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人幽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冰人幽灵-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科幻、奇幻、魔幻、玄幻四类幻想小说中: 
       科幻小说,可以说最严谨。它有一条根插在科学中,因此一定要有科学性,并且要认真求证。要创作科幻小说,需要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幻小说通常是以未来为背景。 
       奇幻小说,人文色彩最浓。它讲究文学性、艺术性。要创作奇幻小说,需要足够的写作技巧,并且要对西方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奇幻小说通常是以中古或(类似中古)的时代为背景,科技水平不能太先进(否则魔法就失去价值了)。 
       魔幻小说,现实意义最强,讽喻色彩最浓,也最为深刻。它的价值,不在于“幻”,而在于“幻”之下的现实生活。要创作魔幻小说,需要足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素养。魔幻小说通常是以近现代为背景。 
       玄幻小说,最为自由,娱乐性也最强。要创作玄幻小说,往往需要比其他三类更为新奇、刺激的情节。写作门槛低,写出精品难。玄幻小说的背景不受限制。玄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幻想文学类别。 
       附表一 
       各类幻想小说典型作品(凤凰注:我读书不多,还请各位多帮忙,帮我补一些作品名录,谢谢!) 
       科幻——硬科幻: 
       亚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 
       科幻——硬软中间类: 
       阿西莫夫《钢窟》 
       科幻——软科幻: 
       考恩布鲁斯《鲨舟》 
       奇幻——西式奇幻: 
       J。R。R。托肯恩《魔戒之王》系列 
       R。A。萨尔瓦多《黑暗精灵》系列、《冰风谷》系列 
       玛格丽特。魏丝 &;amp; 崔西。西克曼《龙枪编年史》系列 
       奇幻——日式奇幻 
       水野良《罗德岛战记》 
       魔幻(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玄幻 
       黄易《寻秦记》、《大剑师》
外篇 趋势从小处开始

           趋势从小处开始 
       作者:韩松 
       自1985年来,美国《未来学家》杂志的编辑们,每年都要选取10项预测或趋势,向外公布。以前,他们曾预测准了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的出现,以及冷战的结束。他们为2005年度选取的10项预测和趋势,琢磨一下很有意思。
       这10项里面,有2项,是关于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工作技能。《未来学家》认为,在未来,如下方面的能力将被视为求职者的基本技能:关怀、判断、直觉、道德、灵感、友善和想像的能力。因此,秘书这个职位,可能会被诸如行政反应专家代替,因为后者更注重一个人驾控局势和参与问题的能力。而在当前,求职者的基本技能是:自我激发、时间管理、口语和书面文流、建立关系、推销和说服、解决问题、信息评估、领导能力。
       关于环境生态方面,有3项。首先,提到突尼斯动用军队植树,大大降低了成本,一年可植4000万棵,因此撒哈拉沙漠可望根治;然后,提醒珊瑚礁消失的危险要引起注意,因为它已经超过了热带雨林的消失速度。这对生态环境将带来什么影响呢?最后,指出水资源缺乏不一定是坏事。水是最基本的东西,不少原本在大事上谈不拢的国家,现在不得不围绕解决水资源冲突坐下来谈判,由此建立合作模式。因此,水战争可能避免真正的战争。石油争夺也能做到这样吗?
