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哲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顺世论在此时亦存在,但影响极为微小。伊斯兰教在进入印度之后,它的哲学思想也随之在次大陆逐步传播。

    18世纪下半叶之后,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这一时期,印度哲学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出现了一批既继承传统哲学,又吸取西方近代思想的哲学家。在印度近代开展的宗教与社会改革运动中,早期的重要思想家是罗姆。摩罕。罗易(RamMo-hamRoy,172—183)

    和达耶

…… 11

    4印度哲学

    难陀。婆罗室伐底(Dayānanda

    Sarasvatī,1824—183)等人,而印度近现代最富盛名的杰出哲学家则是辨喜(Svāmi,Vivekananda,1863—1902)

    、奥罗宾多。高士(Aurobindo

    Ghose,1872—1950)和拉达克里希南(Sarvepali

    Rad-hakrishnan,18—1976)。

    主要参考书目

    〔1〕S。

    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l,Cambridge,1932。

    〔2〕

    S。

    Radhakrishnan

    and

    C。

    A。

    Moore:“ASource

    Bok

    in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1957。

    〔3〕 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4〕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

    〔5〕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6〕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 12

    印度哲学5

    第二章 吠陀与奥义书

    第一节 吠  陀

    印度被称为“吠陀文献”的典籍很多,其中有吠陀本集①(Sam-hitā)

    、梵书②(Brāhmana)

    、森林书③(A-ranyaka)和奥义书等④。但狭义上说的“吠陀”主要指吠陀本集。它由《梨俱吠陀》(Rg-veda)

    、《娑摩吠陀》(Sāma—veda)

    、《耶柔吠陀》(Yajur—veda)和《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四部分组成。

    吠陀本集是各类吠陀文献中年代较早的。而其中又以《梨俱吠陀》的年代为最早(约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

    《梨俱吠陀》主要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等的赞歌。它们是在祭祀时祭者为劝请神而高声吟诵的韵文。

    《娑摩吠陀》基本由从《梨俱吠陀》中抽取的一类赞歌组成,它把《梨俱吠陀》中的许多关于苏摩祭和火祭等的韵文配上曲调,使之具有一定的旋

    ①是关于神的颂歌、祷文、祭词、咒语的汇集。

    ②是对吠陀本集的解释,具体说明本集中提到的祭祀的起源、方法及有关神话、传说等。③是梵书的附属部分,除论述祭祀的目的和方法外,还涉及一些哲学思辨问题。常与奥义书相混。

    ④此外,亦有不少人把印度的《随闻经》(Srauta—sūtra)

    、《家庭经》(Grhya—stūra)和《法经》(Darma—sūtra)也看作是“吠陀文献”。

…… 13

    6印度哲学

    律。

    《耶柔吠陀》是在祭祀时由祭者低声念诵的祭词,多由散文构成,亦有少数韵文。

    《阿达婆吠陀》为用于消灾招福的巫词的汇集(亦有一些哲学思想的内容)

    ,大部分为韵文,小部分为散文。下文中所谓吠陀指狭义之吠陀。

    在吠陀中,虽然人们已可看到印度哲学思想的萌芽,但大多数吠陀赞歌表现出来的还是宗教方面的内容。这些宗教的最初形态是多神崇拜。崇拜物有山河草木、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等。如吠陀中提及的著名自然神有:太阳神苏里亚(Sūrya)

    、晓神乌莎丝(Usas)

    、雨神帕尔迦尼耶(Parjanya)

    、风神伐由(Vāyu)

    、暴风神卢陀罗(Rudra)

    、火神阿耆尼(Agni)

    、水神阿帕斯(A-pas)

    、河神萨拉斯伐底(Sarasvatī)

