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尤哲学-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Mahādeva)的比丘所述“五事”的看法不同而产生。所谓“五事”是指大天认为初期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所有的五种局限性,即:阿罗汉仍有一般人所有的生理机能,如情欲、大小便等;仍有“无知”

    ,如对自己的修行果位不明;在接受佛教真理(如四谛等)方面仍有“犹豫”

    ;仍然需要别人来指点自己进入修行果位;仍有

    ①除了宣布收受钱币是犯戒的之外,还宣布了其它九件琐事(主要是关于吃饭、饮酒、使用器具等方面的事情)是犯戒的。加上收受钱币一事,总称“十事”。

…… 40

    印度哲学33

    痛苦等的感觉,并发出呻吟①。

    大天的这种观点为佛教僧团内少数有地位的长老所反对,认为这不符合佛教教义,但多数教徒则支持大天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符合佛教教义。

    这样,反对大天观点的佛教徒形成上座部,支持大天观点的佛教徒形成大众部。

    佛教的分裂根据上述不同资料的记述,有着不同的直接原因。现在很难判定哪种记述较可靠。如果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应当说,这种分裂与佛教在更广泛的区域内的传播有关:教徒所居住的不同地域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有差别,对教徒活动的要求或制约(影响)就会不同,加上众多教徒长时间对佛教原始教义记忆产生的差别,就使佛教发生分裂成为必然。

    佛教的分裂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最初分裂的上座与大众两大部派中后来又逐步分裂出更多的独立部派。

    2。诸部派的形成。

    关于佛教进一步分派和最终形成部派的数目,南传史料与北传史料的说法亦有差别。根据南传史料(《岛史》)的记载,部派佛教有十八部。分派情形为:释迦牟尼逝世一百至二百年期间,从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主要部派分出十六个部派。大众部系统分出五部:牛家部(鸡胤部)

    、一说部、制多山部、多闻部和说假部。

    上座部系统分出十一部:化地部、犊子部、说一切有部、法藏部、饮光部、说转部,经量部、法上部、贤胄部、六城部、正量部。根据北传史料(《异部宗

    ①关于“五事”

    ,原文为:“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人,道因声故起。”

    (参见《异部宗轮论》和《大毗婆娑论》卷第九十九)

…… 41

    43印度哲学

    轮论》)的记载,部派佛教有二十部。分派情形为:释迦牟尼逝世二百年后,先从大众部开始分裂出诸部派。释迦牟尼逝世三百年后,上座部亦开始分裂。大众部系统分出八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灰山住部)

    、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上座部系统分出十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胃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

    3。小乘部派佛教的主要教理。

    小乘各部派为数众多,但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影响大小却有差别。现在佛教史料并非对各派的学说都有详细记述。因此,逐一理清各派的学说是很困难的。以下仅按上座、大众两大系统将几个有影响的部派的学说作简要叙述。

    上座部系统作为佛教的正统派,无论是在进一步分裂之前,还是在分裂之后①,都极为重视对佛教典籍进行整理和解释,除了修定和完善了经藏和律藏之外,还进一步制作了论藏,即被称为“阿毗达磨”的一批论著。根据南传史料,上座部的论藏有所谓“七论”

    ,即《法集》(Dhamasan。

    gani)

    、《分别》(Vibhan。

    ga)

    、《界论》(Dhātukathā)

    、《人施设》(PugAgalapan~n~ati)

    、《论事》(Kathāvathu)

    、《双》(Yamaka)

    、《发趣》(Pathāna)

    ②。

    上座部在理论上把对人或人生现象的。。

    ①进一步分裂前的上座部,或分裂后仍坚持上座部最初观点的部派,可称为根本上座部。以下叙述中所谓上座部学说主要指根本上座部或南传上座部的观点。

    ②根据吕澂先生的分析,南传史料的“七论”中,除《论事》外,其余六论与汉译《舍利弗毗昙》的内容相似。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42页。