       商业方面的趋势也是重头。《未来学家》的编辑们首先提到了虫子的缺少。由于人类吃鱼需求的增长,钓鱼者和捕鱼者都感到虫饵缺乏。未来有可能出现虫子产业的兴旺,并刺激新技术比如低温学的发展。其次,可能出现全天候食品。多少年来,人类进食习惯被严格区分为早中晚餐,但随着生活和工作时间越来越灵活,那么,餐厅也要改革,提供一种全天候的混合餐。再就是,老龄社会可能带来工作日的延长。上班族中出现了更多的老人,他们起得早,工作时间就有可能从上午6时半就开始。这使得城市商业将围绕他们发生变化。此外,编辑们还提到了全球工资收入差距缩小──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南亚地区人民收入的增长,而导致的历史性变化。
       《未来学家》最后提到的一个趋势,是人类下一代可能会更好斗、更具侵略性,因为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电子游戏上。电子游戏比电视更具有参与性,而且常常暴力和打斗色彩更浓。
       这些预测和趋势,是外国人做出来的,但在有的在中国人看来,就有些不可思议了。比如,中国的未来学家可能会觉得,虫子的缺少是不会对国家现代化产进程产生什么重大影响的,因此,根本排不上榜。
       我觉得,这10项预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我们中国人通常不屑去注意的,如工作技能问题。在不少人仍然把关系当作最重要的生存本领时,这是很自然的。二是其实很重要,但我们通常会忽略的。比如说虫子问题,比如说珊瑚礁的消失、工作时间的变化、一日三餐的革命等。我们是大国,看不太起这些小问题。三是我们往往要到问题真正出现时,才会引起注意的。比如,我们今年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扫黄战,然而,电子游戏对孩子思维习惯的深层影响,却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深入讨论。
       当然了,我们会说,这都是发展缓慢的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的人们才会去思考的问题。在中国,由于每天的变化太快,人们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对未来还没有来得及作出预测,未来就已经到来了。 
                                                             来源:诡异的边缘
外篇 如何写出精彩的科幻小说

           一幻想要大胆
       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说,科幻小说就是科学+幻想+小说。在“科学”“幻想”和“小说”三个并列名词中,谁最重要呢?当然是幻想。
       研究中国科幻的英国学者爱丽丝1985年在成都第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大会上讲话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科幻最大的缺陷是幻想不够大胆。
       科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想象力的竞赛。
       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幻想的点子决定了科幻的价值。
       艾萨克&;#183;阿西莫夫从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联想到缩微技术,从而幻想某一天人和战舰能缩微到可在人体的血管中激战。他的《奇妙的航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缩微人在人体内脏器官内的感觉。如果没有惊人的微缩技术这一核心,这部长篇科幻就无法成立。
       “魔鬼三角”是加勒比海上一片事故频发的海域,这本是事实。西班牙科幻作家柯蒂斯&;#183;加兰将它幻想成飞碟基地,其幻想充满了真实感和扣人心弦的氛围。《魔鬼三角与UFO》这部科幻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我们可以想象恐龙在某个特定的海域代代繁衍,也可以想象在金星可怕的风暴中生存;可以写地球儿童与外星小孩的友谊,也可以写地球人与外星殖民军的战斗。……总之,从古到今,从宏观到微观,尽可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有专家将机器人、外星人、飞碟、时空隧道、灾难预言(比如核战之后的世界)作为科幻的“传统题材”。
       我国青年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宇宙墓碑》中,写主人公子承父业当上宇宙殡葬工,专门安葬那些在外星探险中故去的宇航员的故事。作品写出了地球人的孤独感,因为地球的使者越朝太空深处飞去,越是寂寞。韩松描写的人类的孤独感,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唤醒人类要珍惜现有的一切,特别是人间的真情。这篇作品在台湾荣获“华人科幻大奖”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的核心——幻想是很新鲜的,很大胆的,因而是很可贵的。
       目前,一些科幻作者尝试着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猎取”幻想核心。比如,晶静的《女蜗恋》《嫦娥恋》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苏学军以战国时的秦楚大战为背景,写从飞碟上来的外星人与铸剑师的友谊,在极其悲壮的氛围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科幻的生命力在于它不停地创造出“传统”(或一些模式),又迅速地打碎它,以的面目出现。既然人类的想象力的竞赛不会停止,科幻的创新就不会停止。
