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哲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氏奥义书》侧重论述了人的死后生活、世界创造及“阿特曼”

    (梵或我)的问题。

    《鹧鸪氏奥义书》在理论上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叙述了许多伦理问题,还论及了对梵的认识、修行等问题。

    《乔尸多基奥义书》重点论述了“气息”

    、认识主体及认识对象等问题。

    《由谁奥义书》主要回答了什么(谁)是宇宙作用之后的真正力量的问题,并论述了梵的不可思议性。

    《迦塔奥义书》侧重论述了梵的最终本原性。

    《伊莎奥义书》是各奥义书中最短的,涉及的主要问题则有人的认识、行为、真正的智慧、阿特曼的本质等。

    《白骡奥义书》论及了数论派和瑜伽派的观点。它的理论重点是叙述有神论。

    《秃顶奥义书》强调苦行生活,认为这可去除无知,并提出了两种知(上知和下知)的理论。

    《蛙氏奥义书》篇幅不长,但颇受人们重视,它提出了著名的意识四态(四位)

    说(醒位、梦位、熟眠位、第四位)。

    《慈氏奥义书》论述了阿特曼的两种形式(本体的和现象的)

    ,并论述了达到与梵同一状态的方法等问题①。

    奥义书的内容涉及的范围极广,但较重要的或对印度后世影响较大的理论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即:梵我关系理论、轮回解脱理论和世界的物质本原或要素理论。

    梵我关系问题是众多奥义书哲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也可

    ①参见S。拉达克里希南(Radhakrishnan)和C。

    A。

    摩尔(Moore)编:《印度哲学史料集》(ASource

    Bok

    in

    Indian

    Philosophy)

    ,伦敦,1957年,第37—96页。

…… 19

    21印度哲学

    以说是奥义书哲学的核心。

    “梵”

    (Brahman)

    一词在奥义书之前就已出现,梵书和森林书的论及宇宙统一的神或根源时,除了提及作为神的“梵天”

    (Brahmā)之外,也都描述过“梵”

    ①,但只是到了奥义书时期,作为抽象哲学概念的“梵”才真正在当时的思想界的讨论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在奥义书中,梵被大多数哲人描述为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或最高实在。梵在本质上是一种“识”

    (Vijn~āna)

    ,但又不同于世间一般的意识。这些哲人还认为,不能用世间一般的概念、言语来理解或描述梵。因为梵是超越一般人的感觉经验的。人们所能感觉到和表达的仅是有限之物,而梵则与之不同。对梵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正面下一确切定义,而只能通过不断否定梵有具体性质来领悟梵的最高本质。

    对于梵只能说:“不是这个,不是这个”

    (Neti,Neti)

    ②。

    奥义书哲人采用这种不断否定的方式来表达梵是为了突出它的至高无上意义,把它严格与任何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相区分,以便牢固地确立其万物本体的地位。

    “我”

    (A-tman)

    一词梵语音译“阿特曼”。

    在奥义书中,它经常在两种意义上来使用。一种意义是指“小我”

    (亦称个我或个体灵魂)

    ,它是人的身体诸器官的主宰体或人生命活动的中心(此概念后引申出现象界的含义)

    ;另一种意义指“大我”

    ,大我也就是梵,是世间万有的本体。许多奥义书在论述万有本体梵时,不用“梵”这一词,而仅用“阿特曼”。

    ①参见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5、56。

    ②许多奥义书哲人在实际上还是用了不少具体的修饰语来正面描术梵,但从根本上说,他们认为梵的本质要通过不断否定的方式来领悟。

…… 20

    印度哲学31

    在奥义书哲人有关梵我关系的各种见解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所谓“梵我同一”

    (Brahmātaikyam,亦译“梵我一如”)

    ①。这一理论认为,宇宙的本体(梵或大我)和人的主宰体(个我或小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我(个我或小我)有多种形态,但梵是其根本,是真正的实在(最高本体)。认识到这点即达到了至上的智慧,而认识不到这点,把梵与我(个我或小我)看作是有差别的,则是无明。

    轮回解脱理论是印度宗教的主要内容之一,影响非常深远,而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论述它的则是奥义书。这一理论在奥义书中的典型表现形态是所谓“五火二道”说。

    “五火”指人死后有五个轮回阶段,即:人死被火葬后“我”

    (灵魂)先进入月亮;再变成雨;雨下到地上变成食物;食物被吃后变成精子;最后精子进入母胎出生。

    “二道”指“祖道”

    和“神道”。祖道是人死后根据“五火”的顺序回到原来生活的那个世界中来的道路;神道是人死后“我”

    (灵魂)进入梵界,不再回到原来生活的那个世界中来的道路②。

    “五火”及“祖道”论及了轮回问题,“神道”涉及了解脱问题。许多奥义书哲人认为行善成善,行恶成恶③,即认为善行和恶行均生业力,并有相应果报。恶行按不同程度可使人成低种姓或成猪狗;善行的果报亦按其程度不同而有异,一般的善可以进入好的轮回状态,而至善(认识“梵我同一”)

    则可达到解脱④。

    ①“梵我同一”中的“我”主要是在上述第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②参见《广林奥义书》6,2;《歌者奥义书》5,4—10;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33页。

    ③参见《广林奥义书》3,2,13。

    ④参见《广林奥义书》4,4,8。

…… 21

    41印度哲学

    虽然一般的奥义书中都把“梵”

    作为万有的本原或根本,但也有一些奥义书中提到了有物质本原意义的概念,如地、水、火、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金卵、质料等,认为世界由它们聚合或变化而生①。

