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春- 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如果调控得当,说不定官督民办比自己运还要省钱呢,要知道,作为杨崇礼的儿子,在市场调控这方面,他可是相当的有经验,而一旦李曦选择了这条路,他将毫无疑问会成为江淮转运使司衙门里最为不可或缺的一个。

所以,他几乎是天然的就会倾向于官督民运。

李曦闻言之后有着片刻的思索,然后,他抬头看着屋顶,声音突然低沉了许多,似乎是在问杨慎馀,又似乎是在自问:“死在商人们手里,就不算死人了吗?”

杨慎馀闻言先是一愣,然后遽然一惊,似乎是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李曦的想法,但是皱眉一想,他又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他忍不住疑惑地皱着眉头看着李曦,“大人,您是想……”

“修路”李曦拍案而起。

杨慎馀目瞪口呆。

片刻之后,他已经顾不得礼仪,下意识的就迈前两步,道:“大人,这、这修路……”

李曦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行路容易,开路难,但是,慎馀公啊,你我是朝廷官员,而且又主管此事,无论如何,不能再坐视一条条人命就这么葬身波涛啦”

顿了顿,他道:“陛下需要粮食,朝廷需要粮食,长安需要粮食,所以,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提供粮食,但是,这个粮食必须是真正干净的,不能是浸透了鲜血的”

杨慎馀闻言有着片刻的惊讶,然后又是片刻的沉吟。

他忽然退回两步,缓缓地在那把胡椅上坐了下去,良久之后,才开口道:“大人刚才曾经说到过,说是如今长安的街头巷尾,对于咱们江淮转运使司衙门的成立,以及对于大人出任这江淮转运副使、督京畿粮道事的事情颇多非议……这个时候,本来朝中诸公已经是议论纷纷了,若是大人再提出要求开路,无论是修陆路还是水路……只怕不易啊”

李曦点点头,听见这番话,他才终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

杨慎馀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就说明他至少是真心的想要促成漕运之事的,只要他,和他背后的杨崇礼杨家能保持这么一副态度,就已经足够了。

笑了笑,李曦道:“岂止不易,简直是无比困难。由扬州至河阴,再到洛阳,只需要定期清理河道就可以了,还算好说,由洛阳入秦这一段路,和由华州到长安这一段路,无论水路还是陆路,都是不好走的,如果修,都要修,这里面牵涉的,可是太广了,光是钱……真是想想就头痛啊但是,若要漕运,这条路,就必须要修”

良久之后,杨慎馀轻轻点头,“下官明白大人的意思了。”

走出李曦的房间之后,杨慎馀在门口伫立良久,然后才缓缓地走开,却是幽幽叹道:“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啊……”

长安,福满楼酒楼,二楼。

两个穿着一身常服的年轻公子坐在角落里淡淡地品着茶,时不时低语几句,面上皆是温润笑意,显然是遇到了什么让他们很高兴的事情。

酒楼里闹哄哄的,虽然是二楼,能掏得起这里的菜价上来吃饭喝酒的,大抵没有什么普通的穷人,但是酒楼地方,要的就是一个热闹的气氛,此时又正赶上午时,二楼的十几张桌子上了足足有七八成的客人,大家酒酣耳热之际,不免要谈论些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喝酒之后,这声音难免要有些大,因此这里也就越发的闹腾。

与周围的环境相比,角落里安坐的两个人显然有些格格不入。

不过,不管是看他们二人那副雍容的风仪,还是散开来站在他们桌子四周的几位膀大腰圆的锦衣壮汉,都毫无疑问的在告诉其他人,他们的身份很是尊贵,所以,大家也只是说着自己的话题,并没有人敢于往这边好奇的张望。

这时节,坐在靠外一侧的那位年轻公子听了一会儿酒楼内其他人的议论,笑眯眯地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人,语带恭敬地道:“公子爷,事情已经有个七七八八了,就眼下长安城内这副阵势,想必那个李曦就算是再怎么胆大,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处事了。”

如果有认识的人在的话,看到此人竟是如此毕恭毕敬的与人说话,肯定要大吃一惊。

此人名叫薛锈,乃是先睿宗皇帝陛下的女儿鄎国公主和驸马都尉薛儆的儿子,开元十六年,他又奉命尚了玄宗皇帝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姑表妹唐昌公主,自己也成了驸马都尉,大前年的时候,开元十八年,更是被拜为光禄卿,可称是当今朝廷年轻一辈勋贵之中了不得的人物之一,就称其中首领也不过分。

当然,这等家世还是次要的,毕竟在当今朝堂之上,有着这种身份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他之所以地位特殊,隐隐然成为这一代勋贵子弟的首领人物,最关键的是,早在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他的妹妹就已经嫁给太子李鸿,并且还是他的正妃。

