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一,平时需谨言慎行,不可有诽谤、欺侮他人,刺伤人心的行为。也就是说,诽谤等恶劣行为,会加深死的痛苦。

其二,要告诫人们,充分理解〃人的身体乃'四大'(地、水、火、风)一时结合而成〃的实相。即做好精神准备,不因自身的〃四大〃向宇宙法界的〃四大〃回归、结合时而感到惊讶。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准备,才不致使人临终时心烦意乱。

其三,若悟得自己的〃生命〃和佛的〃生命〃,是同一〃生命〃,则不会出现影响临终安宁的恶业。这显示了满怀信心,勤于修行的重要性。即坚持正确的信仰和实践的人,于临终之际,能从容地告别人世,向毫无忧虑、疼痛、苦楚的新的〃三世〃①走去。日宽上人指出:其中贯穿了佛道修行的重要目的。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将这样的死,看作是人生的胜利的完成。

①三世——佛教用语。亦称〃三际〃。〃世〃是〃迁流〃之意。用于因果轮回,指时间过程的划分,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教各派对此有各种说法,是业报轮回说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传撰写《临终用心抄》的日宽上人之死,就是十分庄严、安详。

享保十一年(一七二六)三月,日宽上人结束在江户的布道后回到大石寺。之后一直感到身体不适,日益衰弱。

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向日详上人嘱咐法灯,并委托一切后事。进入六月后,身体更为衰弱,但毫无病痛之感。

在迁化的前一、二天,日宽上人穿上法衣,于卧室处坐轿外出告别。先去正殿,读经、唱题,然后参拜庙所。继而又顺道去隐居所的日宥上人(第二十五世)和住在学头寮①的日详上人处。据说,日宽上人坐在轿中,非常诚恳地向他们一一辞别。

①学头寮——〃学头〃,系司管一宗一派有关教学事务的僧职名:〃寮〃,寺院、学校等的宿舍。

随后,日宽上人在三门前向师,日永上人之妹告别。当轿子经门前町回到大坊时,一路上,人们伏地表示惜别。

上人回住所后,便命木匠、棺木工赶做丧事所需的棺木等,并在这具棺木盖上,亲笔题上一偈一首。

至八月十八日深夜,在事先指定的壁龛前挂上大曼荼罗,献上香华、灯明,此时日宽上人对侍者说:〃我即将离开人间。〃

并细致地嘱咐了临终时有关事项:需等我死后再通知周围的人;临终时一、二人守护即可;需读经、唱题等。

此后,题写临终的一偈一首。写毕便立刻命侍者做他最爱吃的荞麦面条。少时,侍者将立即做得的面条端上。日宽上人吃了七口后,脸上露出莞然一笑,并说:〃呜呼,美哉,寂光之都!〃这正是通观〃三世〃的生命的境界啊。

接着,他漱口,虔诚地向大曼荼罗合十,念经,于十九日辰时(上午八时),像睡觉似地半合眼半闭口地迁化了。

读了有关日宽上人临终时的言行举止的记述后,不禁感到:〃死〃,究竟是〃悲〃,还是〃喜〃呢?在人世间,总认为〃死〃是悲伤的,痛苦的。但若以〃三世〃的生命观来理解,可领会到日宽上人的教诲——沐浴着佛法之光的〃死〃,总是与〃喜〃相伴。唯有在十分满足的境地,一边欢唱〃生命的凯歌〃,一边迎接〃庄严的死〃的心的深处,才能显示出最富有价值的人生及其最终的乐章。

展现在心底深处的〃九识〃世界

——弗洛伊德①、荣格②和佛法的直智观

①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著有《精神分析引论》、《释梦》等。②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型态》等。

关于人精神方面的自我意识的部分,很早以前已成为哲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了。但据说,对人精神方面真正的探讨和研究,在西方始于十九世纪的弗洛伊德以后。

之后,根据深层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意识不过是精神的表层部分,在其深处,潜藏着相当大一片无意识层。这可比作为浮在海中的冰山。具体说,潜在的无意识层,相当于冰山沉在海中的那部分;那浮在海上的,即可以看到的那部分,相当于表层的意识层。

因而,只有对潜藏在人的具体行动、思考、欲望深处的无意识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才能辨明人的精神,乃至生命的全貌。只要看一看这样的事实——科学上的伟大发现,伟大的艺术创造的光辉,均由比意识活动更深的〃直观〃所完成的事实,也会对无意识层领域的研究,寄予更大的希望吧。

