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哲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姚卫群

…… 1

    印度哲学

    姚卫群 编著

…… 2

    前  言1

    前  言

    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与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两国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中的不少成分是在吸收和改造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印度哲学则为印度文化之核心。可以说,不了解印度哲学,也就不了解印度文化。

    笔者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执教,从事印度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已有十余年。本书既是笔者对自己这些年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为继续从事教学而准备的一部新的教材。

    我国对印度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有长久的历史,但在古代主要限于佛教(其它派别当然也有)。近代以来,此学科的研究较为薄弱,虽也有一些前辈名家在这方面卓有建树,但总的来说,研究水准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国外研究相比无疑是落后了。笔者有志于与国内同行共同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简史编,对印度哲学的发展线索、派别形成及学说要点作一简要地叙述,其中各派代表人物及著作的年代、派别演变等内容的介绍多采用国内外学术界一般(相对通行)的说法,意在使读者能较快地扼要

…… 3

    2前  言

    了解印度哲学概貌。第二部分为概论编,对印度哲学中一些有特色的重要理论问题作专门论述,这部分反映了笔者近年在科研上的主要心得,意在为读者深入研究印度哲学提供参考,开阔思路。第三部分选译、辑录了一些印度各哲学流派的有代表性的史料,既可作为学生原著选读课的教材,亦可作为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基本资料。

    笔者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帮助。我国研究印度哲学的老前辈王森先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并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印度哲学史家黄心川先生、巫白慧先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赵宝煦先生、楼宇烈先生对笔者给予多方指教或热情鼓励。北大出版社的苏志中先生对出版本书大力支持。

    对以上各位,笔者深表谢意。

    由于印度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并深奥的学科,而笔者又学识有限,书中错误想必不少,笔者真诚地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姚卫群192。

    3

…… 4

    目  录1

    目  录

    简 史 编

    第一章 印度哲学发展概况……………………………(…1)

    第二章 吠陀与奥义书…………………………………(…5)

    第一节 吠 陀……………………………………(…5)

    第二节 奥义书…………………………………(…10)

    第三章 非正统哲学流派……………………………(…15)

    第一节 顺世论…………………………………(…15)

    第二节 耆那教…………………………………(…17)

    第三节 佛 教…………………………………(…20)

    第四章 正统哲学流派………………………………(…61)

    第一节 数论派…………………………………(…61)

    第二节 瑜伽派…………………………………(…64)

    第三节 胜论派…………………………………(…69)

    第四节 正理派…………………………………(…73)

    第五节 弥曼差派………………………………(…80)

    第六节 吠檀多派………………………………(…86)

    第五章 近代哲学……………………………………(…99)

    第一节 印度近代哲学的产生…………………(…99)

    第二节 印度近代较有影响的哲学理论………(…104)

…… 5

    2目  录

    第三节 印度近代哲学的特点…………………(…112)

    概 论 编

    第一章 印度哲学的重要特点………………………(…120)

    第一节 印度哲学发展的特殊性………………(…120)

    第二节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125)

    第三节 哲学史料的残缺及年代的含糊………(…129)

    第二章 转变说………………………………………(…13)

    第一节 属转变说类型的主要流派……………(…13)

    第二节 各转变说间的重要差别………………(…138)

    第三章 积聚说………………………………………(…143)

    第一节 属积聚说类型的主要流派……………(…143)

    第二节 各积聚说间的重要差别………………(…148)

    第四章 因果观………………………………………(…154)

    第一节 几个重要哲学流派的因果观…………(…154)

    第二节 对比分析………………………………(…161)

    第五章 直觉思维方法………………………………(…16)

    第一节 直觉方法的产生………………………(…16)

    第二节 直觉方法在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169)

    第三节 直觉方法在非正统哲学流派中的应用…………………………………………(…172)

    第四节 直觉方法在印度哲学史中的意义与作用…………………………………………(…174)

    第六章 辩证思维方法………………………………(…178)

…… 6

    目  录3

    第一节 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表现……………(…178)

    第二节 辩证思维在印度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87)

    第七章 逻辑思维方法………………………………(…191)

    第一节 印度古代逻辑产生的背景……………(…191)

    第二节 早期正理派逻辑理论的基本内容……(…193)

    第三节 佛教对印度逻辑理论的重要发展……(…197)

    第四节 印度其它派别的逻辑观点及新正理派…………………………………………(…20)

    第八章 量 论………………………………………(…203)

    第一节 量的定义及各量的一般内容…………(…203)

    第二节 各派量论的主要观点…………………(…204)

    第三节 各派量论间的重要差别………………(…205)

    第九章 我 论………………………………………(…213)

    第一节 我论的产生……………………………(…216)

    第二节 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的“有我论”…(…218)

