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己成长的精神食粮,这也是不难想象的。所谓培养教育人,最终仍旧表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当中。几个人谈心,有时无意中流露出的话语,往往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信玄的父亲信虎在世的时代,有个时萩原的重臣,任常陆长官,被人们尊为〃智谋之将〃,当他接触到幼小的信玄时,一眼看出信玄是个非凡之才。于是他一有机会就给信玄讲战斗故事。久而久之,使信玄很自然地学习到打仗取胜的〃关键〃所在,从而培养出一棵足智多谋的大将苗子。常陆长官在信玄十四岁时去世,但他给予信玄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信玄所以重视教育年轻人,恐怕一方面因为他自身有过这种经验,同时,他更想抓住点滴机会,给青年们留下教育子孙后代的训戒吧。

另外,在《信玄全集注释本上卷之六》中,关于〃御大将之荣誉〃有一段记述。所谓〃御大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领导者,关于领导者的荣誉,信玄举出三点:

其一是要有〃识别人的眼力〃,也即要〃正确评价人才〃。

其二是〃管理国家〃,也即以〃政治治国〃。其三,要能〃取得会战的胜利〃,也即〃战争中的胜利〃。既是一员武将,一般都把取得战斗胜利,作为第一条荣誉。而信玄却认为〃取得战斗胜利〃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仅此不够,所以他把〃正确评价人才〃和〃政治治国〃放在前边。我以为正是在这种认识中蕴含着信玄作为领导者而具有的深沉与坚强的奥秘。

关于〃政治〃的重要性,信玄这样说过:

〃取得战争胜利固然是一种荣耀,但如果战后的国家政治不佳,全国会立即陷入混乱。因此常言道:'取胜容易,巩固胜利难'〃。

的确,战胜敌人非常重要,但如果胜利后,内政出现破绽,民众遭受痛苦,便失去破敌取胜的目的。那才真是〃取胜容易,巩固胜利难〃呢。虽然所有战争都有个胜负问题,但即便获胜,如果进行的是力不从心的战争,搞得人们精疲力尽,给他们生活和人生带来不良后果,其所得便是相反的效果,因而也就失去胜利的意义。

就是说,领导者还要经常考虑胜利后的问题。在经常思考未来的同时,要倾心运筹为取得胜利,把战争推进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使民众得到〃喜悦〃、〃发展〃和〃满足〃,要采取哪些办法。

关于人才的评价和起用的重要性,信玄说:〃治理好国内,不是大将一人所能完成的事,所以选贤任能至关重要。因而把正确评价人才列为大将的最高荣誉和功劳。〃

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以及所有层次的各种〃组织〃。一个由大量人员构成的组织,靠一个人的力量来维持和发展是不可能的。不广集人才,团结一致,就很难获得繁荣昌盛。

据说信玄还是个真诚倾听下级意见的武将。有关战略战术方面,他绝不武断专行,必定仔细听取各将领的意见,反复磋商研讨,然后才作决定。

而在实施这一决定时,他还要反复演习、训练。确有把握之后,才将该战术实际运用于战场。由于运筹准备,仔细周到,所以他的战术总是能按预想一丝不乱地得到运用,取得成功。

还有,信玄平常很温和,执行纪律却极其严格。例如:他规定违犯军法者,没收俸禄,处以死罪。据说他的这种严厉,形成高度统一的战斗力,也是武田军强大的原因所在。

总之,一旦有事,决不可任意孤行,轻举妄动。要深思熟虑,和大家充分协商研究,最后使大家齐心协力,行动一致,才能取得振奋人心的胜利。

正确无误的人才观

在认识和掌握人才方面,有哪些重要之点需要注意呢?

信玄曾说:〃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误解他人之事有七。〃(《甲阳兵鉴注释要本》,甲斐丛书刊行会版)他举出七点容易误解他人本质的错误。在此,就其中三点,谈谈个人看法。

其一是,〃常将行动迟缓者误为稳重者〃。他是说有人经常把那些磨磨蹭蹭的人,错看成沉着稳健的人。他的话真是一针见血。

譬如有这种情况,其人在发生地震时也不慌不忙。有人便认为此人非常沉着冷静。其实他不过是动作笨拙,准备不及罢了。

沉着和愚缓大相径庭。希望大家在识别时,一定要留心别搞错。

信玄还这样说过:〃不加思虑,而喋喋不休者,是谓信口开河,其言终日不止,却无一语有益于朋辈或主君;其所憎恨者,即使优秀武士,亦恶语骂之;对送贿讨好者,备加宠爱,对关系亲近者,虽为非作歹之徒,亦大加赞扬,其原因在于将思想浅薄者,误以为通情达理者。〃