过去的西方深层心理学,经过探讨和研究,大体上似乎发现三个层次。第一是上文将其比为〃海中的冰山〃的那个,〃个人的无意识〃层。这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本人发现的无意识层,其中潜藏着:为意识所遗忘的事物和受到压抑的心理上的内容。作为第二层,有索迪所提出的〃家族的无意识层〃;

在其深处有第三层,此层展现出一片荣格所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层〃,并提示:在〃集合的无意识〃中,积存着种族和民族,甚至包括人类最古的祖先的所有经验,它从根本上,与宇宙自身相联结。

在另一方面,先于弗洛伊德一千数百年前,佛教(唯识①学派),早以极其完整的体系探明了深层心理。这是多么惊人的洞察力啊。据此说,心,即识。它是从其表层部分向深层的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的方向深入扩展。它是一边把握识别事物的心的作用,一边力求接近生命的全体性。

①唯识——系指〃唯识宗〃。此宗也称〃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珈宗。因主张〃万物唯识〃而得名。

总的讲,所谓西洋心理学,是比较客观地分析心的结构、功能,甚至对人的感觉、感情、意识、记忆等心的领域,也进行了探讨。与此相反,也许可以说,佛法是始终主动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佛法心理学上,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种感觉的意识(五识)和掌管、合并上述(五识)功能的第六识,以及在相当第六识的〃意识〃的底层,还有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笛卡儿①所提出的〃考虑自我〃,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识的末那识吧。但是,佛法尖锐地观察到:这一领域,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自我意识(第七识)的更深处,发现第八识的阿赖耶识。这犹如被称作〃含藏识〃似的,潜藏着由一识到七识的行为所积存的一切结果,并逐渐成为产生七识等的根源。

①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著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等。

佛法还说,一识到六识,虽与死同时消灭,但末那识,阿赖耶识决不会消灭,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至未来的永远。

索迪的〃家族的无意识〃和荣格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似乎从西洋心理学的立场,窥视那广阔的阿赖耶识的领域。佛法对上述生命深层的观察更为深刻。中国的天台大师发现:在向宇宙生命,即向在第八识的深处,作为使那包括人身在内的森罗万象产生的,本源的宇宙生命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九识〃阿摩罗识——根本净识〃。日莲大圣人悟得此乃宇宙生命的本体,称其为〃九识心王真如之都〃。

这〃九识心王真如之都〃的〃心王〃,乃心的作用的根本。

〃真如〃,乃远离虚妄、不变、不改之意。〃都〃,为〃心王〃的住处,即无边无际的境界世界。

在日莲大圣人的佛书上写道:〃全勿用求助于他人。唯在那信奉我等众生的法华经,念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胸中之肉团。此谓九识心王真如之都也。〃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中,有着清净无垢、常住不灭的本体。而且还阐释了这一法理——

在使那生命内在的宫殿闪耀光辉之处,能不断地创建永恒的幸福,开辟真正的伟大的人生。

实际上,生命一边经常与外境因缘和合,一边通过〃六识〃接受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也产生着种种的苦恼。但是,只要〃九识〃的太阳光在胸中闪耀,这些苦,犹如霜露一般全都消融。所谓信仰,也许可以说就是每一天,任何时候都使太阳在胸中的太空冉冉升起的连续作业吧。人们应一边使全身充满着如灿烂发光的太阳般的生命力,由衷地感受到无量的喜悦,一边从容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

总之,人,即便社会地位和声誉再高,也不会感到满足;

即便财产再多,内心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充实。唯有彻底打开这无边无际的境界——自我胸中的〃宫殿〃,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感到无限的幸福。

这第九识,是一种自我本身与无限的宇宙生命相融合的境界;是产生生命在身体、精神方面的所有功能的根源;是创造力的源泉。

在人的生命之中,理性之光所照射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可以推测到:现代人在发达的西方近代文明中,削弱了把握世界——包含能尖锐地发挥正确功能的,超越理性的直观智和无限慈悲的身心内层世界的能力。我不禁强烈地感到:有心之人,已开始开发隐藏在生命内部的真正的睿智,希求为创造你我幸福所需的方法。

战胜人生苦难之路

——哥伦布、马奈①等非业之死

①马奈(1832…1883),法国画家、印象派大师。曾受哈尔斯、委拉斯开兹等人的影响。作品有《左拉像》、《奥兰毕亚》等。

约十五年前的事了。一次和汤因比博士对谈时,他以极其严肃的神情,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此话尖锐地揭示了世界上的领导人,总是回避〃死〃这一根本问题。