    等等①。总之,在吠陀时代的初期,印度人崇拜的主要是那些对其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或印象较深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创造这类神并不很复杂,人们只须认可这些现象或事物具有奇异的力量,人在其面前无可奈何,对其崇拜即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与自然抗争能力的增强和思维能力的增强,他们对神的崇拜形态亦发生了变化:首先,人们所设想的神已不再仅仅是周围直接可感的自然现象或事物,而是一些经过人们想象(在头脑中对自然事物加以改造)或思维抽象后的神(这些神在自然界中无简单的对应物体)

    ,如恶神阿修罗(Asura)

    、魔神罗刹(Raksas)

    、幽鬼神毕舍遮(Pis′āca)。此外,还有信心、语言和爱方面的神等

    ①参见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0页。

…… 14

    印度哲学7

    等①。

    其次,人们对神的崇拜由多神崇拜向主神崇拜发展。

    吠陀时代初期人们所崇拜的许多神的影响逐渐缩小,人们开始在众多的神中寻找一个(或一些)主要的、起主宰作用的神,如因陀罗神(Indra,此神一般被看作雷霆之神,但亦被看作是象征勇士的氏族保护神或战神)。

    吠陀中这种由多神崇拜向主神崇拜的发展趋势与印度当时许多民族或部落的兼并与统一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②。

    吠陀时期人们对神的崇拜有种种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作祭祀。

    在吠陀时期印度人作祭祀是为了讨神欢心,从而获得神的恩宠,给人带来好处(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祭祀与神无关,祭祀行为本身即可机械地给人们带来好处)。

    吠陀中提到的祭祀种类极多,较常提到的一些有:新月满月祭(Dars′apūrnomāsa)

    、火祭(Ag-nigotra)

    、火坛祭(Agnicayana)

    、马祭(As′vamedha)

    、人祭(Purus-amedha,以人或人之代用物为祭品之祭)等等。

    在吠陀时期,人们除了认为作祭祀可使神高兴,给自己带来好处外,还认为咒法也可作用于神,使人达到目的(与祭祀类似,一些人认为咒法自身即可机械地产生某种结果。

    《阿达婆吠陀》中有大量此方面之内容《耶柔吠陀》中亦有此方面之内容,但比重不大)。咒法种类极多,主要的有:息灾法(Santi,对某些恶神念咒文,以求其离去或不显威力,达到消灾去祸的目的)

    、诅咒(Abhicāra,yātu,诵咒文以使魔

    ①参见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高观庐中译本)

    ,第92—104页。

    ②参见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4—39页。

…… 15

    8印度哲学

    神加害于自己所恨之人)

    、开运(Paustka,诵咒以求一切事情如愿)

    、长生健康咒法(A-yusyāni)等等①。

    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历来与宗教思想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吠陀中,虽然有大量的赞歌是颂扬神的,但也可看到一些人怀疑神的存在,不满足于用人格化的神来解释世间事物的创造。这自然要导致人们在神之外寻找世界产生的原因。吠陀中的一些赞歌明显具有哲学意义,被称为哲学诗或哲理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无有歌》(《梨俱吠陀》10,129)

    、《生主歌》(《梨俱吠陀》10,121)

    、《原人歌》(《梨俱吠陀》10,90)

    、《造一切者之歌》(《梨俱吠陀》10,82)等。

    《无有歌》认为,泰初既没有“有”

    ,也没有“无”。诸神是在世界被创造之后才出现的。并提出了“彼一”

    ②的概念,认为在“彼一”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此首赞歌表明,一些吠陀诗人已把宇宙最初的因看作是超乎世间一般之“有”

    与“无”

    概念的。

    这种因不是当时人们信仰中流行的神一类造物主,而是一种较抽象的,多少带有本原意义的实在。至于这“彼一”究竟是什么,原诗写得很含混,学界对此亦有多种解释,但说它是多少带有世界根本因性质之物或是世间事物未展开前的最初之物是不会错的。当然,这一概念毕竟不很确定,与哲学上通常说的“本原”或“本体”概念尚有一定距离。

    《生主歌》认为生主最初表现为“金胎”