信玄把那种说话不加思索的人,称为〃耍嘴皮者〃,他告戒人们绝不可把〃耍嘴皮者〃视为通情达理的人。

他指出:有人从早讲到晚,却不说一句对同伴或对主君有用的话。这些〃耍嘴皮者〃,只要是他憎恨的人,即便是出色的武士,他也到处说其坏话,相反对送礼讨好自己的人却非常喜欢,如果和自己关系好,即便是坏人,也要加以表彰。

不论哪个时代都有这种人。越是这类人越是能说会道,也善于写文章。社会上的人受其巧言善辩的迷惑,往往认为他们是既有知识,又通晓社会情况的人,而加以信赖。然而他们多半是些缺乏节操、见利眼开,并且以我为中心的人。

像这类〃耍嘴皮者〃,不论他多么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也决不能信赖。这是信玄的告戒。

信玄还举出另一种容易误识人才的情况,即〃尚有信心不坚定之徒,不惜扑风捉影,谎报情况,此乃十足的顽固不化者,然而却易将此类人误为自尊自信、不甘认输、勇武刚强之优秀武士。〃

他是说有一种缺乏信念的人,常常讲一些自己根本不知道,胡编乱造的情况,其顽固程度令人吃惊。可是却往往有人把这类人误为信心强、不服输、英勇顽强的杰出武士。

真正有信心的人,知道心地善良、谦虚好学的作风是多么重要。这样的人当上领导者,一定大有前途,成长迅速。相反,没有谦虚态度,顽固地突出个人,固执己见,这种人必然碰壁。并且一遇到不顺,便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信玄说,真正的刚勇顽强,是要在锤炼武道的同时,钻研学问,培养才能。他自己注意实践,也劝别人照着作。

信玄所说的字字句句,可以说是在本质上深刻抓住人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看法。那么信玄的这一着眼点和深刻性究竟来自何处呢?

我觉得它来自作为将领应具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手下拥有众多的将士。一旦用错人,布错阵,就会招致全军覆没,使领地内的百姓遭受无限痛苦。因此绝对不允许发生错误——我深深感到就是来自这种严肃态度和责任心。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会产生智慧,吸引人才。可以说领导者的资格,决定于有无责任心,而其责任心的大小、强弱,又决定着人格的伟大程度。

贤将以〃五成〃胜利为上

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这就是人生。社会是变化的,而且连续变化。人心也变化,是瞬息间的变化。自然界也是从冬到春,又从春到夏,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自己本身一开始就处于时时刻刻的变化中,从未停息过。

如何对待万事万物均处于变化中的这一现实呢?如何认识情况变化,并抓住胜利时机,采取有效的行动呢?这就需要运用〃兵法〃了。

信玄关于〃胜负〃的看法,确实旨深意远。

他论述了数条。其一是对每个胜负都要留有余地的思想。

关于两军会战时的胜败,信玄认为〃十成中获六、七成胜者,乃十成之胜。〃(《甲阳兵鉴》,矶见正义,服部治则校注,人物往来社版)。也即以十成为标准,取得六、七成的胜利就足够。尤其在大会战的场合,这点更为重要。他并且说:〃其原因是,八成胜则危,而九成、十成之胜,则必将酿成我方遭受大败之条件。〃(同前书)

他还经常说:战争的胜利以五成为〃上〃,以七成为〃中〃,以十成为〃下〃。为什么呢?因为五成胜利能鼓舞人进取,七成给人带来麻痹松懈,而十成胜利则会使人产生骄傲。

五成的话,就会想:〃虽然输掉一半,但还胜了一半,下次一定加油!〃产生一种努力奋进的精神。而如果获取十成胜利,必定产生骄傲之心。听说就是根据这些理由,信玄绝不轻易超越取胜六、七成这条线。(《定本名将言行录(上)》,冈谷繁实著,新人物往来社版)

他和上杉谦信进行的川中岛之战,是从天文二十二年(一五五二)到永禄七年(一五六七),历经12年,打了五个回合。其基本模式是面对进攻的谦信,信玄则采取〃善战者不战,善战者不死〃的策略,以坚固的防守为背景,步步向前推进。据说上杉谦信斗不过信玄,正是在这一点上。

我也认为他的上述看法旨深意远,其做法从进行现代经济战开始,适用于现代社会所有事物。

另外,据《甲阳兵鉴》记载,在谈到有关兵家胜败的体会时,他曾说:〃四十岁以前要尽力取胜,而四十岁以后要设法不败。〃

这句话也生动地表现出信玄不计较眼前得失,而着眼于大局的胸怀。就是说他把未来的最后胜利,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考虑。他觉得只求取眼前胜利没有意义。现在虽很重要,但将来更为重要。为将来取胜,现在怎么办呢?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索中,存在着贤将和庸将、愚将的区别。