    第三节 佛教的“无我论”……………………(…221)

    第四节 其它宗教与哲学流派的“我论”……(…22)

    第五节 各派“我论”之比较…………………(…224)

    第十章 解脱论………………………………………(…227)

    第一节 奥义书中的解脱观念…………………(…227)

    第二节 佛教的解脱观念………………………(…229)

    第三节 婆罗门教哲学流派的解脱观念………(…231)

    第四节 耆那教的解脱观念……………………(…234)

    第五节 对比分析………………………………(…235)

…… 7

    4目  录

    第十一章 社会伦理思想……………………………(…239)

    第一节 吠陀、奥义书时期的社会伦理思想…(…239)

    第二节 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的社会伦理思想…………………………………………(…243)

    第三节 佛教、耆那教的社会伦理思想………(…247)

    第四节 顺世论的社会伦理思想………………(…249)

    第五节 结 论…………………………………(…251)

    史 料 编

    一 吠 陀……………………………………………(…253)

    二 奥义书……………………………………………(…258)

    三 顺世论……………………………………………(…273)

    四 耆那教……………………………………………(…278)

    五 佛 教……………………………………………(…287)

    六 数论派……………………………………………(…317)

    七 瑜伽派……………………………………………(…331)

    八 胜论派……………………………………………(…338)

    九 正理派……………………………………………(…351)

    十 弥曼差派…………………………………………(…360)

    十一 吠檀多派………………………………………(…373)

…… 8

    印度哲学1

    简 史 编

    第一章 印度哲学发展概况

    印度哲学是世界哲学的重要形态。最初记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吠陀(Veda)和奥义书(Upanisad)。

    吠陀时期古印度处于原始公社开始瓦解、阶级社会逐步形成的历史阶段,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世纪①至公元前9世纪。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其抽象思维水平还是较低的,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哲学理论,表现在吠陀中更多的是宗教的成分。

    印度最早出现内容较系统化的哲学思想是在奥义书时期。时间大致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即吠陀后期至佛教产生之前)。

    奥义书时期印度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正

    ①关于吠陀时期的上限,历来看法不一,有人把它定在公元前200年,甚至更早。

…… 9

    2印度哲学

    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出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也可以说,在奥义书时期,印度真正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思想。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在这一时期形成。两大史诗中有不少部分显露了印度的哲学,故此时期亦被人们称为“史诗时期”。在当时流行的各类思潮中,影响较大的除了婆罗门教思潮外,还有沙门思潮。沙门思潮为数众多,其中较著名的代表有所谓“六师”

    ,即不兰那。迦叶(Pūrana

    KasAapa)

    、末伽梨。拘舍罗(Makhali

    Gosāla)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

    、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āyana)

    、散若夷。毗罗梨子(Sanjaya

    Belathiputa)

    、尼乾陀。若提子(Nigantha

    Nātaputa)。

    但在众多的沙门思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佛教、耆那教(Jaina)和顺世论(Lokāyata)。

    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经过奥义书时期和史诗时期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六个主要哲学派别,即:数论派(Sāmkhya)

    、瑜伽派(Yoga)

    、胜论派(Vais′csika)

    、正理派(Nyāya)

    、弥曼差派(Mīmāmsā)和吠檀多派(Vedānta)

    ,即所谓“正统六派哲学”。这六派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各派根本经典(最初的原典)的出现。因此,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经书时期”。六派哲学产生后,佛教、耆那教和顺世论亦有较大的发展,并陆续出现了这些派别的一些重要经典。这三派通常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端,即所谓

…… 10

    印度哲学3

    “异流三派”。

    公元4世纪至公元9世纪是印度各派哲学系统化,并且都得到较快发展的时期。婆罗门教逐步演化为印度教。正统六派哲学的根本经典在此时期一般都被这些派别在后世的追随者作了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使根本经典的含义更加明确,而且有些还在根本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非正统派中除顺世论外,佛教和耆那教都有重要发展,尤其是佛教,在这一阶段的初期,思想日臻细密,流传地域不断扩大。

    公元9世纪至18世纪,是外族长期入侵南亚次大陆的时期。此时印度教中的一些派别(如毗湿努派和湿婆派)在印度社会的各阶层中保持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各哲学流派在这一时期仍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吠檀多派的哲学思想与印度教的宗教教义相结合,并吸取了佛教的一些理论,在思想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余正统各派的发展主要仍表现为对古代经典的阐述和补充。非正统派中的佛教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已密教化,至中期(13世纪)时则基本灭亡。耆那教的发展虽也受到外族入侵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个派别在印度还是保存了下来。

    顺世论在此时亦存在,但影响极为微小。伊斯兰教在进入印度之后,它的哲学思想也随之在次大陆逐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