〃为政者,各界的领导人,都未向这个根本的命题挑战,而是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这是卑怯的、也是最可耻的。〃汤因比博士本人虽面临老龄这一现实的苦恼,但仍对这个问题进行日益深入的探讨,似乎要从东方的佛法思想中找到它的答案。事实上,与我长时间的对谈中,他已被佛法所阐明的生命观的深奥所打动。当时那种惊叹不已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

在历史人物中,有虽身处逆境,仍为实现自我信念、主义、主张而奋斗终生的人。但也有不少虽名声显赫一时,但在悲惨的晚年,悄然了却一生的人。

哥伦布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著名航海家,毕生致力于寻找从欧洲到亚洲的西方航线。他的名字,将永被称颂,永垂史册。

但是,他的后半生与其无数的美誉相反,陷入失意、绝望的深渊。他第一次出航时抵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对古巴、海地等岛屿进行实地调查,以极大的成功返回西班牙,受到热烈的欢迎;其名声也传遍整个欧洲。但在第二次,尽管由十七艘船,多达一千五百人组成的大船队出海探险,可未得预想的收获。而且在以后的第三次、第四次航海中,均未取得理想的成绩,并招致众多不满。不料这种不满之声竟传至王室。他终于逐渐受到王室和社会的冷淡。

哥伦布虽具有一个〃开拓者〃所必备的〃先驱性〃、勇往直前的〃开创性〃,但竟不能在他亲手开拓的土地上,发挥他那〃领导〃、〃统率〃的才干。

为此,他怀有许多不满和不平,后为国王等人所闻,终遭致来自王室的冷遇。

世上相似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譬如,过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才智的人,当处于更高的地位时,也会因领导不力而失败;再如:在某地区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导者,在转至别的地区后,因其领导和统率的才干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失意。人才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何等困难啊。

晚年的哥伦布,对来自周围的冷遇十分不满,加之衰老之身又受关节炎和疟疾等病的折磨,后终在病痛和失意中了却了一生。

名闻遐迩的法国画家马奈,以清新的风格开辟了通往印象主义的艺术之路。他曾在重重苦难中,以独特的笔触给众多画家以巨大影响,而自己却日益陷入极度苦恼的深渊之中。

约于四十五岁前后,他感到左腿痛疼,然而不知病因;后一直也未予以对症治疗,病情自然日益恶化。这位甚至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给绘画艺术带来巨大革命的马奈,后终因受坏疽的侵蚀,左腿不能动弹。在他死的前二年,政府授予〃荣誉勋位勋章〃①。而这种荣誉,与正悲惨地处于极度病痛中的马奈,究竟有什么意义!据说,后来尽管接受了左腿截肢手术,但仍气喘、抽风,在苦闷中悄然死去。

①荣誉勋位勋章——法兰西最高勋章。系拿破仑一世时代建制,分一级至五级。授予在军事上或文化上建立特殊功勋的人。

只要读一读古今东西方的历史,便可了解到: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结局,或被暗杀,或溺水,或自杀,或被押上断头台等。

佛教解释人生为〃无常〃。也称其为〃无常迅速〃。

所谓无常,即〃变化〃之意。〃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是佛教的根本认识。也可谓人生的严肃的真实吧。

在哲学家、作家仓田百三的小说《出家及其弟子》(角川文库版)中,有这样一节:

〃这个社会真可谓无常迅速。这种无常,即便年轻人也能感到,但不到老年,似乎很难感到它的迅速。〃

也就是说,年轻人在观念上,也许不难理解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的道理。但显示其变化速度的〃迅速〃,不到一定的年龄是很难体会到的。

当人们回顾过去时,无论谁都会感到惊讶——与那比较悠然而缓慢地度过的儿童时代的一年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一年过得很快。那一个月、一周更是飞一般地过去。前几天,一个熟人深有感触地说:〃一周一周地过得真快啊!〃他那不胜感慨的语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漫不经心地对待无常迅速——人生,它便转眼即逝。即便青年,迟早也会深切地感到它的到来。

因此,佛教所阐释的本来的〃无常观〃,往往受到歪曲,似乎多认为它是一种感伤的、消极的东西。

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基于这种否定现实的、被动的人生观,加以联想的倾向。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深深地浸透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