四十岁前奋力取胜,四十岁后设法不败——信玄的这条战训,也是源于把未来的胜利作为大目标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千方百计下工夫,踏踏实实保持力量,与此同时,穷追不舍地进行战斗。只有把这种态度贯彻到底,才能有把握登上通向最后的、也是永远的胜利之路。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胜负怀着〃胜不骄,败不馁〃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信玄对眼前的胜负一向抱着超然态度。

他胸中深深怀着一个远大目标,这就是保卫甲斐国,让它永远繁荣发展。

例如:他和信浓国村上义清之战,打得很漂亮,连连取胜。武将们认为现在乘胜进攻,必定大获全胜,因而主张进一步穷追猛打。但是作为大将的信玄,却早早偃旗息鼓,率兵回国。武将们不理解信玄的深刻用意。回国后,他的老部下们以为一个月内连打两次胜仗,主将一定会感到心舒神畅。

然而信玄丝毫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态度一如往常。

据说稍后,他再次和村上义清交锋。这次却打了败仗。此时,人们担心信玄回到甲府后会不高兴。可是恰恰相反,他仿佛早已忘掉打仗的事,举止悠然,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样子。并且举行了三天〃能乐〃会,慰劳将士。他年轻时代的这些珍闻轶事,也大有令人追怀玩味之处,它说明信玄在众多战国武将中是多么杰出的将领。

对于建立了江户幕府〃独揽天下大权〃的德川家康来说,信玄既是个伟大的竞争对手,又是个〃军师〃。

家康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失败,是为和信玄争夺霸权,于元龟三年(一五七二)十二月所进行的三方原战斗。兵力上也处于劣势的家康军,彻底输给制订了周密作战计划、以万无一失的姿态展开战斗的武田军。而且据说还有这样一个插曲:德川家康在败退中竟尿了裤子。可见家康那次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了。

家康领教到信玄那远比传闻要厉害的战略策略,一定惊叹不已。后来,胜海舟甚至这样评价他的兵法:〃有规律,有节制,同现在西洋式兵法完全一样。〃(《冰川清话》,角川文库版)。可见他的战略战术是很合理的。

打那以后,家康把信玄的军事学变为自己的东西,取得战国时代的胜利,夺取了天下,并为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德川幕府统治打下了基础。

有时失败会成为通向下一次胜利的因素。反过来,胜利时又经常蕴育着失败的原因。家康在三方原战斗中败于信玄。

但他由此而学到信玄的兵法,并最终取得巨大胜利,成为掌握天下大权的人。这就是说,他善于把自己的惨败,转变为通向更大胜利的源泉。由此也能看出家康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宽大度量。

有关培养接班人的告戒

可以说任何一个社会,其消长兴亡均取决于接班人。不,进而可以说先人之伟大与否,将由其后继如何来决定。

武田信玄病死于天正元年(一五七三),享年五十三岁。

继承其位的是四子胜赖。然而由信玄倡导的欲称霸天下的武田世家,不料就在四子胜赖这一代轻易地灭亡了。

由精明细致的信玄建立,被视为铜墙铁壁的武田世家,为何如此简单地灭亡了呢?这是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关于武田世家的灭亡,可以举出很多原因。例如:

〃晴信(信玄)临终嘱咐曰:……吾以国托付于你,甚感放心。汝(胜赖)若听吾之所言,吾复何忧?言毕而卒。然胜赖不从其言,竟使国亡。〃(《定本名将言行录(上)》,冈本繁实著,新人物往来社版)

信玄临终,把一切托付给胜赖,并说只要你照我的话办,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但当时接班的胜赖已二十七岁,或许由于对个人力量的盲目自信,也许因为急于求取功名,想打一场远胜其父的战争,以夸示天下,因而没有信守父亲的遗言。也不采纳家臣将士的忠谏。

信玄临终时嘱咐道:〃吾死后三年,不发丧事。〃还要他不进行那种无法取胜的战争。可是信玄之死,不久就传到周围邻国诸将的耳朵里。胜赖还违背其父的遗言,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继承武田家的家长是胜赖,但是他和作为战国时代头等武将的极其伟大的父亲信玄相比,其结局暗然失色。

关于胜赖是否为〃庸将〃,看法不一。有人说,他在迅速走向天下统一的时代洪流中,在遇到各种不幸和障碍的情况下,想奋力继承其伟大的父业,他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当初的胜赖似乎没有充分地更为实际地认识到自己与父亲的〃差距〃。甲斐国的悲剧正是从这儿开始的。换言之,他常常以为在周围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和父亲一样。并且在尾张国织田信长的心目中情况也如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