    ,他生下来就是

    ①参见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高观庐中译本)

    ,第108—120页。

    ②梵语原文“tad

    ekam“。我国学者有多种译法,如”太一“

    、“独一之彼”

    、“那一个”等等。联系该赞歌上下文,这一词的实际意义接近“最初存在之物。”

…… 16

    印度哲学9

    存在物的唯一主人;他是呼吸(精神)的赐予者,力的赐予者;一切听从他的命令,天神听从他的命令;他是两足与四足动物的主宰者,是天地的创造者。除了生主之外,没有任何神抱持一切创造物。

    这首赞歌中提到了“金胎”

    (garbha,即子宫)的概念,把它作为存在物的唯一主人。由金胎后来又演化出金卵(anda,音译安荼)

    的概念,成为印度一种较流行的宇宙起源理论。

    《原人歌》把“原人”

    (purusa)视为世间事物的根基,认为世间事物(包括人)是其部分或由他所产生,婆罗门是原人之嘴,刹帝利是其双臂,吠舍是其两腿,首陀罗是其两足。

    由(原人的)心(意)产生月亮,由(其)两眼产生太阳,由(其)气息产生风,由(其)肚脐产生太空,由(其)头演化出天,由(其)两足(出现)地,由(其)耳(出现)方(位)。

    《原人歌》把世间万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表现出一种认为人类本性与世界本性同一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后来在奥义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造一切者之歌》亦提出了“彼一”的概念,认为所有的创造物都依于“彼一”。造一切者是众神的命名者,具有特殊的力量。这首赞歌与其它赞歌同样表现出吠陀诗人在哲学上的热切探索精神。

    在吠陀中,除了上述赞歌中提出的“彼一”

    、“生主”

    、“原人”等概念外,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还有“实在”

    (Sat)

    、“理法”Rta等。

…… 17

    01印度哲学

    第二节 奥 义 书

    奥义书虽从广义上说是“吠陀文献”的一部分,但其主要内容与吠陀本集等有着重要的差别,它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印度哲学文献。

    印度古代被称作“奥义书”的典籍数量很多,大约有二百余种。最早的奥义书出现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较晚的产生于公元后。

    现一般认为奥义书中年代较早(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的有:《广林奥义书》(Brhadāranyaka

    Up。)

    、《歌者奥义书》(Chāndogya

    Up。)

    、《他氏奥义书》(Aitareya

    Up。)

    、《鹧鸪氏奥义书》(Taitirīya

    Up。)

    、《乔尸多基奥义书》(Kausītaki

    Up。)

    、《由谁奥义书》(Kena

    Up。)。此外,还有一些年代晚一些(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但也很重要的奥义书。如《迦塔奥义书》(Katha

    Up。)

    、《伊莎奥义书》(I-s′a

    Up。)

    、《白骡奥义书》(S-vetās′vatara

    Up。)

    、《秃顶奥义书》(Mundaka

    Up。)

    、《蛙氏奥义书》(Māndūkya

    Up。)

    、《慈氏奥义书》(Maitrī

    Up。)等等①。

    《广林奥义书》是各奥义书中最古老的,而且也是篇幅较长的。

    它系统地论述了婆罗门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梵(包括梵的本质、梵的不可描述性、两种梵、梵与个我的关系等)

    ,

    ①以上为人们讨论奥义书哲学时最经常提及的十几种。另有若干影响小一些的此类奥义书,如《苏巴拉奥义书》(Subāls

    UP。)

    《帕伽奥义书》(Paigala

    Up。)等。

…… 18

    印度哲学11

    并且描述了世界的创造、我(个我)

    及它在人死后的状态、苦行、禁欲、解脱等问题。

    《歌者奥义书》主要论述了“梵我同一”理论、世界创造理论、人的命运与人生前的行为的关系、人的义务等等。

    《他氏奥义书》侧重论述了人的死后生活、世界创造及“阿特曼”

    (梵或我)的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