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基于这种否定现实的、被动的人生观,加以联想的倾向。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深深地浸透着无常观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中,不乏探讨有关无常观源流的研究。但,真正的佛法的〃无常观〃,并无这种感伤的意义,毋宁说,它是教导人们去创建一个坚强的、朝气蓬勃的、勇往直前的人生。

确实,释尊曾说过:此世〃无常〃、〃苦〃、〃无我〃等。但只是对那些肯定沉溺于享乐和安逸的现状,不追求真正人生者的一种所谓〃方便〃的训教。

释尊的这番教诲,是让人自觉到人生的无常,然后竭力使其认真地求得〃常住〃之法。在大乘佛典中,一下转至阐释〃常乐我净〃,就是为此。

在受表面的无常观束缚的众多日本文人中,也有努力于接近佛法的真实的人。如高山樗牛①和姊崎嘲风②等人对法华经的理解,似乎已接近其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使人感到他到底是个一流哲学家。其评论集《何谓无常》,别具一格,颇有见地。

①高山樗牛(1871…1902),日本评论家。著有小说《泷口入道》和评论集《论美的生活》等。②姊崎嘲风(1873…1949),宗教学者、评论家。著有《复活的曙光》、《法华经的行者日莲》等。

总之,在变化中有常住之法,有永恒的生命。在不断移动着的云层的高处,有着不变的大空,闪耀着不灭的太阳。

那些受〃无常观〃束缚的人生,似乎不知那宏伟辽阔的天空的高远,只是低头移步而已。从这样脆弱的人生观和消极、感伤的文化中,恐怕产生不了活跃于二十一世纪的著名国际人物的吧。不仅如此,甚至还会有这样的危险——培育的都是一些毫无建立坚定人格之〃芯〃的,稚气未退的人。我们决不为人生的无常而消沉;决不沉溺于感伤之中。

譬如,客机在天上飞行。在抵达之前,需掌握气流及各种气象情况等的〃变化〃,迅速地采取对策。即必须一边看清所有变化,逐一解决,一边从容不迫地沿着航线,向目的地前进。

与上述相同,人生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即人生无常。

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肉体和精神方面都在发生变化。环境在变,家族和社会也在变。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时光的流逝。人们应在这无限的变化中,作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判断,向幸福的方向飞去。信仰,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动力。

这才是基于正确的〃常住之法〃的人生应持的处世态度。

在妙法中,蕴藏着能将一切变化,不断地引向正确方向的力量。

人生,如白驹过隙,瞬息即逝。就在你或踌躇逡巡,或抱怨,或批评他人而白白消磨时光,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时候,人生早已飞一般地过去了。该是多么可贵的每一天啊。

法国大哲学家帕斯卡①,将那些根本不正视人生真相的一切行为称之为〃慰戏〃。〃慰戏〃,乃单纯的逍遣、娱乐之谓,是一种于人生的创建无任何补益的,毫无价值的行为。苏格拉底②认为:人为了开觉其本性,必须从〃有关自身的无知〃中解脱出来。因为不幸的根源,皆产生于〃有关自身的无知〃。这一论断,可谓对人生创建的真知灼见。

①帕斯卡(1623…1662),一译〃巴斯噶〃。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著有《思想录》、《致外省人书》等。②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其言行大抵见于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等书中。

我们要在现实的激流中,顽强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的同时,于敬仰〃大宇宙〃,向往〃永恒〃的无边无际的境界里,度过那一日通千年、甚至千劫般的毫无悔恨的一生。

第三节 宇宙和心的世界

星辰和内在的道德律

——康德、梭洛①等的至理名言

①梭洛(1817…1862),美国作家。曾支持废奴运动;主张回归自然。著有《森林中的生活》、《郊游》等。

〃以考虑它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越新,越发增强的感叹和崇敬,来充实内心的有二。那就是在我头上的星辰闪耀的天空和人内在的道德的法则。〃

这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波多野精一、宫本和吉译,岩波文库版)中的一段话。它常引起我的深思。其中存在着:

即便人凭借理性,也难以把握的悠远的大宇宙,和以内在的心灵为对象的深邃的精神。我不禁感到——那诗一般的心,与宇宙相对比的那种绝妙的意境。

宇宙,具有无限而玄妙的广阔的时空。人的心,也具有对〃内在的世界和宇宙〃产生微妙变化的广阔天地。一方面它是对外的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有着内在的,深不可测的深远的天地,有时两者相联结。

康德的这段话,在将隐藏在宇宙中的神秘的深奥,置于〃我内在之心〃的对照地位上,显示出它的伟大。我看到:在深为〃星辰闪耀的天空和我内在的道德的法则〃所打动的一念,即在为自己的灵魂和无限的苍空感动不已的,深邃的洞察中,对人的〃生〃的无限肯定。