…… 42

    印度哲学53

    分析与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蕴、处、界①三方面来说明认识的主体或功能、认识的客体及认识自身。

    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法”的构成及性质的理论。关于“法”的实在与否问题,是各部派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上座部对此的看法是:法在时间上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这三种法并非都是实有的,只有现在法实有,过去和未来法均无实体。早期佛教遗留下来的无我论与轮回解脱学说之间的矛盾,已被上座部所注意到。上座部虽然在名义上不承认有我,也不同意后来从此派分离出去的犊子部的“补特伽罗”的说法(后详)

    ,但却提出一种“有分心”的概念,用以解决佛教理论体系中的这一矛盾。他们在对“法”分类时,把“心”列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认为心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所谓“有分心”

    ,这一有分心伴随着人的整个生死过程,起着轮回主体的作用。

    此外,上座部对各部派关注的其它问题②,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认为不存在“中阴”

    、阿罗汉不退、四谛可以顿得现观等等。

    根据北传史料,最早从上座部分离出去的是说一切有部,而坚持原上座部观点的则是雪山部(不在通常所说的二十部数内)。根据南传史料,最先从上座部演化出化地部,而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则又是化地部演化的产物,化地部和法藏部

    ①“盖”即五蕴;“处”指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界”指十八界(六根、六境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

    ②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把各部派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概括为十个(参见该《论》卷第二)。

…… 43

    63印度哲学

    大致坚持着原上座部的观点。

    显然,无论是从南传史料看,还是从北传史料看,上座部系统较早的重要分裂都与说一切有部的形成有关。说一切有部也确实是部派佛教中影响较大的一派。有部最初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迦多衍尼子(Kātyāyanīputra,约公元前1世纪)

    ,后来又有所谓“四大论师”

    ,即:世友、法救、妙音、觉天。此派主要的论著是迦多衍尼子所作的《发智论》和被称为“六足论”

    ①的六部著作,即:《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著)

    、《法蕴足论》(大目乾连著)

    、《施设论》(大迦多衍那著)

    、《识身足论》(提婆设摩著)

    、《界身足论》(世友著)

    、《品类足论》(世友著)。此外,记述有部观点的重要佛典还有对《发智论》作的注释性论著《大毗婆沙论》②和世亲的《俱舍论》。有部对一切事物或现象亦作了认真观察,认为“法”可以分为五大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种法中前四种是有生灭变化的,因此亦称为“有为法”

    ,最后一种“无为法”是超时空的,无生灭变化的。

    五法之下具体又包括许多内容③。关于这些法的实在与否问题,有部的看法是: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均有实体,主张所谓“法体恒有”。有部与上座部同样认为“法”在时间上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是却反对上座部关于过去法和未来法无,仅现在法有的观点,而主张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法都是实有的。关于有我与无我

    ①所谓“六足论”是相对于《发智论》而言的,《发智论》被称为“身论”。

    ②根据《大唐西域记》(卷第三)的记载,此《论》为印度贵霜王朝时迦腻色迦王和胁尊者集五百比丘于迦湿弥罗国所作。

    ③根据《品类足论》,色法有十五种,心法六种,心所法二十七种(去掉重复的)

    ,心不相应行法十六种,无为法三种。共六十七法(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根据《俱舍论》,色法有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共七十五法(常称“五位七十五法”)。

…… 44

    印度哲学73

    的问题,有部大致坚持早期佛教的无我理论,认为人就是五蕴的合成,没有另一独立的轮回主体。有部这种关于法与我的主张即是小乘佛教中的典型“我空法有”理论。有部理论体系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细密的因果学说①,提出了所谓“六因”

    、“四缘”

    、“五果”等理论。

    “六因”是用来论述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及作用的概念,具体为:(1)能作因(指某物产生时,其余不对其产生有阻碍作用的事物)

    ,(2)俱有因(指同时形成的,对产生结果同样有作用的事物)

    ,(3)同类因(指能产生在善恶方面有相同性质的果的事物)

    ,(4)相应因(指认识形成时,“心”和“心所”要相应合作,同时生起,相互依靠)

