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生,会有风暴,也会遭到豪雨,还会出现暂时的失败。

但,深知创造喜悦的生命,是决不会因此而退却的。创造本身,也许是一场打开沉重的生命之门的最严峻的战斗,也可谓是最艰难的工作。确实,与打开宇宙的神秘的大门相比,那打开〃你自身的生命之门〃,确实是一件更为艰巨的工作了。

尽管如此,它显示出作为人的骄傲,不,应该说,是作为有生命的人的真正意义,真正的生活态度。我觉得:没有比不懂得创造生命的〃欢喜〃的人,更为寂寞无趣的了。柏格森曾说过〃由于努力给予丰富的世界增添些什么,而使人格更为高尚〃的话,若将他的话归结到一点,那可以说是共同开拓境界,让生命变得更为丰富、充实吧。

佛法的目的,正在于为人的自我变革、人的完成而不断地开辟创造之路。佛法敏锐地看到:作为人的成长的途径,只体现在与他人同甘共苦,强化他人生存力量的行为之中。

那使人真正懂得:利他行为,就是通向自我完成之路;如不尽的泉水,涌现出的〃生〃的原动力的,正是佛法。在日莲大圣人的佛书中,关于〃喜〃做这样的解释:〃喜者,乃共同喜悦之事。〃因而可以说,唯有共同创造,共同唤起生命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

在处于轻视生命和生命力日益衰弱的今天,这样的实践——如何使所有的人显现出生存的力量,迸发出生命的欢喜,必将日益显示出它那重要意义。

第二节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渊

已为医学所证实的〃永葆青春〃

——老化和头脑的活性化

战后我国的平均年龄,在短时间内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从昭和五十年①后半期起,真正保持了世界最长寿国的地位。

①昭和五十年——1975年。

这一事实本身,虽然可庆可贺,但与此同时,对随着社会的高龄化而引起的,诸多结构性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这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课题。其中之一就是〃健康、医疗问题〃。

正如〃WHO(世界保健组织)〃的宪章所竭力提倡的,要建立这样一个,即不只是在肉体方面,还要在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如何使人获得健康的长寿的社会。诚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在医学领域中,正大力开展的〃老人医学〃的研究和医疗制度的完善等事项,但我总以为作为它的前提,有必要对可称为〃生存价值的哲学〃、〃老年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加以整理、推广。

最近报上连续发表这样一种见解——〃在人脑的重要功能中,有人尽管年龄逐日增长,但由于其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变得日益活跃。〃我感到:在动辄便消极地理解〃老年〃这个概念的今天,这种见解,应引起社会的极大注意。

在《朝日新闻》(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上,曾引用《纽约时报》的科学专刊,介绍了以下的事例。从对二十一岁到八十三岁的男性头脑的断层摄影发现:按新陈代谢的测定值计算,健康老人的头脑,与年轻人一样富有活力。另据丹麦大学霍恩教授说:那种被称作影响判断事物和洞察力的〃结晶型知能〃的功能,与壮年、青年相比,有时在老人身上发挥得更为充分。

老人医学权威赛依博士也曾指出:〃一部分人的精神功能,在六十多岁时开始衰退,多数人是在八十多岁前明显衰退。但参加社会活动的老人们,有时不仅精神功能不见衰退,反而有所增强。〃据说,那些与外界隔绝,闭门不出的老人,确实变得日益衰老。

即便从我国进行的有关年龄增长的,发达心理学的最近研究成果看,〃智能性功能〃等不一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据说,还发现这样的情况——其间虽也有变化,然而,毋宁说是属于增强方面的变化。而且,还证实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间的差别〃更加扩大。虽说这项研究刚刚起步,而那些被称为〃长老〃、〃泰斗〃的年长者在此关键时刻,以重金作出如此高明的决策,不是没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任何人也逃避不了生理上的老化现象。医学上认为:人身体的成长,于二十五岁前后达到顶点;至于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则过了四、五十岁后,便明显地开始衰退。但事实证明,那些精力充沛的、开创性地不断参加社会活动的人的头脑,要比自身的年龄年轻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永葆青春〃一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将放出新的光芒。

确实,经济的保障和环境的改善,是进入真正老龄化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但与这些环境方面的问题相比,更为重要的还是自身的社会存在感。再没有比失去社会存在感,更使人寂寞、空虚的了。从下述的事实也可了然,即在曾被看作理想的北欧型的福利社会里,也出现了:如老人自杀人数的增加、劳动积极性的低下和意志消沉等诸多社会问题。因而,重要的是——高龄老人们,如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满怀热情地从事于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觉得,这并非仅仅为了延长寿命,而且是创造富有生活意义和充满生命力的人生。