美国思想家梭洛,是爱默生①的朋友,对印度的甘地等以巨大的影响。他也志于自我〃生命〃本身的探讨,曾说过以下的话:

①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诗人。著有《自然论》、《代表人物》等。

〃看看你的心吧。在你心中会找到过去未曾发现的一千地域吧。可以在那些地域中旅行一番,成为自己〃宇宙杂志'的大家。〃(《森林中的生活》,神吉三郎译,岩波文库版)

我不禁感到:一流人物的思想,似乎总是与佛法一脉相通的。而持有那只看到事物表面现象的,浅薄的人生态度的人,是决不会发现它的。唯有真挚地追求事物内在的,深奥世界的人,才能认识这永恒而广阔无边的世界。

梭洛说:〃在生命的世界中旅行,成为自己'宇宙杂志'的大家。〃这才是佛法所阐释的生命的世界。我们不应悉心追求那种安逸而狭小的〃人生杂志〃,而是在生命这一广阔的宇宙中,不断地创建〃通向幸福之路〃。

梭洛还说:〃成为寻找诸君内在的,一切新大陆和新世界的哥伦布。但并非为了贸易,而是开拓思想上的新航线。〃

(同前书)即希望人们成为〃内在新世界的探险家〃、〃新思想的开拓者〃。梭洛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心中的一千地域〃。他虽未能提示其具体的方法,而佛法上早已阐明了那深奥的〃一念三千〃,即在一念之中包含三千的世界、现象的法理。可以说,〃生命旅行〃中最重要的指南针,是佛法,是信仰。

在人的生命的深处,有着比大海,比大空更辽阔的无限的世界。在穿过苦恼和痛苦的云层的对面,是一片无穷尽的蓝天。而阐释那甚至通向大宇宙的,生命这一庄严的实在,正是佛法。日莲大圣人说:〃一心法界之旨者,将十界三千之依正色心、非情草木、虚空刹土等连尘土也无不收入一念之心;

指此一念之心,布满于法界为万法。〃也就是说,宇宙的森罗万象、万法,全包含在生命的〃一心〃、〃一念〃之中。

现代,可以说是一个正失去为〃天上闪耀着星辰〃而激动的时代吧。也是一个难以接近生命深处的,缺乏对〃我内在道德律〃,予以真正肯定的时代。这也显示了是一个不可能发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同时缺乏指导人生准则的时代。但不应让这一毫无衡量价值标准的荒野永远存在下去。我不禁感到:正因为是喧嚣的时代,更需对生命和宇宙充满激情和持以真挚的态度。

我们正处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只有树立那不断地向社会,向宇宙无限扩大的〃一念〃,才能有助于建立心地充实而丰富的境界。我觉得:假如树立了无时不信奉这〃一念〃的坚定的人生观,则定能从容地闯过这怒涛般的社会。

但不应仅从这个意义上来思考隐藏在宇宙中的神秘性。

若回避人和社会所面临的乌烟瘴气的现实,只是一味地神秘地思考,那宇宙必定成为一个只能引起人们好奇的大舞台。当然,也不应只使宇宙成为一种可利用的工具。我们的人生,在永远保持对宇宙的敬畏和虔诚态度的同时,也必须对深奥的生命,进行不断地探讨、思索,于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

自然与生命的节奏

——妙乐大师的〃弘决之文〃

早晨,太阳冉冉升起。傍晚,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染红了天际。夜空,无数星辰闪耀着银色的光辉。当人们想到自身和宇宙所在的,这个绝妙的舞台时,不由地思索起那深远的真理。

昔日,人们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难想象:他们比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对于人自身的生命体和宇宙的生命体的感应,更具有超越理论、一般道理的丰富的直观智。也可以说,即便当时人没有科学知识,也可以从实际经验中,领会到每天升起的太阳所施予的恩泽和自然的规则吧。

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绝妙无比的本来的节奏。这自然的节奏、社会时光流驶的节奏,潜藏在人肉体内的生态活动周期,还有这个宇宙的节奏等,在不同层次所弹出的节奏,从根本上讲,它有着决非人的才智所能抗拒的东西。从近边的事例而言,就说音乐的节奏吧,若正在演奏某一曲子,忽然有一人表示反对。此时,即便心中竭力想试奏其他旋律的曲子,但总也不能改变。那是因为其中有着一种难以抗拒、不可违背的力量。

宇宙和人的生命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譬如,人的血液,与环境的变化有着微妙的关系。血压在一天中,白天高,夜晚低。从季节上看,冬天高,夏天低。据实验结果的报告:仅从气温十九度的房间到只有八度的寒冷的房间,即便三十多岁的健康的人,由于自律神经所引起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到十——二十毫米。