       人们初次尝试科幻创作,往往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进行“幻想”——这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比如:由于考试时间不够,幻想能有一座“时间银行”;面对屡屡出现的考试作弊现象,幻想有人在造“作弊机”;由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怒创作《后门软件》;由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赞誉写下《太空****》。随着社会生活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视野,喜欢“胡思乱想”“异想天开”的人们,会逐渐把握住怎样把瞬间即逝的幻想火花,变成绝妙的科幻构思。
       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小说《等你一千年》,是青年科幻作家张劲松的力作。此作发表后,张劲松声称要首先感谢舒明武。因为舒明武在《科幻世界》发表了一束“科幻构思”,其中有一个构思讲宇航员执行任务一去千年,恋人为了等他归来而不断“单细胞繁殖”,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张劲松就根据这个构思写成了这篇爱情题材的科幻。由此可见“幻想”何等重要。
       初学科幻创作者要打开思路,不妨在一起围绕着几个科幻题材“神侃”。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就是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神侃”时受到启发,朋友们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学院”。我们可组织自己的“奥林匹亚学院”,各种“异想天开”大撞击,说不定能撞出些大胆、美妙的科幻构思来。
       二以人物性格的发展推动情节发展
       有了好的科幻构思,只能说是有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好比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循环”。科幻的“血液”就是情节。情节的发展除了靠科幻构思来推动之外,还有个动力,就是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和人物之间某种关系的变化,它可以算是“另一个心脏”。“两颗心脏”轮番跳动或一齐跳动,推动着情节发展。这和纯文学作品是相同的。惟一的区别仅仅在于纯文学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而非科学幻想。
       比如王晋康的《科学狂人之死》,小说的科幻核心是一位叫胡狼的科学狂人发明了“复制技术”——包括复制人。这种复制技术,不仅可以复制一千个情人,还可以复制一千个总统。这种发明本身就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势必遭到各方面的反对。“发明”(科幻构思)本来与环境已经构成了尖锐矛盾,加之狂人的性格癫狂,不顾一切,使矛盾如火上浇油,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胡狼“自我毁灭”。
       又如,中国著名女作家湛容的小说《减去十岁》(它被日本科幻界称誉为社会科幻小说佳作),说的是“****”十年耽误了许多人的青春,上面下发了一个“文件”,所有人计算年龄时都可以减去十岁。这样,将退休的干部还可以再戴十年乌纱帽,而年轻干部则可能退回中学时代,各种人面对减去十岁的“文件”有各种心态。在这里“幻想”与人物命运紧扣在一起,若没有“减去十岁”,则没有任何故事。
       又如美国科幻名篇《怪胎》,讲姗曼莎女士****后检查身体,让胎儿与一台万能电脑通了信息。结果胎儿在电脑教唆下支配母亲干出许多坏事、蠢事,甚至杀害自己的情人。在这里,科幻构思始终融化于感情之中,推动情节发展,这是小说的“主心脏”。姗曼莎怀着既疼爱腹中的胎儿又惧怕他捣鬼的矛盾心清与胎儿斗争是“副心脏”。这两颗“心脏”轮番推动着故事发展。
       有经验的科幻作家在给主人公“设计”性格时也很注意精心安排人物关系。杰克&;#183;伦敦的《九死一生》中的主人公屡遭劫难,而把他当做实验品的竟是他的亲生父亲。《追踪汽车杀手》中抓杀手的侦探和杀手原是一对好朋友。当然,《九死一生》中那位野心勃勃的科学家的实验(科幻构思)的成败连结着儿子的生死,汽车杀手(人与汽车合为一体,成为超智能汽车)与侦探的智斗,既展现了杀手的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人物关系安排得巧妙——人物之间的决裂或重逢,爱或恨,生或死都容易使作品产生波澜,牵动读者感情。若人物关系设计得不好,从交待关系到发生冲突,过程长,费笔墨,也许还不讨好。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禹的《雷雨》在设计人物关系上是非常高明的。《雷雨》中人物之间的纠葛就是一本戏,令人不得不叹服。
       有些初学者写的科幻习作,没有把科幻构思融化于情节中。比如,有一篇《飞碟教室》,作者写一只飞碟载着外星人到地球授课,这本应是一篇有想象力的作品。但作者只把“在飞碟上授课”作为背景来写,把笔墨用在描叙外星教师的音容笑貌上,让科幻构思游离于情节之外,这与“飞机上授课”、“乡间授课”、“广场授课”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顺着构思朝下面想,即在飞碟上授课,也许人处于失重状态,头在下脚在上,一会儿眼镜飘起来,一会儿粉笔灰四处散开弄花了老师的脸。也许有一个最守规矩的同学被“坏同学”捉弄,让他在失重状态做了一件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愚蠢事,令人捧腹。这样,科幻构思成为“动力”,而不是“布景”,才算真正的科幻。
       还有一些作者把科幻当作工具(或武器)展览来写。你发明了一种激光枪,占了上风,我发明一种光子炮把你打得一败涂地;你再发明一种更厉害的中子武器重开战,我再发明一种中子****来应战。这种科幻武器大战,打来打去,打得热闹,却没有给人留下丝毫印象,也是犯了“游离病”——科幻构思好像推动了情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