可以说,〃老年〃,是人生的完成,是人生向更高境界升华的一种表现吧。虽说其中有着所谓各自不同的人生途径,但不容置疑地在他们的心中,蕴藏着努力为社会做出某种贡献的热情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我以前曾有机会,与许多著名人士进行过令人难忘的交谈。其中不少是高龄老人,但几乎所有人都是怀有青年人般的热情,毫无遗憾地为事业奋斗终身的强者。欧洲最著名的美术家,也是法国优秀的哲学家鲁耐·由依库,也是我的挚友之一。在我们之间,有着以深切的理解和尊敬所结成的友谊。他已年逾八旬,仍精力充沛地工作着。我不禁为他那富有朝气的,真诚的人生而感动。

应该说,对于满怀工作热情和具有强烈的进取心的人来讲,〃老年〃,应是〃圆熟〃的别名吧。

那些积累了无数人生经验和充满朝气的人,即程度不同地受到人们信赖和尊敬的人,按照自我意愿完成了为人们所崇敬的一生。也许那些为开创使日后青年能充分发挥才智的〃后辈之路〃的人;满怀创造热情的人,将比年轻人更具有〃青春之心〃。这种〃青春之心〃,将永远不断地创造那光辉的人生。

人生的价值于五十岁后才真正闪光生辉。因而,即便已是年迈高龄,也需有一种〃永葆青春〃的气概,以连续的〃建设〃和〃创造〃的业绩,去谱写自己真正的一生。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耆婆等名医的品性

确实,以西方近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对人类的幸福和繁荣作出巨大的贡献,如:因抗生物质的发现、公共卫生观的确立等使许多传染病得以防治;外科,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进行心脏和人脑的手术。这些成绩应予以大书特书。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这种医学发展的本身,也提出若干新的问题。美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诺马·卡慈恩,尽管患有胶原病和严重的心脏病,但凭借其信念和意志,奇迹般地终于从死亡的边缘得以生还。这位著名的记者,意味深长地说了以下的话:

〃我们对微生物的战斗,虽大体取得胜利,但在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而进行的战斗中,却不断地遭到失败。〃(《人的选择》,松田铣译,角川书店版)

他还对今天的医学教育应有的现状,提出意见,说:需要培养〃品性完美的人;不仅对于人的疾病,而且还要关心人本身的人;不仅能发现疾病的征兆,而且还能理解病人实际痛苦的人;不开那种失去人情味的处方的人……。〃

在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方面,确实取得惊人的成绩,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指出:对那为病痛折磨的人的生命深处的问题;涉及病人家属和社会应持有的态度等问题,总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医疗的现状被列为一大课题的理由。

美国的路耐·底福斯博士是一位在细菌学上,留下许多业绩的著名学者。我曾在东京与他进行过交谈。他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虽现已作古,但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底福斯和玛亚·柏英慈共著的《谈健康和疾病》一书中说:〃(慢性的——引用者)疾病的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大,随着长寿者的增多更是有增无减。因此不由地联想到,无论家庭,或医院,或疗养院里,那些康复无望的老人,肯定会日益增多。这是由于——即便能勉强地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能使其恢复健康的缘故吧。〃(《国际·时代·生活》,杉靖三郎日本语版监修)

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医学的本质。确实,年轻人的死亡人数,虽在减少,但正如人们称现代为〃半健康人时代〃似的,因某种疾病而感到苦恼的人,却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状况也在发生变化。

据说,许多现代人动辄便失去身心的平衡。疾病的种类剧增,已多得几乎无法统计。由于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尽管出现多种新的疾病,人们也不以为然。

在人们看到疾病多样化的情况时,不禁感到:佛法对疾病的见解给予莫大的启示。佛法上说,病的数目,为〃四百四病〃,或〃八万四千〃。〃四百四病〃,乃〃身病〃之数;〃八万四千〃,系指〃心病〃。所谓〃八万四千〃,与其说是数值,毋宁说言其数量之大吧。

顺便说明一下,在《大智度论》等佛典中写道:〃贪欲之病二万一千〃,〃瞋恚之病二万一千〃,〃愚痴之病二万一千〃,〃持有(上述——译者)三毒的病二万一千〃,总计为〃八万四千〃。