    ,(5)遍行因(指先前的一些烦恼法,如无明、邪见等具有普遍产生染污的因性)

    ,(6)异熟因(指能招致三世果报的善恶业因)。

    “四缘”原是上座部论藏之一《法集》提出的二十四种“缘”中的一部分,有部把它们加以改造,作为提出“六因”说的基础。“四缘”是:(1)因缘(此缘在原上座部中主要指产生认识的条件,如六根等。有部则又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上述“六因”中的后五因包括了一切“因缘”)

    ;(2)等无间缘(指已灭之意念能成为后起之意念的条件,表示一种意识或思想的接续不断的关系)

    ;(3)所缘缘(指意识的或心理活动的一切对象)

    ;(4)增上缘(指在上述三缘之外的其它各种有助或不妨碍诸法产生的条件)。上述“四缘”中的后三缘可包括在“六因”

    中的“能作因”里。在有部看来,有了“因”和“缘”之后,

    ①有部由于其对因缘的分析极为细密,因而亦被称为“说因部”。

…… 45

    83印度哲学

    就自然要有“果”。这样,又提出了“五果”的概念,即:(1)异熟果(自六因中的异熟因而来,是由前世的善恶业所生的苦乐等果)

    ;(2)等流果(自六因中的同类因和遍行因而来,指由先前的善或恶可生出以后的同性质的善或恶,如由前先之善心可生出出以后之善业,由先前之恶心可生出以后之恶业等)

    ;(3)士用果(自六因中的俱有因和相应因而来,指人实施力用而造作之果))

    ;(4)增上果(自六因中的能作因而来,指由一切对其产生有促进作用或虽无促进作用但亦无阻碍作用的事物所产生的果)

    ;(5)离系果(指按佛教要求修习,摆脱一切烦恼等的束缚,达到涅槃的状态,此果不由六因生)。有部在诸部派中是理论发展变化时间较长的一派,它最后分裂出的一个重要部派是经量部,而自身则发展成为小乘佛教在后世的主要代表之一毗婆沙派,并形成了所谓新有部①。

    上座部系统中另一较有影响的部派是犊子部。根据南传史料,犊子部是在与化地部对抗时从上座部中分裂出来的。

    根据北传史料,它是从说一切有部中分裂出来的。但南、北传史料都记述说它后来又演化出四个部派,即:法上部、贤胃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犊子部在历史上有自己的三藏,但保存下来的却不多②。目前了解犊子部进一步分派前的资料主要是《异部宗轮论》、《大毗婆沙论》等。分派之后属于新

    ①即以《顺正理论》和《显宗论》的内容为主要学说的有部。

    ②“经”主要是《杂阿含经》及《中阿含经》中一些与有部共诵的经;“律”仅剩一《明了论》(律论)

    ;“论”相传他们信奉《舍利弗毗昙》,但汉译《舍利弗毗昙》据考证不是犊子部的论藏(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3、64页)。

…… 46

    印度哲学93

    演化出的部派的主要典籍有:《正法念处经》、《三法度论》、《三弥底部论》等。

    犊子部在理论上亦对宇宙万有的基本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切“法”可以分为“过去”

    、“现在”

    、“未来”

    、“无为”

    、“不可说”五大类。其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可称为“有为法”。

    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及不可说法都是实有的。所谓“不可说”指的是“补特伽罗”

    ,它是犊子部学说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犊子部在解决早期佛教时期遗留下来的无我论与轮回理论的矛盾时,认为可以用“补特伽罗”来作人生死轮回的主体,提出“补特伽罗”与“五蕴”不即不离,即:作为轮回主体的补特伽罗既不能说与作为身体的五蕴是一个东西,又不能说是不同的东西,它是“不可说的”

    ,亦是实有的。这样,犊子部实际上是变相地主张有我论,只不过在表面上还要维护原始佛说的尊严,不说有我。尽管如此,一些部派还是认为犊子部的“不可说的补特伽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