    奥义书的诸种思想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流派(无论是正统派还是非正统派)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1〕S,Dasgupta:“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

    1,Cambridge,1932。

    〔2〕

    S。

    Radhakrishnan;“The

    Principal

    Upanisads“

    ,London,1953。

    〔3〕

    S。

    Radhakrishnan;and

    C。

    A。

    Moore:“ASource

    Bok

    in

    Indian

    Philos-ophy“

    ,London,1957。

    〔4〕 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5〕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高观庐中译本)。

    〔6〕 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7〕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①此类材料在奥义书中很丰富,如《广林奥义书》5,5,1;《歌者奥义书》3,9,1;4,3,1—2;6,4,1;《鹧鸪氏奥义书》3,2,1等等。另外,可参见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2—66页。

…… 22

    印度哲学51

    第三章 非正统哲学流派

    非正统哲学流派即非婆罗门教系统的哲学流派。这类派别在印度哲学史上影响较大或较重要的有三个:顺世论、耆那教和佛教。

    第一节 顺 世 论

    顺世论(Lokāyata)

    在印度古代是一个主要流行在下层人民中的哲学派别。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甚至更早①。沙门思潮中的著名人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即是此派的重要思想代表。

    此外,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一些佛经中都提到过顺世论的思想家。

    在印度各哲学流派中,顺世论的资料被保存下来的最少。

    而且,现存资料的主要成分是印度其它哲学流派对顺世论学说的转述和批评。虽然根据印度佛教等派典籍的记载,顺世论本派在古代有若干种经典,但这些经典却没有流传下来。

    现存记述顺世论学说的其它派别的主要典籍有:商羯罗(S′an。

    ①据印度学者德。恰托巴底亚耶(Chatopadhyaya)的研究,顺世论与印度河文明及印度远古的民间信仰有联系。

…… 23

    61印度哲学

    kara,78—820年)的《摄一切悉檀》(Sarva—sidhānta—samgraha)

    、摩陀婆(Mādhva,约13世纪)的《摄一切见论》(Sarva—dars′ana—samgraha)

    、克里希那。弥尸罗(Krsna

    Mis′ra,约12世纪)

    的《觉月初升》(Prabodha-canAdrodaya)

    、师子贤(Haribhadra

    Sūri,约8世纪)的《六派哲学集成》(Sadars′-ana—samucaya)等等。

    顺世论有关世界基础的主要观点为:地、水、火、风“四大”是万有的根本元素,除了这四大元素外,其它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印度传统的宗教与哲学一般都设想有一种超自然物作为创造世界万有的因,这种因或是神,或是“梵”等等。顺世论则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此类因,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者或创造者,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有的,而且是由“四大”构成的。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离开人的身体是不能独存的,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的身体是由“四大”结合生成的,因此,意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顺世论的这种理论与印度古代一般流行的关于意识的产生及作用的学说是完全对立的,它在实际上既反对了意识可独立存在的观点(如“梵”或“识”独立存在的观点)

    ,亦反对了意识是“我”

    (阿特曼)的属性的观点。在顺世论看来,如果有“我”存在,这“我”将亦由“四大”和合而生,那种作为宗教实体的“我”是不存在的。

    顺世论在考察人的正确认识的产生时,极为重视感觉

…… 24

    印度哲学71

    (现量)。根据大多数记述顺世论思想的材料,顺世论认为感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感觉外,其它任何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比量)也是不可信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事物间的必然相随关系是不能完全被人们所感知的。但也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它所否定的是那些关于来世或前世等宗教信条方面的推理,而不否定那些关于现世事物的推理。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的一个重要学说特征是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生活。这与此派坚定地反对各种宗教学说有直接关系。

    既然来世或前世不存在,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那么人们在世界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当然是合乎道德的。此外,顺世论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实际也持反对态度,它主张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由于顺世论的主要学说明显与印度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相对立,因此,它几千年来一直在印度思想界受排斥和压抑。

    第二节 耆 那 教

    耆那教(Jaina)

    产生于印度公元前6—5世纪左右形成的沙门思潮之中①。相传此教有“二十四祖”

    ,但其中除第二十三祖和第二十四祖外,其余均为传说中之人物。

    一般认为,此教的实际创始人为第二十四祖筏驮摩那(Vardhamāna,即沙

    ①指耆那教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哲学流派的产生时间,不是指思想萌芽时间,思想萌芽可追溯到奥义书时期,甚至更早。

…… 25

    81印度哲学

    门思潮里“六师”中的尼乾陀。若提子,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448—371年)。

    公元1世纪左右,耆那教教徒由于对教祖遗训解释不同和对教规看法不一,分为白衣派和空衣派,后又继续分出许多小派别。

    4至13世纪,耆那教在印度广泛流行,无论在下层人民群众中还是在上层统治者中都有相当的影响。

    耆那教的最早经典是“十四前”(“前”之梵语为“Pūrva”

    ,意为“先前”)和“十二支”

    (“支”之梵语为“An。

    ga“

    ,意为“部分”)。但十四前和十二支中的一支均已佚失。

    故现存此教最早之经典为“十一支”。

    耆那教两大派对十一支的看法不一。白衣派认为十一支是教祖思想的真传,而空衣派则不承认。

    除十一支外,耆那教还有大量文献。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康达康达(Kundakunda,约1世纪)的《五原理精要》(Pan~

    cāstikāya)和《教义精要》(Pravac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