在日莲大圣人的《治病大小权实违目》一书中,进一步予以说明:〃人有二病,一为身病。所谓地大百一、水大百一、火大百一,风大百一,以上为四百四病也。〃〃二为心病。所谓三毒乃至八万四千之病也。此病二天、三仙、六师等也难治,何况神农、黄帝等之方药可及乎。又,心病因其轻重、深浅而种类繁多。〃

在佛法上,将这〃地大〃、〃水大〃、〃火大〃和〃风大〃等归为〃四大〃。若就我等身体而言,可将其理解为:〃地大〃,指骨和肌肉、牙齿、头发、指甲、皮肤等;〃水大〃,指血液和体液;〃火大〃,指维持生命的体温和消化作用;〃风大〃,指呼吸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佛法上说:以此〃四大〃概括地解释人身体上的〃病〃,即身上的〃四大〃,一旦产生不协调便得疾病。

关于身体上的病,大圣人也曾教诲说:〃此病即便不是佛也可医治。〃

但是,〃三毒乃至八万四千〃,即指来自〃贪〃、〃瞋〃、〃痴〃等人内在的烦恼的疾病,并认为这种疾病就是所谓圣人、大医学家——〃二天、三仙、六师等〃、〃神农、黄帝等的方药〃,也难医治。

若心病不重,用对症的方药便可治愈。正如日莲大圣人的著作中所写:〃人之烦恼和罪业之病,若轻,则智者的医师们予以医治,并对病施药。〃但,若严重的心病,则任何方药也难以治愈。治这种心病,除服用使生命得以根本复苏,进一步体现新的生命力的〃大良药〃外,别无他法。佛法将这种最灵验的大良药解释为〃妙法〃。

现代社会面临着不仅是疾病的多样化,而且还有直接威胁〃人生命尊严〃本身的人工授精、脑死问题等新问题。人们十分忧虑,唯恐略有失误,将会影响医务人员和病人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说,现代医学开创一个维护生命尊严的,〃为人的医学〃的新时代,才是当务之急吧。

作为医师的著名始祖,在西方首推希腊的希波克拉底①和罗马的加莱诺斯,特别是前者提出的医师〃誓言〃,已成为有志于医学者所遵奉的信条。

①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古希腊医师,被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编有《希波克拉底集》等。

在佛典等东方典籍中,也可找到不亚于希克拉底的〃名医〃,如印度的耆婆①、中国的扁鹊、华陀等,可谓其最著名的代表。其中的耆婆生于释尊的时代,以释尊为师建立了佛教医学的基础。他的名字,长期来为东方民族所传颂。

①耆婆——古代印度名医,生于佛祖释迦牟尼时代。后归依佛祖,与中国名医扁鹊并称。

据说,这位耆婆在幸遇释尊的当时,已是掌握一流医术的名闻遐迩的印度名医了。尤其他的外科技术,更是无与伦比。如为医治被认为是世界首例的脑肿瘤而进行开颅手术;对被认为患肠梗阻的孩子进行剖腹手术,并将其治愈等,在佛典上均有记载。

但,耆婆也由于幸遇释尊,得其教诲后才发现:即便能借助医术治愈人的疾病,而要去掉内心深处的烦恼、业;解除潜藏在〃生老病死〃这个人生根源中的苦恼,也只有祈求佛教,别无他法。

这是由于他那清晰、明智的头脑,立即领悟到——任凭你如何精于医术,若不深切地理解病人之心,对病人无丝毫慈悲之心,那就失去作为〃名医〃的资格了。可以说,他的这番领悟,远远超越时代,显示出医务人员应持有的姿态。

以《医学概论》一书而闻名的泽泻久敬博士,关于人和医疗的关系,提出①人的身体由物质构成;②人是生物;③人是身心结合体;④人是独立的存在;⑤人是社会的存在等人所具有的六个方面后说:〃作为医师必须全面观察人的六个方面。〃(《何谓医学概论》,诚信书房版)。

近代的医学,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人生来〃就是身心结合体,是独立的、社会的、自觉的存在〃的倾向,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为了完成〃给病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一医学的根本使命,要求医务人员自身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学〃。从这个意义上也可看出:建立一种〃不以医学为中心来看人,而是如何以人为中心来看医学〃的观点。在今后社会中,这一观点将日益显示其重要意义。

〃延长寿命的医学〃和人的幸福

——应有深邃的生死观、寿命观

在《每日新闻》的〃余录〃(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四日)上,提及京都召开的一次小型集会。在这个以〃思考寿命的含义〃为题的集会上,提出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的〃死〃。我不禁感到:这一报导,尖锐地点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死〃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