

当然,他知道王安石是郑朗学生,如今重要的膀臂。不过不可能指望唐介向郑朗低什么头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文彦博茫然地看着唐介,他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想到另一个问题,今天皇上对自己有所不满,难道是这个小子进的谗言。

郑朗同样默不作声。

不是很反对,王安石进入两制还可以,但如今仍与赵顼一样,有一些急躁之气,这个急躁之气不磨去之前就进入中书,未必是好事儿。只是郑朗不由地看着唐介的后背,很有些同情。

第八百三十二章 西进

地震要到八月,那时候改制已经产生良性结果。若是不裁兵,今年财政就能得到扭转。实际此次改制,官员名称并没有变动,仍沿用过去的官员名称,制度也未动,变动的只是明确各个官员职责所在,减少九成的重叠。但这就是改革。

不重叠政令就会畅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不敢不作为,推卸责任,至此,赵匡胤兄弟的改良制度才得到真正完善,有效的保留了其好的一面,革去了不好的一面。

五月蔡水边第一钢厂成立。

郑朗看出许多问题,不过其他人不知道,看到的仅是更锋利的铁,更坚韧的钢,以及低廉的成本,一个个欢天喜地。没有食言,随后将三十万小股划分出来。

并且清楚地标注了划分的原因。

还有一半未分配,想得到,就得学习这些人。

接着第二监成立。

对这个监郑朗不能预计,不知道最后收益会有多少。就是镖行监,真正镖局出现的历史很晚,以前没有,要么就是驿站有些类似的功能。到了清朝才出现镖局行镖。

宋朝也请要看护,往往贵重物品聘请老兵或者强悍的百姓押运,但一直不规范,有的人平时飞扬跋扈,关健盗贼来临时会立即逃之夭夭。还有的人与盗贼勾结,谋夺主家财物。

比较混乱,官府对此不大管。皆是自发的行为。

这次郑朗提议成为一个镖行监,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效果。第一乃是解决一些老兵的安屯问题,马上就要裁兵了,这些兵裁下来怎么办?即便这些兵有老弱病残怯懦者,但多少经过一些训练,特别是一些从战场上实战后退下来的残兵,只要不严重残疾,他们战斗力依然远胜于常人。若统一起来,再进步的培训,就是最好的保镖。一举两得,不但可以经营,也是一项善政。

第二个就是替朝廷解决一些冗政。

比如押运钱帛、物资,以前朝廷皆用正规兵士押运,或者雇佣民夫,层层克扣之下,浪费极其严重。比如宋徽宗据据曾运一块石头,从江南到京城花三十万缗钱。这时候运输很笨拙的,但怎么着一块石头花了三十万缗钱?这得多少钱哪,化成一枚枚铜钱,整三亿个。也就是浪费掉了。还有一条,就是减轻百姓压力。

押运工作除兵士外,还有大量的百姓,不过有好听的名字,厢兵、壮丁等等,朝廷付了钱,且忧了民。终不是禁兵,待遇比较差的,家中还要耕种才能收获,这边在双抢,那边衙役过来了,走,替朝廷运东西去,能不误事吗?

镖行成立,就部分地取代了这些兵士与差役工作,进一步减轻朝廷负担,与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给百姓缓解压力。

因此它的收入同样不菲,并且自成立起,郑朗又宣布了一份诏书,再裁差役,但这一回与小吏无关,而是壮丁等苦力差。也不急,要等镖行监全部成立以后再陆续裁去五万人左右。

会陆续节省两百到三百万缗免役法费用,隐形的更不止,免役钱还照交的,但将这两百万缗到三百万免役钱划到镖行监收益上。以后根据情况,逐步增加。

这才是大头,国家一年用于运费,会有多少?国家的,私人的,根本就无法计算。

从中取得一成,也会产生惊人的利润。

并且这一监成本低廉得惊人,就是镖手,也是朝廷解决了的。

无奈,还是交一半契股给私人,不能让国家专营,否则迟早会象茶叶一样,几亿斤的茶叶,朝廷专营的结果,小心谨慎,获利还不能超过一百万缗。主要还是成本,几乎象捡来的钱一样。

朝廷未必得多少利,但可以进一步让百姓松压,各个契股欢天喜地。盗贼劫镖时,考虑面对的不是一户愤怒,而是天下许多权贵的愤怒,甚至当地知道自己根底的豪强就有契股在里面,那么不得不思量一番。

一箭N个雕。

实际这就是一个放大版的黑水保安公司翻版。

郑朗将真相揭开之后,大家先是面面相觑,然后一个个地自愧不如。这可与格物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就着宋朝体制产生的奇思妙想。为什么以前没有人想到呢?

第二监仍然放出五成股契,留下一半以后酌情再次分配。

到这时候,反对声音再度小了很多。

一个又一个监不断地出来,皆不知道郑朗脑海里还有多少监。郑朗面临一个问题,要么看不惯做一个清高的隐士,要么投身其中,将自己置与权贵一员,来改变他们。但这些人现在也面临着一个问题,要么反抗倒底,要么附和,虽肉痛了,但从另一方面得到弥补,说不定弥补的远大于自己损失。

如何选择?

连带着一些官员反对声音也减弱下去,至少郑朗用了心思,也做了更多的谦让。

看到的多是这些,郑朗在皇宫里却说了另一个作用,对高滔滔与赵顼说的。金大侠无比的夸赞高滔滔,实际与刘娥相比,高滔滔政治手段还差了很多的。

以前不用对赵祯解释,赵祯也会明白,但对高滔滔与赵顼必须要做解释:“如今六监契股牵连到一百二十余万户,六成多三等以上户,甚至许多四等户,以及极少数熬吃省穿进入的五等户。以后银行监扩股,以及这两监将会陆续以欠负户为主,那么就给了这些权势比较少的二三四等户一个更大机会。若干年后,几乎所有三等以上户,以及大量四等户进入六监。随着盈利越大,他们将会与国家整整捆绑在一起。国家荣,他们荣,国家亡,他们无。”

这个意义对于赵宋皇室来说,会十分重要了。

然而赵顼问了一个让郑朗无法回答的问题:“郑公,若是没有这些契股制约,此次改制会是如何?”

大半天郑朗长叹一口气:“无法想像,甚至会……失败!”

赵顼看着郑朗窘迫的样子,哑然一笑,随后也感到幸庆戚戚,此时一共十三份报纸,郑朗进入中书后不久,所有报纸皆谈论时弊。但真正动手改制后,大半支持的舆论消失,其余皆是反对声音,或者委婉地批评朝廷过于躁进。通过报纸风向,就可以想像下面的争议与骚动。朝堂上更是如此,反对声音越来越强烈。连唐介到了中书后,此时改制快到收尾时,唐介依然对此次改制进行了委婉批评。

他在宫中同样感到那种压力。

郑朗叹了一口气,又道:“陛下,还要熬啊,最少到明年秋后,希望明年年底争议声能平息吧。不然这样下去,我也能象诸葛武候那样。”

活活累死。

“用茶,用茶。”赵顼道。

他让郑朗最欣赏的地方就是比较讲良心,自己苦了一点,只要一呆在中书熬夜,马上太监就端来大碗大碗的汤,汤材有来自高丽的百年老参,有南海的鱼翅,有两广的特级燕窝,省怕自己累倒。

到了六月,老天翻天,经常大雨滂沱,黄河河水暴涨。

郑朗立即命都水监官员下去查看。

不仅是黄河,河北太行山诸水同样暴涨,部分地区出现决堤现象。

与黄河无关系,黄河东北流已自澶州全部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