仅此一项,已经足以奠定他的地位。

若干年后,一等玄宗皇帝驾崩,太子李鸿即位,他身为皇后娘娘的嫡亲哥哥,其地位可想而知,更别提他自己也是出身名门,学识非凡,倜傥风流,因此在年轻一代勋贵之中,他无论是实际上的地位,还是积累下的威望和人脉,都是绝对的翘楚。

而能够让他语带恭敬地尊称为“公子爷”的,当今朝中,怕是超不过一个巴掌数

如果再看他对面那人虽然穿了一身常服,但仍是遮挡不住的贵气的话,这个答案几乎就是呼之欲出了。

他就是大唐玄宗皇帝的第二子,赵丽妃的第一个儿子,当今的储君,太子李鸿。

他个子不高,但是骨架宽大,气势极其威武富贵,更兼双目炯炯有神,因此看去神彩十分,虽然一身常服,却仍是鹰扬之极。

此时听了薛锈的话,他淡淡一笑,道:“还是阿金你的计策好啊”

薛锈,字金藏,与名字的意思相近,寓意锈这个字就是把金刀藏起来而已。而他的乳名,则叫做阿金,只不过这乳名非是关系极为亲近的长辈和上官,是绝对不敢称呼的,要知道,他的母亲是公主,妻子又是公主,妹妹还是太子妃,身份可是尊贵之极的,所以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即便是非常亲近的,也顶多就是称呼他的字。

但是,太子李鸿虽然只是他的妹夫,但是按照皇家的关系来论,却又是他的大舅哥,更何况太子李鸿今年已经三十三岁,比起生于中宗景龙二年今年只有二十六的薛锈来说要大了好几岁,再者,李鸿乃是太子,身份仅次于玄宗皇帝而已,所以他称呼薛锈的乳名阿金,薛锈非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认为这是一种亲近的表现。

要知道,身为玄宗皇帝的儿子,已经在太子的位置上呆了足足二十年的李鸿也不是简单人物,论到拉拢人心,他的手段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呼,就已经将两个人的关系拉得无比之近。

而薛锈闻听太子李鸿夸赞自己,脸上倒是没有丝毫的得意神色,只是也笑了笑,恭敬地道:“有了这一层的压力,想必那李曦做起事情来就会束手束脚了许多了。只不过,陛下对他的信赖显而易见,所以为公子计,只要能把他困住就已经足够了,切不可再行轻举妄动。”

“而且……”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忍不住试探地道:“公子爷,锈以为,您是否可以派人跟洛阳那边打个招呼,有些事情,还是暂时的收敛一些比较好。”

刚才还面带微笑的李鸿此时却是不由得脸色一沉,事实上他在听到薛锈说到“不可再行轻举妄动”的时候,就已经收起了笑容,等听到他后边这句话,这脸色便越发的沉笃下来。当下他开口淡淡地问:“阿金这是何意?”

薛锈窥见他的脸色,措辞很是谨慎地道:“咱们这样用街头巷尾的议论给他李曦施加一些压力,让他做事情束手束脚,已经是极限了,也不知道因为什么,陛下对他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信赖和纵容,上次刺杀之事,已经让陛下震怒,所以,为公子计,切不可再行冒险之策。”

顿了顿,他又道:“至于洛阳那边么……殿下也知道,李曦此人行事向来乖张,胆子又大,而他上任江淮转运副使,督京畿粮道事,就等于是洛阳那边的事情,已经到了他的眼皮子底下了,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跟他再次冲突起来,那边还是暂时的收一收比较好啊。反正咱们有的是时间,只要他李曦三年之内完不成目标,那陛下自然对他心冷,到时候……”

他的话说到这里,李鸿已经是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不悦地道:“阿金,你怎么老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就是运点粮食挣些小钱而已,他李曦能奈我何?或许,他要感激我还说不定呢,我可是每年都帮他往长安运不少粮食”

薛锈闻言欲言又止,李鸿已经再次摆手,“此事不必再说,孤自有计较”

薛锈闻言应诺,然后便低下头去叹了口气。

他曾经无数次的跟太子殿下说过,眼下他的身份是太子,是储君,所以对他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都别做,只需要耐心的等,就已经足够。因为只需要熬到当今陛下驾崩,他就将是天下至尊,到时候什么事情做不得?何苦非要现在争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

但是很显然,殿下听不进去。

不过再想想,也好,不就是一个李曦嘛,料想他即便天纵奇才,却也只不过才只有十八岁而已,他又不是生而知之者,即便胆子大了些,做事嚣张了些,却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威胁,就当是给太子殿下练练手吧