再看看人的睡眠,似乎与太阳和地球的运行有着紧密的关联。人们常说:〃十二时前的睡眠,其熟睡程度,比十二时后要高一倍。〃而事实上,人的熟睡程度,从下午至日落逐渐增高,在深夜十二时左右达到完全熟睡的状态。之后便急速下降,在早晨四时、五时日出前后降到最低。有时即便晚上熬夜,白天很想睡一睡,然而由于过分劳累反而难以熟睡。这不仅仅是因为习惯,或噪音,或白天光线强烈,而且还违反了本来的节奏。

据说,激素的分泌也有规律,成长激素在人睡眠时分泌,副肾皮质激素保持二十四小时的周期。

这种所谓概日性节奏,不仅限于动物,植物方面也常出现。因为无论宇宙或生命都能听到这样清晰、和谐的节奏。

佛法称其为〃依正不二〃。简单地说,〃正报〃,乃主体;

〃依报〃,为环境之意。这处于一种〃不二〃,即〃二而非二〃的关系。另在《一生成佛妙》的书中,解释为〃于己心之外无法〃。

因此,佛法早已明确而具体地阐释了:从久远元初起,宇宙中存在着它自身的一切法则,同时在人自身内在的深处,也存在同样的法则。

日莲大圣人引用了妙乐大师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在《三世诸佛总勘文教相废立》一书中说了以下这段话:

〃弘决之六云:'知此身中具仿天地。知头圆仿于天;足方仿于地。身内之空种者,即虚空也。腹温,乃法于春夏;背刚,法于秋冬……。'〃这段话,简单明了地借用显示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的比喻,说明了〃我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关联。若从宏观上看,可将一一解释为:〃头〃圆,乃天;〃足〃,乃地;

〃身内〃之空间,乃〃虚空〃。〃腹〃,常处于温热状态,为〃春夏〃;〃背〃刚,为〃秋冬〃。它们分别与一年四季相对应。

日莲大圣人继而还说:〃'四体,法于四时;大节十二,法于十二月;小节三百六十,法于三百六十天;鼻息之出人,法于山泽溪谷中之风;口息之出入,法于虚空中之风;眼,法于日月;其开合,法于昼夜;发,法于星辰;眉,法于北斗;

脉,法于江河;骨,法于玉石;皮肉,法于土地;毛,法于丛林……。'〃这就是说,将头、手、身、足〃四体〃,解释为仿效春、夏、秋、冬的〃四时〃。还将双手、双足中的各三大节(合为十二),视为〃十二个月〃;将有小节的三百六十,视为〃三百六十天〃(旧历一年为三百六十天)。又将〃鼻〃的呼吸,视为〃山泽溪谷中之风〃;〃口〃进行呼吸,视为〃虚空中之风〃;〃眼〃,视为〃日月〃;〃眨眼〃,视为昼夜。又,〃发〃,为〃星辰〃;〃眉〃,为北斗七星;〃脉〃,为河流;

〃骨〃,为〃玉石〃;〃皮肉〃,为〃土地〃;毛,乃树木茂盛的〃丛林〃。

人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五脏〃,为〃在天之五星〃,也可看作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吧。

在佛法上,将其理解为人与大自然、大宇宙,本是相互紧密关联的。

世上任何生命,都与大自然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在宇宙的律动中,创造着各自的〃生〃。世上万物,都是在那大宇宙的绝妙的节奏的支配下,不断地进行着生和死的转换。而且,大宇宙的这种协调,完全体现、凝聚在作为小宇宙的人的生命之中。这样说,不谓言之过甚吧。

以往的西方近代的学术研究,由于过分偏重分析的方法,因而很难看到综合性的见解。与此相反,东方的思考方法,是从与大宇宙的关联出发,综合地阐明人的生命。我以为:这种方法,今后将产生更令人惊叹的真知灼见。

关于宇宙与人的关联问题,在最近的物理界中,由迪维导·霍姆提出,并引起人们关注的〃全息照相术模式〃,似乎也提示了一种思考方法。

所谓〃全息照相术〃,原指运用激光的一种立体摄影。霍姆将这些特征,即从干扰波集聚的全息照相中出现全体像;从被分割成一张张的全息照像的碎片中显出全体像等的特征,用于阐明物质现象。

这一理论于现存的一切事物的背后,有着贯穿全体的秩序,以全体包含在部分中为其核心。

当人们从作为个人的意识和大宇宙的关系,看这个颇具特点的理论时,就会感到:在我们头脑里的信息和宇宙全体的信息,具有极其紧密的关联。在当前的现代科学中,由皮思柯庞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