反正有了自己如此一计,李曦已经是困于网中了,正适合拿来给太子殿下练练刀,出出气

第四卷 转运天下指掌间 第七章渭水

第七章渭水

京兆府渭南县,渭水河畔。

一个约有几十人的队伍正在河边走走停停,走在最前头的,除了李曦和杨慎馀、魏岳之外,还有一位穿着青色官袍的中年人。在他们身后,有着渭南县的一批衙役,在路上来讲,他们是负责开路的,在视察来讲,他们是负责保护的。

当然,他们只是散在外围而已,此时站在李曦等人身后不远处的,还有约莫十来个校尉打扮的人,他们是李曦在上奏要求外出视察渭水和大河河况之后,京兆府尹裴耀卿给他安排过来的校尉,其用意,自然是一来可以作为一个京官出巡时的仪仗,使得地方官员不至于无视李曦,二来么,也可以提供贴身的护卫。

高升腰上绰着一把短刀,就站在那几个校尉与前头的一帮官员们的中间地带,面无表情。

来到李曦身边已经有近二十天了,他一直是这样,若非必要,简直是连一句话都懒得说,整天都是懒洋洋的,谁都不愿意搭理,当然,除了李曦会照例每天跟他搭讪几句之外,不管是江淮转运使司的胥吏刀笔吏们,还是李曦家中的下人们,也没人愿意搭理他。

上任之后先是窝在新衙门里看了二十天的文牍,初步接触和了解了一下过往这些年的漕运情况,期间还出去巡视了一下京畿诸仓,然后,李曦便带着魏岳、杨慎馀以及高升等人,请旨出了长安,沿着渭水一路东行,在新丰耽搁了两天之后,昨天下午抵达了京兆府最东边的一个县,渭南县。

“呃,李大人,您看,再往前走,就要出了本县县界了,这个……”

这说话的是京兆府渭南县的县丞更俗。

按理说,李曦虽然官儿不大,只是从六品上,但一来他是京官,二来他是主事官,而且身上还兼着三部的员外郎,所以若他奉旨出巡,地方官员们是务必要陪同才好的,更别提此时他身上还兼着督京畿粮道事的差事。

但奇怪的是,昨天下午到渭南县的时候,那位县令大人倒还热情而恭敬,但是今天早上要出门视察了,他却只是打发了这位县丞大人来,说是他生了病,起不来床了。

至于是真病还是假病,是不愿意出来挨冻,还是压根儿就瞧不起自己这个才从六品的所谓京官,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毕竟渭南县作为畿县,渭南县的县令可是正六品上呢,比自己足足高了两阶,不愿意搭理自己也算是情有可原。

只是,扭头看了一眼,见那位名叫更俗的渭南县县丞一脸铁青的模样,李曦心想,可真是委屈了这位县丞大人了。

初冬的关中大地上还不算太冷,不过若是出门,照例还是要穿起大氅才好。李曦出门的时候,就是莲莲给他收拾的行囊,今天早上起来正好刮起风来,冬天的风,干冷干冷的,所以李曦便干脆穿起了大氅,此时虽然走在渭水的河岸上,风不小,倒还不至于感觉到冷。

但是这位县丞大人显然没有预料到李曦竟然会一大早起来就真的要下来视察,所以穿的衣服未免就略微的单薄了一些——在他想来,这么冷的破天,大家坐在屋子里喝喝茶你好我好不好么?再说了,渭水的水况每年都有报告上去啊,实在想知道的话去查看一下报告就好了,何苦非要大冷天的跑出来?

但是,这位李曦李大人居然真的是一大早就带人直奔渭水岸边

大冬天的渭水岸边呀,千里莽莽,狂风呼啸,很冷的

所以此刻看见不远处渭水拐弯处的一个小河岔,知道过了那个小河岔就出了渭南县县界,开始进入华州的郑县了,他便立刻开口提醒。

做官的,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是等闲不可以离开自己的任所的。所以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你想看渭水,现在也看到了,天那么冷,咱们赶紧回去吧反正你要继续看也行,再往那边走就出了渭南县了,我可不跟着了。

李曦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对于地方上这种明显拿自己这个江淮转运副使不当回事的态度,他倒也并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大约他们虽然也都会从长安那边得到朝廷新成立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的事情,也大约的会知道自己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做了主管事务的副使,但是或许在他们心里,倒是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一个文墨诗瀚的大才子。

至于什么江淮转运副使,他们倒未必是怎么在意的——他们地方上的,大约也就只有一些配合的义务而已,又不是江淮转运使司的下属。

而眼下自己最需要做的,当然也不是跟他们计较这些个东西,有了三部员外郎的背景,很多事情他们倒还不至于敢公然推诿,这样也就够了。

对于自己来说,大抵还是力求尽快把漕运这件事情做好就是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